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重要建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9&A=7&rec=5&run=13

古代重要建筑建国前商河县城的重要建筑有城墙、县公署、文庙、福胜寺、奎星
阁等等。由于缺乏管理和维修,多在解放前后倾废。
城墙分内城墙和外城墙。内城墙建于621年(唐武德四年),呈椭圆形,周围3里,
四面用砖瓦建有东、西、南、北4个门楼。1466年(明成化二年),将旧城墙拆掉。在
其旧迹上修建高2丈(1尺约等于0.33米),厚1.5丈的新城墙。1500、1581、1794年(明
弘治十三年、万历九年、清乾隆五十九年)分别进行三次较大的维修,其中最后一次
耗资最巨,共用银34377两。维修后的内城墙周长535.95丈,墙高1.8丈,底宽2丈,
顶宽1.2丈,水簸箕26道,排墙4堵,砖10层,垛墙360堵,海漫1层,炮台4座,檐均
高1.8丈,城门8扇,都是铁叶包钉。1927年(民国16年)对东门楼和其余城墙进行修补
加固。1940年以后伪军头子田敬堂龟缩到商河城内,又多次进行加固。1945年秋解放
商河城时,部分城墙遭到损坏。1960年后,由于连续三年雨涝,城墙损坏严重。后因
扩大基建规模,将其逐渐推倒铲除。外城墙建于1511年(明正德六年),周围9里(4.5
公里),高2丈2尺,阔1丈4尺。1523年(明嘉靖二年)重修城垣,并设楼橹四门。1578
年(明万历六年)于内城外掘民田5~6尺取土加筑城墙,随之于1584年(万历十二年)和
1631年(崇祯四年)进行两次维修,1635年(崇祯八年)增修外四门堑板,砌以砖瓦,护
以铁门,上覆重檐。1927年(民国16年)4~9月,在旧基之上重修外城墙,高1丈6尺,
墙基宽2丈,合顶宽1丈2尺,女墙高3尺,垛口高1尺5寸。并在四门内侧各修警察所一
处,城壕宽2丈2尺,深8尺。1936年(民国25年)对外城墙进行修补,城墙顶面覆盖苇
檐,两面均上漫泥,护城河宽1丈余,深3尺。日伪盘踞县城后,将其加固,增设为四
层防御工事,即:城墙、护城河、地雷区、鹿寨和铁丝网。解放后外城墙逐渐铲除。
县公署开始建筑时间已无查考。据明《商河县志》记载,县治在城东北隅。136
9年(洪武二年)在原基础上重建。1482、1488年(成化十八年、弘治元年)分别维修和
增修,共有房屋62间,吏舍30间,住室4套,监狱1所。戒铭亭、钟鼓楼各1座。申明
亭和旌善亭分列县治左右。以上建筑于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被焚毁。1650年(清顺
治七年)4~8月按旧样修复。1750~1751年(乾隆十五至十六年)增修二堂、三堂。19
26年(民国15年)在二堂后东院建北房4间作办公室。1927年重修三堂5间,建东西厢房
各3间。1931年在二堂以西建会议厅4间。并在县治二门内东西两侧建有典史署、管狱
署和监狱。1935~1936年(民国24~25年)期间重修监狱,建新房43间。以上房屋均为
砖木土结构,被县人民政府机关沿用到50年代末,遂被逐渐拆除更新。
文庙位于县公署东侧(现县政府办公楼东侧),始建于1338年(元至元四年),有正
殿3间,称大成殿。并建有戟门、棂星门、泮池、云衢坊、神路和东西庑。1370年(明
洪武三年),仿曲阜孔庙,将大成殿扩建为5间。此后在明正统、天顺、成化、弘治、
嘉靖、万历等年间先后进行了11次扩建和维修。崇祯末年除正殿外,其余均焚于兵火
。1667年(清康熙六年)重修文庙,后又进行了12次增建和修整。1926年(民国15年)重
修正殿、戟门、棂星门、泮池、辕门、照壁和崇圣、名宦、乡贤、忠义、节孝各祠。
至此文庙已形成以大成殿为中心的小建筑群,有房屋32间,祠堂6座。这些建筑多在
建国前因战事毁坏,保留较好的大成殿,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被毁坏,1
968年拆除。
福胜寺在内城西面0.5公里处。相传建于东汉时期,曾置石幢经轮略载此迹。至
元末已杂草丛生。明初重建庙宇,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设僧会司,集资建殿宇,塑
佛像。永乐年间,建造释迦宝殿、三门、方丈、僧舍、禅堂等,重装佛像。1446年(
明正统十一年),重盖佛殿,增建钟鼓楼、讲堂、厨库,并装饰了圣像。1468年(明成
化四年)在县境内募资新修大雄宝殿,东西两侧分建钟鼓楼和伽蓝祖师殿,同时建造
天王殿,整修垣墙和门首,雕刻释迦、弥陀二佛放置大殿两侧,募缘精铜4000余公斤
铸造大士文佛,置大殿正中。两边殿塑有普陀观音和海震观音大士像,案几供器完备
。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和1669年(清康熙八年)对其进行维修。殿阁重叠,僧徒众多
,号称山东第二寺。后因火灾,将部分建筑和木佛烧毁。民国时期,福胜寺改为中山
公园,并设民众教育馆及第五科等办公机关。增建运动场、部分房屋和两座亭阁。1
949年改建苗圃。1967年辟为烈士陵园。
现代重要建筑建国初,为利于人民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基本上没搞重要建筑,
县城内各机关仍沿用旧房屋。当时有影响的大型建筑是县委礼堂,1953年春筹建,当
年竣工,为砖木结构的起脊房。面积450平方米,能容纳600人(1990年商中路拓宽时
,从西头缩短3米)。同年商河一中建前出厦砖木结构尖顶教室8座,当时在县城内属先
进建筑。1956、1958年先后建南关棉厂(第一棉厂)和县机械厂,为砖木尖顶厂房。1
963年3月将简易剧场拆除,建商河礼堂(也称剧场),新建的礼堂面积1500平方米,能
容纳1300人,为商河最庞大的建筑(1994年春拆除)。1967年修建烈士陵园,建筑面积
为421平方米,将商河县的烈士遗骨全部移往烈士陵园,继而修造烈士纪念塔,塔高
18米。1970年手工业联社在县城十字街以东的路北侧修建全城第一座二层小楼,面积
100平方米(1991年11月修建商业大厦时拆除)。同时,县委、县政府、公检法等机关
也开始建砖瓦木结构的尖顶房屋。1976年县运输公司率先建起三层楼房,面积3100平
方米。县政府和县委相继建起了三层办公楼。1980年后,县城的楼房有了较快发展,
先后修建了百货大楼和部分机关办公楼。1990年元月划归济南以后,沿街两旁,严格
控制修建平房,宿舍楼和居民楼也相继出现。其中县委、县政府、棉纺厂、电业局、
邮电局、织布厂等单位,均修建了三层以上宿舍楼。到年底县城三层以上的楼房共5
8幢,总面积为8.4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