第三节 绣惠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677&run=13

一、建置
明清属关厢乡。1949年2月,章历县新建以章丘城为中心的直辖镇(乡级)——城关镇。
1953年9月,章历县并入章丘县。1955年1月,城关镇与东太平乡合并,成为县辖乡级镇;
2月, 升格为区级镇。 1958年9月, 成立绣惠人民公社。1984年2月,更名为绣惠镇。
1986年,辖60个行政村、5.5万人。2005年,辖61个行政村、1个城区居委会、5.3万人。
镇驻地旧章丘。
二、境域
位于章丘市中部,北靠刁镇、水寨镇,南临明水、枣园街道办事处,东依相公庄镇,西
连宁家埠镇。 地势南高北低,地形以平原为主,总面积55.91平方公里。女郎山、章丘
古城座落镇中。地质构造形式为单斜面岩层,以块断为主,褶皱少见。地貌具备章丘中
部丘陵与北部平原地区的综合特征。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除凤凰山、女郎山、桃
花山外,大部为山前平地和微斜平地,平原海拔高程平均37米。主要农特产品有“章丘
大葱”、山药等。主要矿产有铝土、煤、花岗石等。
三、发展概况
农业 1986年,耕地面积3699.53公顷,粮食总产2.8万吨,农业总产值2180万元,多种
经营总收入3462万元。 1996年,建成良种繁育基地1处,开发面积1333公顷。1998年,
实施女郎山观光农业开发工程, 引种优质葡萄40公顷。先后建成蔬菜生产基地3个,规
模养殖小区12个。成立了古城大葱研究所和大葱产销协会,推广无公害大葱和锌硒大葱
66.67公顷。按照世界银行二期贷款农业项目的要求,先后开发节水高产良田1667公顷,
治理涝洼地334公顷,铺设地下管道8万米,开辟田间生产道路40公里。先后修建引水入
城渠道21.3公里。将无公害大葱和锌硒大葱由5千亩扩大为1万亩;引进优质葡萄、油桃、
凯特杏等优良果品,建立100亩特色林果园;开辟花园韭菜标准化基地,扩大船王菠菜、
北套韭黄、崖北山药基地;建成千头肉牛养殖示范区和女郎山科技观光园;成立肉牛、
大葱等6个新型农村合作组织; 注册了“绣惠牌”大葱商标,有10个品牌的农产品被国
家和省确认为“绿色食品” 和“无公害产品”。2005年,粮食总产量5.6万吨,农业总
产值5.5亿元。
工业 1986年, 镇、村、户办工业企业124家,从业人员7775人,总产值3197万元。至
2000年底, 引进美国诺思佳家纺有限公司,投资240万元,形成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
产品全部返销美国,销售收入1000万元,利税150万元,是绣惠镇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
投资1000万元, 建成东方石化管件厂,销售收入2200万元,利税300万元,是章丘市30
强工业企业之一。桃花山铝土矿与日本合资,成立了惠尔硬质粘土有限公司,产品远销
日本、德国、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年产焦宝石800吨,创外汇130万美元。建成桃花山私
营工业园, 投资160万元,重新开辟、硬化了园区内道路。依法对玻璃厂、禽饲公司下
属3家企业和服装厂、 地毯厂、农机厂等企业实行破产,盘活资产4800万元。对精铸砂
厂、节能材料厂进行改制。引进济南富辉家具有限公司、青州矿业集团、北京PVC板材、
济南装饰材料、 济南煤气用具总厂等企业。2005年,引进引办资金1.3亿元,利用外资
60万美元,出口额136万美元。
交通 邮电 1986年,有省道071路、县道绣私营工业园(2001年摄)
7条镇级公路,均为沙子路面,且狭窄,省道071路宽只有8米。全镇交通运输车辆459辆
(台) ,客货运输总值135万元。邮电支局1处,业务量5万元。为加快经济振兴,大力
发展交通,先后拓宽了绣宁路、071路、女郎山中路和7条镇级公路,兴建了绣惠、绣江、
口么、回村大桥和文化路东段绣江河大桥,开通了大桥路、中心路、城前路、文化路、
锦川路、太西路和女郎山环山路等,使城区形成了“三横五纵”的道路框架。2005年,
有交通运输车辆904辆,从业人员921名,业务收入4743万元。有邮政、电信支局各1处,
电信线路130公里,固定电话14875门,上网47户,手机基本普及。

商贸 财税 1986年, 有集体商业供销点4处,从业163人;个体商业户95家,从业130
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000万元。有集市4处,贸易成交额2452万元,财政收入272万元。
商贸一条街、废旧钢铁、闲置设备、建材机电、农贸服装、日用百货等网点逐步形成。
其中废旧钢铁市场占地5.2公顷,从业人员1300名,年交易额1.2亿元,成为江北地区知
名的专业批发市场之一。 2005年,有个体商户855家,从业1351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3.8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5500万元,实现利税3040万元,财政收入956万元。
村镇建设 1984年,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村镇建设工作。1991年,成立绣惠镇村镇建设
委员会。1992~2003年,先后建成城前路、大桥路、中心路、文化路、锦川路、女郎山
环山路和桃花山企业专用路,拓展城区东西、南北大街,修砌供水管道和排水渠道,安
装路灯和灯箱,栽植观赏树株,形成“三横五纵”道路框架。80%以上村庄街道进行了
硬化,主要街巷安装了路灯和宣传橱窗,修建休闲广场,安装健身器材。新建绣惠、绣
江、口么、回村大桥和文化路东段大桥。城区修建了绣惠广场、杆桥广场、女郎山广场
和中心公园、女郎山公园、窦家庄花坛。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办公、教学、营业实
现了楼房化,水电暖齐全。农村90%以上房屋拆旧翻新,草坯房换成了砖瓦房。城区临
街住户盖起了2~4层的小楼房。机关干部、学校教师近一半住进了公寓。敬老院、残联
基地、 中心幼儿园等实现了园林化。至2005年底,共建商品楼房15处3.3万平方米。城
区建成了百佳自来水厂,乡村80%以上农户用上了自来水。成为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
乡镇”之一。
教育 科技 1986年,全镇有幼儿园47所,入园儿童1474名,幼儿教师60名。有小学40
处,在校生5890名,适龄儿童入学率99.5%,教职工291名。有初中5处,在校生2309名,
专任教师179名。1986年,有科技站1处,农业技术人员70名。是年,完成了“掖单2号”
玉米良种推广和大葱提纯复壮等科研项目。 镇中心幼儿园始建于1982年,2002年6月,
投资177万元在南关建新园址, 占地11亩,教学楼建筑面积2298.5平方米。1985年,成
立镇中心小学, 原址在城关联中。1995年,投资300万元在镇中学东侧建新校址,占地
47.5亩,建筑面积4060平方米,可容纳20个教学班。1987年,建立镇中心中学,校址在
女郎山南坡下,占地3.5万平方米。分别举办农学、会计、基层干部等专业培训班14个。
1998年,太平村被中国农学会确定为第二批“全国科技兴村试点单位”。2000年,王金
村苗长茂被评为济南市“科学技术拔尖人才”。1999年,茂李中学并入镇中心中学,茂
李办事处所有小学合并,迁入中学校址,定名为茂李小学。太平办事处和沙埠办事处所
有小学并入镇中心小学。2001年,投资60万元,按省农村小学二类标准新建回南小学,
回南办事处所有小学并入回南小学。在全镇中小学中启动了“四名”(当名师、授名课、
育名生、创名校)工程。2002年,投资200万元,新建教学楼1幢。2005年,有初中2所,
在校生1816人, 教职工138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本科以上学历108人。有小学7处,
在校生4548人, 教师217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专科以上学历97人。有镇中心幼儿园1
处,村户幼儿园30处,入园儿童1562人,幼儿教师69人。全镇先后建立了绣江出口创汇
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和山农大济南市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申报科技项目10项。其中《实行
产学研结合,建立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与体系研究》和《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两
个项目,被省科委列入省级“星火计划”项目。基地先后承担了省小麦、玉米“30”工
程和章丘市小麦“125” 工程,两个项目均通过了星火计划鉴定。《番茄栽培对比试验
与研究》科研项目,填补了章丘市空白。绣惠镇被济南市授予“科技兴农”先进乡镇称
号。
文化 卫生 体育 1986年,有影剧院1处,可容纳观众1300人;电影队1个,放映员10
人,放映机3部,除在影剧院放映外,轮流到行政村放映。广播站1处,村村安装有线广
播喇叭。有医院1处,病床10张;村卫生室(所)60个。1988年1月,成立镇文化工作指
导委员会,设立农民艺术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十六日,举办文艺会演、影视联欢、
书画展览、群众扮玩、焰火晚会、花灯一条街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1988年,三
星村沈金香参加山东省农民运动会荣获手榴弹项目金牌。全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女郎山群众健身活动点年参与锻炼者达10万人次。镇村两级每年数次举办专项体育运动
会,老干部办公室经常举行象棋、门球、乒乓球、健身操、健身舞等比赛,每年体育专
项资金5.6万元以上。校园体育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坚持两课(每周2节体
育课)、两操(每天做课间操和眼睛保健操)、一活动(课外活动),每年体育达标率
在94%以上。 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女郎山发掘墓葬120余座,获得
珍贵文物350余件。 1996年,全镇有影剧院、阅览室、广播室、录像厅、文化夜校、书
画协会、200平方米大型卡拉OK歌舞厅各1处,业余文化艺术团1个,文艺演出所用音响、
幕布、乐器、道具等设施齐全。电影放映队7个,松花江牌35毫米放映座机2台,总资产
1500万元。61个行政村建有文化大院57处,其中一级文化大院17个。各类图书室33个,
藏书6.1万册。 涌现出花卉、书法、绘画、图书、装裱等专业户53户。2005年,有业余
吕剧团1个(西皋村) 、京剧票房2处(隅首南傅家和东关北郭家)、吕剧票房1处(东
关北张家),票友40余人。有民乐队和文艺团体10家。有阅览室、广播室、录像室、文
化夜校、 歌舞厅各1处,摄像、录像、书画、装裱、书摊、音像等专业户80余家,各类
图书室33个, 藏书7万余册,新华书店拥有图书21万余册,有线电视发展到9302户。是
年,成立了绣惠镇章丘古城文化研究会,会员10余人,收集整理有关章丘古城文史资料
及文物。 镇档案馆被评为省一级先进档案馆。全镇有大型体育运动场地5处,休闲健身
广场10处,门球场1处,篮球场30处,单双杠118副,乒乓球台48副。每年都举办中小学
春季田径运动会和冬季越野比赛,组织篮排球、乒乓球、门球、拨河、健美操、健身舞
等专项比赛,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有医院1处,48410人参加了医疗保险,报销金额
129万元。
人民生活 198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4元,居民储蓄余额932.3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
额4000万元,人均住房12平方米,大都为土坯草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32元,
居民储蓄余额4.04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8亿元,人均住房面积37平方米,90%以
上居民住进了砖瓦房,有的盖起了小楼房或别墅式庭院。

2005年绣惠镇行政村基本情况表
表28-7

┏━━━━━━┯━━━━━━━━━━━━━━━━━━━━┯━━━┯━━━━┯━━━━┯━━━┓
┃ 行政村 │ 村名由来 │总户数│ 总人口 │年末耕地│农民人┃
┃ │ │ (户) │ (人) │面积 │均纯收┃
┃ │ │ │ │ (亩) │入(元)┃
┠─┬────┼────────────────────┼───┼────┼────┼───┨
┃旧│ 东关南 │原章丘县治所在地。《章丘县志》载:"北齐 │ 284 │ 1038 │ 566 │ 612 ┃
┃章├────┤置高唐县于此。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 ├───┼────┼────┼───┨
┃丘│ 东关北 │为章丘,取县北山章丘为名。"1958年,章丘 │ 329 │ 1146 │ 760 │ 6138 ┃
┃ ├────┤县移治明水,章丘城遂名旧章丘。 ├───┼────┼────┼───┨
┃ │ 东南隅 │ │ 273 │ 856 │ 679 │ 5907 ┃
┃ ├────┤ ├───┼────┼────┼───┨
┃ │ 东北隅 │ │ 310 │ 977 │ 666 │ 5791 ┃
┃ ├────┤ ├───┼────┼────┼───┨
┃ │ 西北隅 │ │ 343 │ 1163 │ 808 │ 6013 ┃
┃ ├────┤ ├───┼────┼────┼───┨
┃ │ 西南隅 │ │ 347 │ 1074 │ 773 │ 5805 ┃
┃ ├────┤ ├───┼────┼────┼───┨
┃ │ 西 关 │ │ 360 │ 1192 │ 1161 │ 5846 ┃
┃ ├────┤ ├───┼────┼────┼───┨
┃ │ 南 关 │ │ 204 │ 661 │ 688 │ 6075 ┃
┃ ├────┤ ├───┼────┼────┼───┨
┃ │ 北 关 │ │ 173 │ 593 │ 444 │ 5898 ┃
┠─┴────┼────────────────────┼───┼────┼────┼───┨
┃ 大张家 │元代,王姓居此,现村中虽无王姓,还保有王│ 190 │ 627 │ 612 │ 5804 ┃
┃ │家胡同之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德人│ │ │ │ ┃
┃ │由枣强迁来定居,取名张仪庄。后以张姓占多│ │ │ │ ┃
┃ │数,改名大张家村。 │ │ │ │ ┃
┠──────┼────────────────────┼───┼────┼────┼───┨
┃ 箭 刘 │刘姓祖居此地,以活牛筋制弓箭出名,得名箭│ 122 │ 421 │ 579 │ 5935 ┃
┃ │刘村。 │ │ │ │ ┃
┠──────┼────────────────────┼───┼────┼────┼───┨
┃ 南苗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苗姓由枣强迁来,以│ 95 │ 342 │ 371 │ 5904 ┃
┃ │姓氏命名。 │ │ │ │ ┃
┠──────┼────────────────────┼───┼────┼────┼───┨
┃ 城南寨 │该村系于家寨和焦家寨(西村)二村组成,以│ 136 │ 418 │ 353 │ 5891 ┃
┃ │姓氏命名。于姓无后,清代后期,二村合一。│ │ │ │ ┃
┃ │因位于章丘城东南,统名城南寨。 │ │ │ │ ┃
┠─┬────┼────────────────────┼───┼────┼────┼───┨
┃杜│ 杜户庄 │明初,由枣强杜家庄迁此建村。另说:清代张│ 151 │ 555 │ 464 │ 5912 ┃
┃洪│ │姓全家被抄,其后代逃此,值官兵追捕,村民│ │ │ │ ┃
┃李│ │冒死将张姓后人隐匿得脱,故名"躲祸庄"。后│ │ │ │ ┃
┃ │ │沿革为杜户庄。 │ │ │ │ ┃
┃ ├────┼────────────────────┤ │ │ │ ┃
┃ │洪家庄 │明代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 │ │ ┃
┃ │ 李家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由山西洪洞迁来│ │ │ │ ┃
┃ │ │建村,以姓氏命名。清雍正年间(1723~1735│ │ │ │ ┃
┃ │ │年),绣江河、巴漏河洪水暴涨,李姓从金盘│ │ │ │ ┃
┃ │ │村迁来建村,名小李家庄。 │ │ │ │ ┃
┠─┴────┼────────────────────┼───┼────┼────┼───┨
┃ 茂 李 │据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漯河桥碑》│ 410 │ 1352 │ 1608 │ 5685 ┃
┃ │载:"该村原名磨李庄。清末,村人李善甲的 │ │ │ │ ┃
┃ │小孩被大车轧死,李未追究,放车夫自去。恰│ │ │ │ ┃
┃ │被私访的县官碰上,对李深为赞许,便说:李│ │ │ │ ┃
┃ │家为人宽厚善良,必定人丁兴旺,发达茂盛。│ │ │ │ ┃
┃ │从而改名茂李庄。" │ │ │ │ ┃
┠──────┼────────────────────┼───┼────┼────┼───┨
┃ 大 夫 │建村于明代前,原为两个自然村,曾有过东流│ 423 │ 1450 │ 1875 │ 5694 ┃
┃ │庄、西流庄、南小河、北小河、东陵庄、西陵│ │ │ │ ┃
┃ │庄不同的叫法。清代,该村夏侯氏任太医院御│ │ │ │ ┃
┃ │大夫(给皇室看病的医生,有品级),便合并│ │ │ │ ┃
┃ │统称大夫庄。 │ │ │ │ ┃
┠──────┼────────────────────┼───┼────┼────┼───┨
┃ 石家堰 │据《石氏墓碑》载:"始祖于明洪武二年 │ 167 │ 571 │ 492 │ 5644 ┃
┃ │(1369年),由山西洪洞迁居焉。"该村处于 │ │ │ │ ┃
┃ │漯河旁。河道由南向北转向东,好似河边一 │ │ │ │ ┃
┃ │堰。故以自然形体加姓氏命名石家堰。 │ │ │ │ ┃
┠─┬────┼────────────────────┼───┼────┼────┼───┨
┃山│ 山 东 │元末,韩姓由吴地(苏州)迁来,因村在玉皇│ 149 │ 527 │ 701 │ 5697 ┃
┃头├────┤山脚下,长白山迤逦到此已是尽头,名山头 ├───┼────┼────┼───┨
┃店│ 山 南 │店。另据明水街道浅井村田姓建于赭山东麓的│ 209 │ 732 │ 989 │ 5621 ┃
┃ ├────┤墓碑云:"山头店原名清泉镇"。 ├───┼────┼────┼───┨
┃ │ 山 西 │ │ 268 │ 867 │ 1139 │ 5712 ┃
┃ ├────┤ ├───┼────┼────┼───┨
┃ │ 山 北 │ │ 210 │ 754 │ 983 │ 5730 ┃
┠─┴────┼────────────────────┼───┼────┼────┼───┨
┃ 太 平 │清末,京官刘大人来章丘视察,知县杨学渊回│ 468 │ 1620 │ 1133 │ 6157 ┃
┃ │报治安状况时说:"最安定的是城东侧珠市几 │ │ │ │ ┃
┃ │个庄。"于是刘大人将临近珠市的几个庄统一 │ │ │ │ ┃
┃ │定名为太平。新中国成立后,因在城东,改名│ │ │ │ ┃
┃ │东太平庄。 │ │ │ │ ┃
┠──────┼────────────────────┼───┼────┼────┼───┨
┃ 三 星 │村原名平家庄。村东原有一泄水沟,水流至村│ 379 │ 1228 │ 1210 │ 5882 ┃
┃ │边时就平稳了,因此得名平家庄。清乾隆版 │ │ │ │ ┃
┃ │《县志·疆域图》有记载。建国后,根据东、│ │ │ │ ┃
┃ │西平家庄,北小庄三村呈三角形,遂改名为三│ │ │ │ ┃
┃ │星村。 │ │ │ │ ┃
┠──────┼────────────────────┼───┼────┼────┼───┨
┃ 西 皋 │建村年代不详。传说村东原有一片大水,村址│ 426 │ 1501 │ 1233 │ 5791 ┃
┃ │在水西的高地上。"皋"的字义即水边高地,故│ │ │ │ ┃
┃ │取村名西皋村。 │ │ │ │ ┃
┠──────┼────────────────────┼───┼────┼────┼───┨
┃ 金 盘 │唐代,有人利用河水落差,在村北绣江河上建│ 143 │ 455 │ 440 │ 5791 ┃
┃ │水磨四盘,获利丰厚,故名金盘村。 │ │ │ │ ┃
┠──────┼────────────────────┼───┼────┼────┼───┨
┃ 渔 张 │宋代,该村有三个湾,大湾像鱼体,小湾像鱼│ 223 │ 833 │ 603 │ 5693 ┃
┃ │眼,由张姓建村,故名鱼张庄。明永乐年间 │ │ │ │ ┃
┃ │(1403~1424年),王姓在村北建村,名船王│ │ │ │ ┃
┃ │庄。便认为姓王的乘船来打姓张的鱼,村名不│ │ │ │ ┃
┃ │吉,改村名为渔张庄。 │ │ │ │ ┃
┠─┬────┼────────────────────┼───┼────┼────┼───┨
┃船│ 船 南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王姓从辛寨乡│ 129 │ 469 │ 445 │ 5676 ┃
┃王├────┤漯河崖迁居此地,因村址三面环水,村庄好似├───┼────┼────┼───┨
┃庄│ 船 北 │水中一船,故名船王庄。 │ 142 │ 502 │ 552 │ 5708 ┃
┠─┴────┼────────────────────┼───┼────┼────┼───┨
┃ 阎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阎姓由直隶枣强迁此│ 194 │ 674 │ 477 │ 5676 ┃
┃ │建村,因村址恰处历史上绣江河曾多次在此决│ │ │ │ ┃
┃ │口的险工地段,故取村名阎家口。新中国成立│ │ │ │ ┃
┃ │后,改名阎家庄。 │ │ │ │ ┃
┠──────┼────────────────────┼───┼────┼────┼───┨
┃ 南 刘 │据《刘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 │ 68 │ 233 │ 268 │ 5709 ┃
┃ │年),刘氏由直隶枣强刘家屯豆腐巷迁此建 │ │ │ │ ┃
┃ │村,村名绣江园。"民国七年(1918年),改 │ │ │ │ ┃
┃ │村名为南刘村。 │ │ │ │ ┃
┠──────┼────────────────────┼───┼────┼────┼───┨
┃ 大高家 │元代,该村是焦氏的花园,名"余青园"(《县│ 271 │ 1000 │ 834 │ 5731 ┃
┃ │志·康熙版》有记载)。明代后期,村人焦馨│ │ │ │ ┃
┃ │中进士,官至宁夏右副都御史,在村内建四层│ │ │ │ ┃
┃ │楼一座,改村名为进城庄。清初,改称高家 │ │ │ │ ┃
┃ │庄。1937年,为与附近的小高家村相对,改村│ │ │ │ ┃
┃ │名为大高家村。 │ │ │ │ ┃
┠──────┼────────────────────┼───┼────┼────┼───┨
┃ 小高家 │明代,高姓建村,以姓氏命名。进城庄改名大│ 62 │ 226 │ 183 │ 5749 ┃
┃ │高家村后,因两村相对,该村遂名小高家村。│ │ │ │ ┃
┠──────┼────────────────────┼───┼────┼────┼───┨
┃ 石 家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 157 │ 596 │ 419 │ 5804 ┃
┃ │树移民建村,名出王庄。因村中有些硬汉,专│ │ │ │ ┃
┃ │好打架斗殴,有人说:人硬不如石头硬。遂改│ │ │ │ ┃
┃ │村名石家村。 │ │ │ │ ┃
┠──────┼────────────────────┼───┼────┼────┼───┨
┃ 乔 家 │元代村西有一桥,村名桥头庄。明洪武二年 │ 198 │ 706 │ 524 │ 5774 ┃
┃ │(1369年),乔姓由枣强迁此。明天顺年间 │ │ │ │ ┃
┃ │(1457~1463),改村名乔家村。 │ │ │ │ ┃
┠──────┼────────────────────┼───┼────┼────┼───┨
┃ 马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马姓由枣强迁来建 │ 222 │ 754 │ 828 │ 5820 ┃
┃ │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沙 埠 │汉末,黄巾军在村西部建一仓场,因此村名仓│ 305 │ 1065 │ 1149 │ 5737 ┃
┃ │场。宋时,在运粮河旁建一码头,靠码头形成│ │ │ │ ┃
┃ │一街,名沙埠。建国后,定村名沙埠。 │ │ │ │ ┃
┠──────┼────────────────────┼───┼────┼────┼───┨
┃ 安 家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安姓由山西洪洞县│ 91 │ 307 │ 408 │ 5797 ┃
┃ │大槐树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路 家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路姓由山西洪洞县│ 61 │ 200 │ 335 │ 5678 ┃
┃ │大槐树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花 园 │该村原为明代"嘉靖八子"之一的词曲家李开先│ 128 │ 473 │ 657 │ 5785 ┃
┃ │的花园,名"进游园",年久成村。周围村民习│ │ │ │ ┃
┃ │称花园。 │ │ │ │ ┃
┠──────┼────────────────────┼───┼────┼────┼───┨
┃ 华 家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华姓由山西洪洞县│ 184 │ 595 │ 1118 │ 5646 ┃
┃ │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南 河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 205 │ 713 │ 594 │ 5661 ┃
┃ │树移民建村。因西巴漏河流经村南,故名南河│ │ │ │ ┃
┃ │庄。 │ │ │ │ ┃
┠──────┼────────────────────┼───┼────┼────┼───┨
┃ 北 河 │据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李氏族 │ 66 │ 244 │ 549 │ 5747 ┃
┃ │谱》载:"始祖自陇西迁章,距今600余年,九│ │ │ │ ┃
┃ │世祖国华,迁北河已四百余年。"据此,该村 │ │ │ │ ┃
┃ │建村当在元代初年。 │ │ │ │ ┃
┠──────┼────────────────────┼───┼────┼────┼───┨
┃ 施家崖 │明初,施姓迁来石崖旁建村,取名施家崖。施│ 117 │ 410 │ 654 │ 5774 ┃
┃ │姓无后,村名沿用至今。 │ │ │ │ ┃
┠──────┼────────────────────┼───┼────┼────┼───┨
┃ 绿竹园 │该村因建于竹林中而得名。 │ 63 │ 205 │ 351 │ 5478 ┃
┠──────┼────────────────────┼───┼────┼────┼───┨
┃ 王 金 │元代,该村有个大力士,名叫王金子,因家贫│ 167 │ 539 │ 646 │ 5817 ┃
┃ │无生计。便用三个大碌碡将全村唯一的水井口│ │ │ │ ┃
┃ │堵住。村人要打水就得给他点干粮,由他掀开│ │ │ │ ┃
┃ │碌碡。此事在当地流传很广。邻村便称王金子│ │ │ │ ┃
┃ │村。后沿革成王金家村。 │ │ │ │ ┃
┠──────┼────────────────────┼───┼────┼────┼───┨
┃ 小 张 │原名张家庙。有人开黑店,图财害命,被官府│ 242 │ 775 │ 776 │ 5841 ┃
┃ │抄斩,绝了人烟。明初,移民来此建村,改村│ │ │ │ ┃
┃ │名小张庄。后为与大张家村对称,改为小张家│ │ │ │ ┃
┃ │村。 │ │ │ │ ┃
┠──────┼────────────────────┼───┼────┼────┼───┨
┃ 全 福 │明初,辛姓建村,以姓氏命名辛庄。后祖辈受│ 69 │ 259 │ 220 │ 5822 ┃
┃ │穷,至建国前,以吉祥字命名全福村。 │ │ │ │ ┃
┠──────┼────────────────────┼───┼────┼────┼───┨
┃ 鲁家园 │明初,刘姓由枣强迁此,建村于章丘城鲁姓的│ 67 │ 228 │ 194 │ 5779 ┃
┃ │花园内,故名。 │ │ │ │ ┃
┠─┬────┼────────────────────┼───┼────┼────┼───┨
┃回│ 一 村 │该村原名回军镇,即公元前479年"晋赵鞅伐 │ 282 │ 973 │ 956 │ 5816 ┃
┃ ├────┤齐,侵及赖而还"的回军地,以此得名回军 ├───┼────┼────┼───┨
┃村│ 二 村 │店,亦称回军镇。后沿革为回村。该村历史悠│ 174 │ 638 │ 580 │ 5803 ┃
┃ ├────┤久,远在汉代即为阳丘县驻地。该村现住户,├───┼────┼────┼───┨
┃ │ 三 村 │多数是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枣强迁来,│ 92 │ 329 │ 262 │ 5831 ┃
┃ ├────┤以牛、王二姓最多,又称牛王庄。新中国成立├───┼────┼────┼───┨
┃ │ 四 村 │前,王姓经营银器,工艺精美,行销全国,因│ 152 │ 527 │ 644 │ 5810 ┃
┃ ├────┤此有"金旧军、银回村"之称。 ├───┼────┼────┼───┨
┃ │ 东 村 │ │ 510 │ 1758 │ 1658 │ 5802 ┃
┃ ├────┤ ├───┼────┼────┼───┨
┃ │ 北 村 │ │ 522 │ 1896 │ 1440 │ 5850 ┃
┠─┼────┼────────────────────┼───┼────┼────┼───┨
┃大│ 南 村 │该村地处古大清河畔,原名大清崖。清乾隆版│ 649 │ 2253 │ 3050 │ 5812 ┃
┃沟├────┤《县志》尚称大清崖。清道光版《县志》则改├───┼────┼────┼───┨
┃崖│ 北 村 │为大沟崖了。《县志·桥梁》:"大沟崖,鼎 │ 672 │ 2330 │ 2762 │ 5903 ┃
┃ │ │新桥。" │ │ │ │ ┃
┠─┼────┼────────────────────┼───┼────┼────┼───┨
┃康│ 康 家 │元代,村人因烧瓮发家,村名瓮发庄。《康氏│ 741 │ 2631 │ 2171 │ 6152 ┃
┃ │ │祖谱》载:"康氏始祖于明洪武二年(1369 │ │ │ │ ┃
┃陈│ │年)从直隶冀州枣强迁到章邑北瓮发庄。"清 │ │ │ │ ┃
┃ │ │乾隆十五年(1750年),村人康志皋谓"糠"在│ │ │ │ ┃
┃ │ │瓮中不吉,故改村名为康家村。 │ │ │ │ ┃
┃ ├────┼────────────────────┤ │ │ │ ┃
┃ │ 陈 家 │元代,村名向阳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 │ │ │ ┃
┃ │ │陈姓由直隶枣强迁来,渐成大旗,改村名为陈│ │ │ │ ┃
┃ │ │家村。 │ │ │ │ ┃
┠─┴────┼────────────────────┼───┼────┼────┼───┨
┃ 南 套 │明洪武二年(1369年),宋姓由枣强迁来卜居│ 222 │ 804 │ 614 │ 5963 ┃
┃ │于干涸河套旁,取名宋家套。后因与北套村相│ │ │ │ ┃
┃ │对,改名为南套村。另说:该村原名南窦庄,│ │ │ │ ┃
┃ │只于、刘两姓,接近绝祀。窦、李、宋三姓从│ │ │ │ ┃
┃ │回村迁入,改名南套村。 │ │ │ │ ┃
┠──────┼────────────────────┼───┼────┼────┼───┨
┃ 北 套 │姜、李二姓建村于干涸的河套旁,取名姜李 │ 632 │ 2234 │ 1400 │ 5876 ┃
┃ │套。《李氏族谱》载:"李氏始祖于明洪武二 │ │ │ │ ┃
┃ │年(1369年),由枣强迁发章丘城北姜李套。│ │ │ │ ┃
┃ │"后因与宋家套南北相对,该村在北,遂名北 │ │ │ │ ┃
┃ │套村。 │ │ │ │ ┃
┠──────┼────────────────────┼───┼────┼────┼───┨
┃ 耿 家 │元代,耿姓建村,以姓氏命名。现村中耿姓虽│ 528 │ 1869 │ 1599 │ 5838 ┃
┃ │仅两户,但村名一直未变。《县志·金石录·│ │ │ │ ┃
┃ │刘禄墓表》载:"刘氏始祖,国初(明朝), │ │ │ │ ┃
┃ │自枣强以补籍徙章邑……女郎山之北耿家庄居│ │ │ │ ┃
┃ │焉。" │ │ │ │ ┃
┠──────┼────────────────────┼───┼────┼────┼───┨
┃ 夏家磨 │清代,夏姓从刁镇旧军迁此建村。引绣江河水│ 176 │ 594 │ 410 │ 5716 ┃
┃ │设水磨,故取村名夏家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