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抗旱救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253&run=13

1986年, 境内春旱。全年降水量377.2毫米,其中1~5月仅降水30.5毫米。全县库塘蓄
水量1210万立方米, 仅占总蓄水能力的14%。地下水位严重下降,5月与2月相比,南部
山丘地区地下水平均下降了2.41米,严重影响春作物正常生长和山区人畜吃水。全县受
旱面积5.6万公顷,20个村、2万人吃水困难。水利、农业、农机等部门积极配合乡(镇)、
村,采取挖掘水源、调配机泵和春播良种等措施,将受灾损失降到最低。
1989年,旱情严重。全县累计降水量280.1毫米,其中汛期69月降水量173.3毫米,是新
中国成立以来降水最少的一年。库塘蓄水820万立方米,仅占蓄水能力的9.47%。地下水
位严重下降,水资源严重枯竭,明水泉自5月15日至翌年7月15日停涌。受旱面积达5.67
万公顷,其中重旱2.33万公顷。全县有2300眼机井、430座水库塘坝、155处扬水站因旱
不能使用。 有46个自然村、3.7万人吃水严重困难。县委、县政府动员全县人民克服靠
天等雨和畏难发愁情绪,全县日最高投入抗旱劳力达20万人,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200余
项, 其中新打机井1593眼,配套1525眼,修复旧井1000眼,新打砖石土井790眼,建提
水站8座, 建各类渠道240条、 85公里。完成土石方516万立方米,工日347万个,投资
2000余万元。 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7520公顷, 春灌小麦3.27万公顷, 比往年增加
1333.33公顷,小麦总产达到1.74亿公斤,大旱之年夺得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
2000年, 春旱严重。16月全市降水量仅为147毫米,不及常年同期的一半,市内各类水
库、 塘坝蓄水大幅度减少,其中有393座水库、塘坝干涸,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严
重威胁。市水利水产局迅速采取措施,组织水管单位积极为有关乡镇引水、送水。引黄
处克服黄河河务部门轮灌制度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引蓄黄河水,共为灌区送水
1270万立方米。 垛庄水库管理处充分利用已建成高效节水管道和原有渠系,先后3次为
灌区村庄集中送水, 解决了文祖、垛庄两镇13个村近3万人的吃水困难和133.33公顷土
地的灌溉问题,大大缓解了旱情。
2001年春, 遇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1~5月降水量不足80毫米,其中3
~5月仅为35毫米,占常年同期的38%,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水库、塘坝蓄水量锐减,明
水泉群自4月上旬起再次断流,全市近3万公顷农作物和林果受旱,其中重旱1.8万公顷,
南部山区有23个村、 1.5万人和4000多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面对灾情,市水务局立
即组成工作组,深入各乡镇帮助指导抗旱工作。垛庄水库管理处利用垛庄水库灌区高效
节水工程输水干管向文祖镇三元村、埠村镇长青村等沿线村庄送水20余万立方米,为群
众抗旱点种、保苗,送去救命水;引黄处抓住冬季黄河水源比较充足的有利时机,从年
初开始及早引蓄黄河水近4000万立方米,为引黄灌区实施灌溉补源。
2002年,全市遇到了罕见的夏秋连旱,境内绝大多数水库、塘坝、水窖干涸。南部山区
众多村庄出现粮食绝产和人畜吃水困难现象。市水务局充分利用垛庄水库灌区高效节水
灌溉工程水源, 及时、科学调度,为灌区镇村累计送水150万立方米,灌溉近万亩,确
保了埠村镇毛白杨繁育基地、文祖镇节水灌溉精品园、垛庄镇等农田和经济苗木的用水。
同时,争取国家专项资金40万元,为垛庄、曹范、阎家峪等乡镇的11个严重缺水村庄修
建了抗旱应急工程, 缓解了用水紧张状况。通过胡家岸和土城子引黄工程,为灌区7乡
镇送水3500多万立方米,确保了2.67万公顷农田和白云湖万亩水产养殖基地的用水。
2003年, 受连续4年干旱天气的影响,境内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明水泉水位降至历史
最低点, 境内绝大多数水库、塘坝干涸,地表蓄水严重不足,南部山区81个村、5.3万
人发生吃水困难,中部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北部6乡镇受黄河水的制约,出现严重干旱。
市水务部门充分挖掘各类水源,科学调度,合理分配,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用
水需求。一是加大引黄灌溉补源力度,千方百计争取引水指标,1~4月,累计引蓄黄河
水5200万立方米, 是省河务局分配给整个济南地区指标的1.4倍,创建渠以来历史同期
最高水平,有效地补充了北部乡镇的地下水,保证了春灌和白云湖万亩水产养殖用水;
二是中部乡镇充分利用井灌优势,发挥世行二期节水灌溉工程的作用,昼夜开泵浇地,
保证了中部2.67万公顷小麦的稳产高产;三是在南部山区乡镇,充分利用建设中的垛庄
水库高效节水工程, 为沿线乡镇送水200万立方米,灌溉近万亩次,满足了沿线20多个
村的人畜吃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