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青年团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9&A=8&rec=15&run=13

1939年商河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为动员广大青年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县
、区、乡、村各级先后成立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青救联),这是全县最早的青年
组织。但是由于县境大部分地区被日本侵略军占据,工作开展很不平衡。在党的工作
基础较好的七、八、九区和二区的一部分村庄普遍建立了青救会组织,组织广大青年
破坏日本侵略者的公路交通和通讯设施。为抗日政府和部队站岗、送信。1945年发展
到5000余人。对打败日本侵略军,解放商河城做出很大贡献。抗日战胜利后,青年抗
日救国联合会改称青年民主联合会,并很快普及全县。会员人数增到2万余人,成为
“土改”“剿匪”的骨干力量。
1949年春县内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备委员会。各区配备专职干部,组织
广大青年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和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
表大会精神。经一段准备工作后,又在城关区的刘万枝、卞楼、杨庙三个村进行建团
试点工作。同年建立了青年团商河县委员会。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少年儿童工作部
和秘书室。新的团县委建立后,立即在全县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组织建设。通过开展
各项活动,积极吸收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先进青年入团。1952年底,全县建团支部3
38个,发展团员5479名。1956年团县委增设军体部,有团支部579个,团员13173名,
团的专职干部59人。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县委下设组织部
、宣传部、办公室、学校和少先队工作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县委停
止工作。1968年建立了商河县革命委员会后,由政治部群工组负责共青团工作,但由
于受“左”的思想干扰,机构不健全,共青团工作受到影响。1970年1月根据中央《
关于整团建团工作的通知》精神,全县分期分批地开展了整团建团工作。至1971年底
,96%的基层单位建立了新的团支部,发展7624名新团员,输送1127名团员加入中国
共产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县委领导下,全县团的组织进行全面整顿,
团组织进一步纯洁、健全,团的队伍更加壮大。至1985年底,全县所辖的26个团委有
团支部1237个,团员19882人。1986~1990年,各级团组织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加强团的自身建设。一是抓好基层的组织整顿。每年利用冬春
农闲时机,借助农村党建和村级组织建设的有利时机,对基层团组织进行整顿。二是
开展竞赛活动。广泛开展“达标升级”和评选优秀青年工作者、优秀团支部书记、优
秀共青团员等活动。三是加强对团员队伍的管理,颁发团员证。使团员队伍管理走上
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通过以上活动全县1546个支部中,有一类支部696个,占45
%。在各级团组织带领下,广大团员青年辛勤劳动、积极奉献,为振兴商河贡献自己
的力量。至1990年底,全县已建立青年科技推广服务队600余个,科技推广服务站40
00多处,青年科技试验示范田33公顷,青年科技示范户980户。被誉为“科技兴农带
头人”的孙集乡周艾城村团支部书记周思和,积极开发吨粮田和作物立体种植,199
0年被团市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玉皇庙镇东甄村团支部,被团中央授
予“全国青年绿化突击队”称号。工交财贸战线团组织,以“争夺七、五功勋杯”活
动为题,开展“双增双节”、“五小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主动为企业分忧
解难。全县有45项“五小”成果获上级有关部门表彰奖励,有2人被评为济南市优秀
青年厂长(经理),有5名个人和1个团支部被团省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队)称号。29名
个人和2个集体被团市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队)称号。教育战线有身残志坚、自学成
才的郑路镇中学青年教师杨光新被团省委授予“学雷锋先进个人”,被评为“泉城十
大杰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