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辛寨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671&run=13

一、建置
明清属清平乡。 1954年3月,为区辖镇。1958年9月,为灯塔人民公社。1984年2月,并
入刁镇区。1985年9月,撤区设辛寨乡。1986年,辖46个行政村、3.4万人。2005年,辖
46个行政村、3.5万人。乡驻地辛中村。
二、境域
位于市境东北边缘,东、北两界分别与邹平县魏桥、明集接壤,西、南两界分别与水寨
镇、刁镇为邻。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条件好,属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区,总
面积53.87平方公里。
三、发展概况
农业 属黄河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条件好。以农作物种植、蔬菜种
植、 林果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棉花、黄桃、冬枣等。1986年,耕地面积3799.13
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54万千瓦,粮食总产量1.85万吨,蔬菜总产8524万吨,果品总
产185.36万吨,农业总产值2450万元。20年间,以黄准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进
行中低产田综合改造和沟渠路、林、桥、涵、闸、井、泵、电房等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工
程建设。 果业生产是境内资源优势之一,有林果种植面积233公顷,建有万亩黄桃、冬
枣示范基地。 2005年, 耕地面积3640公顷, 农业机械总动力5.6万千瓦,粮食总产量
1.92万吨, 蔬菜总产5.96万吨,果品总产4426吨,农业总产值2.4亿元。年末,大牲畜
存栏量0.8万头,生猪饲养量2.9万头,羊1万只,家禽存栏49万只。
工业 1986年, 乡办工业14家,村办工业37家,户办企业192家,从业人员1600人,乡
办工业总产值388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440万元。至2000年底,大力发展个体民营经济,
乡、村、户先后投资6000万元,形成电梯、塑料编织、汽摩配件、汽车钣金和烤漆设备、
摩托车头盔和风挡、食品加工、织布等七大支柱产业。对原乡办棉纺厂、冶金建材厂实
施破产,减亏120万元。2005年末,乡、村、户办企业304家,从业人员3150人,工业总
产值4.4亿元,利税2513万元。“齐鲁” 牌电梯,远销省内外,产品性能达到国家标准。
章丘永胜车辆配件公司开发研制的系列精密铸造产品远销美国、以色列、丹麦、黎巴嫩、
新加坡等国家。
交通 邮电 1986年, 乡驻地通往城区明水的公路1条,乡村交通为生产路连接,均为
土路。 有邮电支局1处,电话38部,业务量2.83万元。1995年末,境内建有刁魏路、辛
水路、 柳辛路、大王路、漯程路、外环路等5条主要交通干线。1996年始,实施村村通
柏油路工程,先后拓宽硬化干支线26条、60万平方米,硬化道路总长55公里,完成村村
通公路工程。2005年末,有交通运输车辆1.55辆(台),货运量4.26万吨,客运量9.05
万人次。完成邮政业务量5700万元。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市话7640门,移动电话
3500部。
商贸 财税 1986年, 境内乡、村、户办商业网点60家,集贸市场4处,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296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590万元,乡财政收入12万元。1995年,商业服务网点
58家,社会商贸零售总额3200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1250万元,居民储蓄余额3892万元,
财政收入143.5万元。 至2005年,有集贸市场6处,商业网点250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6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1.1亿元,财政收入922万元。
村镇建设 1986年, 建乡初期,基础设施很不完善。1994年3月,实施刁魏路改造,先
后建成刘王路、 漯程路、辛水路。1996年5月,章丘市人民政府批准《关于辛寨乡总体
规划实施方案》 。1997年始,逐步实施乡驻地中心大街综合改造工程。1998年6月,完
成第二轮村庄建设规划。2004年起,实施东西商业街开发工程,建设驻地商贸物流中心;
至2005年底, 驻地“上宅下店”式沿街商贸楼房建筑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农村翻新
建新房90%以上。
教育 科技 1986年, 有中、小学23处,专任教师280人、在校生4100人。2000年后,
加大教育投入, 优化育人环境。2005年,有中学1处,小学7处,专任教师306人、在校
生3427人。 学前班20个,入园幼儿800人。20年间,实施科技兴乡战略,建有黄桃、冬
枣示范园,韭菜基地,瓜果苗育繁育基地等,挂靠上级科研部门和大、中专院校,建设
农业示范园1处、 良种推广基地6处、企业科研所2处。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58期,培训
人数4800人次。“辛丰牌韭菜”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
文化 卫生 体育 1986年,有文化站、广播站各1处,电影放映机2部,喇叭入户率95
%,乡卫生院1处,村级卫生室(所)45个,计划生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14‰;
社会文化生活日趋活跃,农民春节扮玩普及,漯河芯子代表章丘参加济南市农民艺术表
演获一等奖;农民体育活动活跃,组织举办了首届农民篮球、乒乓球赛。1997年,实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投资240万元,新建乡驻地卫生院综合门诊楼,配备现代化医疗设
备。1998年,完成乡村卫生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实行乡村卫生院室的一体化管理。2005
年,有线电视村通率和入户率分别达100%、80%。年底,有文化站、广播站各1处,电
影放映机3部,村级文化活动室46处,各类图书室59处,藏书3.6万册,音乐、戏曲、美
术、 书法、摄影等业余队伍达40人;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乡卫生院1处,设备齐全,技
术先进,村级卫生室(所)46个,乡村医生74人。计划生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8
‰。20年间,共举行大型运动会(春、秋)28次。
人民生活 1986年, 人均纯收入558元,群众居住多为土坯草房,砖瓦房占20%,每百
户居民拥有自行车105辆、 钟表15块、摩托车3辆、电视机48台,居民储蓄余额378.3万
元。2005年末,人均纯收入5047元,居民储蓄余额8500万元,人均占有住房面积36平方
米, 每百户拥有摩托车136辆、家庭影院50套、电话98门、手机37部、彩电98台、家庭
轿车(含面包车)3辆。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6万人、970人,享受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人数300人。敬老院1处。

2005年辛寨乡行政村基本情况表
表28-2

┏━━━━━━━┯━━━━━━━━━━━━━━━━━━━┯━━━┯━━━━┯━━━━┯━━━┓
┃ 行政村 │ 村名由来 │总户数│ 总人口 │年末耕地│农民人┃
┃ │ │ (户) │ (人) │面积 │均纯收┃
┃ │ │ │ │ (亩) │入(元)┃
┠──┬────┼───────────────────┼───┼────┼────┼───┨
┃辛寨│ 辛 一 │元末,辛姓在小魏庄、韩小庄、祖家、邢家│ 462 │ 1624 │ 2400 │ 4700 ┃
┃ ├────┤四小村之间建村,名辛家寨。明洪武年间 ├───┼────┼────┼───┨
┃ │ 辛 二 │(1368~1398),辛姓族众从山西洪洞迁来│ 470 │ 1700 │ 2940 │ 490 ┃
┃ ├────┤定居,将四小村合并,村名仍沿用辛家寨。├───┼────┼────┼───┨
┃ │ 辛 三 │后简化为辛寨。清代在此设镇。 │ 460 │ 1580 │ 2313 │ 4850 ┃
┠──┴────┼───────────────────┼───┼────┼────┼───┨
┃ 颜 家 │元末就叫颜家庄。明洪武四年(1371),又│ 98 │ 329 │ 519 │ 4700 ┃
┃ │有姓颜的从曲阜迁来,村名未变。 │ │ │ │ ┃
┠───────┼───────────────────┼───┼────┼────┼───┨
┃ 孙 法 │元朝,孙法来此建村,以人名为村名。孙姓│ 102 │ 348 │ 596 │ 4800 ┃
┃ │无后,村名沿用至今。 │ │ │ │ ┃
┠───────┼───────────────────┼───┼────┼────┼───┨
┃ 院 头 │该村建于元朝。"院头"义谓庭院之一角,比│ 57 │ 220 │ 400 │ 4750 ┃
┃ │喻村小。 │ │ │ │ ┃
┠───────┼───────────────────┼───┼────┼────┼───┨
┃ 刘王寺 │元代,刘宝义建村,名刘宝义庄。明洪武年│ 140 │ 521 │ 580 │ 4700 ┃
┃ │间,王姓从枣强迁来定居。清代,捻军北 │ │ │ │ ┃
┃ │代,在官府和士绅操纵下,该村民团曾向捻│ │ │ │ ┃
┃ │军开战,捻军攻破该村时,刘、王两姓团丁│ │ │ │ ┃
┃ │死亡20余人。事后,在村中为死亡团丁建一│ │ │ │ ┃
┃ │庙宇,习惯称刘王寺。 │ │ │ │ ┃
┠───────┼───────────────────┼───┼────┼────┼───┨
┃ 小 高 │明初,高姓兄弟二人从枣强迁来,各自建 │ 223 │ 774 │ 1051 │ 4700 ┃
┠───────┤村,故名大、小高庄。 ├───┼────┼────┼───┨
┃ 大 高 │ │ 206 │ 750 │ 1050 │ 4800 ┃
┠───────┼───────────────────┼───┼────┼────┼───┨
┃ 张家闸 │明初,张姓由枣强迁来,因村北原有小河一│ 197 │ 736 │ 1040 │ 4800 ┃
┃ │条,并遗有拦河石闸一处,故取村名张家 │ │ │ │ ┃
┃ │闸。 │ │ │ │ ┃
┠───────┼───────────────────┼───┼────┼────┼───┨
┃ 泥 桥 │据纪、樊两姓族谱记载:"柳塘口村有耕地 │ 153 │ 580 │ 695 │ 4700 ┃
┃ │在小清河南,为便于耕种,明初,于小清河│ │ │ │ ┃
┃ │上建一小桥。桥面多土,雨后泥泞,人称泥│ │ │ │ ┃
┃ │桥。"后纪、樊两姓在桥边用场,渐成村 │ │ │ │ ┃
┃ │庄,以桥得村名,沿用至今。 │ │ │ │ ┃
┠───────┼───────────────────┼───┼────┼────┼───┨
┃ 干 刘 │据元代墓碑载:"元代建村就名干刘村。"明│ 306 │ 1199 │ 2310 │ 4800 ┃
┃ │洪武二年(1369),刘姓由河北巨鹿县柴城 │ │ │ │ ┃
┃ │村迁来定居,沿用原村名至今。 │ │ │ │ ┃
┠───────┼───────────────────┼───┼────┼────┼───┨
┃ 青杨林 │据李姓墓碑载:"元代尹姓建村,仅只一 │ 270 │ 976 │ 2447 │ 4780 ┃
┃ │户。明洪武二年(1369),李姓从枣强迁 │ │ │ │ ┃
┃ │来,见树木成林,青杨树特多,遂命村名青│ │ │ │ ┃
┃ │杨林。" │ │ │ │ ┃
┠───────┼───────────────────┼───┼────┼────┼───┨
┃ 黄 家 │据《黄大牌立谱碑》载:"明洪武二年 │ 64 │ 254 │ 475 │ 4850 ┃
┃ │(1369),黄姓由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命│ │ │ │ ┃
┃ │名。" │ │ │ │ ┃
┠─┬─────┼───────────────────┼───┼────┼────┼───┨
┃朱│ 朱家东村 │据《朱氏家谱》载:"明洪武七年 │ 105 │ 403 │ 825 │ 4780 ┃
┃家├─────┤(1374),朱姓始迁祖朱成由枣强城西十五├───┼────┼────┼───┨
┃ │ 朱家西村 │里火烧刘家庄迁此立村。"朱成有二子,长 │ 180 │ 700 │ 1485 │ 4800 ┃
┃ │ │子朱世大迁居单县,次子朱世荣居此,因只│ │ │ │ ┃
┃ │ │朱姓一族,故名朱家村。 │ │ │ │ ┃
┠─┴─────┼───────────────────┼───┼────┼────┼───┨
┃ 纱 罗 │明洪武二年(1369),李姓从枣强迁来建 │ 167 │ 586 │ 1155 │ 4750 ┃
┃ │村,以织纱罗出名,故名。 │ │ │ │ ┃
┠───────┼───────────────────┼───┼────┼────┼───┨
┃ 董辛庄 │元代建村,名十九土庄。明洪武二年,董姓│ 275 │ 1009 │ 1650 │ 4650 ┃
┃ │由枣强迁来,定居于村南0.5公里的"南宏道│ │ │ │ ┃
┃ │"。后因常受土匪骚扰,迁来现址,定村名"│ │ │ │ ┃
┃ │董家新庄"。后沿革为董辛庄、辛庄。 │ │ │ │ ┃
┠───────┼───────────────────┼───┼────┼────┼───┨
┃ 王 胡 │明初,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因村南│ 180 │ 718 │ 1162 │ 4650 ┃
┃ │有一湖(现无),取村名汪湖。后去水旁,│ │ │ │ ┃
┃ │简化为王胡。 │ │ │ │ ┃
┠───────┼───────────────────┼───┼────┼────┼───┨
┃ 史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史姓从河北枣强迁此│ 98 │ 371 │ 792 │ 4660 ┃
┃ │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曹胡│ 东曹胡 │明初,周、曹、胡三姓由枣强迁来建村,定│ 62 │ 240 │ 322 │ 4750 ┃
┃ ├────┤村名周家曹胡。后周姓他徙,沿革为曹胡 ├───┼────┼────┼───┨
┃ │ 西曹胡 │村。 │ 38 │ 147 │ 300 │ 4750 ┃
┠──┼────┼───────────────────┼───┼────┼────┼───┨
┃薛渡│ 北 口 │该村始建年月不详。宋代,薛氏兄弟三人在│ 160 │ 638 │ 1106 │ 4850 ┃
┃口 ├────┤小清河支流摆渡,分别在河的南岸、西岸、├───┼────┼────┼───┨
┃ │ 西 口 │北岸建村。以方位命名。 │ 180 │ 653 │ 959 │ 4880 ┃
┠──┴────┼───────────────────┼───┼────┼────┼───┨
┃ 张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 140 │ 476 │ 879 │ 4900 ┃
┃ │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逯 家 │元末,逯氏兄弟迁此,建逯家村和西逯家 │ 148 │ 564 │ 808 │ 5200 ┃
┃ │村。逯姓无后,但村名沿用至今。 │ │ │ │ ┃
┠───────┼───────────────────┼───┼────┼────┼───┨
┃ 巷 道 │明洪武二年(1369),王姓由章丘城王家巷│ 84 │ 264 │ 561 │ 4800 ┃
┃ │迁来,建村于吉家村、逯家村之间,取名巷│ │ │ │ ┃
┃ │道村。 │ │ │ │ ┃
┠───────┼───────────────────┼───┼────┼────┼───┨
┃ 吉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吉姓从枣强迁来定居│ 105 │ 380 │ 456 │ 4800 ┃
┃ │西逯家村。因逯姓迁走,遂改村名为吉家 │ │ │ │ ┃
┃ │村。 │ │ │ │ ┃
┠───────┼───────────────────┼───┼────┼────┼───┨
┃ 胡 家 │明洪武二年(1369),胡姓兄弟三人由枣强│ 404 │ 1436 │ 2145 │ 4820 ┃
┃ │迁来,其中老大胡大成建村于此,以姓氏命│ │ │ │ ┃
┃ │名。 │ │ │ │ ┃
┠───────┼───────────────────┼───┼────┼────┼───┨
┃ 魏 家 │明洪武二年(1369),魏文义由枣强迁来建│ 193 │ 741 │ 1467 │ 4800 ┃
┃ │村。后人烟日繁,形成三个小庄,故名三魏│ │ │ │ ┃
┃ │家庄。合作化后,三小庄合并为一个大队,│ │ │ │ ┃
┃ │即现在的魏家村。 │ │ │ │ ┃
┠───────┼───────────────────┼───┼────┼────┼───┨
┃ 张 邢 │元代,邢姓分建二村(东邢庄、西邢庄)。│ 120 │ 440 │ 650 │ 5000 ┃
┃ │明初,张德山兄弟三人,由枣强迁东邢庄定│ │ │ │ ┃
┃ │居,改村名为张邢村。 │ │ │ │ ┃
┠───────┼───────────────────┼───┼────┼────┼───┨
┃ 赵 邢 │元代,邢姓建二村(东邢庄、西邢庄)。明│ 146 │ 560 │ 869 │ 5000 ┃
┃ │初,赵姓由枣强迁居西邢庄。新中国成立 │ │ │ │ ┃
┃ │后,改名赵邢村。 │ │ │ │ ┃
┠───────┼───────────────────┼───┼────┼────┼───┨
┃ 仪 张 │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由枣强迁居漯│ 168 │ 683 │ 810 │ 4900 ┃
┃ │河崖村东大道旁,村名"西道高"(又名"扁 │ │ │ │ ┃
┃ │担庄")。清康熙年间(1662~1722),为 │ │ │ │ ┃
┃ │讲义气,求团结,改名义张村。后沿变为仪│ │ │ │ ┃
┃ │张村。 │ │ │ │ ┃
┠───────┼───────────────────┼───┼────┼────┼───┨
┃ 南太平 │明洪武年间,高姓从枣强迁来建村,名高家│ 130 │ 525 │ 525 │ 4800 ┃
┃ │庄。后在村内修一太平庙,沿革为太平庄。│ │ │ │ ┃
┃ │因该乡有两个太平庄,该村在南,故名。 │ │ │ │ ┃
┠───────┼───────────────────┼───┼────┼────┼───┨
┃ 鲍 家 │元代,鲍姓在此建村,以姓氏命名。鲍姓无│ 601 │ 2238 │ 2640 │ 4780 ┃
┃ │后,村名沿用至今。另说,该村又名万丈 │ │ │ │ ┃
┃ │口,为漯河著名险工段,旧志载:漯河曾多│ │ │ │ ┃
┃ │此在此决口。 │ │ │ │ ┃
┠───────┼───────────────────┼───┼────┼────┼───┨
┃ 冯家坊 │据《冯氏祖谱》载:"宋代,张姓建村,名 │ 290 │ 1005 │ 1263 │ 4880 ┃
┃ │沟张村。明洪武四年(1371),冯子喜由章│ │ │ │ ┃
┃ │丘城南石牌坊迁来定居,改村名冯家坊子 │ │ │ │ ┃
┃ │"。公社化时,称为冯家坊村。 │ │ │ │ ┃
┠───────┼───────────────────┼───┼────┼────┼───┨
┃ 兴 刘 │元末,村名刘家。明初,村东修了一座幸福│ 70 │ 243 │ 270 │ 4810 ┃
┃ │庙,遂改村名为兴刘村。 │ │ │ │ ┃
┠───────┼───────────────────┼───┼────┼────┼───┨
┃ 小李家 │元末建村,原住户为菅姓。明洪武二年 │ 99 │ 318 │ 390 │ 4790 ┃
┃ │(1369),李姓一家从枣强迁来定居,以姓│ │ │ │ ┃
┃ │氏命名。 │ │ │ │ ┃
┠───────┼───────────────────┼───┼────┼────┼───┨
┃ 田 家 │元代,田姓建村,以姓氏命名。田姓无居,│ 223 │ 804 │ 1050 │ 4800 ┃
┃ │村名沿用至今。 │ │ │ │ ┃
┠───────┼───────────────────┼───┼────┼────┼───┨
┃ 柳塘口 │该村始建于唐代,原名九江口。村中尚有唐│ 1032 │ 3576 │ 4305 │ 4800 ┃
┃ │槐一株。后村北水塘周围长满了柳树,改村│ │ │ │ ┃
┃ │名为柳塘口。清代曾在此设镇。 │ │ │ │ ┃
┠──┬────┼───────────────────┼───┼────┼────┼───┨
┃辛中│ 辛 东 │辛寨乡政府驻地。1989年,县政府批准命 │ 241 │ 917 │ 1340 │ 4890 ┃
┃ ├────┤名。 ├───┼────┼────┼───┨
┃ │ 辛 西 │ │ 180 │ 716 │ 1215 │ 4820 ┃
┠──┴────┼───────────────────┼───┼────┼────┼───┨
┃ 常 家 │明初,常姓从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134 │ 481 │ 900 │ 4840 ┃
┠───────┼───────────────────┼───┼────┼────┼───┨
┃ 漯河崖 │明洪武二年(1369),韩、侯二姓从枣强迁│ 424 │ 1545 │ 1830 │ 4800 ┃
┃ │来漯河畔立村,故名漯河崖。 │ │ │ │ ┃
┠───────┼───────────────────┼───┼────┼────┼───┨
┃ 高明寨 │元代,石姓建村,名石家。抗日战争中,因│ 94 │ 349 │ 592 │ 4780 ┃
┃ │与附近的史家村同音,遭日寇破坏。事后,│ │ │ │ ┃
┃ │群众想改个文明的村名,因邻近辛寨,遂名│ │ │ │ ┃
┃ │高明寨。 │ │ │ │ ┃
┠───────┼───────────────────┼───┼────┼────┼───┨
┃ 西太平 │据《关帝庙碑》载:"元代薛、胡二姓建 │ 174 │ 559 │ 1080 │ 4760 ┃
┃ │村,名薛胡庄。明洪武二年(1369),张姓│ │ │ │ ┃
┃ │迁此。薛、胡二姓无后,村名谐音叫成绝户│ │ │ │ ┃
┃ │庄"。民国初年(1912),因村名不吉,由 │ │ │ │ ┃
┃ │张茂忠、张万通联名倡议,改为太平庄。因│ │ │ │ ┃
┃ │该乡有两个太平庄,该村在西,故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