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1&run=13

章丘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济南市区东45公里处,南依泰山,北临黄河,地处北纬36°25
′~37°09′、东经117°10′~117°35′之间。西邻历城区,东连淄博市,南交泰安、
莱芜市,东北与邹平县接壤,西北隔黄河与济阳县相望。全境南北最长70公里,东西最
宽37公里, 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2005年,辖11镇、3乡和6个街道办事处,908个行政
村, 1035个自然村,29.29万户,总人口99.39万人,人口密度为535.82人/平方公里。
除汉族外,有少数民族27个、人口7922人,占总人口的0.80%。
地势南高北低,自南而北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30.8%、25.9%、
43.3%。地貌景观山清水秀。受地质构造、地质条件影响,章丘泉水众多,有泉点131处,
分布在市区明水及南部山区, 泉域面积480.7平方公里。百脉泉群为济南市十大泉群之
一, 百脉泉等6处泉点位列济南新72名泉之中。大部地区属小清河水系,东南部少数山
区属大汶河水系。 主要河流有黄河、 小清河、绣江河、东西巴漏河、巨野河等。属暖
温带季风区中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355.5小时,常年平均气温13.8℃,
多年平均降雨量642.7毫米,无霜期207天。有干热、冰雹、寒流等灾害性天气。土壤共
分5个土类、11个亚类、20个土属、87个土种,其中褐土占可利用面积的70.2%。植被属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境内资源丰富。 全市土地可利用面积17.21万公顷。年均水资源总量4.68亿立方米,可
利用量4.2亿立方米。矿产资源有煤、铝土、石灰石、花岗石、石英石、铁等32个矿种,
156处矿床(点) ,其中煤炭储量2.38亿吨,耐火粘土矿地质储量4.16亿吨,为全国重
点产煤市和优质铝土出口基地。 植物资源54科、 183种。动物资源200余种。药材资源
500余种,郎山远志闻名全国。

章丘系“龙山文化发现地和命名地” , 9000多年前,即有人类繁衍居住。汉景帝四年
(公元前153年) ,始建阳丘县,治回军镇(今绣惠镇回村)。后历经变迁,至北齐置
高唐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县治迁女郎山南。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博
州亦有高唐” 改称章丘县,取城北山(章丘山)为名。1958年8月,县治迁明水。1992
年8月, 撤县设市。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城子崖遗址、平陵城故址、齐长城、洛庄汉
墓、危山兵马俑等,明清古村朱家峪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百脉泉
公园、锦屏山、白云湖、三王峪等风景名胜远近闻名。
章丘历代名人辈出。战国末期思想家邹衍、唐朝名相房玄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元朝
散曲家刘敏中、明代戏曲家李开先、清朝藏书家马国翰、近代商业资本家孟雒川、周恩
来恩师高亦吾、山东工人运动创始人郭恒祥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
争中,女英雄辛锐,弃家投身革命的李曼村、陈瑛等,均建立了革命功勋。新中国成立
后,涌现出王立业、王先仓、刘廷茂、周化智等省级以上劳动模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又涌现出刘志汇、沈延年、刘成亮、于广涛、孙宪贞等全国劳动模范,中科院院
士张嗣瀛,中将赵兴元、赵太忠,外交家万经章,驻外大使高建中、时延春,中央警卫
团政委、少将万经常等。

1986年, 全县有中共基层党委33个、党总支68个、党支部282个,党员2.95万人。1991
年6月,全国第一部《村民自治章程》在埠村镇埠西村诞生。1992年8月,中央组织部、
国家民政部、司法部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在章丘召开“全国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经验交流会”。
2005年,全市有党委68个、党总支215个、党支部2031个、党员4.85万人。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1986年以来,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
文明程度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为目标,以群众性精神
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创建活动, 涌现出全国敬老模范党明英、 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朱守营等先进典型。
2005年11月,章丘市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

二十年来,章丘人民在中共章丘市(县)委、章丘市(县)人民政府领导下,解放思想、
持续创新,在克服困难中坚持发展,在抢抓机遇中率先发展,在开拓创新中科学发展,
在统筹协调中和谐发展,全市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
高, 实现了章丘发展的历史性跨越。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18亿元,其中第一、
二、 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0亿元、 114亿元、 7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8∶52.3∶
33.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967元。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2.1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9415元。跃升“2005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47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促
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至1985年,全县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总产值3.2亿
元,比1978年增长1.06倍。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
绿色农业,认证绿色产品38个,标准化生产基地4.67万公顷,先后建成八大商品基地、
四大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158家、各类农业园区167处。至2005年,累计投入水利建
设资金2.49亿元, 有效灌溉面积5.66万公顷; 全市农业总产值54.4亿元,其中种植业
30.7亿元、林业1.2亿元、畜牧业21.7亿元、渔业0.8亿元。
1986年,全县初步形成能源动力、机械加工、建工建材、家用电器、轻工化工、纺织服
装、 塑料模具、畜用饲料8个工业门类,厂矿企业3576处,工业总产值5.64亿元,利润
2184万元。1988~1992年,先后两次对县属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因管理粗放,技术水平
落后,工业发展增速减缓。1993年,按照“工业强市”战略,出台招商引资、规模培育
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承包经营被股份制取代。1997年起,工业企业进入深度改革、机构
大幅度调整时期。先后组建了八大企业集团,对重点企业实行政策倾斜。2002年,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204家, 完成工业增加值32.1亿元。2005年底,全市工业已初步建立起产
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能源动力、汽车、钢铁、
化工、机电铸锻、医药食品六大主导产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3家,增加值84.94
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2家、过5亿元的4家、过亿元的55家。
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国营集体商业“一统天下”格局被打破,逐步形成了多种经
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并存,国营、集体、个体私营商业竞争的新格局,
除食盐、烟草、成品油、民爆器材及部分粮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实行国家专营外,
其他商品均逐渐放开经营,个体私营商业发展迅猛。至2005年底,城乡市场繁荣稳定,
市场供需两旺,商品种类琳琅满目,供应充足,社会消费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
场,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1.57亿元;共有消费品市场115处,其中综合贸易市场9处,专
业市场8处,农村集贸市场98处,集市贸易成交额51亿元。
1986年, 全县完成货运量317.2万吨,客运量171.4万人次,公路通车里程429.5公里。
2005年底,全市完成货运量1311万吨,客运量275万人次,营运车辆达21815辆。公路通
车里程2017公里。开通客运班线146条,乡镇通班车率100%,行政村通班车率98.5%;有
公交车77辆, 公交线路8条;出租车234辆,维修业户101家;形成货畅其流、人便于行
的良好局面,“路路相通,村村相连,城乡一体,四通八达”的大交通圈初步形成。
全市城乡建设坚持科学规划,依法实施,城乡面貌变化巨大。至2005年,先后完成了城
市总体规划、乡镇规划、862个村庄规划;城区面积36平方公里,是1986年的7倍;城区
道路总长度157公里, 形成“三横六纵”道路框架;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服务功
能增强, 商品房开发和住宅小区建设步伐加快;绿化覆盖率38.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2.57平方米。 城市布局更加科学,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城市形象更加靓丽,先后荣获
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1986年,全县有幼儿园529所、在园幼儿
2.04万人、 幼儿教师844人,有小学786所、初中107所、高中9所、进修学校1所、师范
学校1所,专任教师7535人,在校生17.4万人。2005年,全市有幼儿园465所、在园幼儿
3.1万人、 幼儿教师1090人,有小学217所、普通中学41所、中等职业学校5所、特殊教
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7690人,在校生16.3万人。全市本专科录取5500人,录取率84.1%。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春节、元宵节期间,踩高跷、划旱船、舞龙灯等传统文化活动
活跃, “章丘芯子”有300多年历史,书法、绘画、著述人才辈出;先后拍摄了《东方
商人》《章丘铁匠》等电视剧。2005年,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8.1万户;大型体育健身中
心2处、综合健身广场15处,乡镇(街道)文体活动室20处,村级文体大院227处。科技
创新能力显著加强。1986年起,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的“双放”政策,科技经
费由无偿到有偿,科技成果由无偿使用到有偿转让,使广大科技人才向基层、农村、企
业流动。至2005年,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637项,其中国家重点项目8个,国家级项目18
个,省级项目50个。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69个,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个(工业45个、
农业5个) , 省级技术开发中心4家, 实现专利申请974件。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1986年, 全县有医疗卫生单位110个,卫生技术人员969人,病床614张。至2005年底,
全市有卫生机构141个,卫生技术人员3598人,病床1999张;每千人拥有病床2张、卫生
技术人员4.23人。
旅游业迈出新步伐。全市有自然旅游资源81处,人文旅游资源106处,景点、景物187处,
涉及六大类38个基本类型,占《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的全国76种基本类型的50
%。旅行社(包括旅行社经营门市部)6家,星级宾馆2家,旅游商品商店8家。至2005年
底,章丘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年接待游客480万人、总收入11.52亿元的重要社会经济产业。
百脉泉景区被联合国国际交流合作与协调委员会授予“全球生态旅游景区”。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86年,全县职工人数3.93万人,职工年工资总额2.26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574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5亿元。2005年,全市职工人数7.36万人,
职工年工资总额11.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75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23亿元。居
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农村居民食物性消费比重均有较大幅
度下降,居民消费开始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追求,崇尚“吃讲营养,穿讲新潮,用讲高
档,住讲舒适”,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品牌、包装等。用于发展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增
加。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热水器等耐用消费品已成为居民家庭生活的普
通用品,汽车等高档消费品也逐渐进入城乡居民家庭。

半个多世纪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必须建设与治理同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人才是事业发展
的关键,要广泛吸纳人才,尊重人才,留住人才;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
题,耕地逐年减少的现实向我们敲响警钟,要珍惜土地,为后人留下衣食之源。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在充满希望的21世纪,一个富裕、和谐、幸福
的新章丘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