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9&A=13&rec=1&run=13

  商河县位于东经116°58′~117°26′、北纬37°06′~37°32′之间,是济南
市所属十区县之一。东靠惠民县、阳信县,西与临邑县毗邻,南临济阳县,北与乐陵
县接壤。呈东北西南置菱形,最长处51公里,最宽处43公里,总面积1162平方公里。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6镇15乡959村,计130199户、556178人,其中汉族54849
4人,回族7646人,满、维吾尔、蒙等少数民族38人。平均每平方公里478人。县城位
于中间偏西,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商河县全境均为黄河冲积平原,平坦宽广。自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古有“漯水
南驶,笃马北流”;今有徒骇、土马、德惠、商西、商中、商东等十余条河纵横交错
,排灌兼用。全境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6°C,年平均降水量
为591.1毫米,无霜期为193天,雨热同季,宜粮棉生长。
  商河县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属齐国麦
丘邑。秦为齐郡地。前汉为平原郡县、千乘郡湿沃县,后汉为平原郡般县。三国、
两晋、南北朝复为湿沃县,改属乐陵郡。隋朝建立后,于公元596年(开皇十六年)置
河县,属棣州。唐改属沧州、德州及乐安郡。五代因之。宋改河县为商河县(即
字去水旁),复归棣州。从此县名固定,沿用至今。金元属沧州。明初属济南府,
后属武定州。清初属济南府,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属武定府。民国期间改属岱北道
、济南道、武定道、山东省政府。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属鲁北、冀南、冀
鲁边区三专署、渤海行署二专署及泺北专署。建国初属德州专署。1956年改属惠民专
署。1958年商河、乐陵并为一县,初称商河县,后更名为乐陵县,先后属聊城、淄博
两专署。1961年商、乐分治,恢复商河县,复归德州专署。1990年1月改属济南市。
  商河县,古为“用武之国”。公元前280年“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麦丘
即今之商河域。唐朝棣州刺史与淄青节度使战于河,斩首两千。元代蒙古兵征讨李
,明太祖朱元璋北取中原,都曾兵临商河。1420年(永乐十八年)明朝迁都北京后,
商河县成为“两京通衢”。清军南下,日军入侵,均曾取道商河,并血染商河城。抗
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开来商河县,先后
在陈罗、王寨、兴隆等战斗中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
件投降后,周围济阳、德平等几个县的日伪顽军约1万多人,麇集商河城内,筑堡设
险,负隅顽抗。在劝降无效的情况下,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率部同商河县军民一道
激战三天,全歼守敌,实现了商河全境的彻底解放。
  历史上的商河,纯属单一的小农经济,长期贫穷。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2
609万元,人均66.3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555万元,占97.9%。建国后每年虽以8.1%
的速度递增,但历经曲折,尤其是从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曾使国民经
济遭受严重破坏。全面的持续的发展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
政府及时地成功地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只抓粮食转变为粮棉一齐抓,进而又转变到
抓多种经济及乡镇村企业,不仅保证了粮棉的大幅度增产,而且也加速了工业的发展
。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已提高到132226万元,比1949年增长49.68倍,人均2380.6
元(年末全县总人数为555428人),比1949年增长34.91倍,其中工业总产值79750万元
,由1949年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1%提高到60.3%。
  商河县素以七十二洼著称于鲁北。自明代就有“遇丰倍收,遇涝则一苗不遗”;
“十年九不收,一收胜十秋”的记载。然而在旧中国,由于受封建所有制束缚,生产
方式落后,无力抗御自然灾害的侵袭,旱涝频繁,土质逐渐碱化,“十年九不收”真
真切切,“一收胜十秋”却只能是人们的祁望。1919年全县种植棉花4万亩(老亩,每
亩740多平方米。下同),总产籽棉500吨,单产12.5公斤。1933年全县种植小麦、高
粱,谷子、玉米、大豆等86.97万亩(老亩),总产42060.1吨,单产48.36公斤。1947
年土地制度改革之后,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治理涝洼,发展井灌。到1949年全县1
49.65万亩(市亩,每亩666.67平方米。下同。折合9.98万公顷)耕地,粮食总产1068
57吨,单产87.8公斤;棉花总产3158.35吨,单产16公斤。1955年实现对农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1957年在牧猪、十亩田、朱洼等十几个大洼建国营农场,全县的农业迅速
发展。但由于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
、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加之连续三年
的自然灾害,产量骤减,农民衣食不足,劳力外流,农业生产跌入低谷。1962年以后
,经过不断纠正“左”倾错误,生产虽有恢复,但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又长期
徘徊不前。从1972年开始,几经周折的商河干部群众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采取“沟渠
路林配套建设,旱涝碱综合治理,一工多效”的办法,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
。1978年逐步推行了联产计酬承包责任制,并兴修“引黄”配套工程。到1985年,全
县新挖内河8条,总长117.41公里;干支沟378条,总长1115.18公里;斗农沟5117条
,总长4982.88公里。建桥、闸、涵洞等2864座;新植各种林带总长为1900多公里,
共植树900多万株。沟河纵横,林带葱茏,整个商河大地已被经纬分明地切割成数以
万计的方块,昔日的七十二洼面貌巨变;同时,新打机井932眼,添置各种农业机械
17274台(辆),总动力为172051千瓦,其中排灌机械15097台,共132905千瓦。有效灌
溉面积发展到4.58万公顷。通常情况下,遇旱,开上游诸闸黄河水送遍全县;遇涝,
提下游诸闸积水顺德惠河东流入海。在发展工业、兴修水利等占地不断增加,耕地锐
减的情况下,1987年粮食总产为312966吨,单产301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近3倍和3
.42倍;棉花总产为30927吨,单产76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近10倍和4.75倍。1990年
在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为291105吨,单产293公斤,棉花总产20
000吨。林牧渔业也有很大发展,大牲畜已由1949年的4.38万头发展到15.67万头,猪
由1949年的1.09万头发展到19.39万头,羊由1949年的0.98万只发展到21.39万只。农
业总产值52476万元,比1949年增加19.54倍,成为全国的商品粮、优质棉及山羊基地
县。
  商河县的工业在解放前主要是分散在乡间的油房、轧房、铁匠炉、黄盆窑、铁编
等手工业,其中仅铁丝物如灯笼、铁网等较为优良,多有出省外国外经营者。1933年
国民政府曾在城内建平民工厂,购布机5张,缝纫机2台,有职工11人,不久因战乱而
关闭。解放后,商会于1947年率先创办铧店,为翻身的农民制造小型农具,也为全县
工业发展史揭开新的一页。到1949年全县工业企业仅1个,工业总产值为53.9万元,
固定职工36人。1958年商河县机械厂作为全县的第一家国营工业诞生,此后,电力、
粮棉加工均有发展。但由于从1960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和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
大革命”的影响与干扰,发展缓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特别是1984年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全县的工业迅速发展,到1990年已发展到机械、
化学、纺织、建材、电力、酿造、金属制品、粮棉加工等多种门类,共有工业企业4
809个。其中独立核算的158个,有职工19373人,是1949年职工总数的538倍;固定资
产16036万元,流动资金27686万元,实际完成工业产值46172万元,是1949年总产值
的856.62倍。其主要产品产量是:棉纱3905吨,棉布1783万米,合成氨3719吨,水泥
2.5万吨,白酒4186吨,配混饲料4875吨,玉米淀粉2154吨,地毯12.2万平方米,食
用植物油4545吨,农用水泵1320台。传统项目铁编,已发展成为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之
一,并引进国外设备、技术,新增镀锌丝、铁丝布、铜丝布、镍丝布、方眼网、菱角
网、方角网、拧花网、涂塑网、电焊网等20多个品种,1990年产值超2139万元,创汇
近500万元。另外,石油工业部1964年来商河县进行地质勘探会战和开发商河油田,
1973年出油,1976年投产,油、气井星罗棋布在县境西南部的贾庄、玉皇庙等乡镇,
1990年产原油38.32万吨,天然气2760万立方米。
  商河县解放前仅有过境土公路两条,且常年失修,鲜有汽车经过。民间运输靠肩
挑驴驮或少量木轮推车,1948年始见胶轮马车。1949年县境内公路干线为35.5公里,
有胶轮大车20辆。客运量1000人次,货运量2.38万吨,货运周转量为99.5万吨公里。
1964、1973年分别将过境的垦禹、济盐路取直拓宽并改修为沥青路面,继而又先后将
通往21个乡镇的公路改修为沥青面。到1990年全县沥青路共23条,通车里程为254.4
公里。境内外四通八达。交通工具也由胶轮马车逐渐进化为拖拉机、汽车。1990年全
县拥有汽车167部,拖拉机2248台。年客运量25.4万人次,是1949年的254倍;货运量
为43万吨,货运周转量达1991万吨公里,分别比1949年提高17倍和19倍。邮政事业始
于元代,1343年设总铺递,1903年建邮柜,1904年建邮政代办所,1912年改为邮局,
1949年全县投递路线7条、125公里,函件、包件、报刊业务总量仅4936元。到1990年
,邮路已发展到9条,单程总长达329.5公里,是1949年的2.6倍。运载工具由靠自行
车到摩托、汽车,邮政业务总量发展到66.5万元,比1949年增长133.7倍。电报电话
在解放前只限官府使用,1933年全县有交换机4部,共50门,电话机31部,解放后于
1953年将邮政局改为邮电局并办理电报电话业务,到1990年县城内交换机总容量为6
00门,电话机739部,农话交换机总容量为1040门,电话机415部。电报业务由人工改
为自动,由军政逐步增至防空、气象等11种。
  商河县城古老,内城建于公元612年,明、清时期城内仅公署、学宫、城隍庙几
个古建筑群。外城建于1511年,内外城之间除四关农户外,尚建寺庙、坛,全城总
面积为160公顷。1949年城内有东西、南北街各1条,相交于内城,延伸至四关。但街
道狭窄不平,沿街土房破旧。至1990年,除原有的两条街道逐步拓宽、取直、铺为沥
青面外,先后增修较大的街14条,城区面积扩大为400公顷,是旧城的2.5倍。机关、
工厂、企业、学校等大型建筑群共80多个,其中三层以上的楼房58座、8.4万平方米

  由于各项事业发展,对国家的贡献和财政收入均逐年增加,市场日趋繁荣,人民
生活逐步改善。1990年向国家交售粮食50.44万吨,是1949年2.07万吨的24倍;交售
棉花1.65万吨,是1949年0.2万吨的8.25倍。财政收入1328.5万元。是1949年281万元
的4.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92元,比1949年每一农业人口平均占有农业产值65.7元还
多6.49倍。年末储蓄余额由1949年零增长为15390万元。各类商业机构已发展到3068
个,9483人。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为19208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29334万元,分别
是建国初700万元、1156万元的27.44倍和25.38倍。拖拉机、汽车、彩电等高档机电
产品喜进农家。人民生活在基本实现温饱之后又向“小康”奋进。
  商河县古为齐鲁之邦,鼓子秧歌源远流长。角色以伞、鼓为主,配以花、棒等。
动作粗犷豪放,场面威武壮观,充分表现了山东人民纯朴刚毅的优良品格,是鲁北人
民喜闻乐见的大型民间舞蹈。建国后中央及省、地有关部门多次协助挖掘整理。60年
代曾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会上演出,并两次参加全国民间舞蹈会演。1984、
1986年分别被省、中央电视台安排为春节文娱节目之一。1989年赴四川成都参加“中
国蓉城之秋”比赛,获节目、方队、组织三项最佳奖。教育事业兴起较早,明、清办
私塾,1902年始办学堂,1919年全县办小学80所,学生2124人,占当时学龄儿童数的
20%。1945年商河县解放时,有小学252所,学生12500人,其中完小2处,学生538人
,入学儿童占学龄儿童总数的25%。建国后各类教育同步发展,到1990年已形成多层
次多种形式的教育体系。小学已发展到892所,学生56533人,入学率提高到98%以上
;普通中学已发展到34所,在校学生达22015人,其中高中生744人;农业职业中学2
所,学生741人。另有职业中专、商校、供销学校、卫校、教师进修学校各一所,函
大、电大生334人。卫生事业解放前只有285个中医分散在城乡坐堂看病卖药。天花、
麻疹、伤寒等疾病常年流行。1949年全县仅有公立医院1处,5个床位,9个医务人员
。1990年全县卫生机构发展到56个,卫生医务人员1057人,其中医院22个,601个床
位,卫生技术人员887人,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50多台(架)。所有流行性疾病均得到
控制,天花等早已绝迹。广播电视,普及城乡。科学技术,初见成果,县五金厂研制
成功的电焊网1982年获省科研成果三等奖,1987年获国家经委“金龙奖”,县曲酒厂
生产的玉米淀粉1990年获轻工部优质产品奖。
  商河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特别是自1840年以来,为反抗外来入侵和阶级压
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862年城东北小屯村薛鳌不畏官府的淫威,率众进城同知
县进行抗捐斗争,并为此献出生命。1892年瓦屋头村杨四为反贪官污吏,联络城南百
余村的几千人围困县城,以胜利告终。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商河、临邑的
拳民火烧教堂、怒杀教首。1929年城内几所学校的师生联合发动了驱逐县长的斗争。
八年抗日战争期间,商河人民与日伪军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有427人壮烈牺牲。郑路
镇季家村季学文及其父等并肩战斗,血洒故土,以“一门三忠烈”的感人事迹光照千
秋。解放战争期间,全县有9275人参军参战,其中951人光荣献身。建国后,又有大
批青年战士开赴边疆,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作出重大贡献。
  同悠久的历史相一致,商河县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较完整的有明代大铜佛及元
代建筑的文庙,但经“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已荡然无存。现仍存的文物有:商纺轮、
战国罐、汉红陶鸡、唐镇墓兽、明玉杯等,共130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9件,三级文
物60件。古遗址及墓冢有东信遗址,内含晚商及周代文化层,出土鬲足、贝币及青铜
剑一把;麦丘遗址,面积较大,古城墙等大型建筑尚有迹可寻,地面绳文陶片俯拾即
是;梁王冢,相传为梁惠王长子之墓;另外有韩庙汉墓群及马胤孙墓等。
  商河大地富饶宽广,商河人民勤劳勇敢,商河的未来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