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企业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8&A=9&rec=20&run=13

建国前,县内的工厂和常年性的手工作坊都有一套比较严格的管理制度。产品的
生产、质量以及职工考勤一般由工头严密监督,严格把关,而原材料购进、保管、使
用、产品销售以及财务管理则由所有人直接负责或委派心腹负责。季节性的手工作坊
管理制度一般都不健全,有的甚至没有成文的规定,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都是所
有人随时安排,随时监督,出了问题随时处理。
合作化时期,手工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手工业者本着自愿、互助、互利的原则
入社,交纳本人一个月工资的股金和月工资10%的入社费。合作社成立后,选举出理
事会,理事会依据上级(手工业联社)下达的任务和社员大会通过的计划安排生产;在
生产经营方面实行分工负责制;建立比较严格的劳动工资制度、原材料保管发放制度
、质量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考核的主要指标有产值、利润、原材料
消耗、产量、质量等。
“大跃进”时期,以党代政,工业企业的党组织包揽一切,生产上瞎指挥,不讲
核算,不计盈亏,企业内部管理十分混乱。
经济调整、整顿时期,企业管理逐步好转。党组织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重新受到
肯定,各工业企业以厂长为首的生产行政指挥系统先后建立,生产、技术、财务销售
分工负责制逐步实行,为搞好企业管理创造了条件。
“文化大革命”初期,一系列必要的规章制度都被冲垮,企业管理又陷于混乱。
1968年以后,生产秩序虽然逐步恢复,但企业管理仍较差,除正常的上下班制度、财
务管理制度尚称能够坚持外,严格的质量检验、成本核算等必要的管理措施多不能实
行,有的企业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规定,长期无章可循,致使企业生产效率、经济
效益严重下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济阳县工业企业的内
部管理逐步好转。首先是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转变。1984年开始,全县工业系统开始
实行厂长负责制,使企业内部管理的主要权力--生产、计划、技术、财务、劳动、行
政管理等集中于厂级,在厂长的统一领导下,给车间、班组以必要的管理责任和权力
。1984年以后随着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恢复和逐渐完善,一些先进企业的民主管理有
所加强。职代会在讨论审议企业的计划、生产、财务、工资、劳保福利、体制改革等
重要问题、监督企业工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
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的改进。
计划管理。1984年后,工业企业普遍实行了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厂长离任审计
制,将生产计划纳入目标管理;再将厂长年度任期目标,包括年度生产、效益计划等
分解落实到车间和班组。最后将车间、班组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成果同经济利益挂起钩
来,决定个人劳动所得。
质量管理。1984年以后,各工业企业大都建立了较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配备了
专职、兼职质量管理员,部分企业还设立了质量检查科(股室),配置了必要的质检设
备。许多先进企业较好地坚持了“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经营宗旨,被省、市、县
授予“质量信得过”单位称号。1990年,全县被授予此种称号的工厂达12家。机械厂
、镰刀一厂、制鞋厂、纤维板厂等近10家企业率先试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基本上做
到了:一切为了用户,让用户满意;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严把质量关,改变了过去“
产后把不合格产品挑出来”的被动管理办法;走访用户,进行质量追踪和售后服务;
全员进行质量管理,各部门、各个职工都抓质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和
保证体系;将数理统计等科学方法与改善组织管理、改革专业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综合
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蝎子牌镰刀、江云牌童布鞋、金堤牌纤维板
、摩天塔牌液压升降平台等产品分别获得了部优、省优、市优产品称号。
经营管理。为加强经营管理,各工业企业先后建立健全了财会机构或配备了专职
财会人员,建立健全了比较严格的经济核算制度。1984年以后,部分先进企业推行了
全面经济核算制度。一是加强成本管理。在运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成本进行预测的
基础上,编制出可行的成本计划;将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工资、职工福利基金、
废品损失、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等成本构成指标,落实到车间班组,必要的指标落
实到职工个人;将成本核算结果和职工收入直接挂钩,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
效益。二是对非生产性费用实行定额管理,按事先核定的费用指标,从严进行控制;
实行财务审批一支笔制度,严格把关,尽量减少非生产性开支。三是强化财会机构、
财会人员的监督职能,定期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分析、考核和监督,极力避免和减少
浪费。在经济核算制度方面,多数单位企业仍沿用一级核算制,部分先进企业从198
4年开始实行了企业、车间、班组三级核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