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黄河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670&run=13

一、建置
黄河乡因滨临黄河得名。 明清属下三乡,民国属第三区。1950年9月,更名为第五区。
1958年9月,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北大寨乡建黄河人民公社。1983年5月,与高官寨
合并成立黄河区。1985年9月,更名为黄河乡。1986年,辖60个行政村、5万余人。2005
年,辖72个行政村、5.44万人。乡驻地吕家寨村。
二、境域
位于章丘市西北部,东邻邹平县,西、北隔黄河与济阳县相望,南与高官寨镇接壤,总
面积121.89平方公里。黄河贯穿境内,属黄河冲积平原,土地宽满,北部以淤性土壤为
主,南部以沙性土壤为主;森林覆盖率46%,故有章丘北部“天然氧吧”之美誉。
三、发展概况
农业 1986年, 耕地面积6361.47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62万千瓦。粮食总产量2.36
万吨, 农业总产值2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4元。1996~2000年,从改善农业生产
条件入手, 以治水、 治涝、治荒为重点,按照“挖深沟、筑台田、大林带、生态型”
“上粮下渔”“上粮下藕”综合模式,科学规划,分期实施,机械作业,配套治理,实
现了境内农业的综合开发,先后整理涝洼地1800公顷,开发荒地200公顷,疏浚沟渠500
公里,新打机井1000眼,修筑滩区防汛生产堤25公里。2003年后,按照“特色、高效”
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化”发展工作思路,建成林木、蔬菜、淡水养殖、畜牧、
瓜果五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和1200公顷的大沙溜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区,“上果下鱼”立体
种植、 “上鸭下鱼” 立体养殖和瓜棉间作套种等多作多收面积4000多公顷。林网面积
2666.67公顷, 各类瓜菜种植面积1333.33公顷, 淡水养殖面积213.33公顷,果树面积
133.33公顷, 奶牛存栏量2000头,肉牛存栏量6万头,建立各类养殖场20处,形成各类
养殖专业村10个,养殖专业户1000多户。“黄河乡”牌西瓜、大米、冬枣畅销省内外。
2005年, 耕地面积6315公顷,粮食总产量4.43万吨,蔬菜总产9.3万吨,棉花总产1500
吨,农业总产值2.2亿元。
工业 1986年, 乡、村、户办工业企业639个、从业人员3500人,生产项目有铸造、建
工建材、面粉、柳苇草制品等,工业总产值1123万元。1995年,通过对部分骨干工业企
业嫁接改造,乡办化工厂生产的非浮浆、闪光浆、铝粉、铝浆远销深圳,间接出口美国、
东南亚等地。山地自行车车架已发展3大系列7个品种。3个砖瓦厂使黄河淤泥变废为宝。
铸造、 轻工、面粉、柳编、苇编、木器等项目布点广,效益好。1996年6月,引进博文
日化有限公司,在境内新上济南博文日化洗衣粉厂,盘活闲置资产151万元,总投资294
万元, 年产值1300万元,利税130万元。至2000年,对境内化工厂、面粉厂、铸造厂、
砖厂等9处企业分别采取了转让、 租赁、承包等改制方式。盘活资金750万元,减亏300
万元, 处理债务500万元。2004年,引进福建长乐利民型钢有限公司、济南金诺棉纺有
限公司等在建项目8个, 总投资8260万元;新增鑫昌铸造厂、胜隆化工有限公司等投资
额2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4家, 实现利税100万元。2005年,新引进并开工建设的项目
有青岛正大养殖基地和济章龙园浮桥,续建项目有济南金诺棉纺有限公司二期扩建工程
和山东北方模具有限公司。
交通 邮电 1986年,境内有○九路(现称老○九路)通往明水,吕前路与邹平县接壤。
乡村交通为生产路连接, 均为土路,状况较差。新修、改造、拓宽公路8条,新开、维
修生产路47条,沥青硬化道路81.9公里,滩区出村路58公里。邮电支局1处,业务量2.6
万元,业务收入2.5万元。1996年7月,济章浮桥落成,连接济阳县,打通了西、北通道。
2004年至2005年,投资1000万元,修建了开发路、中心路、张金路、二贾路、东西野路
五条总长30公里的高标准水泥路,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投资83万元,修建了
四条防汛撤退路,实现了与乡级主干道路的对接。全乡72个行政村电话普及率达100%。
商贸 财税 1986年,境内商品供销点29处、从业495人,集贸市场3处,集市贸易成交
额42万元。乡财政收入60.1万元。1999年,投资40万元,建起占地3000平方米的棚式黄
河瓜菜专业批发市场,辐射陕西、烟台、济南、德州等地。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52万元。
村镇建设 1986年,境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住房普遍简陋,多为土坯草房,乡机
关(公社) 在计划生育办公室原址办公。1994年10月,乡办公大楼建成。1997年5月,
完成第二轮建设规划, 8月,市政府批准《关于黄河乡总体规划实施方案》。2000年,
全乡“上宅下店”式商住楼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农村新建房4000间。1996~2000年,
城建步伐加快, 投资104万元,先后完成乡驻地主要道路拓宽硬化工程。绿化面积24万
平方米,建成黄河瓜菜专业批发市场与中心商业街。农行营业楼、信用社营业楼、电信
大楼、邮政大楼等相继竣工投入使用。2004年,投资52万元,在中心大街两侧安装路灯
和观赏灯共83盏; 栽植苗木花卉共5.6万株;探讨市场化运作方式,启动部分沿街商品
房开发,投资167万元建设的卫生院沿街商品房和宿舍楼交付使用。
教育 科技 1986年, 中、小学68处,专任教师436人,在校生8126人;适龄儿童入学
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68%。1995年,新建中心小学,扩建中心中学和吕家寨中学,
完善成教中心;与台胞联合投资120万元,新建“娇恩小学”。科技户420余家,农民科
技员218人。1996年起,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育人环境。中学建房25间,小学建房91间。
先后建成小农场蔬菜大棚科技示范园、店子村养殖科技示范服务基地、东王常村小尾寒
羊繁育推广中心和5处黄牛改良中心;挂靠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科研机构5
个。2004年,投资69万元,新建教室18间,修缮教室83间,购买微机36台。2005年,中
学1处,完小5处,初小15处。在岗教职工287人,在校生5640人。投资100余万元修缮教
室、院墙等基础设施,购置微机、建起多媒体教室。2005年3月,投资380万元,规划建
设中心中学教学楼。
文化 卫生 体育 1986年,广播站、卫生院各1处、村级卫生室(所)30个,形成乡、
村两级卫生网络。1995年,建起乡卫生院大楼,医务人员37人、病床23张、村级卫生室
70个。 1996年,文化站、影剧院、广播站、书店各1处;村级文化中心20处,各类专业
户96户, 各类图书室16个,藏书5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
伍192人, 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活跃。1999年,实施并完善“乡村医疗一体化”管理,
建立社区服务网络,设中心卫生所19处,被评为章丘市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单位。1999年,
计划生育率99.5%, 人口自然增长率5.8‰。2000年,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投资20万
元购置6台大型医疗机械投入使用。2005年,全乡新型合作医疗直接受益者达1499人次,
报销总额14.4万元,其中享受市级大病补偿152人次,报销金额5万元;享受门诊报销的
1345人次,报销金额9.2万元。至2005年,共举办20届学生运动会。
人民生活 1986年, 境内人均收入494元,群众居住多为土坯屋,砖瓦房占23%,每百
户有自行车92辆, 钟表142只;居民储蓄总额1500万元。2005年,人均纯收入4551元,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690万元。 人均占有住房67平方米,每百户居民拥有摩托车127辆,
家庭影院139套, 电话148门,手机164部、彩电181台,家庭轿车(面包车)2.8辆。基
本医疗、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06万人、923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83人。敬老
院1处。

2005年黄河乡行政村基本情况表
表28-1

┏━━━━━━━┯━━━━━━━━━━━━━━━━━━━┯━━━┯━━━━┯━━━━┯━━━┓
┃ 行政村 │ 村名由来 │总户数│ 总人口 │年末耕地│农民人┃
┃ │ │ (户) │ (人) │面积 │均纯收┃
┃ │ │ │ │ (亩) │入(元)┃
┠───────┼───────────────────┼───┼────┼────┼───┨
┃ 前 营 │清代,该村叫前丁屯,在济阳县叫前马屯,│ 533 │ 1953 │ 4515 │ 4635 ┃
┃ │属两县管辖,专为官府养马。养马处称为 │ │ │ │ ┃
┃ │营,后沿革为村名。黄河乡有两个以营为名│ │ │ │ ┃
┃ │的村庄,南为前营。 │ │ │ │ ┃
┠───────┼───────────────────┼───┼────┼────┼───┨
┃ 芦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芦云泽由枣强迁此│ 273 │ 1070 │ 1590 │ 4633 ┃
┃ │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新街口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黄河决口,滩区│ 581 │ 1965 │ 3570 │ 4523 ┃
┃ │张家、赵家、苗家(属邹平县)村民迁来建│ │ │ │ ┃
┃ │村,名为新开口,后沿革为新街口。 │ │ │ │ ┃
┠─┬─────┼───────────────────┼───┼────┼────┼───┨
┃野│ 东野郭寨 │明洪武二年(1369年),韩温、韩雷弟兄二│ 413 │ 1488 │ 2745 │ 4577 ┃
┃郭├─────┤人由枣强迁来,一住村东,一住村西。取荒├───┼────┼────┼───┨
┃寨│ 西野郭寨 │郊野甸人烟稀少之意,改村名为东野郭寨、│ 181 │ 605 │ 1170 │ 4472 ┃
┃ │ │西野郭寨。 │ │ │ │ ┃
┠─┴─────┼───────────────────┼───┼────┼────┼───┨
┃ 北大寨 │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曹操率部路过 │ 549 │ 1911 │ 2970 │ 4665 ┃
┃ │此地,立营寨72座。他是三军统帅,所住之│ │ │ │ ┃
┃ │寨称大寨。因与文祖镇大寨重名,又都是重│ │ │ │ ┃
┃ │要村庄,很容易混淆,1989年更名为北大 │ │ │ │ ┃
┃ │寨。 │ │ │ │ ┃
┠───────┼───────────────────┼───┼────┼────┼───┨
┃ 杏 园 │该村原为邢姓地主的花园。清代,邢氏家庭│ 218 │ 773 │ 975 │ 4688 ┃
┃ │没落,花园渐成村庄。村民取"邢园"谐音杏│ │ │ │ ┃
┃ │园定为村名。 │ │ │ │ ┃
┠───────┼───────────────────┼───┼────┼────┼───┨
┃ 饮 马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 138 │ 474 │ 765 │ 4765 ┃
┃ │俘虏了徽宗、钦宗二帝,北宋亡。在押解往│ │ │ │ ┃
┃ │五国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途中,在此地│ │ │ │ ┃
┃ │饮过马而得名。 │ │ │ │ ┃
┠───────┼───────────────────┼───┼────┼────┼───┨
┃ 金 王 │据《王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 │ 194 │ 635 │ 1200 │ 4404 ┃
┃ │年),王金、王银、王钱三兄弟从枣强迁 │ │ │ │ ┃
┃ │来,各自建村名金王庄、银王庄(今名王 │ │ │ │ ┃
┃ │家,属新街口村委会)、钱王庄(邹平县码│ │ │ │ ┃
┃ │头乡)。" │ │ │ │ ┃
┠───────┼───────────────────┼───┼────┼────┼───┨
┃ 毛家店 │清代,该村地处南北交通要道,有毛姓开一│ 137 │ 468 │ 825 │ 4553 ┃
┃ │客店,人称毛家店。后相沿成村名。 │ │ │ │ ┃
┠───────┼───────────────────┼───┼────┼────┼───┨
┃ 侯家埝 │明洪武二年(1369年),侯姓从枣强迁来在│ 62 │ 217 │ 345 │ 4452 ┃
┃ │大清河(现黄河)的一小支流边建村,人称│ │ │ │ ┃
┃ │"侯家溜子"。清乾隆元年(1736),大清河│ │ │ │ ┃
┃ │床东滚。该村经过十二次搬迁,倾家荡产,│ │ │ │ ┃
┃ │只好背靠大埝建土屋居住,人称侯家埝。 │ │ │ │ ┃
┠───────┼───────────────────┼───┼────┼────┼───┨
┃ 二 图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枣强迁来武举人│ 218 │ 739 │ 1455 │ 4327 ┃
┃ │王轩,取名武轩镇。清乾隆元年(1736 │ │ │ │ ┃
┃ │年),大清河(今黄河)涨水,村人迁至河│ │ │ │ ┃
┃ │堤外扎草庵居住,人称两家庵。一治河钦差│ │ │ │ ┃
┃ │在庵内住了很久,绘制治河图二张,村名遂│ │ │ │ ┃
┃ │改称二图村。 │ │ │ │ ┃
┠───────┼───────────────────┼───┼────┼────┼───┨
┃ 小范家 │以姓氏命名。 │ 59 │ 209 │ 270 │ 4600 ┃
┠───────┼───────────────────┼───┼────┼────┼───┨
┃ 花 红 │明洪武二年(1369年),周、冯二姓由枣强│ 115 │ 394 │ 630 │ 4357 ┃
┃ │迁来,贫苦穷困,靠扛长工打短工为生,人│ │ │ │ ┃
┃ │称花户庄。新中国成立后改为花红庄。另 │ │ │ │ ┃
┃ │说:"该村原在黄河堤内,名公里村(命义 │ │ │ │ ┃
┃ │不详),迁出后改名花红庄。" │ │ │ │ ┃
┠───────┼───────────────────┼───┼────┼────┼───┨
┃ 贾姑庵 │清代在村前建一尼庵(即现小学校址),主│ 470 │ 1606 │ 3300 │ 4790 ┃
┃ │持为一俗家姓贾的尼姑,习称庵名为贾姑 │ │ │ │ ┃
┃ │庵,逐渐成为村名。 │ │ │ │ ┃
┠───────┼───────────────────┼───┼────┼────┼───┨
┃ 大王常 │元代,村名袁张庄。明洪武二年(1369 │ 189 │ 673 │ 1275 │ 4969 ┃
┃ │年),王念常由枣强迁来定居。袁、张二姓│ │ │ │ ┃
┃ │无后,王念常后裔改村名为王常庄。清末,│ │ │ │ ┃
┃ │部分居民迁居黄河堤内滩区,取名小王常 │ │ │ │ ┃
┃ │庄,改村遂成为大王常庄。 │ │ │ │ ┃
┠───────┼───────────────────┼───┼────┼────┼───┨
┃ 王家寨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由枣强迁来建│ 204 │ 735 │ 1260 │ 4836 ┃
┃ │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油 坊 │《李氏族谱》载:"始祖李家四于洪武年间 │ 146 │ 517 │ 795 │ 4556 ┃
┃ │由枣强迁来,建村于土城一带,村名新城。│ │ │ │ ┃
┃ │至五世祖李全始迁今址。以始祖李家四是油│ │ │ │ ┃
┃ │贩,乃改村名为油坊。"沿用至今。另说: │ │ │ │ ┃
┃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房姓迁此建│ │ │ │ ┃
┃ │村,以开油坊为业,后成为村名。 │ │ │ │ ┃
┠───────┼───────────────────┼───┼────┼────┼───┨
┃ 西 李 │据刁镇李家庄《李氏族谱》载:"明洪武四 │ 119 │ 418 │ 645 │ 4645 ┃
┃ │年(1371年),李姓夫妇携二子,一筐一 │ │ │ │ ┃
┃ │担,由莱阳水沟头迁来定居,适逢章邑编 │ │ │ │ ┃
┃ │图,编入城北清平乡李大公庄。后夫妻不 │ │ │ │ ┃
┃ │和,其妻携一子去下三乡老鸦李家落户,至│ │ │ │ ┃
┃ │今尚有来往。"明末,家族分居,另建新 │ │ │ │ ┃
┃ │村,称小老鸦李村,原村称大老鸦李村。后│ │ │ │ ┃
┃ │又按方位称东老鸦李村、西老鸦李村。公社│ │ │ │ ┃
┃ │化后,因该村在西,定名西李村。 │ │ │ │ ┃
┠───────┼───────────────────┼───┼────┼────┼───┨
┃ 华 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华姓由枣强迁来建│ 205 │ 682 │ 780 │ 4368 ┃
┃ │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范 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樊姓从枣强迁此建│ 161 │ 576 │ 795 │ 4718 ┃
┃ │村,以姓氏取名樊家庄。因村中已无樊姓,│ │ │ │ ┃
┃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范庄。 │ │ │ │ ┃
┠──┬────┼───────────────────┼───┼────┼────┼───┨
┃房家│ 北 房 │明洪武二年(1369年),房明、房茂兄弟二│ 265 │ 946 │ 975 │ 4860 ┃
┃ ├────┤人由枣强迁来,在南北两处建村。以姓氏命├───┼────┼────┼───┨
┃ │ 南 房 │名南房、北房。 │ 193 │ 711 │ 1515 │ 4577 ┃
┠──┴────┼───────────────────┼───┼────┼────┼───┨
┃ 杨家桥 │据《家史》记载:"本村原名杨家庄,村西 │ 256 │ 918 │ 1575 │ 4259 ┃
┃ │有一条大沟,正当要冲,过往车辆很不方 │ │ │ │ ┃
┃ │便。村民杨玳、杨瑛出资建砖桥一座,村名│ │ │ │ ┃
┃ │也随着改称杨家桥。" │ │ │ │ ┃
┠───────┼───────────────────┼───┼────┼────┼───┨
┃ 王家圈 │据《王氏家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 │ 292 │ 931 │ 1515 │ 4476 ┃
┃ │年),王姓由枣强迁来建村,名王海庄,后│ │ │ │ ┃
┃ │改村名为王家梨园。旋因河水冲刷,冲成一│ │ │ │ ┃
┃ │条宛如马蹄铁的河,该村恰位于马蹄形的中│ │ │ │ ┃
┃ │间,因此得名王家圈。"清末疏浚黄河,截 │ │ │ │ ┃
┃ │弯取直(王家圈对岸济阳县有直河村),但│ │ │ │ ┃
┃ │村名沿用至今。 │ │ │ │ ┃
┠───────┼───────────────────┼───┼────┼────┼───┨
┃ 东 李 │沿革含义详见西李村条。 │ 335 │ 1290 │ 2385 │ 4372 ┃
┠───────┼───────────────────┼───┼────┼────┼───┨
┃ 郭中寨 │村南有郭姓大坟,故称郭家冢。后因冢字不│ 470 │ 1636 │ 2100 │ 4503 ┃
┃ │雅,笔划又多,沿革为郭中寨。 │ │ │ │ ┃
┠───────┼───────────────────┼───┼────┼────┼───┨
┃ 夏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夏姓由枣强迁此建│ 88 │ 286 │ 300 │ 4791 ┃
┃ │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周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周、杨、房三姓由│ 122 │ 444 │ 945 │ 4306 ┃
┃ │枣强迁来建村,名周杨房村。后周姓人丁兴│ │ │ │ ┃
┃ │旺,遂改村名为周家村。 │ │ │ │ ┃
┠──┬────┼───────────────────┼───┼────┼────┼───┨
┃ 南 │ 东南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曾朵、李朵二人由│ 100 │ 343 │ 705 │ 4427 ┃
┃ ├────┤枣强迁此建村,名南刘庄。后因该村在北李├───┼────┼────┼───┨
┃ 李 │ 西南李 │之南,改名南李。清光绪十四年(1888 │ 171 │ 588 │ 945 │ 4018 ┃
┃ │ │年),黄河泛滥,从大堤内的南李村迁来部│ │ │ │ ┃
┃ │ │分居民另建新村,名小南李。新中国成立 │ │ │ │ ┃
┃ │ │后,按方位改南李村为西南李村,该村改名│ │ │ │ ┃
┃ │ │东南李村。 │ │ │ │ ┃
┠──┴────┼───────────────────┼───┼────┼────┼───┨
┃ 见 寨 │明洪武二年(1369年),见姓由枣强迁此建│ 239 │ 1230 │ 1860 │ 4816 ┃
┃ │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逯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逯竹、逯坦兄弟二│ 144 │ 531 │ 1110 │ 4088 ┃
┃ │人由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蒋│ 埝里蒋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蒋、李二姓由枣强│ 230 │ 869 │ 1200 │ 4870 ┃
┃家├─────┤迁居大清河(今黄河)滩区建村,名滩李 │ │ │ │ ┃
┃ │ 埝外蒋家 │家。蒋姓种菜出了名,人称"蒋家畦子",后│ │ │ │ ┃
┃ │ │沿革为蒋家。1942年,黄河涨水,由蒋家迁│ │ │ │ ┃
┃ │ │出部分居民来堤外定居,仍称蒋家。1989 │ │ │ │ ┃
┃ │ │年,根据地理特征,分外埝里蒋家、埝外蒋│ │ │ │ ┃
┃ │ │家。 │ │ │ │ ┃
┠─┴─────┼───────────────────┼───┼────┼────┼───┨
┃ 刘家园 │据《刘氏宗谱》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 │ 86 │ 312 │ 210 │ 4936 ┃
┃ │~1424年),刘姓由枣强迁居章邑西北刘家│ │ │ │ ┃
┃ │沙滩,后改名刘家庄(即今高官寨刘家 │ │ │ │ ┃
┃ │庄)。三世迁居于此,以种菜园为生,故 │ │ │ │ ┃
┃ │名。 │ │ │ │ ┃
┠───────┼───────────────────┼───┼────┼────┼───┨
┃ 东 邢 │明洪武二年(1369年),邢氏兄弟二人由枣│ 216 │ 732 │ 840 │ 4127 ┃
┃ │强迁来,各建一村,按方位命名东邢村、西│ │ │ │ ┃
┃ │邢村。后改名东邢家、西邢家(西邢家因黄│ │ │ │ ┃
┃ │河河床东滚,已被淹没)。 │ │ │ │ ┃
┠───────┼───────────────────┼───┼────┼────┼───┨
┃ 石 李 │1942年黄河涨水,西邢家、石家、李家三村│ 155 │ 454 │ 510 │ 4320 ┃
┃ │被冲毁,三村居民迁至同一处建村,取三村│ │ │ │ ┃
┃ │合一之义,命名三合村。新中国成立后,以│ │ │ │ ┃
┃ │姓氏命名为石李村。 │ │ │ │ ┃
┠───────┼───────────────────┼───┼────┼────┼───┨
┃ 河 王 │明洪武二年(1369年),何、王二姓由枣强│ 97 │ 334 │ 375 │ 4530 ┃
┃ │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为何王庄。因紧邻大│ │ │ │ ┃
┃ │清河(今黄河),逐渐演变为河王庄。 │ │ │ │ ┃
┠───────┼───────────────────┼───┼────┼────┼───┨
┃ 东 张 │该村原名小张家村。1937年,北刘村(原名│ 124 │ 406 │ 750 │ 3871 ┃
┃ │沙窝刘家),因河岸塌陷,迁该村北建村,│ │ │ │ ┃
┃ │仍名北刘村。北刘村原属济阳县第六区济东│ │ │ │ ┃
┃ │乡,新中国成立后划归章丘县,与小张家村│ │ │ │ ┃
┃ │合并。并村后,村的规模与大张村相差无 │ │ │ │ ┃
┃ │几,所以按处所方位,改大张村为西张,小│ │ │ │ ┃
┃ │张家村为东张。 另据查:明洪武二年 │ │ │ │ ┃
┃ │(1369年),张姓三人由枣强迁来,分别定│ │ │ │ ┃
┃ │居于东、北、西三个方向,后发展成村,称│ │ │ │ ┃
┃ │"鏊子腿三张家"。该村以所在方位加姓,取│ │ │ │ ┃
┃ │名东张。 │ │ │ │ ┃
┠───────┼───────────────────┼───┼────┼────┼───┨
┃ 范家园 │明代,此地有家富户名范升,当地流传:" │ 186 │ 574 │ 1050 │ 4573 ┃
┃ │穷了朝廷家,穷不了范升家。"该村是范家 │ │ │ │ ┃
┃ │的花园,叫范家花园。后有枣强人迁来定 │ │ │ │ ┃
┃ │居,在花园建村,取名范家园。 │ │ │ │ ┃
┠───────┼───────────────────┼───┼────┼────┼───┨
┃ 西 张 │沿革含义详见东张条。 │ 98 │ 335 │ 690 │ 4500 ┃
┠───────┼───────────────────┼───┼────┼────┼───┨
┃ 杨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杨熊、杨能兄弟由│ 74 │ 235 │ 600 │ 4633 ┃
┃ │枣强迁来,兄杨熊在邹平建村,名大杨家;│ │ │ │ ┃
┃ │弟杨能在此建村,名小杨家,后沿革成杨 │ │ │ │ ┃
┃ │家。 │ │ │ │ ┃
┠───────┼───────────────────┼───┼────┼────┼───┨
┃ 曲 家 │据《曲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 │ 152 │ 520 │ 1005 │ 4414 ┃
┃ │年),曲阜由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 │ │ ┃
┠───────┼───────────────────┼───┼────┼────┼───┨
┃ 穆 张 │明洪武二年(1369年),穆、张二姓由枣强│ 313 │ 1080 │ 1770 │ 4417 ┃
┃ │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字 王 │该村明代前叫车家村。明末,有一皇子因内│ 197 │ 650 │ 1050 │ 4273 ┃
┃ │讧逃此,改庄名自王庄,隐含自立为王之 │ │ │ │ ┃
┃ │意。清末沿革为死王庄。新中国成立后,改│ │ │ │ ┃
┃ │为字王庄。 另据说:最早村中有四个姓王 │ │ │ │ ┃
┃ │的,村名四王庄。清末,村人车同珪官济 │ │ │ │ ┃
┃ │南,其门生任济阳县令,改名字王庄。 │ │ │ │ ┃
┠───────┼───────────────────┼───┼────┼────┼───┨
┃ 西王常 │清末,大王常村的部分穷户迁往黄河堤里建 │ 107 │ 374 │ 405 │ 4661 ┃
┃ │村。先后曾用西邢、小王常等村名。后因村│ │ │ │ ┃
┃ │在大王常之西,定名西王常。 │ │ │ │ ┃
┠───────┼───────────────────┼───┼────┼────┼───┨
┃ 岳 家 │该村原住一户姓白的,单门独户无村名。明│ 240 │ 808 │ 1110 │ 4335 ┃
┃ │洪武二年(1369年),岳姓由枣强迁此定 │ │ │ │ ┃
┃ │居,命村名岳家村。 │ │ │ │ ┃
┠───────┼───────────────────┼───┼────┼────┼───┨
┃ 马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马姓从枣强迁来,│ 339 │ 1132 │ 1635 │ 4190 ┃
┃ │以卖篦子为业,庄名叫篦子马家。建国后简│ │ │ │ ┃
┃ │称马家庄至今。 │ │ │ │ ┃
┠───────┼───────────────────┼───┼────┼────┼───┨
┃ 辛 店 │该村原是朝阳县城南关,开店的很多,以辛│ 97 │ 362 │ 795 │ 4550 ┃
┃ │姓的店最兴隆。后朝阳县城废,南关独立成│ │ │ │ ┃
┃ │村,村名沿革为辛店村。 │ │ │ │ ┃
┠───────┼───────────────────┼───┼────┼────┼───┨
┃ 黄徐寨 │明代以前,该村名叫后徐家寨。其余沿革、│ 166 │ 606 │ 1485 │ 4566 ┃
┃ │含义详曹徐寨条。 │ │ │ │ ┃
┠───────┼───────────────────┼───┼────┼────┼───┨
┃ 钱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钱太安由枣强迁此│ 136 │ 487 │ 1005 │ 4800 ┃
┃ │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赵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姓由枣强迁来建│ 158 │ 563 │ 705 │ 4700 ┃
┃ │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唐 王 │传说:该村原名王家村。唐王李世民下乡查│ 184 │ 680 │ 1440 │ 4640 ┃
┃ │访曾来此。遂意村名为唐王村。另说:该村│ │ │ │ ┃
┃ │原名刘家村。唐王李世民下乡察访曾来此。│ │ │ │ ┃
┃ │后演变为唐王村。 │ │ │ │ ┃
┠───────┼───────────────────┼───┼────┼────┼───┨
┃ 温 官 │明洪武二年(1369年),温姓由枣强迁来建│ 80 │ 296 │ 585 │ 4081 ┃
┃ │村,以姓氏加吉祥字"官",命名为温官村。│ │ │ │ ┃
┠───────┼───────────────────┼───┼────┼────┼───┨
┃ 马徐寨 │该村明代以前叫前徐家寨。其余沿革、含义│ 196 │ 705 │ 1665 │ 5079 ┃
┃ │详曹徐寨条。 │ │ │ │ ┃
┠───────┼───────────────────┼───┼────┼────┼───┨
┃ 曹徐寨 │元代,该村叫徐家寨。后繁衍成三支,分别│ 173 │ 618 │ 1320 │ 4117 ┃
┃ │建村为前徐寨、后徐寨、徐家寨。明洪武二│ │ │ │ ┃
┃ │年(1369年),曹、马、黄三姓由枣强迁 │ │ │ │ ┃
┃ │来,定居于三徐寨。遂各改村名为曹徐寨、│ │ │ │ ┃
┃ │马徐寨、黄徐寨。 │ │ │ │ ┃
┠───────┼───────────────────┼───┼────┼────┼───┨
┃ 杜高唐 │明洪武二年(1369年),高姓由枣强迁此建│ 287 │ 1066 │ 1590 │ 4365 ┃
┃ │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张 官 │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由枣强迁来建│ 83 │ 341 │ 900 │ 4183 ┃
┃ │村,以姓氏加吉祥字"官",命名为张官村。│ │ │ │ ┃
┠───────┼───────────────────┼───┼────┼────┼───┨
┃ 张古尤 │据《关帝庙碑》载:"本村张姓最多,又有 │ 110 │ 404 │ 645 │ 4650 ┃
┃ │古油坊,因此得名张古油庄。"后沿革为张 │ │ │ │ ┃
┃ │古尤庄。 │ │ │ │ ┃
┠───────┼───────────────────┼───┼────┼────┼───┨
┃ 吕家寨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魏二姓由枣强│ 365 │ 1306 │ 2385 │ 4807 ┃
┃ │迁来落户。吕姓虽后继无人,但村名沿用至│ │ │ │ ┃
┃ │今。 │ │ │ │ ┃
┠───────┼───────────────────┼───┼────┼────┼───┨
┃ 徽 宗 │元末天下大乱,久受喇嘛教(藏传佛教)压│ 153 │ 544 │ 1050 │ 4443 ┃
┃ │迫的道教徒,乘机而起,在此建起了一座规│ │ │ │ ┃
┃ │模宏大的道教庙宇(建有藏经楼等附属大型│ │ │ │ ┃
┃ │建筑物,楼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现为│ │ │ │ ┃
┃ │小学),与喇嘛教抗衡,并抬出曾以天下道│ │ │ │ ┃
┃ │教总领袖自居,自称道君皇帝赵信的庙名,│ │ │ │ ┃
┃ │称为徽宗庙,以壮声势。明初,移民傍庙建│ │ │ │ ┃
┃ │村,即以庙名为村名。后简称为徽宗村。 │ │ │ │ ┃
┠───────┼───────────────────┼───┼────┼────┼───┨
┃ 高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高姓由枣强迁此建│ 136 │ 502 │ 1020 │ 4498 ┃
┃ │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隗 官 │明洪武二年(1369年),隗姓由枣强迁来建│ 41 │ 188 │ 315 │ 5018 ┃
┃ │村,以姓氏加吉祥字"官",命名为隗官村。│ │ │ │ ┃
┠───────┼───────────────────┼───┼────┼────┼───┨
┃ 王高唐 │王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加吉祥字"高 │ 269 │ 1049 │ 1680 │ 4536 ┃
┃ │堂"命村名王高堂村。新中国成立后,沿革 │ │ │ │ ┃
┃ │为王高唐村。 │ │ │ │ ┃
┠───────┼───────────────────┼───┼────┼────┼───┨
┃ 董高唐 │该村原名孙家油坊。明洪武二年(1369 │ 178 │ 649 │ 1020 │ 4979 ┃
┃ │年),董姓兄弟8人迁来定居。孙姓式微, │ │ │ │ ┃
┃ │董姓以姓氏加吉祥字"高堂"命村名董高堂 │ │ │ │ ┃
┃ │村。新中国成立后,沿革为董高唐村。 │ │ │ │ ┃
┠───────┼───────────────────┼───┼────┼────┼───┨
┃ 临 济 │因滨临济水(今黄河)而得名。该村原为朝│ 415 │ 1536 │ 4245 │ 4353 ┃
┃ │阳县废城遗址。隋开皇六年(586年),朝 │ │ │ │ ┃
┃ │阳县由延安镇(今属邹平县)迁此。十年后│ │ │ │ ┃
┃ │(596年),改朝阳县为临济县(此为临济 │ │ │ │ ┃
┃ │二字最早记载)。宋咸平四年(1001年),│ │ │ │ ┃
┃ │省临济入章丘。景德三年(1006年),新建│ │ │ │ ┃
┃ │与府、州同级的清平军,为驻地。熙宁三年│ │ │ │ ┃
┃ │(1070年)降格为县级军,驻地迁往旧军。│ │ │ │ ┃
┃ │金代,名临济镇,是县属四镇之一。 │ │ │ │ ┃
┠───────┼───────────────────┼───┼────┼────┼───┨
┃ 后 营 │清代,改村叫后丁屯,在济阳县叫后马屯,│ 619 │ 2165 │ 4395 │ 4629 ┃
┃ │属两县管辖,专为官府养马。养马处称为 │ │ │ │ ┃
┃ │营,后沿革为村名。黄河乡有两个以营为名│ │ │ │ ┃
┃ │的村庄,该村在北,故名后营。 │ │ │ │ ┃
┠───────┼───────────────────┼───┼────┼────┼───┨
┃ 小刘家 │该村原名沙窝刘家,后改名北刘村,属济阳│ 57 │ 169 │ 255 │ 4230 ┃
┃ │县第六区济东乡,建国后划归章丘县。另据│ │ │ │ ┃
┃ │《刘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 │ │ │ │ ┃
┃ │年),刘升、刘佃兄弟二人从枣强迁来,刘│ │ │ │ ┃
┃ │升在大清河(今黄河)南岸建刘家,刘佃在│ │ │ │ ┃
┃ │北岸(济阳县)建刘家桥。"1937年,黄河 │ │ │ │ ┃
┃ │南滚,大部分居民迁小张村北建新居,仍名│ │ │ │ ┃
┃ │北刘村。此地只剩下30多户人家,因此改村│ │ │ │ ┃
┃ │名为小刘家。 │ │ │ │ ┃
┠───────┼───────────────────┼───┼────┼────┼───┨
┃ 北赵家 │该村原名沙窝老赵家。据《赵氏家谱》载:│ 164 │ 572 │ 945 │ 4414 ┃
┃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枣强康马庄迁 │ │ │ │ ┃
┃ │来赵贵、赵锁兄弟二人,赵锁在济阳县王意│ │ │ │ ┃
┃ │寨落户;赵贵在此建村,取村名赵家。" │ │ │ │ ┃
┃ │1987年更名北赵家。 │ │ │ │ ┃
┠───────┼───────────────────┼───┼────┼────┼───┨
┃ 常 家 │据《常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 │ 138 │ 514 │ 900 │ 4276 ┃
┃ │年),常诚、常敬兄弟从枣强迁来,常诚在│ │ │ │ ┃
┃ │此建常家;常敬在邹平县建常王庄。" │ │ │ │ ┃
┠───────┼───────────────────┼───┼────┼────┼───┨
┃ 北 李 │该村原名八户李村,因全村八户人家中六户│ 327 │ 1084 │ 1815 │ 4362 ┃
┃ │姓李,因此得村名。另据《李氏家谱》载:│ │ │ │ ┃
┃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佗、李伦兄弟 │ │ │ │ ┃
┃ │由枣强师友堂庄迁来,李伦住南,为南李 │ │ │ │ ┃
┃ │村;李佗住北,为北李村。" │ │ │ │ ┃
┠───────┼───────────────────┼───┼────┼────┼───┨
┃ 吴家寨 │明洪武二年(1369年),吴德由枣强迁此建│ 358 │ 1266 │ 1545 │ 4360 ┃
┃ │村,以姓氏命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