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礼仪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658&run=13

一、婚俗
订亲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双方在介绍人的安排下进行非正式的相
看,叫做“小见面”。若双方同意,男方给女方一定数额的礼金。随着交往的深入,如
果双方都没有意见,男方则请媒人携带礼金、酒、肉、烟、糖等到女方家商量订婚。随
后,男方择日请女方到男方家进行正式见面,叫“大见面”。之后,双方家长换柬(换
帖),男女双方改口称呼对方父母及家人,逢春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男方要送钱物
“接媳妇” 。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 订亲礼金不断增长。20世纪80年代为500至
1000元, 90年代为1000元至6000元(亦有6600元、8800元),进入21世纪达到10001元
(寓意万里挑一)、15010(寓意万无一失)。
娶亲 娶亲前要先“看日子”,即男方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请女方同意。婚前择一吉
日,向女方家送聘礼,女方开始筹备嫁妆(除橱、柜、衣被外,20世纪80年代三大件:
自行车、手表、缝纫机;90年代:摩托车、彩电、洗衣机)。男方收拾新房,发送喜帖,
亲朋好友送喜礼,并记录账簿,以备将来还礼,礼品(金)的厚薄与关系的亲疏相连,
一般不送单数。嫁妆是女家去送,一般派两个男子押车,也有送嫁妆与娶亲合在一起的。
女方嫁妆到来后,男方家打扫庭院,张灯结彩,门前院内贴大红喜字,新房粉刷一新,
有的地方院内挂满帐子(喜条——布料)。布置洞房的最后工作称为“铺房”,主要是
安床和铺床,一般在婚礼前一天晚上由大伯哥铺床叠被,有的在床四角放上红枣、栗子
和花生,取“早生贵子”之意。婚礼前,请亲戚朋友街坊邻居来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
头目称为“总管”(90年代后期及进入21世纪后,多数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由懂得
这套礼仪的长者来担任)。男方家大门楼上放两块用红纸包裹的新砖,砖上用红绳系两
双筷子(龙凤呈祥,快生贵子)。娶亲的前一天,女方家的亲朋也都到齐,有两男两女
第二天跟着新娘一起到男方家,成为“送路客”,男方家两男两女,为“迎客”。
娶亲之日,过去新娘一般抢在太阳出来之前“过门”。90年代后,城镇结婚典礼多选在
上午十点十分(或十二点以前),意为“十全十美”。“良辰吉日”一到,新郎及迎亲
队伍至新娘家迎娶,先拜女方长辈,稍事休息,等候新娘梳妆。新娘上车(轿)前穿嫁
衣(婚纱),由新郎背(抱)入车(轿)内,此时,鞭炮、音乐齐鸣,迎亲队伍热热闹
闹的奔向男方家。途中,过路、过桥要燃放鞭炮。至男方家门口,鞭炮、礼炮齐鸣,新
郎同学、朋友闹新娘(90年代前,农村为结婚当日晚上闹洞房)。至新郎家院内,结婚
典礼开始。随着司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及亲朋好友的祝福
声中,婚礼完毕。女方家的男客、女客分别由男方家的人员陪同入席婚宴。婚后三天,
一对新人要回女方家,称为“回门”。
娶亲车辆,20世纪70年代用自行车;80年代用拖拉机;90年代后用轿车,一般为六至八
辆,并伴有音乐、录像。
二、丧葬
20世纪70年代中期,境内提倡火葬。农村仍沿袭守灵、吊丧、出殡、祭祀等程序。
人亡之后,净面、穿寿衣、置灵床、发讣告,同时,摆上供品、上香、点长明灯,晚辈
穿孝服,门上贴白纸。亲朋好友送丧礼,送花圈、挽联。孝子、孝女守灵三天,前二日
三次送浆水,第三天中午出殡。出殡时,有的家庭聘请鼓乐队吹奏致哀,子女披麻戴孝,
柱哀仗,由长子摔瓦(盒),并送骨灰盒至茔地,放在墓穴内,然后正转三圈、逆转三
圈,最后由帮忙的乡邻筑圆锥形土坟。孝子女返家途中撕破寿帽、解下寿带。葬后第二
天,晚辈要上坟。从去世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祭,分一七(7天)、三七(21天)、五
七(35天)、百日(也称尽期)、祭日(周年)。每年的祭日、清明、农历七月十五、
十月初一节日,晚辈均上坟祭拜。
公职人员丧事较简,去世后由单位开追悼会,亲属戴黑纱,友人、同事送花圈、挽联,
向死者致哀、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后火化。
三、生育
生小孩,俗称“坐月子”。亲戚、邻居送鸡蛋、红糖、挂面(面条),有的送礼金,以
表贺意。 一般男孩12天、女孩9天以上,娘家准备礼物,召集亲戚去看闺女,婆家设酒
宴盛情款待,俗称“过十二日”。
四、生日
境内注重给老人和小孩过生日,老人生日称“寿辰”;小孩过生日有两层意思:一是盼
望孩子快长大,二是纪念母亲“苦日”。
小孩满周岁要提前一个月庆贺,叫“抢生日”。当日,亲朋、邻里送喜钱、布匹、衣物
等表示祝贺,主人设宴款待。少年儿童过生日一般由父母领着拍照片或改善生活表示纪
念。
老人60岁即过“生日”祝寿,贺者送贺礼(如:酒、礼金、寿桃、贺联等)。66岁为大
寿,出嫁女儿要带一块肉回娘家给老人祝寿,即俗语:“六十六,一块肉。”20世纪80
年代至90年代,农村请戏班子、看电影助兴的较多;城镇居民进宾馆、酒店摆寿宴的增
多。进入21世纪,在电视上点播歌曲、戏曲表达祝福的增多。
五、乔迁
农村盖房,上梁之日,梁上要贴大红对联,设酒席款待工匠亲邻,鸣放鞭炮,表示祝贺。
城镇居民搬入新(楼)房,亲朋好友、邻里族人携带豆腐、生活用品(具)或礼金祝贺,
俗称“温锅”。
六、酒宴
宴席坐次有上、中、下之分。民间多用“八仙方桌”,以冲门的座位为上,两个上座以
左为上,右座次之,多有年长或辈分大者坐;两旁四个中座次之,小字辈坐下首(背冲
门);主人敬酒,由上而下。城镇或单位来客,均为圆桌。20世纪90年代后,有主陪、
副主陪、主客、次客之分。主陪坐进门对面中心位置,主、副客分坐两边;副主陪坐主
陪对面中心位置,客人分列两旁而坐。敬酒时,平辈举杯与客人同喝,晚辈则离席将客
人的酒端起奉上,说“敬个酒”。与年轻人或晚辈喝酒,则说“待要好,大敬小。”年
轻人则礼貌地反敬,说“小敬大,更不差。”上整条鲤鱼时,鱼头一般朝东(亦有朝主
客的),并有头三尾四、腹五背六(吃酒的次数)之说。吃饭之前,往往要求面前杯中
酒一齐喝干,称为“门前杯”“全家福”,然后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