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鱼类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9&A=2&rec=39&run=13

  鱼种培育1978年前从外地购进或采用自然鱼苗进行养殖。1979年县水产站建鱼种
场,开始进行鱼种培育。其方式为购进幼龄鱼苗,在池塘中育成适合放养的鱼种。种
类主要为草鱼、鳙鱼、鲤鱼和梭鱼,年产量一般5万尾。1984年全县鱼种产量20万尾
。1985年后县水产站鱼种场停产,养殖所需的鱼种多从齐河、庆云等鱼种场购进。1
990年县农牧渔业局水产站开始筹建200平方米罗非鱼保种场,生产罗非鱼种。
  成鱼生产50年代末有少数单位利用自然坑塘养鱼。60年代初全县开始推广坑塘养
鱼,放养水面不足7公顷,管理上基本上“人放天养”,产量低。1968年全县人工养
殖鱼类产量0.5吨。70年代全县开展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水源状况得到改善,养殖
水面逐年扩大,产量提高。1979年全县养殖水面53公顷,总产量50吨。1981年全县推
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群众养鱼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废弃水面得到充分利用,人工养
殖水面逐年扩大。同时,生产上推广科学混养、密养,并加强投饵、施肥、鱼病防治
等管理措施,单产提高。1982年岳桥乡张端岐应用科学养鱼技术,亩产比清水养殖前
增加300公斤。1984年全县鱼类养殖水面121.1公顷,总产量75吨。1986年县水产站在
徒骇河故道进行网箱养殖罗非鱼试验,每平方米产鱼23.5公斤,折合亩产15吨。199
0年全县鱼类养殖水面360公顷,总产量821吨。
  捕捞民国时期,县内从事捕鱼的集中在徒骇河沿岸,多为农闲季节的短期捕捞,
常年以捕捞为业者较少,渔具多为网、钩、卡等。每年捕捞量为1~2吨。建国后,捕
捞生产有所发展。1958年后个体捕捞改为集体捕捞。1964年全县常年从事捕捞的373
人。渔具渐改为撒网、刺网、拉网等。1981年后集体渔具多由群众承包,后作价归户
。1984年全县常年从事捕捞的100人,短期的2000人,渔具计有小型木船150只,大小
鱼网6719件,其中拉网19件,拖网6700件。1986年后少数乡村采用毒鱼、炸鱼及用细
目网、“迷糊阵”等方法捕鱼,造成鱼类资源下降。后来县水产部门取缔破坏水产资
源的捕捞法,违法捕鱼现象渐少。

  商河县1949~1990年部分年份鱼产量表

┌──┬───┬─────┬──┬───┬─────┐
│年度│鱼产量│其中养殖量│年度│鱼产量│其中养殖量│
│  │(吨) │(吨)   │  │(吨) │(吨)   │
├──┼───┼─────┼──┼───┼─────┤
│1949│2   │/     │1970│80  │1     │
├──┼───┼─────┼──┼───┼─────┤
│1952│5   │/     │1972│35  │4     │
├──┼───┼─────┼──┼───┼─────┤
│1954│23  │/     │1974│89  │10    │
├──┼───┼─────┼──┼───┼─────┤
│1956│2   │/     │1976│158  │25    │
├──┼───┼─────┼──┼───┼─────┤
│1958│1   │/     │1980│250  │50    │
├──┼───┼─────┼──┼───┼─────┤
│1960│3   │0.08   │1982│289  │41    │
├──┼───┼─────┼──┼───┼─────┤
│1962│244  │0.5    │1984│351  │75    │
├──┼───┼─────┼──┼───┼─────┤
│1964│295  │4     │1986│633  │392    │
├──┼───┼─────┼──┼───┼─────┤
│1966│150  │0.3    │1988│700  │407    │
├──┼───┼─────┼──┼───┼─────┤
│1968│200  │0.5    │1990│1161 │8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