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151&run=1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粮棉产量大幅度增长。 1986年全县粮食产量38.75万吨,棉花产量6302吨。20世纪80年
代中期以来,国家相继放开水产、水果、蔬菜、畜牧、蛋奶等农产品价格。全县抓住产
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在“服务城市、致富农民”方针指导下,充分发挥区位、资源
等优势,认真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工作要求,大力发展商品经
济。 逐步建成八大商品基地,即商品奶基地(奶牛650头、奶山羊3000只)、商品蛋基
地(涉及9个乡镇,蛋鸡存栏250万只)、肉食品基地(10万头瘦肉猪、20万只肉食鸡、
3万头肉牛、60万只肉食兔)、商品鱼基地4000亩、10万亩蔬菜基地、1.5万亩芦笋基地、
20万亩林果商品基地和年产3750万吨的粮食基地。1988年以后,全县进入“以提高效益
为中心”的商品性农业发展新时期。县政府明确提出“实现农村经济工作二个良性循环”,
即以蔬菜为突破口,实现种植业内部的良性循环;以畜牧业为突破口,实现大农业内部
的良性循环。1992年始,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扩大种植面积,发展保护栽培,加快蔬菜市场建设,实现蔬菜生产的新突破,以北部沿
黄牲畜产业带、中部平原猪鸡生产带和南部山区牛羊生产带三个区域性生产为重点,大
力发展畜牧业。具体抓四大基地建设,即建设以中北部地区各乡镇为重点的肉、蛋、粮
食、蔬菜生产基地,以北部沿黄地区为中心的棉花、奶牛、芦笋生产基地,以南部山区
为重点的12万亩林果生产基地;以白云湖万亩渔池为重点的淡水养殖基地。1994年,全
面实施农业振兴工程,大力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在济青高速、明刁路两侧建设30公里
5万亩“蔬菜白色长廊”;大力开发名优特稀产品:开发30万亩高蛋白小麦、2万亩龙山
小米、 2万亩佛手瓜、3万亩绣水苹果、1万亩薄壳核桃、1万亩香椿、1万亩花椒;建设
10万亩农产品创汇基地:4万亩芦笋、1万亩牛蒡、4.5万亩萝卜、0.5万亩水生菜;大力
发展食草畜禽, 北部乡镇肉牛达到12万头,山区羊达到130万只,林果开发在山区10万
亩干鲜果基地基础上, 在沿黄沿青发展3万亩优质高产园。1997年,针对全市产业化步
伐不快等问题,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为目标,实施蔬菜、畜牧二次
创业工程,重点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工培植。把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向整个农村经济结
构调整延伸,力求实现产业布局的“三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的山区乡镇搞林果开
发,三分之一的中部乡镇发展个体民营经济,三分之一的北部平原乡镇发展设施农业和
畜牧养殖业。2004年,依托靠近省会济南的优势,从“服务城市、壮大产业、致富农民”
的思路出发,确定了发展都市农业的方针,打好三个攻坚战,即南部乡镇突出林果开发、
畜牧、观光休闲农业,建设济南市后花园、生态旅游区、保泉绿化区;中部以设施农业、
蛋鸡生产、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北部以奶牛、
蔬菜、速生丰产林、淡水养殖为重点,建设济南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休闲农业基地和
绿化苗木供应基地。 至2005年底, 全市奶牛发展到3.02万头,大葱10万亩,水产养殖
2.68万亩,苗木花卉3万亩,林果面积13.6万亩,肉类年产9.39万吨,蔬菜年产163.7万
吨, 禽蛋年产19.42万吨,鲜奶年产5.35万吨,粮食年产58.8万吨,标准化生产基地70
万亩,有机食品8个,绿色无公害食品30个。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