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堤防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8&A=7&rec=9&run=13

一堤防形成
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流经济阳县之后,岸边居民开始筑埝自卫,保护田庐。1
883年,自史家坞村至任家岸村、任家岸村至老桑家渡村,各修筑民埝8778米和4576
0余米。民埝底宽16米,顶宽2.6米,高2.3米。这条民埝即今日黄河大堤的雏形。同
年,黄河济阳段官堤动工修筑,至次年春竣工。官堤底宽16米,顶宽6.4米,高1.9米
。官堤修成后形成了民埝与官堤两重堤防,民埝距水较近,官堤距河槽1000~1660米
不等。官堤与民埝之间的村舍、田地经常受灾,因此,“居民只守埝而不守堤”。以
后河防营也移守民埝,民埝遂发展为今日的临黄大堤,原官堤逐渐废弃。济阳段原官
堤大多荡然无存,现自上而下仅有崔寨乡的解家营、前街,青宁乡的高家道口、王河
沟,回河乡的吴家寨,济阳镇的何家、小陈朝、小邝家、刘家、高家等村尚存有旧迹

二堤防修复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政局不稳,黄河堤防多年失修。1938~1946年黄河南徙夺
淮入海期间,山东堤防荒废,日伪军在济阳县境内段堤防上挖军沟、战壕,修工事,
恣意破坏。临城堤段上的穿堤军沟最多达21条;伪县警备大队在县城南门外,自西南
关至东关顺堤脚挖水沟1道,长900米,两端横切堤岸各挖水沟1条,将南关、东关围
起,作为县城南面、东面的第二道城防工事。又加上堤防无人管理,风雨剥蚀,獾狐
等野兽穿穴聚居,黄河堤防千疮百孔,丧失了防洪能力。
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置国统区与解放区达成的在解放区完成黄河复堤工程之
后再堵复花园口口门的协议于不顾,单方面决定提前堵口放水。沿黄解放区因此开展
了抢先复堤的斗争。济阳县的复堤工程自5月开始,干部、民工日上堤人数最多时达
1.6万人。驻黄河南岸的国民党军及还乡团施行飞机轰炸、机枪扫射、偷袭等手段极
力阻挠复堤。1946、1947两年中,复堤人员被打死43人,被打伤19人,被掳走40人;
运送治黄料物的牲口被打死打伤28头,被掠走27头;堤防上的料物被毁掉大宗。复堤
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昼夜抢修,将石碑、门枕、石碾、槌布石和砖块秸料等踊跃献出,
终于将残破多年的堤防初步修复。1947年3月15日,黄水复归故道,19日流经县境,
22日暴涨,堤防虽多处出险,危急万分,但终未决溢,大汛期间也幸庆安澜。两年间
复堤共投入工日16.2万多个,完成土方14.8万立方米。1947年6月,县政府召开治黄
模范大会,评选出治黄模范集体24个,模范民工195名。
1948、1949两年又连续施工复堤,共投入工日73.7万个,完成土方60.3万立方米
。经4年的连续施工,境内堤防普遍加高1米,使堤身一般高达5米,堤顶宽达到6~7米

三堤防加培
境内黄河堤防在修复的基础上,建国后又年年整修,不断加高培厚,以提高其抗
洪能力。有计划、大规模的加培工程,建国后共有三次。
三次加培任务均按照规定标准完成。加培中共投入工日826.99万个,完成土方1
462.35万立方米,投资1542.27万元。加培的土方占现有堤防总土方量的80%以上,
平均每米堤防培土241立方米,使现有堤防平均断面比解放前加大了将近4倍。加培后
堤顶高程平均为32.66米,一般高出背河地面10米,最高处高出11.6米;平工处堤顶
宽7米,险工处9米;大堤坡度临河一侧为1∶2.5,背河一侧为1∶3。

济阳县黄河堤防加培工程完成情况统计表

┌───┬────┬────┬────┬─────┬────┐
│次别 │施工年份│施工人数│投入工日│完成土方 │投入资金│
│ │ │(万人) │(万个) │(万立方米)│(万元) │
├───┼────┼────┼────┼─────┼────┤
│第一次│1950 │0.58 │38.83 │30.83 │11.84 │
│ ├────┼────┼────┼─────┼────┤
│ │1951 │0.70 │51.55 │53.53 │24.37 │
│ ├────┼────┼────┼─────┼────┤
│ │1952 │0.42 │19.10 │15.84 │9.11 │
│ ├────┼────┼────┼─────┼────┤
│ │1953 │0.60 │28.77 │64.24 │26.05 │
│ ├────┼────┼────┼─────┼────┤
│ │1954 │0.05 │1.74 │3.15 │1.88 │
│ ├────┼────┼────┼─────┼────┤
│ │1955 │0.30 │13.40 │30.82 │18.21 │
│ ├────┼────┼────┼─────┼────┤
│ │1956 │0.33 │13.69 │22.81 │15.19 │
├───┼────┼────┼────┼─────┼────┤
│第二次│1962 │0.71 │32.99 │60.47 │87.95 │
│ ├────┼────┼────┼─────┼────┤
│ │1963 │2.40 │87.97 │119.79 │15.44 │
│ ├────┼────┼────┼─────┼────┤
│ │1964 │2.30 │72.76 │99.41 │141.34 │
│ ├────┼────┼────┼─────┼────┤
│ │1965 │0.75 │30.35 │63.10 │68.92 │
│ ├────┼────┼────┼─────┼────┤
│ │1966 │0.16 │3.26 │4.18 │4.08 │
├───┼────┼────┼────┼─────┼────┤
│第三次│1975 │0.53 │23.48 │44.62 │49.84 │
│ ├────┼────┼────┼─────┼────┤
│ │1976 │2.64 │129.72 │290.38 │366.55 │
│ ├────┼────┼────┼─────┼────┤
│ │1977 │2.45 │115.06 │239.37 │247.55 │
│ ├────┼────┼────┼─────┼────┤
│ │1978 │0.52 │29.36 │88.33 │120.15 │
│ ├────┼────┼────┼─────┼────┤
│ │1979 │0.09 │2.40 │6.04 │8.04 │
│ ├────┼────┼────┼─────┼────┤
│ │1980 │0.12 │1.75 │3.06 │3.59 │
│ ├────┼────┼────┼─────┼────┤
│ │1981 │0.37 │8.57 │9.46 │20.70 │
│ ├────┼────┼────┼─────┼────┤
│ │1982 │0.96 │66.53 │107.52 │181.92 │
│ ├────┼────┼────┼─────┼────┤
│ │1983 │0.99 │55.71 │105.40 │119.55 │
├───┼────┼────┼────┼─────┼────┤
│ │合计 │17.97 │826.99 │1462.35 │1542.27 │
└───┴────┴────┴────┴─────┴────┘

四堤防加固
锥探灌浆自1950年开始施行锥探灌浆,以发现堤防中的隐患。至1989年,累计锥
探孔眼230.05万个,发现隐患1.8万处,对这些隐患中的1184处进行了翻筑,其余的
灌入细土或泥浆。
抽槽换土1955~1957年,于徐家庙、东关、南关、沟杨家、前王圈、马圈、徐家
道口等处堤防上,纵向切开堤身,抽出原有土料,填以纯粘土,分层硪实,以截断渗
流。6处工程总长3633.2米,共换土11.98万立方米。
修粘土斜墙1955年于簸箕刘村(今属青宁乡)临河坡上修做长700米的粘土斜墙。
墙底宽3米,垂直厚度0.85米,保护层垂直厚度0.65米,共用土方1.4万余立方米。此
法防渗效果虽好,但用粘土量大,挖毁农田多,以后不再采用。
修做戗堤1950~1967年,共修做前戗9处,计长8753米,后戗35处,计长2365.5米
。戗堤延长渗径,防止了堤坡坍塌与滑脱。
填塘固基1955~1957年填垫坑塘11处,临堤长度1208米,用土11368立方米,根除
了此种隐患。
放淤固堤用自流沉沙方法固堤始于1957年,至1976年共固堤17.6公里,平均淤积
高度1.5米,宽度一般为80~120米,淤积有效土方257万余立方米。县修防段于1974年
开始自制吸泥船,1975年投入使用。至1990年,共淤出土方3375.03万立方米,淤固
堤段48.732公里,占堤防总长的80.3%,其中已达标准的36.611公里,占淤段的75.
13%。机淤固堤从根本上增强了堤防的抗洪强度,而且比人工固堤节省资金6870万元
,少挖耕地4330余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