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艺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570&run=13

一、戏曲
1986~2005年,境内出现了一批有特色的庄户剧团、文化带头村、带头户,每年组织大
型民间艺术表演和“送戏下乡”活动。至2005年,全市农村业余剧团30余个。
五音戏 原名“周姑子”,是境内主要地方剧种之一。相传因有位姓周的尼姑最初演唱
而得名。其传统唱腔和曲牌,源于清康熙年间章丘文祖镇青野一带的民歌、小曲,曲调
优美、抒情、委婉动听,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从青野周姑子戏师祖谭湘子开始,已师
传7代、 近300年的历史,经历了“盘凳子”“五人班”“五音戏”3个发展阶段。盘凳
子,系当地流行的民歌、小曲,配以简单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坐唱”形式演出的一
种民间说唱,俗称“周姑子腔”,简称“周姑子”。演出时,演员不化装、不表演、不
上台, 仅在场院里放几条凳子, 演员坐着清唱,为“五音戏”原始的演出形式。后因
“盘凳子”形式既单调又容纳不下大量观众,演员便逐渐三五人打班,简单化妆,加锣
鼓扮奏,把演出搬上舞台,称“五人班”。1933年,冯兰亭、邓洪山(艺名鲜樱桃)等
人,应邀去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授“五音泰斗”之旗,“周姑子”遂改名“五音戏”。
1978年以来, 绣惠镇五音剧团、文祖镇青野五音剧团相继成立。1994年8月,由阎家峪
乡王家柳村王少臣为首成立了“章丘开先五音剧团” 。在2006年4月上旬举办的山东省
“庄户剧团”评比中,双山街道东沟头村“开先五音剧团”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庄户剧
团”,章丘市业余艺术团表演的五音戏《拐磨子》在山东省“庄户剧团”调演中获二等
奖。
章丘梆子 亦称“山东讴”,是境内又一地方剧种,源于山西蒲州梆子。从河北省传入
山东,在县境内形成章丘梆子。起初,章丘梆子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为区别这两个剧
种,章丘梆子改称“东路梆子”,河北梆子改称“西路梆子”。章丘梆子中的男腔高亢
奔放、质朴明朗,女腔深沉细腻、委婉动听,富有乡土气息,生、旦、净、末、丑行当
俱全。音乐唱腔有一板、二板、三板、四板、尖板、叫板、数板、小尖板,一句一打、
三泣板、哭腔、拔子、罗罗、二黄、娃娃腔等。弦乐器与莱芜梆子相同,打击乐与京剧
相同。传统剧目有400余出。因无专业剧团,至20世纪80年代,流传面逐渐缩小。
二、曲艺
境内较有影响的曲艺爱好者有相公庄镇王庄康洪业、明水镇侯家庄贾录山、普集镇北孙
家庄孙秉水等。1991年,全县举办“小康杯”歌舞、戏剧、曲艺大赛,涌现出不少曲艺
人才。较突出的有县服装二厂孟祥霄,其山东快书、对口相声均获得一等奖。1994年,
在国家水利部举办的华东“六省一市”水利系统文艺比赛中,孟祥霄的山东快书《头子
令·抗洪小夜曲》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