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生活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9&A=10&rec=56&run=13

饮食主食清末至建国初期,农民常年以高粱、谷子、玉米等为主食,兼食大豆等
杂粮。小麦为细粮,多在节日、接待亲友及麦收期间食用。粗粮做成窝头或饼子;细
粮做成馒头、卷子、饼类、水饺、包子或油条。遇灾荒年景,贫苦群众多以糠菜加少
量粗粮做成饽饽充饥。建国后,城镇居民供应70%的细粮,30%的粗粮。农民在60~
70年代以玉米、地瓜、高粱为主食,80年代渐以小麦为主食,玉米窝头,地瓜则成为
群众的尝鲜食品。民间传统小吃有年糕、杂面、烙糕子等。
菜肴商河县称咸萝卜等为小菜,用蔬菜、豆制品加植物油等做成的熟菜为素菜,
加肉类为荤菜。素、荤菜制做时用酱油、醋、盐及花椒、八角等佐料调制,喜炒、煎
、炖、炸,风味以香咸为主。民国时期,农家常年以咸菜为佐餐菜,重要节日及招待
客人时才食用素菜或加荤菜。较富裕的家庭每年用玉米、大豆制作面酱,食用时配以
小葱,俗谓“小葱抹酱”。建国后,特别是70年代末以来,素、荤菜显著增加,除节
日及待客外,日常生活中也能经常食用素、荤菜。豆腐、豆腐皮和腌制的红、白萝卜
及面酱仍是民间传统菜肴。婚嫁、订亲菜肴较为讲究,须备鸡、鱼、肉,以主菜数量
多为上,1978年以前多为4个主菜,谓之4个“大件”。1978年后渐增至6~8个,最多
者可达12个,以整鸡、整鱼、全肘为丰。丧事菜肴较简单,以素菜为主,80年代少数
家庭也备荤菜。春节菜肴丰盛,一般备鸡、鱼、肉及各类蔬菜。
餐次一日早、中、晚三餐,早晚餐食窝头、馒头、咸菜、粥,午餐食干粮、熟菜
。粥多用玉米、高粱面做成,有时加南瓜、胡萝卜,富裕家庭食小米、玉米粥。旧时
,农家早晚餐的佐餐菜以咸菜为主,建国后特别是80年代,许多家庭晚餐也备熟菜。
早晚餐食粥习惯仍存,多用小米、玉米或大米做成,有时加绿豆、小豆、地瓜、萝卜
等。城乡午餐一般均备熟菜,多者可达三四样。
饮水建国前,城乡居民以饮井水为主,水质条件差的沿河村庄冬季饮用河水。建
国后,自70年代末以来,乡村群众饮用手压井水,县城和部分乡镇驻地的机关饮用自
来水。喜饮茶,民国时期经常饮茶者多为富有之家,一般农户仅在节日或待客时饮茶
,平日以饮白开水为主,夏季暑天多饮绿豆汤消暑。建国后,城乡群众普遍饮茶,尤
喜花茶。
饮酒县内群众喜饮白酒,以各类曲酒及酱香、浓香型酒类为主。饮酒者男性为多
,女性较少。建国前,设宴饮酒多限于出仕登科、婚丧嫁娶、置田修房、重要节日、
亲朋相聚及其它喜庆之举。日常生活中较少饮酒,偶而饮酒,菜肴简单,通常是两碟
菜一壶白酒。建国后,70年代前饮酒不多,菜肴也属简单,群众喜购本地产散白酒。
进入80年代,饮用瓶装白酒者增多,低度白酒、啤酒及各类果酒受到欢迎,需求量逐
年增加。同时设宴名目增多,大至婚丧嫁娶,小到请人帮工均需以酒相待,多白酒、
啤酒并举。女子饮酒以果酒、汽酒为主。
服饰衣料民国初,农民用自纺自织的土布为衣料,官商及富裕之家部分用机织布
或绸、缎为衣料。建国后,衣料渐用机织布。1980年前为棉布,以后渐以化纤布为主
,品种有涤良、涤卡、涤棉混纺等。1987年以来用呢绒、绸缎及毛料为衣料者增多。
衣式清末及民国时期男穿对襟袄褂,冬春季穿长袍,外以带束腰,较富者外加马
褂,会亲访友时则去腰带,以示敬意。劳动时穿短褂。女性多穿右偏襟袄褂。男女裤
均为上腰大裆裤,富裕家庭的青年女子夏季有的穿绣花裙。秋冬之交中老年男子穿单
裤,外套无裆、无腰的衩裤。30年代以来,县城官商人物穿中山装者增多,青年女子
有穿旗袍者。建国后,50年代男性流行国防服、中山服,女性时兴列宁服。农村中老
年人多数仍穿老式服装。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草绿色军便服流行,穿西装裤者
日多,衩裤渐被绒裤取代,下乡知识青年中一度流行鸡腿裤。80年代,受大中城市的
影响,衣式不断变化更新,乡村青年多模仿城镇青年服饰,城乡服饰渐趋一致。男青
年时兴西服、面包服、青年服、羽绒服及筒裤、喇叭裤、老板裤。女青年喜穿健美裤
,夏季穿裙者增多,样式有连衣裙、喇叭裙、百褶裙及西式裙等。
衣色70年代以前,男性以黑、白、青、蓝为主,女姓以红、蓝、黄、绿为主。8
0年代以后色泽多样,五颜六色各色皆备。
帽民国时期,男子春秋季戴纥帽头,少数人戴凉帽,夏季劳动时戴苇笠。冬季
戴三大扇棉帽,富者戴皮帽。女子,年轻者冬用手巾包头,中老年者戴两页棉帽或捂
顶棉帽。建国后,男子,春秋季戴圆顶帽、解放帽、鸭舌帽,冬季戴棉、皮帽。女子
,70年代前变化不大,80年代年轻者用各式棉、毛围巾包头,戴各式针织帽,中老年
者戴捂顶绒帽。
鞋民国时期,农民多穿手工制作的布鞋。男性,春夏秋穿尖口、圆口黑布鞋,冬
穿两帮棉鞋,雪天穿蒲鞋;女性,穿绣花、割花鞋。20世纪20年代以后,县城部分官
商人物穿皮鞋。建国后,穿自制布鞋的人减少,在商店买鞋穿的逐年增多。50~60年
代,男性春秋穿黑色尖口布鞋、胶底布鞋及解放鞋,冬穿系带布棉鞋或两帮布棉鞋;
女性穿方口带鞋。70年代,夏穿凉鞋、拖鞋,冬春穿皮鞋者渐多。80年代,城镇青年
普穿皮鞋或运动鞋,女青年喜穿各式高根鞋,少数人穿马靴,农村青年穿皮鞋者日增
,老年人仍喜穿纳底布鞋。
袜民国以前,男女均穿手工缝制的纳底土布袜。民国时期,富裕家庭及官商人物
穿手摇机织线袜。建国后,土布袜逐渐淘汰,男女皆穿各种机织线袜或化纤袜。80年
代,城镇青年女子穿裙者增多,化纤长筒袜倍受欢迎。
首饰清末及民国时期,戴首饰的妇女仅限于富贵之家,首饰种类主要有耳环、戒
指、手镯等,一般家庭的妇女仅戴耳环。建国后,戴首饰者渐少,60~70年代绝迹。
1980年以后,县城青年女子戴耳环及戒指者渐多。少数人佩戴项链。
器具家具清末及民国时期,一般家庭家具简陋粗笨,主要有箱、橱、长桌、杌头
及长凳等,富裕之家有八仙桌、条几、太师椅等。家具色泽以枣红色为主。建国后,
70年代以前,家具式样变化不大。80年代初,旧式家具逐渐被写字台、方桌、圆桌、
立橱、高低柜、酒柜、电视柜、沙发、折叠椅等新式家具所取代。家具色泽以淡黄色
为主,少数为乳白色。旧式家具中的八仙桌、条几、太师椅等仍为老年人所喜爱。1
985年以来,城镇青年家庭时兴组合家具。1990年全县户均沙发、大衣柜、写字台等
大型家具1.96件。
暖具建国前,一般农户冬季无专门取暖用具,唯少数殷商富户生有取暖木炭盆。
建国后,职工家庭用煤炉取暖。80年代农村家庭用煤炉取暖者渐多,部分机关用暖气
取暖,少数职工家庭用土暖气取暖。
凉具70年代中期以前为手摇扇,种类有蒲扇、折叠纸扇、羽毛扇等。70年代后期
,机关、工厂等办公室开始使用电扇取凉,多为台扇。进入80年代,城镇职工家庭逐
渐用电扇取凉,多为落地扇,后渐流行吊扇。1985年后,农村家庭开始使用电扇取凉
。1990年全县户均电风扇0.39台。部分机关及宾馆开始使用空调设备取凉。
照明用具清末,农家用棉、豆油灯照明,节日时富裕之家用蜡烛照明。民国时期
,官商及富裕家庭使用煤油灯照明。建国后,城乡普用煤油灯照明。1959年县城部分
机关开始用电灯照明。70年代,部分农村用电灯照明。1990年全县867个行政村用电
灯照明,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90.3%。
饮食用具民国时期,一般家庭备有锅、碗、瓢、勺、刀、铲、桶、缸、盆、茶具
、酒具及筛箩等。其中锅、铲、勺、刀为铁制,锅多备大小两口,大锅做饭、小锅做
菜;桶为木制,多用凸形木板镶成,外用铁圈箍起,俗称木筲。碗、碟,一般家庭用
粗瓷制品,富户用细瓷品。盆、缸,多为陶、陶釉制品。茶、酒具,一般家庭用瓷制
品,富贵之家用紫砂壶、锡壶。筛为铁丝筛,箩有马尾箩、绢箩。锅灶为凹字形土灶
,旁有通风孔,用风箱鼓风,烟火经房中炕内导出。建国后,饮食用具多用铁、不锈
钢、铝、塑料和细瓷制品,陶缸、陶盆已不多见。锅灶,农家有的改用砖灶,职工家
庭多用砖砌煤炉。自70年代中期开始,职工家庭普用蜂窝煤炉。80年代部分农村家庭
使用蜂窝煤炉,少数职工家庭使用液化气炉。
卧具建国前,农家普遍沿用土炕,炕上铺苇席,仅少数殷商富户用木床。建国后
,职工家庭普遍用床,60年代前多为木、棕床,70年代后期曾流行铁床,80年代时兴
有前后床头的木床及席梦思床,农村青年用床者渐多。
家用电器50年代后期,少数家庭有收音机,60~70年代拥有收音机的家庭增多。
1980年后,城镇、农村居民使用家用电器者逐渐增多,种类主要有电视机、洗衣机、
录音机、电熨斗、炊事鼓风机等,部分家庭置有电冰箱。1990年全县户均拥有黑白电
视机0.55台,彩色电视机0.02台,收录机0.1台,收音机0.88台,洗衣机0.01台。
计时器具民国时期,少数富户使用木钟计时,个别官商人物用手表。建国后,自
60年代起,国家工作人员使用手表者渐多,家庭多以木钟计时。1980年以后,国家工
作人员、农村中青年普遍使用手表,家庭普遍使用座钟和挂钟,种类有机械及电子两
类。1990年全县户均钟0.81只,手表1.49只。
住行建房县内群众视建房为大事。建国前,建房时要请风水先生择地并选黄道吉
日动工,动工前设供祀拜土地神。建房时乡邻亲友皆来相帮。上梁时先设供敬天地诸
神,正檩画八卦并以红布缠封,贴“上梁大吉”等红联。上梁毕,燃放鞭炮,以趋吉
避凶。中午宴请工匠,以后安装窗、门时均贴“安窗大吉”、“安门大吉”等红联。
迁居新房时避开白天,迁居后亲友多前来祝贺,主家以酒相待,谓之温锅。建国后,
建房过程中的封建迷信多已废止。1984年以来群众建房也多承包给建筑队。城镇国家
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多居公房,迁居时,同事、好友相帮,主人以烟、茶或
酒饭相待。
行路清末民初,一般民众外出主要靠步行或骑驴,老人妇女及小孩走亲访友时坐
木轮畜力车,富裕者骑马,官宦人物坐轿。30年代以后官宦及殷商开始用自行车代步
。建国后,自行车、机动车逐渐取代畜力代步工具。至80年代,城乡干部群众普用自
行车,部分人使用摩托车,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办公多使用吉普车、轿车等交通工
具。1990年全县户均自行车1.69辆,摩托车0.02辆。
其他燃料1949年以前,农户做饭皆以柴草为燃料,冬季的锅灶通土炕,无其他取
暖设施;官府、学校等做饭以秫秸、木材为燃料,冬季取暖用火盆,以燃木炭为最多
。建国后,农村春、夏、秋季做饭仍以烧柴草为主,冬季燃煤者逐渐增多,而且取暖
、做饭多同用一火炉;机关、学校做饭、取暖均以煤为燃料。70年代初,城乡家庭不
少用煤油炉做饭,以燃柴油为主。1978年以来,县城、乡镇住户做饭燃液化气者渐多
,冬季取暖安装暖气的机关及家庭剧增,燃煤量亦随之增加。
吸烟吸烟之习遍及城乡,以男性为多,少数为已婚妇女。民国时期农民吸自种烟
叶,俗谓旱烟,官商人物吸机制纸烟,极少数人吸海洛因等毒品。建国后,吸机制香
烟者渐多,主要为烤烟型香烟,部分烟瘾大者及农村中老年人仍吸自种旱烟或混合型
香烟、雪茄。80年代宣传吸烟有害身体,不少吸烟者戒除。
发型清朝男子蓄辫,辛亥革命后多剃光头。少年儿童仅在头顶留一丛头发,谓之
“娃娃沿”、“木梳背”。城镇官商人物、学生留分头。女性,婚前扎辫,婚后绾纂
。建国后,1979年前,中青年男性留平头、分头、背头,老年人剃光头。女性婚前扎
两辫,婚后剪成短发,谓之“半毛”,农村老年妇女仍习惯于绾纂。1980年以来,男
性青年以留长鬓角为美,式样多为青年式。女青年喜烫发,较为流行的发式有大小卷
花、披肩式、运动式及钢丝浪板式等。1985年后,农村青年妇女烫发者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