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阎家峪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673&run=13

一、建置
明清属东锦乡。民国属第六区。1941年6月,第六区南部划归淄川县;9月,改划为青山、
胡山两区。 1948年,两区合并为青胡区(以驻地命名为阎家峪区)。1958年3月,撤区
并乡; 9月,阎家峪乡建胡山公社。1984年2月,改公社为区。1985年9月,撤区设乡。
1986年,辖35个行政村、2.65万人。2005年,辖35个行政村、2.27万人。2005年12月20
日,撤销阎家峪乡,并入官庄乡。
二、境域
位于市东南部,东跨巴漏河与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相望,西携老山、一线岭与文祖镇、
官庄乡毗邻, 南以齐长城与莱芜市茶叶口乡分界, 北出榆山与官庄乡接壤, 总面积
117.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00公顷,山岭5666.67公顷。境内有大小山头800余座,山
岭面积占73.41%,为山区乡镇,全市第二高峰九顶山海拔832米。境内石灰石储量丰富。
三、发展概况
农业 境内山多地少, 水源缺少,以旱作农业为主。1986年,耕地面积2053.07公顷,
农业机械总动力4842千瓦,小(二)型水库3座,粮食总产量5466吨,农业总产值545万元。
有林地4123公顷, 果园面积105公顷,果品总产量212万吨。年末存栏大牲畜459头、生
猪5337头、羊1.2万只,肉类总产量650吨。至2005年,实施东风水库扩建、宝珠山水库
和东风水库灌渠配套及阎家峪小流域治理等多项工程, 维修水渠4000米,铺设管道1万
米,治山整地800公顷,新增水浇地500公顷。建成香椿、花椒、干鲜果三大基地。发展
以养羊、 养牛、养兔为主的畜牧业,形成东八井、孟家峪等5个养殖小区。2002年始,
以林果开发为重点,先后建设完善了河包顶黄金梨示范园、大青山生态观光农业区、东
八井薄皮核桃基地和九顶山干杂果基地, 林果面积666.67多公顷。投资187万元,完成
大青山生态观光农业区一期工程,通过对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该区域成为小
流域综合开发的样板。 2003年始,实施南部山区供水工程,总投资800万元,分两期实
施供水工程,是年,完成宝珠山水库和法家峪水库的联村联库供水工程,解决了“八村
一校”的吃水难问题,2004年完成二期工程,解决10个村群众的吃水问题。17个村的群
众用上了自来水。 2005年, 规划建设4公顷的兴隆官庄畜牧养殖小区。 年底,有耕地
2046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745千瓦,粮食总产量6755吨,有林地3000公顷,果品总产
量549吨。 大牲畜存养量2029头,生猪7525头,羊2.93万只,家禽9.84万只。农业总产
值6252万元。
工业 1986年,有乡、村办工业企业14处, 从业人员960人,生产项目有采煤、采石、
锻造、化工、木器、面粉加工等,工业总产值421万元。1995年4月,建成年产10万吨的
济南兴隆水泥厂; 1995年5月,建成年产9000吨的兴隆汽车板簧厂。1997~1998年,对
80%的企业进行改制。1999年,乡水泥厂与迁建的山东交通厅水泥厂合并成立山东路港
水泥有限公司, 2000年9月,该厂投资6800万元,新建30万吨水泥生产线投产达效,年
产能力40万吨。2004年,全乡煤矿划归章丘市矿业集团管理。2005年末,乡、村、户企
业1858家,从业人员8240人,工业总产值1.16亿元,利税2080万元。
交通 邮电 境内普雪公路贯穿南北。1986年,全乡乡村道路均为土路或沙石路。有邮
电支局1处,邮电业务总量2万元。至2005年,新修、拓宽道路10余条,硬化道路总长80
公里, 80%的村通柏油路。1996~1997年,先后为阎家峪办事处6个村开通程控电话,
在青野村设程控电话交换点, 开通青野、矿井、弓角湾3个村程控电话。2000年,建成
“电话乡” ,市话容量2950门。2002年,硬化三角湾村至石匣村9公里乡村路。2003年
始, 分三年时间实施水泥路“村村通”工程,是年,投资200多万元,硬化改造乡村道
路14公里。2004年,新修乡村水泥路52.5公里。2005年,新铺道路36公里。年末,完成
邮政业务总量80万元。
商贸 财税 1986年,境内商业销售网点50处、从业人员112人;集市3处,集市贸易成
交额21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64万元,财政收入46万元。2005年,境内商业350家,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405万元, 集市贸易成交额1700万元,居民储蓄余额1.3亿元,财政
收入403万元。
村镇建设 1986年,农村住房较为原始,多为土坏房,乡政府机关的办公条件也很差。
1995~2000年, 投资200万元,拓宽改造了兴隆大街和府前大街,安装路灯50盏。农信
社营业楼、计划生育服务楼、卫生院门诊楼、政府机关办公楼等竣工使用。2000年,乡
驻地“上宅下店” 式商住楼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农村新建房屋600间。2003年,投资
150万元,完成乡驻地2500平方米商住楼的开发建设。
教育 科技 1986年, 有中、小学37处,专职教师251人,在校生4008人;适龄儿童入
学率达100%,校舍陈旧,多为黑房子、土台子。1999年,建成成人教育中心。2000年,
建成中心幼儿园。2004年,为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学校布局,将全乡中小学由24处合并
为10处,投资470万元,实施阎家峪中学一期工程,新建3300平方米综合楼、220平方米
学生餐厅等配套设施。 2005年,投资200万元,实施阎家峪中学二期工程,新建2400平
方米的学生公寓楼和标准操场1个。2005年,有中学1处,小学10处,成人教育中心1处;
专任教师242人、 在校生2469人。科技方面,全面实施科技兴乡战略,先后推广普及土
豆品种改良、优质枣繁育、雪桃栽培等十几项农业新技术。
文化 卫生 体育 1986年,有广播站1处,卫生院1处,村级卫生室(所) 35个。计划生
育率99.1%,人口自然增长率9.5‰。1995年,有文化站、广播电视站、书店各1处,村
级文化活动场所40处;各类专业户20户,业余剧团22个;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
学创作队伍150人。 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尤以春节、元宵节的扮玩、唱大戏等最
为盛行。1999年,实行了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聘用乡村医生90名,34个卫生室和
2个门诊部合并为11个卫生所。 2005年,投资120万元,对乡卫生院和8处村卫生所进行
改造。20年间,举办运动会22次。
人民生活 1986年, 人均纯收入434元, 人均住房24平方米,居民储蓄余额398万元。
2005年, 人均纯收入4260元,人均住房27平方米,每百户居民拥有摩托车119辆,家庭
影院30套、电话93门、手机54部、彩电90台。

2005年阎家峪乡行政村基本情况表
表28-4

┏━━━━━━━┯━━━━━━━━━━━━━━━━━━━━━━┯━━━━┯━━━━┯━━━━┯━━━┓
┃ 行政村 │ 村名由来 │ 总户数 │ 总人口 │年末耕地│农民人┃
┃ │ │ (户) │ (人) │面积 │均纯收┃
┃ │ │ │ │ (亩) │入(元)┃
┠───────┼──────────────────────┼────┼────┼────┼───┨
┃ 兴隆官庄 │该村原是阎家峪的一部分。清雍正八年(1730 │ 453 │ 1372 │ 197 │ 4563 ┃
┃ │年),山洪暴发,将村庄冲成南北两段,北段改名│ │ │ │ ┃
┃ │兴隆官庄。1969年,为纪念盛习友烈士曾改名习友│ │ │ │ ┃
┃ │村。1986年恢复兴隆官庄原名。 │ │ │ │ ┃
┠───────┼──────────────────────┼────┼────┼────┼───┨
┃ 阎家峪 │商、周时,村名岩峡峪。明代叫提统镇。后阎姓改│ 558 │ 1649 │ 203 │ 4548 ┃
┃ │村名阎家峪。清雍正八年(1730年),山洪暴发,│ │ │ │ ┃
┃ │将村冲成南北两段,北段改名兴隆官庄,南段仍叫│ │ │ │ ┃
┃ │阎家峪。 │ │ │ │ ┃
┠───────┼──────────────────────┼────┼────┼────┼───┨
┃ 水 峪 │明代建村。因三面环山,沟有泉水,故名。 │ 246 │ 766 │ 83 │ 4439 ┃
┠───────┼──────────────────────┼────┼────┼────┼───┨
┃ 天 井 │村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该村四面环山,好像一│ 118 │ 373 │ 27 │ 4370 ┃
┃ │座天井;二是村处深山,饮水困难。明代时,在村│ │ │ │ ┃
┃ │东山沟里冒出一股泉水,形成天然水井,故名。 │ │ │ │ ┃
┠───────┼──────────────────────┼────┼────┼────┼───┨
┃ 郭家楼 │清代,郭姓从官庄乡徐家村迁来,傍山建村,房屋│ 92 │ 271 │ 21 │ 4317 ┃
┃ │高低错落,远望似楼,故名。 │ │ │ │ ┃
┠───────┼──────────────────────┼────┼────┼────┼───┨
┃ 东八井 │明代建村,以水井取名,上边的叫上井子,下边的│ 163 │ 488 │ 50 │ 4467 ┃
┠───────┤叫下井子。附近的九顶山形如"八"字,清末遂以方├────┼────┼────┼───┨
┃ 西八井 │位和山势改名东八井、西八井。 │ 153 │ 454 │ 32 │ 4361 ┃
┠───────┼──────────────────────┼────┼────┼────┼───┨
┃ 孟家峪 │唐代建村。当时有上花园、下花园、老坡庄子、破│ 567 │ 1777 │ 207 │ 4513 ┃
┃ │庄子、崖家峪5个自然。清同治年间(1862~ │ │ │ │ ┃
┃ │1874),捻军东征,连年战乱,五村并为一村,因│ │ │ │ ┃
┃ │孟姓是大族,故名。 │ │ │ │ ┃
┠──┬────┼──────────────────────┼────┼────┼────┼───┨
┃青野│ 东青野 │原名高李庄。清代有土匪前来骚扰掠夺,被村青年│ 442 │ 1269 │ 172 │ 4626 ┃
┃ ├────┤自卫团打跑,自此该村青年自卫团"野"(不怕 │ │ │ │ ┃
┃ │ 西青野 │死),名声大振,改村名青野。后分为二村。 │ │ │ │ ┃
┠──┴────┼──────────────────────┼────┼────┼────┼───┨
┃ 弓角湾 │唐代建村。村东滨东巴漏河,河道弯曲如弓,河身│ 246 │ 739 │ 64 │ 4357 ┃
┃ │潴水成湾。以地形特点命名。 │ │ │ │ ┃
┠───────┼──────────────────────┼────┼────┼────┼───┨
┃ 矿 井 │原名石屋土。清代,有人在村外开银矿,改村名矿│ 254 │ 737 │ 65 │ 4342 ┃
┃ │井。 │ │ │ │ ┃
┠───────┼──────────────────────┼────┼────┼────┼───┨
┃ 赵八洞 │明代以前立村。周围有龙藏洞、吕祖洞、牛栏洞、│ 114 │ 305 │ 38 │ 4361 ┃
┃ │梯子洞、狼穴洞、老虎洞、劈缝洞、廓落洞八洞。│ │ │ │ ┃
┃ │故名。 │ │ │ │ ┃
┠──┬────┼──────────────────────┼────┼────┼────┼───┨
┃盆崖│ 上盆崖 │宋代建村。在天仓岭北小山沟崖里有一石堑,上有│ 143 │ 390 │ 29 │ 4359 ┃
┃ ├────┤一小泉,泉水下滴其上,年深日久,滴水穿石,大│ │ │ │ ┃
┃ │ 下盆崖 │石上形成了一盆形坑,故名。 │ │ │ │ ┃
┠──┴────┼──────────────────────┼────┼────┼────┼───┨
┃ 西南峪 │清代建村西南方向的沟峪里,故名。 │ 194 │ 194 │ 39 │ 4231 ┃
┠───────┼──────────────────────┼────┼────┼────┼───┨
┃ 池凉泉 │明代,安姓从周村安家庄迁来,在池凉泉旁建村,│ 103 │ 282 │ 16 │ 4113 ┃
┃ │故名。 │ │ │ │ ┃
┠───────┼──────────────────────┼────┼────┼────┼───┨
┃ 马闹坡 │唐王东征时,曾在此歇马休整。某夜,天上突然落│ 384 │ 1071 │ 74 │ 4342 ┃
┃ │下了七颗星(陨石),马受惊乱闹起来,故名。 │ │ │ │ ┃
┠───────┼──────────────────────┼────┼────┼────┼───┨
┃ 法家峪 │明初,法姓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 104 │ 303 │ 19 │ 4221 ┃
┠───────┼──────────────────────┼────┼────┼────┼───┨
┃ 田家柳 │明代、王、毕、田三姓先后迁来建村。村四周及汶│ 129 │ 374 │ 23 │ 4332 ┃
┠───────┤河两岸全是柳树林子,故名。 ├────┼────┼────┼───┨
┃ 毕家柳 │ │ 146 │ 424 │ 27 │ 4316 ┃
┠───────┼──────────────────────┼────┼────┼────┼───┨
┃ 王家柳 │ │ 132 │ 351 │ 27 │ 4274 ┃
┠───────┼──────────────────────┼────┼────┼────┼───┨
┃ 常三行 │明代,常姓建村。村前有一桑园,村名常桑行。因│ 175 │ 546 │ 38 │ 4249 ┃
┃ │"桑""丧"同音不吉,清代改名常三行。 │ │ │ │ ┃
┠───────┼──────────────────────┼────┼────┼────┼───┨
┃ 石 门 │村北山上有一门形石崖,故名。 │ 160 │ 450 │ 29 │ 4356 ┃
┠───────┼──────────────────────┼────┼────┼────┼───┨
┃ 响水泉 │村南山泉水流入村中井内,水细流缓,入井哗啦哗│ 113 │ 339 │ 22 │ 4130 ┃
┃ │啦作响,故名。 │ │ │ │ ┃
┠───────┼──────────────────────┼────┼────┼────┼───┨
┃ 双水泉 │明末建村。村西有两股清泉,从南北分别流出汇入│ 178 │ 550 │ 43 │ 4273 ┃
┃ │一井内,故名。 │ │ │ │ ┃
┠───────┼──────────────────────┼────┼────┼────┼───┨
┃ 三角湾 │明代建村。村旁有一三角形水湾,村民以湾水多少│ 231 │ 650 │ 43 │ 4092 ┃
┃ │预卜年景:水多丰年、水少歉年。村以湾命名。 │ │ │ │ ┃
┠───────┼──────────────────────┼────┼────┼────┼───┨
┃ 西周峪 │唐代时,村北有一镇,名河北镇,遭火灾全毁。周│ 290 │ 948 │ 70 │ 4093 ┃
┃ │姓从镇上迁来,于河西山峪中建村,故名。 │ │ │ │ ┃
┠───────┼──────────────────────┼────┼────┼────┼───┨
┃ 北王庄 │据碑载:"二百年前,村南黄石关(今无),南北 │ 101 │ 329 │ 25 │ 4012 ┃
┃ │各有一户姓王的,在关北的就叫北王庄,属章丘;│ │ │ │ ┃
┃ │在关南的叫南王庄,属莱芜。" │ │ │ │ ┃
┠───────┼──────────────────────┼────┼────┼────┼───┨
┃ 下白秋 │元代,一犯人起解莱芜,乘夜逃到此处藏身。后成│ 278 │ 806 │ 55 │ 4082 ┃
┃ │家立业,发展成村。因他逃走时正是青纱帐起的秋│ │ │ │ ┃
┃ │天,逃到这里时东方已发白,便命村名为白秋。明│ │ │ │ ┃
┃ │末,上边又建二村,乃根据地形命村名,该村居 │ │ │ │ ┃
┃ │下,故名。 │ │ │ │ ┃
┠───────┼──────────────────────┼────┼────┼────┼───┨
┃ 中白秋 │明初,这里已有高家庄、赵家峪、宋家庄三村。明│ 96 │ 258 │ 18 │ 4031 ┃
┃ │末,已连成一体,因位于上、下白秋中间,故名。│ │ │ │ ┃
┠───────┼──────────────────────┼────┼────┼────┼───┨
┃ 上白秋 │元代,村名王家桥。明初遭瘟,灾后,荒无人烟。│ 123 │ 360 │ 22 │ 1001 ┃
┃ │明末,高姓从普集镇池子头迁来建村。因位于中白│ │ │ │ ┃
┃ │秋之上,故名。 │ │ │ │ ┃
┠───────┼──────────────────────┼────┼────┼────┼───┨
┃ 冯张宅 │明代,冯、张二姓建村。盖的宅院很阔气,人称" │ 166 │ 462 │ 34 │ 4026 ┃
┃ │冯张宅",后沿革成村名。 │ │ │ │ ┃
┠───────┼──────────────────────┼────┼────┼────┼───┨
┃ 小新庄 │清代建村,村名孙家庄。因居住分散,1930年重新│ 55 │ 153 │ 12 │ 3922 ┃
┃ │建村,改名小新庄。 │ │ │ │ ┃
┠───────┼──────────────────────┼────┼────┼────┼───┨
┃ 鱼 湾 │清代,建村于汶河北转弯处,地势低洼,潴水成 │ 127 │ 343 │ 24 │ 4052 ┃
┃ │湾,常年不涸,水中有鱼,故名。 │ │ │ │ ┃
┠───────┼──────────────────────┼────┼────┼────┼───┨
┃ 石 匣 │村东有一方匣形石槽,槽中潴水有鱼。据此取村名│ 797 │ 2363 │ 152 │ 3974 ┃
┃ │石匣。 │ │ │ │ ┃
┠───────┼──────────────────────┼────┼────┼────┼───┨
┃ 三台庄 │据碑记和家谱栽:"明初,卢、贾两姓进山在一处 │ 189 │ 558 │ 41 │ 4068 ┃
┃ │三面高、一面低的台形地上建村,故名卢贾台"。 │ │ │ │ ┃
┃ │明末,石姓迁来,村中成了三姓,故改村名为三台│ │ │ │ ┃
┃ │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