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相公庄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676&run=13

一、建置
明清属东锦乡。1945年9月,属章丘县新建黉山区。1950年9月,更名为相公庄区。1958
年3月,撤区并乡,改建为县辖相公庄乡;9月,改建为相公庄人民公社;12月,并入明
水人民公社。1984年2月,改为相公庄区。1985年9月,撤区设镇。1986年,辖57个行政
村、6.19万人。2005年,辖57个行政村、5.9万人。镇驻地相公庄村。
二、境域
地处章丘市中部,西临绣惠镇,东接邹平县,南与市区明水毗连,北与刁镇为邻。北距
济青高速公路章丘入口10公里,南距济青公路、胶济铁路分别为4公里、5公里,西距济
南国际机场25公里, 连接市内明水和济青高速公路的102省道从镇内通过。境内长白山
雄踞东北,源自百脉泉的绣江河流经镇内,素有“名相故里,铁匠之乡”美誉。全镇总
面积86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约占三分之一。东北部为山区,有东岭山、长白
山等8座山峰,中部丘陵,南部平原。水资源年均可利用量0.2亿立方米。隋末农民起义
领袖杜伏威、唐代开国名相房玄龄、元代正副宰相张友谅、张斯立、文学家张养浩、史
学家张起岩皆籍属该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镇内长白山区岩浆活动频繁,盛产“济南
青”“墨玉”等花岗石磨光建筑产品和玄武岩石子等铁路、公路建材,可采储量0.36亿
立方米。
三、发展概况
农业 1986年, 有耕地面积4443.27公顷, 农业机械总动力2.51万千瓦, 粮食总产量
2.64万吨,农业总产值2425.3万元。有林地面积634公顷,果园面积149公顷,果品总产
量1060吨。 年末存栏大牲畜371头、生猪1.5万头、羊4640只,肉类总产量767吨。1986
~1995年,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先后完成了世行二期、畜牧开发、中低产田改
造、万亩节水灌溉、长白山绿化、种子等工程建设。1996~2005年,先后完成了巴漏河
综合整治、林果开发、农业机械化等工程建设和十九郎特色蛋鸡孵化龙头企业以及三大
示范园(广大苗木繁育示范园、袁庄绿化苗木示范园、十九郎优质杂果示范园)、六个
种养专业区(皋西和牛推奶牛、房庄波尔山羊、韩家草莓、顶庄食用菌、牛推官庄一村
30万只蛋鸡和李家、曹孟、小康、寨子村的生猪养殖)建设。成立了“章丘市皋西奶牛
繁育中心”,形成了牛、羊、猪等多条产业链,被省政府命名为“畜牧强乡镇”。2005
年末,耕地面积4243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4.84万千瓦,农村用电量9001万千瓦时,粮
食总产量37883吨,棉花总产量185吨,肉类总产量8896吨,牛奶产量2800吨,禽蛋产量
36132吨, 水产品产量13吨。蔬菜播种面积1580公顷,总产量158000吨。农田林网面积
110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18%。农业总产值5.6亿元,比1986年增长22.4倍。
工业 1986年,镇、村、户办工业企业159家,从业人员4872人,生产项目主要有锻打、
机加工、模具、化工、建材、电信器材、小五金、塑料制品等,工业总产值2151万元。
1999~2001年, 本着“先改制, 后改造”的原则,对镇属企业和村办企业改制完成。
2002~2005年,建成以桑园村为代表的经济十强村,以金属颜料、荆山锻造等为代表的
十强企业,十强村、十强企业税收占全镇税收的90%以上。日本章晃鼓风机、美国世通
公司、青岛崂山汽车齿圈、山东省林业厅维信达果树种苗繁育、济南泰兴化工厂、海尔
普速电机、济南泰康药械、徐州双元机械、齐鲁报业集团投资的山东百脉泉矿泉水项目、
东风水泥机械等均先后落户相公庄镇。2005年末,全镇共有个体民营企业2976家,规模
以上企业24家, 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4家, 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15家, 从业人员
2.87万人。 新口径工业销售收入、工业利税、工业利润分别实现19.22亿元、2.68亿元
和2.1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0万美元,出口总值221万美元。
交通 邮电 1986年,交通运输车辆509辆(台),客货运输总值276.3万元。有邮电支
局1处, 业务总量4.95万元,业务总收入6.06万元。1995年,程控电话装机达1350门,
共架设电缆线路60公里,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0.12万元、业务收入140.95万元。1996年,
建成济南地区第一个电话镇。 镇驻地有通往明水的公路1条,后以发展交通为重点,加
快道路建设步伐。到1995年底,累计铺设沥青路70公里,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达到村
村通沥青路。 投资840万元,先后铺设相郝路、相横路、平普路、相凤路、东靖路、相
赵路等主干道及部分支干路。镇区先后开通镇东、镇西、镇中路,形成“三纵二横”交
通框架。1996~2005年,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了镇东路、镇西路、相张路、绣源
路、桑园大道、相顶路、平安街、山前北路、桑园工业园框架路、相郝北路、东靖西路
和村级道路的拓宽铺油,以绣江路拓宽为契机,完善了镇驻地的总体规划。20年间,境
内共开通、拓宽交通道路22条,硬化道路总长达96余公里,全镇道路实现“村村通”。
2005年,固定电话14460门,移动电话8965部。
商贸 财税 1986年,境内有镇、村、户办商业75家,从业人员350人,集市贸易市场4
处,社会商品零售额650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900万元。财政收入132.74万元。1995年,
镇、村、户办商业350家、从业人员1800人,集市贸易7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500万元,
集市贸易成交额6500万元。 财政收入745万元。2005年,镇地方财政收入1442万元。至
2005年,以镇驻地为中心,加快新型商业城镇建设,硬化镇驻地集市场地,建立商业网
点一条街,推行上宅下店经营模式。
村镇建设 1986年,全镇基础建设很不完善。至1995年底,村镇建设已初具规模,随后
实施第二轮建设规划。1997年4月,政府驻地迁至相五村。供电、保险、信用社、邮电、
医药、派出所等大楼相继建成使用。至2005年,投资1220万元,完成了镇卫生院新建和
搬迁、中心幼儿园改建、敬老中心改建和自来水公司、沿平普路商住房开发和凤凰台住
宅花苑建设等项目,并新建凤凰台健身娱乐广场,面积达5680平方米,成为全镇群众文
化、健身、娱乐中心。一大批样式新颖独特的商住楼在平普路、镇中路的经济隆起带上
相继建成,对巴漏河相公段进行了全面清淤、整砌等综合整治,建成了沿河公园。新建、
重建了寨子大桥、 鼓风机厂南大桥、同心桥、桑园大桥、相一大桥等。投资360万元,
对平普路相公庄段和凤林桥、大魏李桥、时家桥、镇中大桥等进行了维修改造,群众出
行条件和招商引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镇区实行统一供热,保证了镇区水、电、暖的畅
通。
教育 科技 1986年, 有中、小学63处,专任教师512人,在校生1.11万人;适龄儿童
入学率99.4%。1987年,在全县率先实现校舍六配套(教室、课桌椅、院墙、厕所、操
场、校门)达标。1995年,投资1000多万元(其中镇筹470万元、各村筹600多万元),
先后建成镇中心中学教学大楼, 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镇第二、第三中学,分别占地4
公顷、3.33公顷。将全镇7处中学合并为3处,将51处小学调整合并为31处(其中新建10
处、扩建6处、改建5处)。投资110万元,对各中、小学的“四室”(图书室、实验室、
阅览室、器材室)及内部设施进行配套。有科技户367家,农民科技人员106人。粘贴型
医用手术巾, 获国家级星火计划科技成果奖;HLY回转支承环风式机械立窑,获省级星
火计划进步奖;银耳大枣罐头,获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铜奖;机车用56风扳机,填补国
内空白。 2004年,以十九郎村为主体,镇村投资150万元新建十九郎学校。2005年,按
照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设计, 投资1530万元,规划建设了占地151亩的相公中学。全镇
有中学1处, 小学7处,在校生6408人,教师492人。双元装载机厂开发的双轮式装载机
项目2002年8月通过了国家工程机械检测中心检测,当年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实现销售
收入2000多万元;金属颜料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联合研制开发的新型金属闪光涂料—
—球型银粉项目,经中科院多次试验符合国家生产标准。
文化 卫生 体育 1986年,有文化站、广播站各1处,广播喇叭入村率100%。有镇卫
生院1处, 村级卫生室57个。计划生育率99.8%,人口自然增长率2.15‰。中、小学体
育课实施达标活动,群众体育渐趋活跃。春节期间,各村传统文娱活动十分活跃,主要
形式为“扮玩” ,其内容有芯子、旱船、高跷等。8个村建有文化中心,全镇电教放映
机9部。图书馆5处,存书6400册。各村建有文化大院、文化广场60处。2005年,计划生
育率、 晚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98%、100%和3‰,被章丘市列为7个争创“济
南市优质服务示范镇” 之一;全面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91%。投资150余万元,
完成镇卫生院完善配套工程和卫生机构改貌工作。群众体育活跃,为山东省农村群众体
育先进单位。2002~2005年,举办农民运动会4次。
人民生活 1986年,人均收入624元,人均住房16平方米,年末居民储蓄余额543万元,
1995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015元。85%以上的农户新盖、翻建砖瓦房,15%的农民建
起楼房, 人均住房23平方米。 年末居民储蓄余额1.3亿元, 其中农民储蓄1.05亿元。
2005年,居民储蓄余额2.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70元,人均住房40平方米。有线电
视、互联网入户率100%、9%。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882人、5534人。敬老院
1处。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804人。

2005年相公庄镇行政村基本情况表
表28-6

┏━━━━━━┯━━━━━━━━━━━━━━━━━━━━━━━┯━━━━┯━━━━┯━━━┯━━━━┓
┃ 行政村 │ 村名由来 │ 总户数 │ 总人口 │年末耕│农民人均┃
┃ │ │ (户) │ (人) │地面积│纯收入( ┃
┃ │ │ │ │ (亩) │元) ┃
┠──────┼───────────────────────┼────┼────┼───┼────┨
┃ 桑 园 │明初,翟五、刘海姑表兄弟二人从山西迁来建村。因│ 766 │ 2500 │ 2133 │ 9477 ┃
┃ │此地当时有一片桑林,故定村名桑园。 │ │ │ │ ┃
┠─┬────┼───────────────────────┼────┼────┼───┼────┨
┃相│ 相 一 │元代以前名崖镇。相公庄之名,缘于张养浩于元代天│ 408 │ 1273 │ 900 │ 8386 ┃
┃公├────┤历二年(1329年),在朝廷七聘之后,扶病而起拜陕├────┼────┼───┼────┨
┃庄│ 相 二 │西行台中丞(相当于副宰相),古代拜相的例皆封公│ 185 │ 525 │ 255 │ 7884 ┃
┃ ├────┤(张养浩后封滨国公),世俗称之为相公。村人本" ├────┼────┼───┼────┨
┃ │ 相 三 │高山仰止"之义,改崖镇为张相公庄。明洪武二年 │ 193 │ 608 │ 345 │ 8904 ┃
┃ ├────┤(1369年),王姓由太原府洪洞县西关迁来张相公庄├────┼────┼───┼────┨
┃ │ 相 四 │定居。后沿革为相公庄,辖7个村委会。 │ 483 │ 1511 │ 615 │ 9268 ┃
┃ ├────┤ ├────┼────┼───┼────┨
┃ │ 相 五 │ │ 423 │ 1590 │ 840 │ 9053 ┃
┃ ├────┤ ├────┼────┼───┼────┨
┃ │ 相 六 │ │ 120 │ 336 │ 276 │ 8152 ┃
┃ ├────┤ ├────┼────┼───┼────┨
┃ │ 相 七 │ │ 115 │ 375 │ 287 │ 7542 ┃
┠─┴────┼───────────────────────┼────┼────┼───┼────┨
┃ 睦 里 │据村南立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的关帝庙碑│ 412 │ 1520 │ 873 │ 8510 ┃
┃ │记载:"本村原名木柳庄。清乾隆年间(1736~1795 │ │ │ │ ┃
┃ │年),相公庄王姓迁入。取和睦乡里之义,改村名为│ │ │ │ ┃
┃ │睦里庄。 │ │ │ │ ┃
┠──────┼───────────────────────┼────┼────┼───┼────┨
┃ 赵 家 │明代,此处是赵阁老的废花园,后发展成村。赵姓由│ 127 │ 445 │ 368 │ 8278 ┃
┃ │新泰迁来定居,取名赵家庄。 │ │ │ │ ┃
┠──────┼───────────────────────┼────┼────┼───┼────┨
┃ 寨 子 │原名高医官庄。明末,高姓多出少亡,遂改名马寨 │ 285 │ 989 │ 600 │ 8290 ┃
┃ │子。清初,张、杨、李等姓相继迁入,此时高姓已势│ │ │ │ ┃
┃ │微,张氏家族兴起,因张姓系由绣惠镇城南寨子迁 │ │ │ │ ┃
┃ │来,改村名为小寨子。后沿革为寨子。 │ │ │ │ ┃
┠──────┼───────────────────────┼────┼────┼───┼────┨
┃ 七郎院 │该村最早是一所庙宇智觉寺院。常姓农户有七个儿子│ 805 │ 2734 │ 1571 │ 9085 ┃
┃ │人称七郎,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逃荒至 │ │ │ │ ┃
┃ │此,傍院建村,于是以七郎加智觉寺院取村名七郎 │ │ │ │ ┃
┃ │院。 │ │ │ │ ┃
┠──────┼───────────────────────┼────┼────┼───┼────┨
┃ 李家亭 │该村原是明代词曲大家"嘉靖八子"之一李开先的花 │ 140 │ 742 │ 513 │ 8715 ┃
┃ │园,园内亭、台、池、沼,极一时之盛。他官至太常│ │ │ │ ┃
┃ │寺少卿,嘉靖二十年(1541年)辞官归里,常来此消│ │ │ │ ┃
┃ │暑。后世子孙在此建村定居,取村名李家亭。 │ │ │ │ ┃
┠──────┼───────────────────────┼────┼────┼───┼────┨
┃ 辛 家 │该村曾名辛张庄。后沿革为辛家庄。 │ 214 │ 627 │ 1155 │ 6087 ┃
┠──────┼───────────────────────┼────┼────┼───┼────┨
┃ 韩 家 │据关帝庙碑载:"明初,许姓从枣强迁来建村,取名 │ 271 │ 873 │ 1845 │ 5264 ┃
┃ │许家庄。"后来韩姓从绣惠镇山头店迁来。"七七事变│ │ │ │ ┃
┃ │"前改村名韩家河洼。新中国成立后,沿革为韩家 │ │ │ │ ┃
┃ │庄。 │ │ │ │ ┃
┠──────┼───────────────────────┼────┼────┼───┼────┨
┃ 季 家 │唐代,季姓建村,以姓氏命名。 │ 204 │ 650 │ 944 │ 6131 ┃
┠─┬────┼───────────────────────┼────┼────┼───┼────┨
┃郝│ 郝 一 │明初郝姓建村,名郝家沟,后沿革为郝庄。 │ 237 │ 875 │ 735 │ 6508 ┃
┃庄├────┤ ├────┼────┼───┼────┨
┃ │ 郝 二 │ │ 409 │ 1459 │ 1500 │ 6224 ┃
┠─┴────┼───────────────────────┼────┼────┼───┼────┨
┃ 王 庄 │明代以前即有王姓定居于此,故称王家庄。据清光绪│ 323 │ 1065 │ 1320 │ 6216 ┃
┃ │十六年(1890年)关帝庙碑载:"章丘城东宫五里东 │ │ │ │ ┃
┃ │锦乡王家庄。"后有孙、李等姓从太原府洪洞县迁 │ │ │ │ ┃
┃ │来,村名沿革为王庄。当地群众讹称为"娃"庄。 │ │ │ │ ┃
┠──────┼───────────────────────┼────┼────┼───┼────┨
┃ 李三官 │该村原名翟家庄。明初被大火烧毁,只剩下三户姓李│ 314 │ 1071 │ 1050 │ 6100 ┃
┃ │的,遂改名李三官村。另据村人张永芳抄录清乾隆五│ │ │ │ ┃
┃ │十三年(1788年)十月一日立的碑文载:"元末遭兵 │ │ │ │ ┃
┃ │燹,翟家庄被烧光。村民李三大难不死,逃出山东。│ │ │ │ ┃
┃ │为官后返乡重建家园,改村名为李三官庄。" │ │ │ │ ┃
┠──────┼───────────────────────┼────┼────┼───┼────┨
┃ 窦家辛 │据《窦氏家谱》载:"窦栋、窦干于洪武二年(1369 │ 185 │ 575 │ 600 │ 5946 ┃
┃ │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今刁镇夏侯庄。后从夏侯庄│ │ │ │ ┃
┃ │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窦家辛庄。" │ │ │ │ ┃
┠──────┼───────────────────────┼────┼────┼───┼────┨
┃ 梭 庄 │据《县志·康熙版·艺文》载:"《游梭山园记》 │ 902 │ 3178 │ 2910 │ 6178 ┃
┃ │云:去邑十里而近,有梭山焉,山形如梭,民依山成│ │ │ │ ┃
┃ │村曰梭庄。" │ │ │ │ ┃
┠──────┼───────────────────────┼────┼────┼───┼────┨
┃ 姜家套 │明初,姜、张、李、任、孙诸姓从枣强迁来建了李家│ 372 │ 1385 │ 1305 │ 5904 ┃
┃ │牌、麟凤村、姜家套三个小村。后人口日繁,三村连│ │ │ │ ┃
┃ │成一片,定村名姜李套。又因地处长白山的山套中,│ │ │ │ ┃
┃ │乃统名姜家套。 │ │ │ │ ┃
┠──────┼───────────────────────┼────┼────┼───┼────┨
┃ 孙 家 │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孙氏族谱》载:"明永 │ 323 │ 932 │ 795 │ 6332 ┃
┃ │乐年间(1403~1424年),孙昌能从枣强迁来定居于│ │ │ │ ┃
┃ │王家庄东,名孙庄。传七世,至万历七年(1579 │ │ │ │ ┃
┃ │年),孙氏七代孙孙杨、孙柳来长白山下文峪庵南立│ │ │ │ ┃
┃ │村,以姓氏取名孙家庄。"至今已传24世。 │ │ │ │ ┃
┠──────┼───────────────────────┼────┼────┼───┼────┨
┃ 大魏李 │明代以前叫大张庄。明初,只剩下了魏、李两家,改│ 180 │ 556 │ 909 │ 6085 ┃
┃ │名为魏李庄。清初,因附近建一村名小魏李庄,改村│ │ │ │ ┃
┃ │名为大魏李庄。 │ │ │ │ ┃
┠──────┼───────────────────────┼────┼────┼───┼────┨
┃ 小魏李 │明代村名小张庄。清初,李姓从绣惠镇茂李庄迁来定│ 213 │ 560 │ 939 │ 6085 ┃
┃ │居,因靠近大魏李庄,遂改名小魏李庄。 │ │ │ │ ┃
┠──────┼───────────────────────┼────┼────┼───┼────┨
┃ 齐 家 │据碑文载:"明末,齐姓建村。"以姓氏命名。齐姓无│ 65 │ 210 │ 350 │ 6083 ┃
┃ │后,村名沿用至今。 │ │ │ │ ┃
┠──────┼───────────────────────┼────┼────┼───┼────┨
┃ 凤 林 │据《张氏族谱》载:"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张姓│ 180 │ 540 │ 1119 │ 6045 ┃
┃ │从花茧坞(腰庄)迁来建村。村人以打绳经为业,村│ │ │ │ ┃
┃ │址又恰处峪口,取村名绳峪。"清光绪三十四年 │ │ │ │ ┃
┃ │(1908年)改村名凤林庄。 │ │ │ │ ┃
┠──────┼───────────────────────┼────┼────┼───┼────┨
┃ 罗 家 │据《罗家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罗姓 │ 408 │ 118 │ 1620 │ 6097 ┃
┃ │迁居花山右侧。清初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罗家 │ │ │ │ ┃
┃ │庄。 │ │ │ │ ┃
┠──────┼───────────────────────┼────┼────┼───┼────┨
┃ 时 家 │据《时氏族谱》载:"明末,时英通的三个儿子从刁 │ 214 │ 604 │ 861 │ 6097 ┃
┃ │镇时家庄逃荒来此,后逐渐发展成村,仍用原村名时│ │ │ │ ┃
┃ │家庄,以示不忘本。" │ │ │ │ ┃
┠──────┼───────────────────────┼────┼────┼───┼────┨
┃ 丁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丁姓从洪洞县迁来建村,以│ 299 │ 875 │ 1155 │ 6089 ┃
┃ │姓氏命名。 │ │ │ │ ┃
┠──────┼───────────────────────┼────┼────┼───┼────┨
┃ 顶 庄 │明初建村,因该村在长白山下诸村庄的顶部,故名顶│ 304 │ 869 │ 747 │ 6092 ┃
┃ │庄。 │ │ │ │ ┃
┠──────┼───────────────────────┼────┼────┼───┼────┨
┃ 腰 庄 │元末,韩姓由苏州迁居山头店。后迁此,取名花茧 │ 51 │ 190 │ 210 │ 6057 ┃
┃ │坞。附近一尼庵,有庙田数亩,韩姓为占庙田,将主│ │ │ │ ┃
┃ │持赶走。主持一怒改村名为"妖庄"。村人因本庄上有│ │ │ │ ┃
┃ │山,前有河,名山河庄。后山顶又建一村,取名顶 │ │ │ │ ┃
┃ │庄。该村位于山腰,改为腰庄。 │ │ │ │ ┃
┠──────┼───────────────────────┼────┼────┼───┼────┨
┃ 黉山前 │明初,该村建在黉山前面,故名黉山前。 │ 249 │ 670 │ 852 │ 6098 ┃
┠──────┼───────────────────────┼────┼────┼───┼────┨
┃ 马 家 │据碑记载:"该村在明代前叫义和庄。"后来马姓成为│ 160 │ 465 │ 588 │ 6088 ┃
┃ │大族,改名马家庄。 │ │ │ │ ┃
┠──────┼───────────────────────┼────┼────┼───┼────┨
┃ 河 滩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陈姓迁来在三面环│ 90 │ 289 │ 377 │ 6093 ┃
┃ │山的河滩建村,名陈家河滩。后沿革为河滩。 │ │ │ │ ┃
┠──────┼───────────────────────┼────┼────┼───┼────┨
┃ 大 康 │元末康姓兄弟迁来各建一村,该村系老大所建,名大│ 389 │ 1202 │ 1890 │ 6099 ┃
┃ │康庄。 │ │ │ │ ┃
┠──────┼───────────────────────┼────┼────┼───┼────┨
┃ 靖 家 │据《靖氏家谱》载:"明初,靖氏兄弟从山西洪洞县 │ 162 │ 483 │ 879 │ 6171 ┃
┃ │老鸹窝村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十九郎 │传说:古时,该村一人生了十八个儿子,又招了一个│ 680 │ 2156 │ 3044 │ 7440 ┃
┃ │上门女婿,共十九子,故名十九郎庄。 │ │ │ │ ┃
┠──────┼───────────────────────┼────┼────┼───┼────┨
┃ 颜 家 │明初,齐姓迁此建村,名齐家寨。后颜、张、袁、石│ 310 │ 894 │ 1380 │ 7405 ┃
┃ │等姓相继迁入。因村在鸣羊山西侧,改名为鸣羊山 │ │ │ │ ┃
┃ │庄。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建复圣庙(孔子│ │ │ │ ┃
┃ │大弟子颜渊庙),更名为颜家庄。 │ │ │ │ ┃
┠──────┼───────────────────────┼────┼────┼───┼────┨
┃ 道 流 │该村原名柏家庄,村址在庄西。明隆庆年间(1567~│ 225 │ 706 │ 1140 │ 7335 ┃
┃ │1572年),山洪暴发,将村庄冲毁。为避洪水,移至│ │ │ │ ┃
┃ │庄东高地另建新村,重新命村名道流庄。 │ │ │ │ ┃
┠──────┼───────────────────────┼────┼────┼───┼────┨
┃ 鞠 家 │该村原是道流庄郑姓的佃户村,鞠姓最早定居于此,│ 215 │ 757 │ 705 │ 7413 ┃
┃ │故名鞠家庄。 │ │ │ │ ┃
┠──────┼───────────────────────┼────┼────┼───┼────┨
┃ 周 家 │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周氏族谱》载:"明 │ 250 │ 827 │ 765 │ 7340 ┃
┃ │初周旺从枣强迁来建村。当时村北有大片墓地,石碑│ │ │ │ ┃
┃ │上刻有周三公之墓。又有大槐树一株,故取村名槐墓│ │ │ │ ┃
┃ │田庄。""七七事变"后改村名周家庄,但事变前的地 │ │ │ │ ┃
┃ │图表村名还是槐墓田庄。 │ │ │ │ ┃
┠──────┼───────────────────────┼────┼────┼───┼────┨
┃ 魏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魏姓由山西迁来建村,以姓│ 71 │ 232 │ 390 │ 7233 ┃
┃ │氏命名。 │ │ │ │ ┃
┠──────┼───────────────────────┼────┼────┼───┼────┨
┃ 小 康 │元末,康姓兄弟迁来各建一村,该村为老小所建,故│ 449 │ 1644 │ 1875 │ 7401 ┃
┃ │名。 │ │ │ │ ┃
┠──────┼───────────────────────┼────┼────┼───┼────┨
┃ 河 庄 │据张姓明代墓碑和李姓墓田出土石碑载:"唐初,本 │ 605 │ 1890 │ 1875 │ 7207 ┃
┃ │村只胡姓一户,称胡家庄。后郭、艾两姓迁入,改名│ │ │ │ ┃
┃ │三合庄。明初,张、王、李、郑四姓由枣强迁来,定│ │ │ │ ┃
┃ │居于小河两岸,又改村名为河庄。" │ │ │ │ ┃
┠─┬────┼───────────────────────┼────┼────┼───┼────┨
┃牛│ 牛推一 │据墓碑载:"牛德刚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枣强│ 448 │ 1562 │ 2085 │ 7344 ┃
┃推├────┤迁来建村。"因家族出过一个推官,故名牛推官庄。 ├────┼────┼───┼────┨
┃官│ 牛推二 │ │ 210 │ 646 │ 839 │ 7346 ┃
┃庄│ │ │ │ │ │ ┃
┠─┴────┼───────────────────────┼────┼────┼───┼────┨
┃ 袁 庄 │据清嘉庆八年(1803年)《重修袁家祠堂》碑载:" │ 251 │ 751 │ 684 │ 7437 ┃
┃ │明代,袁凤其从刁镇张官庄迁此立村。"以姓氏命 │ │ │ │ ┃
┃ │名。 │ │ │ │ ┃
┠──────┼───────────────────────┼────┼────┼───┼────┨
┃ 李 家 │据《李氏族谱》:"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由 │ 228 │ 742 │ 541 │ 8249 ┃
┃ │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另据清代碑载:" │ │ │ │ ┃
┃ │该村原名埠李村(含义不祥)。"后改为李家庄。 │ │ │ │ ┃
┠──────┼───────────────────────┼────┼────┼───┼────┨
┃ 房 庄 │该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上溯可达隋唐。村南小路 │ 229 │ 711 │ 539 │ 6460 ┃
┃ │旁,旧有石碑(1958年尚存)载:"吾房庄传为唐贤 │ │ │ │ ┃
┃ │相房玄龄故居……"。房姓世居该村,后犯抄家之 │ │ │ │ ┃
┃ │罪,改"房"为"庞",迁居七郎院。 │ │ │ │ ┃
┠──────┼───────────────────────┼────┼────┼───┼────┨
┃ 南 王 │据明洪武二年(1369年),《南氏族谱》载:"南姓 │ 481 │ 1698 │ 1920 │ 6131 ┃
┃ │先居此地,人丁不旺,明初,王世良从洪洞迁来定 │ │ │ │ ┃
┃ │居,取名大兴王庄。"后来合南王二姓,改村名南王 │ │ │ │ ┃
┃ │庄。 │ │ │ │ ┃
┠──────┼───────────────────────┼────┼────┼───┼────┨
┃ 曹 孟 │据曹、孟二姓家谱记载:"明末,曹、孟二姓,分别 │ 351 │ 1298 │ 1907 │ 5577 ┃
┃ │由直隶、山西迁来,以姓氏命名曹孟庄。" │ │ │ │ ┃
┠──────┼───────────────────────┼────┼────┼───┼────┨
┃ 蔡 庄 │该村地势中间隆起,四角有水湾、宛如龟形。龟在古│ 338 │ 1186 │ 1754 │ 6086 ┃
┃ │代与麟、龙、鹤合成"四灵",又是长寿的象征,祝寿│ │ │ │ ┃
┃ │辞"龟鹤遐龄"即源于此。因此以地理特征取名龟庄。│ │ │ │ ┃
┃ │后因庄名叫"龟"不雅,以字书中龟有蔡的解释。遂改│ │ │ │ ┃
┃ │为比较含蓄的蔡字为庄名。 │ │ │ │ ┃
┠──────┼───────────────────────┼────┼────┼───┼────┨
┃ 皋 东 │该村很古老,远在金代,刘姓已是名门巨族,元代名│ 422 │ 1490 │ 1667 │ 5872 ┃
┠──────┤臣刘敏中即该村人。"皋"字,据字书解为水边高地。├────┼────┼───┼────┨
┃ 皋 西 │村西2公里的绣江河畔一村称西皋村;该村傍漯河而 │ 615 │ 2217 │ 1786 │ 6442 ┃
┃ │建,位在其东,故名东皋庄。新中国成立后,为便于│ │ │ │ ┃
┃ │生产管理,以漯河为界,分为二村;河东称东皋庄东│ │ │ │ ┃
┃ │村,河西称东皋庄西村。 │ │ │ │ ┃
┠──────┼───────────────────────┼────┼────┼───┼────┨
┃ 巡 检 │据永乐年间(1403~1424年)庙碑载:"明代,曾在 │ 518 │ 2056 │ 2498 │ 6032 ┃
┃ │该村设巡检司。"天启年间(1621~1627年)叫巡官 │ │ │ │ ┃
┃ │庄。后沿革成巡检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