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计划体制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164&run=13

第一阶段(1979~1983) 全县重点是改进计划管理,引入市场调节,逐步实行指令性
计划、指导性计划和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三种管理形式。对关系国计民生产品的生产
和分配,关系经济全局的骨干企业和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任务,下达指令性计划;对经
济和社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任务,下达指导性计划;对不影响全局的其他经济和社会活
动,不列计划,也不下达计划指标,由企事业单位按照社会需要安排计划。完善全县计
划体系,搞好长期规划。实行长、中、短期计划相结合,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计划相
结合,全面规划和专项规划相结合。改进经济效益指标,建立和完善计划综合指标体系。
第二阶段(1984~1991) 1984年10月,全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中以五年
计划为主要形式,简化年度计划,制定长远规划,同时编制行业规划、国土规划和若干
专项规划。缩小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
的范围。
第三阶段(1992~1998) 1993年11月,全市及时调整计划工作的方式方法,合理确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和产业政策,搞好经济预测,规划重大经济
结构、生产力布局、国土整治和重点建设。在突出计划工作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的
同时,把重点放到中长期计划上,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运用。
第四阶段(1999~2005) 全市“十五”计划更多地强调了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
策性,重点解决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完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综合
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运用,加强了计划工作的法制化建设。2005年,根据中
央计划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章丘市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发展为规划编制,将经济
社会发展与地域空间结构优化融为一体,形成了以总体规划为龙头、专项规划为支撑,
功能清晰、分工合理、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加强对规划的管理,形成民主化、规范化
的规划编制程序和决策机制,丰富了规划表现形式,创新了规划技术方法。主要特点:
一是按照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适宜性对地域空间进行功能区划分。改变简单按地理划
分的方式,突出空间功能的主体性。二是按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潜力和
吸纳人口潜力,合理规划城镇的发展方向、潜在规模和空间布局。三是将诸如能源、交
通、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医疗和教育设施等公共设施的发展布局纳入总体规划。四是
强化为其他规划提供依据的功能,发挥总体规划的指导协调和整合功能,通过整合规划
资源,加强规划协调,避免各类规划间的冲突和矛盾,提高规划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充
分发挥政府规划的整体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