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作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9&A=2&rec=26&run=13

  冬小麦明代已普遍栽培,为境内主要作物之一。1922年全县小麦总产量3000吨,
1933年全县种植20807公顷,总产量13732.4吨。建国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步
提高。1952年种植37553公顷,平均亩产59.8公斤。1964年种植43367公顷,平均亩产
40.4公斤。1978年种植35249公顷,平均亩产104.5公斤。1981年后单产迅速提高,1
984年种植31467公顷,平均亩产287.5公斤。1986年种植面积41640公顷,平均亩产2
71公斤。1987年农业部确定商河县为全国小麦生产基地县。1989年全县种植小麦394
80公顷,平均亩产315公斤,为全国小麦增产幅度最大的县之一,受到国务院和农业
部的表彰。1990年种植面积42013公顷,平均亩产324公斤,总产20.04万吨,创历史
最高纪录。
  大麦建国前种植较多,春播夏收,1922年全县总产9吨。建国后种植面积逐年减
少。1976年全县种植246公顷,平均亩产77.5公斤。1981年后极少种植。
  荞麦明代已有种植,秋种秋收,多在天旱不能种植大豆时种植。建国后逐渐绝种

  谷子种植历史悠久,明时即为县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922年全县产量4.5万吨
。1932年种植5322公顷,平均亩产80公斤。建国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60年前播
种面积在16667公顷以上,1960年后种植面积锐减,1965年全县种植面积不足267公顷
。1968年后种植面积曾一度恢复,1969年全县种植面积5293公顷,平均亩产111公斤
。1972年后种植面积再度减少。1990年全县种植面积420公顷,平均亩产68公斤。
  玉米清代种植较少,民国时期种植面积增加,1933年全县种植6667公顷,平均亩
产60公斤。1940年前多为春播,间有夏播,1940年后渐以夏播为主。建国后种植面积
逐年扩大,成为县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949年全县种植面积7687公顷,平均亩产6
0.8公斤。1955年种植面积24967公顷,平均亩产61.25公斤。1967年种植21333公顷,
平均亩产112.5公斤。1980年后单产迅速提高,1981年种植26840公顷,平均亩产212
公斤。1990年全县种植20047公顷,总产80160吨,平均亩产266.6公斤。
  高粱明代即为县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粮秸兼用。民国时期种植较多,1922年全
县高粱总产量2250吨,1933年种7913公顷,平均亩产80公斤。建国后1975年前种植较
多,1975年后种植面积锐减,1984年后不足666公顷。1990年全县种植147公顷,平均
亩产90公斤。
  地瓜清末作为蔬菜有少量栽种。民国时期发展不大。建国后,1949年全县栽种1
47公顷,平均亩产126公斤。1954年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1958年达13153公顷,平均亩产299公斤。1959~1978年全县栽种面积多在6667公顷左
右。1979年后栽种面积锐减,1981年后仅有零星栽种,1990年全县栽种153公顷,平
均亩产449公斤。
  水稻1962年钱铺公社进行改碱试验时在汤家洼、前拾亩田种植20公顷,平均亩产
175公斤。后来一些水源条件较好的公社也试种水稻,1972年全县种植面积667公顷,
平均亩产180公斤。1973~1974年全县种植面积多在67公顷左右。1978年后种植面积
减少,1988年后县内仅有零星种植。
  大豆明代即为县内主要粮食作物,并兼作油料。1933年全县种植13873公顷,平
均亩产26.9公斤。建国后,50年代初种植面积较多,1952年种植面积32290公顷,平
均亩产40公斤。1964年后种植面积锐减,1965年全县种植面积7800公顷,平均亩产3
8.8公斤。1971年以来全县种植面积多在3333公顷左右,1990年全县种植面积2760公
顷,平均亩产90公斤。
  小杂粮主要种类有黍、稷、子、绿豆、红小豆及豌豆等。黍、稷、绿豆、红小
豆明代已种植,子、豌豆自清朝开始种植。建国后,50年代小杂粮种植面积较多,
1957年全县种植4007公顷,平均亩产52.9公斤。1958年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65年
后锐减。1975年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520公顷,平均亩产110公斤。1981年后稷、黍、
子仅有零星种植。1990年全县小杂粮以绿豆、红小豆为主,种植面积673公顷,平
均亩产77.5公斤。
  棉花栽培历史悠久。明朝已为县内重要经济作物,春种秋收,棉绒及棉制品为主
要贡品之一。清末及民国时期县内产棉地主要集中在县境西北部。1914年全县种植7
500公顷,平均亩产籽棉13.3公斤,1933年种植6467公顷,平均亩产籽棉12.63公斤。
抗日战争时期种植面积减少,1941年全县种植面积3513公顷。建国后种植区域逐渐遍
及全县。1949年全县种植面积13133公顷,平均亩产16公斤。1959年种植面积22113公
顷,平均亩产15.1公斤。1963~1978年全县种植面积稳定在13333公顷左右。1978年
后种植面积扩大,单产提高,并增加了夏播棉。1984年种植面积29320公顷,平均亩
产82公斤,总产量36103.7吨,创历史最高纪录。1989年种植面积28287公顷,总产量
35150吨,交售26185吨。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商河县为“棉花交售、贡献
先进县”。胡集乡、怀仁镇平均亩产分别达到87公斤、98公斤,被省评为棉花高产先
进乡镇,1989年12月商河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优质棉基地县。1990年全县种植39820
公顷,平均亩产33公斤,总产量20000吨。
  苘麻种植历史悠久,明朝已遍及全境,县内制绳的主要原料。建国后,50年代全
县种植面积33公顷左右,平均亩产40公斤。1963年以来种植面积扩大,1969年种植6
60公顷,平均亩产19公斤。1970年后种植渐少,80年代仅有零星种植。
  黄、红麻1972年开始种植,当年种植面积67公顷,平均单产14.5公斤。1974年后
种植渐少。1980年全县黄、红麻种植面积13公顷。1985年后极少种植。
  芝麻明代即已种植,遍及全县境。民国时期种植较多,1922年全县总产量800吨
。建国后,1949~1965年全县种植面积多在98~438公顷之间。1970~1980年种植面
积266公顷左右。1981年以来种植面积减少,1990年种植面积27公顷,总产23吨。
  花生清朝有零星种植,民国时期种植面积扩大,1922年种植773公顷,平均单产
71公斤。建国后,1949~1958年除1956年种植906公顷,1958年种植242公顷,其余年
份种植面积在400公顷左右。1964~1990年间除1985年全县种植2200公顷外,其它年
份均为零星种植。
  蓖麻子清及民国时期少量种植,仅做药用。在立春前后点种沟边地头。建国后,
50年代种植面积在67公顷左右。1962年后作为工业原料,人民政府号召大量种植,种
植面积一度大增。1965年全县达400公顷,平均亩产为18.25公斤。1978年后种植面积
减少,90年代仅有零星种植。
  油菜1976年引进,当年试种12公顷,平均亩产25公斤。1977年全县种植0.7公顷
,后很少种植。
  向日葵70年代前为庭院种植。建国后,1980~1981年曾成片种植13公顷,1980年
平均单产62.5公斤,1981年为20公斤。后为零星种植。
  苜蓿民国时期即有种植,1912年全县总产量1250吨。建国后有所发展,1978年全
县种植2000公顷,主要栽培乡镇有白桥、杨庄铺、玉皇庙、岳桥等。1980年后种植面
积逐年减少,仅有零星种植。
  爱国草1976年引进种植,当年全县种植面积67公顷,平均亩产鲜草1吨。此后种
植渐少,1981年后停止种植。
  田菁绿肥作物,1966年从江苏引种,首在赵魁元、贾庄、常庄等公社种植33公顷
,1978年后开始在全县推广种植,是年全县播种面积2800公顷。1980年种植面积渐少
,1981年全县种植面积733公顷。1990年全县仅有孙集乡种植520公顷。
  毛叶苕子绿肥作物,1976年从莒县引种,是年常庄公社种植0.7公顷。1978年扩
大到67公顷,1979年为193公顷,1980年后种植渐少,现已极少种植。
  蔬菜明朝种植的蔬菜种类有葱、蒜、韭、胡荽、莴苣、茼蒿、萝卜、苋、茄、芹
、白菜、葫芦、黄瓜、丝瓜、菁、菠菜、冬瓜、南瓜等。清及民国时期增加了辣椒、
茴香、金簪、山药、地瓜、芸豆、扁豆、苦钜、瓠瓜、生菜、等,并有部分优质
蔬菜销往外地。1922年全县8000吨大葱、5吨山药销往惠民、乐陵、济阳、临邑等地
。建国后,县农业部门从外地引进了甘蓝、花椰菜、圆葱、苤蓝、西红柿等新种类及
其它蔬菜的新品种,全县种植的蔬菜达43种,其中种植面积较多的有白菜、韭菜、辣
椒、芹菜、茄子、豆角、大葱、芸豆、大蒜、西红柿、黄瓜、西葫芦、冬瓜、南瓜、
芫荽、菠菜、萝卜、胡萝卜、茴香等19种;种植面积较少的有甘蓝、山药、土豆、圆
葱、生菜、芥菜、苤蓝、茼蒿、苋菜、草石蚕、小油菜、菊菜、芋头、菜、甜菜
、莴笋、蔓菁等17种;限于庭院、路边或树下种植的有丝瓜、扁豆、吊瓜、瓠瓜、金
针、葫芦等6种。1949~1977年全县蔬菜年种植面积3333公顷左右,1978~1989年年
种植面积在1460~2760公顷之间。199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013公顷,总产量82340
吨。
  瓜类商河县种植的瓜类主要有西瓜、甜瓜、脆瓜、稍瓜、菜瓜等。清及民国时期
全县瓜类年种植面积多在70公顷左右。建国后,1963~1978年年种植面积在333~60
0公顷之间。1981年后种植面积渐少,年种植面积多在87~260公顷之间。1990年全县
瓜类种植面积87公顷,总产量2710吨。
  类主要品种为平菇,1981年后开始人工培养,一般于冬春两季上市,主要供县
内群众食用。
  药用作物清及民国时期县内人工种植的药用植物较少。1958年以后县药材部门从
外地引进了许多植物性中药材,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增多,主要种类有红花、甘草、大
青叶、薏米、党参、半夏、生地、元胡、元参、白芷、菊花、苏子、黄芪、杞果、杜
仲、黄柏、金银花、栝楼。1979年全县种植药用植物82公顷,1981年后多在7~33公
顷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