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土壤改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9&A=2&rec=29&run=13

  深翻改土清及民国时期,耕地一般一年一次耕翻,耕层均不足15厘米,土地板结
。建国后,农田耕翻改用新式双铧犁,耕层15~20厘米,土壤状况得到初步改善。1
956年以来,县内部分公社开始使用拖拉机进行耕翻,耕层深度在20厘米以上,有效
的改善了土壤板结状况,1957年全县机耕面积4240公顷。1958年秋种时全县大搞深翻
改土,深达40~50厘米,是年种植的13333公顷小麦大部减产。1972年以来全县土地
耕翻以机耕为主,耕深多在15~22厘米。1978年全县机耕面积48907公顷,1990年为
59427公顷,分别占当年耕地面积的68%和63.4%。
  土地划方整平1958年耕地深翻时进行了整平。1972年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对土地进
行划方,每方面积20公顷,方内整平。全县每年整平耕地13333公顷,至1975年累计
完成2亿立方米的整地工程,建成沟渠路林相结合的配套方田46667公顷,基本达到了
旱能灌溉、涝能排出的要求,为农业丰收打下了基础。
  盐碱地治理清末及民国时期对盐碱地的治理主要采取围堰平种,蓄淡压碱、晒垡
养坷垃、春季起碱等措施,多数为小范围内的治理。建国后,1949~1962年仍沿续传
统治碱方法。1963年全县推广了山东省曹县开沟躲碱巧种的经验。陈宋公社在改碱中
总结了一套“刮碱、开沟、起碱土、深翻、施肥、耘松、压实、松土、平沟”的改碱
经验,较改碱前增产三成以上。1965年后,全县推广了台田治碱、种稻改碱等措施,
因水利工程不配套,台田治碱效果仅能维持二三年,种稻改碱也仅在常庄、钱铺及地
调农场等少数单位推广。1972年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始对旱涝
盐碱进行了综合治理,采取了疏控排水沟网、建设配套方田、发展井灌、种植绿肥等
措施,盐碱地面积得到了有效控制,1979年全县盐碱地面积减为14600公顷,比1965
年减少5407公顷。1980年后在推广70年代改碱经验的基础上,注重精耕细作,增施有
机肥,盐碱地面积逐年减少,1990年只剩588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