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卫生防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9&A=11&rec=75&run=13

新中国成立前,县境内传染病较多,以天花、霍乱、麻疹、乙脑、白喉、黑热病
、麻疯、结核、痢疾及性病危害最大。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秋,疫病流行,死人
甚多,有的户全家病亡。1922年(民国11年)夏,霍乱流行,仅城北白家村就死50多人
。建国后人民政府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遵照“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积
极开展预防工作,努力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死亡率大为降低。
防疫站1953年将县医院的卫生防疫股改为防疫站,有5人组成。1958年增至18人
。1963年防疫站由医院迁至北关,下设检验、卫生、防疫、后勤四个组。1978年更名
为股,又增设了慢病股、食品卫生股,人员增至26人。各种仪器均有所增加,使全县
防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979年商河县确定为省卫生工作三分之一重点县,防疫
站再度扩建,1984年夏迁于永安街,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及防疫检验设施也逐步配齐,
先后添置了检验和执法监测仪器及化验用的高压消毒器、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粉尘
采样器、微型血液震荡器、X光射线计量仪和超净工作台等,工作人员增加到42人。
1990年全站有职工62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9人,医师19人,设有行政办
公室、总务科、公共卫生科、防病科、食品卫生科、慢病科、检验科、政工科、门诊
部等9个科室,又增添了200毫安X光机、心电图机、激光美容仪和UY-ⅠYⅡ光治疗器
各一台,救护车、三轮摩托各一辆,安装了低压锅炉,绿化了工作环境,为传染病的
防治和卫生监测及健康查体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全县21个乡镇均设立了卫生防疫
站,并添置了监测、执法仪器。
预防接种新中国成立前,商河县只能用土法给儿童接种牛痘,而且很不普及。1
951年之后,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有牛痘疫苗和“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
疫苗。后来又增加了卡介苗、麻疹、流脑、乙脑、伤寒、副伤寒、脊髓灰质炎、流感
等10余种菌(疫)苗。并有破伤风、白喉两种类毒素。1971~1977年将上级发来的生物
制品,按人口比例发至村镇,由乡村诊所医生或赤脚医生接种。但由于组织不严密,
常常发生漏种现象。从1978年起,全县0~15周岁的儿童全部建立预防接种卡,减少
了漏种、重种现象,还给临床医生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从1980年开始,全县普遍
实行计划免疫,将白喉、“百、白、破”三联、卡介苗、脊髓灰质炎、麻疹等疫苗作
为7岁以下儿童的基础免疫制品,普遍接种。并做到生物制品到达本县后5天内接种完
毕。连续两次基础免疫接种,均实现计划85%的目标。贾庄、胡集、殷巷、牛铺等乡
建卡率100%,各种疫苗接种率均超过95%。同时,贾庄、龙桑寺、胡集等乡镇还开
展了计划免疫保险工作,有105个村的5800个儿童入保。1990年春,县、乡防疫站开
始实行月接种制度,每月21~23日开门接种。年接种疫苗13580人次。当年全县仅发
生麻疹2例,百日咳2例,其他传染病均得到控制。
疫情报告50年代联合诊所为基层疫情报告点、站,1975年由县、公社医院、卫生
所、赤脚医生组成报告网络,1978年健全了疫情报告制度。凡负责诊治传染病人的医
务人员及农村赤脚医生,均为疫情报告人。疫情报告时限规定:甲类传染病,城市须
6小时内报出,农村须12小时报出;乙、丙两类传染病,城市须12小时内报出,农村
须24小时内报出。并规定发现传染病后,可随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传递。甲类和
乙类传染病的肺炭疽及“四苗”相应疾病,可先用电话报告,再用卡片报告。其他传
染病均用卡片报告。不论那种传染病,只要接到报告,县防疫站立即赶赴现场。198
5年专业培训疫情管理人员46人。1990年8月下旬,对7家卫生院进行了疫情漏报率调
查,漏报率由1989年的15%下降到10%。
防病治病1951年秋,麻疹在城北和城东北一带流行,德州地区卫生局和县卫生科
立即派医疗队奔赴救治,疫情很快得到控制。1952年春,疫情又在城西北6个乡蔓延
,医疗队又转战城西北,实行分片包干抢救,在半年多时间内,共有2727人发病,除
9人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全部治愈。1953年在县防疫站的指导下,各区卫生所、联
合诊所的医务工作者,严格管理传染源,及时切断传播途径,使鼠疫、天花、霍乱等
病及时得到控制。1957年对黑热病进行了普查普治,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同年,在白
桥公社建立了麻疯病院,先后有57名患者住院治疗。1962年常庄、赵魁元公社有8个
村流行伤寒,发病64人,治愈58人。1966年张坊公社的大姜家、西小王大队,又发伤
寒,发病100余人,一人死亡,其余全部治愈。1980年县防疫站对全县27万人进行了
“地甲病”的普查普治,共查出28例,全部治愈。1990年县卫生局连续3次召开霍乱
防治会议,全县23处医疗单位均成立了霍乱防治领导小组。查出可疑病人5例,经病
人细菌学培养均为阴性,至此霍乱病在县内根除。但是肝炎病发病率却逐年增高,1
990年全县共发生甲型肝炎610例,乙肝120例。根据市、县防疫站要求,对县直单位
和乡、镇驻地的101例肝炎进行了流调和处理,对7处甲肝暴发点全部进行了处理,发
放漂白粉精片1200片,敌敌畏18公斤,运用中草药进行甲肝预防。对全县托儿所、饮
食行业、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查体4253人,查出HBS阳性者201人,阳性率为4%,将阳
性者进行适当处理。同年全县积极开展了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共接种601人

爱国卫生运动1950年美国在侵略朝鲜战争中进行细菌战。商河县积极响应毛泽东
“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
号召。立即开展了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人人灭蝇捕鼠,家家清扫垃圾,同时积极
组织医务人员向群众宣传反细菌战争的重大意义和卫生常识,从而激发了广大人民群
众的爱国卫生热情。此次卫生运动,不但抵御了敌人的细菌战争,而且荡涤了群众的
陈腐意识和不讲究卫生的旧习惯。1953年1月建立了以县长为主任的爱国卫生运动委
员会。从此,爱国卫生运动形成了一个经常性的制度。坚持日常清扫,每逢节、假日
大扫除。
1956~1958年在爱卫会的领导下,全县开展了“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
麻雀。后将麻雀改为臭虫)运动,三年内发动了几次突击活动,共扑灭老鼠14万余只
,麻雀48万余只,苍蝇400亿只。清除烟熏旧房25万间,疏通阴沟51370米,填平坑洼
3570处,清除垃圾97320吨,改造厕所54885个,改良水井3274眼,堵塞鼠洞50余万个
。有些做法虽然欠妥,但对改变城乡卫生条件,树立讲究卫生的观念,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1982年爱卫会根据中央提出的狠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
在全县开展了“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
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活动。各单位首先展开治理脏、乱、差的突击活动,参加
清扫活动者达195000人次,动用各种车辆27000余辆次。仅县城就清除垃圾2936立方
米,清除卫生死角352个,填平大小污水坑630个,整修污水沟和地下水道4528米,新
建和改造公共厕所93个。设街道垃圾箱8个,设蔬菜销售栅2处,长32米。同时在乡镇
集市重点抓《食品卫生法》的宣传和落实。健全了以卫生、工商、供销、粮食、公安
等部门组成的食品卫生监督监测队伍。1990年商河县划归济南市以后,爱国卫生制度
日趋完善。各单位经常联合组织检查、评比、颁发流动红旗和树立卫生标兵活动,使
爱国卫生运动经常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