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147&run=13

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

2002年4月, 章丘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至2005年,累计
投资50亿元。实施了“蓝天、碧水、安静、固废治理、绿色、城管”等“创模六大工程”,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 城市气化率98.16%,集中供热率98.73%,工业废水排放达
标率99.78%,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5.67%,噪声达标区覆盖率60.10%,城市生活垃
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自然保护区覆盖率13.03%,
全市城市绿化覆盖率38.5%,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100%。市区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
天数占95.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 GDP增长75.8%,人均GDP增长7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0.9%,固定资
产投资增长273.7%。 先后完成了经十东路、章丘大道、潘王路、○九路等一大批交通
大动脉的拓宽建设。投资近亿元用于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开展整治乱贴乱画、取缔露天
烧烤、占道经营专项整治、噪声污染治理、垃圾死角清理等多项活动,城市面貌焕然一
新。“人人关心环保、共建绿色家园”成为市民共识,并参与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
色社区创建等环保公益活动。先后有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章丘视察。2006年12月,
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考核验收。
一、蓝 天
章丘是著名的“铁匠之乡”,以锻造炉、铸造炉、煤气发生炉为主要生产设备的小企业
多,秸秆焚烧在农村较普遍,空气污染较为严重。为从根本上改善空气质量,2002年起
实施“蓝天工程”。
减少燃煤污染, 烟尘控制全覆盖 至2005年,先后取缔市区4吨以下燃煤锅炉,所有经
营食堂灶改用清洁能源。 对市区及周边和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的900多个燃煤锅炉、锻铸
造、耐火材料企业实施搬迁或关停;依法取缔小铁制品厂63家、汽车轮胎炼油厂23家。
关停市区三家污染严重的水泥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把二氧化硫防治放在首位,
编制了《章丘市二氧化硫控制区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投资3亿元,应用脱硫控硫新技
术、 新设备,4家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全部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在山东省率先完成燃煤电
厂(包括热电厂)二氧化硫污染防治任务。
推广清洁能源, 推进供热、供气等管网设施建设 2005年,全市有热电厂3家,集中供
热站31处, 直径100毫米以上供热管道150余公里,供热面积210万平方米,城区集中供
热率98.73%。 大力实施液化气和天然气工程,建设天然气章丘分输站及配套管道40公
里,铺设天然气管道48公里,年供气量250万立方米。建成年供气能力4000吨的储气站1
座、液化气气化站15座,城市气化率达到98.16%。
治理尾气污染,除掉车辆“黑尾巴” 伴随着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全市机动车尾气
污染对空气质量影响越来越明显。2004年,建立公安、交通、环保等部门协调工作机制,
对全市机动车严格进行年检,对超标机动车依法进行限期治理。
整治扬尘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强化对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和集中整治,
2003年、2004年、2005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天数分别占89.2%、93.9%和95.3%。
二、碧 水
“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章丘素有“小泉城”美誉。但全市地形结构南高北
低,河、湖、泉、水库散布各处,河渠纵横给城市管理带来困难;2002年前,污水量不
断加大,污水管网、排水体系建设明显滞后;部分污水排入河道,加上乱排乱倒垃圾、
河道盖棚等,许多河道污水横流、垃圾满沟,对生态环境和市民生活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实施“碧水工程”、打造城市水系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标本兼治,先急后缓”
原则,至2005年,采取污水截流、沟通水系、开源换水、清淤护岸、沿河绿化等措施,
全面实施市区水环境整治,将百脉泉街排污渠改建成景观河道;将环湖东路排污沟渠进
行覆盖绿化;西麻湾排污沟整治成开放式公园;实施了百脉泉公园水系建设提升工程和
清照词园规划建设工程;整治了荷花公园。形成融山、泉、河、湖、城为一体的完整城
市水系景观,再现“山水冷涵秋共碧,水劲无过小泉城”的神韵。
凸显小泉城特色,全力节水保泉 至2005年,关闭泉头煤井23处、泉域内自备水井76眼,
修建拦蓄水坝28座,实施提水回灌补源、垛庄水库调水补泉等工程,实现了泉水持续喷
涌。 2005年10月,泉水地下水位创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最高水位65.93米。同年,百脉泉
公园获“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荣誉称号。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化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2003年起,对白云湖和海山湖等水体
实施环境整治,2005年,建成白云湖省级湿地保护区和垛庄生态水库。加强水环境治理,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建成
日供水能力5万吨饮用水厂和日处理能力2.5万吨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
集中处理率达到75.67%。
提升改造废水处理,工业污染重治本 严格建设项目管理,严禁高耗水、高污染项目。
至2005年,对全市29家废水重点污染源企业实施再提高工程,强化水污染防治。对污染
水体严重的企业坚决实施关停,关停16家再生纸厂。推行循环经济试点,鼓励和支持企
业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减少废水排放。
三、宁 静
2002始,启动和实施了封山育林、平原绿化、绿色通道和退耕还林四大工程,通过实施
大环境绿化和城区绿化,构建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开展城区绿化,打造城在林中、路
在树中、人在景中的绿化美化格局。组织实施以拆墙造绿、规划造绿、见缝插绿、退硬
还绿、腾园让绿、节点绿化、道路绿化、小区庭院绿化等为重点的城市大绿化工程,在
建成区面积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绿化覆盖面积增长了80%。以道路节点绿化为点,在城
区黄金地段和居民区辟建118处街头绿地和小游园,在各主干道路节点建设绿地100多处;
以道路绿化为线,对经十东路、济青路、西环路、章丘大道等道路两侧30~50米绿化带
进行高标准绿化; 投资960万元,建设老东山、小东山、洼山等五座城中山森林公园,
绿化面积240万平方米,对南部山区10万亩荒山进行绿化,开发林果面积8.5万亩。三年
新增城区绿化面积78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面积达115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8.5%,
构建起了“一处一景、步移景异、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市园林体系。全市有森林
公园21处,其中省级1处,济南市级2处;风景名胜区12处,自然保护区面积241.78平方
公里, 自然保护区覆盖率13.03%。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环境监察试点单
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全省适宜人居环境城市等荣誉
称号。
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 将噪声达标区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书。通过不断强化噪声
源管理、创建环境噪声达标区、创建安静居住小区、整治固定噪声源、加大机动车噪声
管理、解决娱乐服务业和建筑施工等噪声扰民问题,使城市声环境质量维持在较高水平,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4分贝。实施路网改造,合理调整行车路线、设置禁鸣路段、
减少车辆拥堵等,创造良好通行条件,降低道路噪声,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7.6分贝,
给广大市民生产生活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四、发 展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治本之策,努
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
实施工业战略转移,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区域性污染问题 至2005年,中心城区10家骨
干企业迁入明水经济开发区,实现了产业升级、产品升级、技术升级,全市形成了老城
区、新城区、学校教育区和产业区四个功能片区。城市空间布局改变。走出了一条投入
少、产出高、消耗低的新型工业路子,工业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明显减少。农业结构调整
注重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有
机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传统农业污染明显减少。
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并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以“原料-产品-废物”为特征的
动脉产业和以“废物-再生-产品”为特征的静脉产业并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建设企业小循环。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与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至2005年,共建
设循环经济示范项目20项, 13家企业通过IS○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50家企业通过
省市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建设区域大循环。研究企业产业衔接关系,搭建上下游企业间
的循环产业链。以圣泉集团为龙头,建立了作物秸秆-化工产品-热电联产-高效有机
肥产业链,并向周边企业提供氢气、电能,提高了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同时,开展全国
节水型社会试点活动,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措施,实施煤炭资源
整合,实现了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2005年,单位GDP能
耗为1.19吨标煤/万元,较2003年降低17.4%。
五、管 理
加强环保机构建设,保证工作高效开展 将环保局列为政府序列部门,在乡镇成立环保
所。赋予环保部门“第一审批权”、“一票否决权”,强化全程监督权,凡是新建、改
建、扩建项目,必须先经环保部门审查,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一律不准建设,污染防治设
施未经竣工验收不能开工投产。 建立综合执法、城建、公安、环保等9部门联席会议制
度,开通市民公开电话和12369环保热线,实施环保信访和环保110联动工作,实行24小
时监控。至2005年,先后实施环境监察9067场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43起。
加大投入,为环保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把环保投入列入财政支出,逐年增加。通过争取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 采用BOT、垫资、入股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至2005年,用
于环境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到50亿元,相当于创模前20年投入的
总和。
全面加强城市管理,让群众拥有良好的宜居环境 在山东省率先成立县级综合执法局,
集中力量整治城市环境。 实施灯亮工程,安装路灯2.2万盏,城市主次干道亮灯率达到
98%;实施畅通工程,对占道经营、乱停乱放进行治理整顿;实施美化工程,拆除违章
建筑3万平方米, 治理乱贴乱画、乱拉乱扯等“十乱”行为,规范户外广告,对沿街建
筑进行统一粉刷; 实施洁净工程,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对城区380万平方米路面
保洁实施市场化运作,实现全日保洁。2001年始连续五年被省政府评为城市环境综合整
治先进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