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防洪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8&A=7&rec=6&run=13

1949~1990年42年中,县临黄河先后出现5000~6000立方米/秒的洪峰13年次,
6000~8000立方米/秒的洪峰14年次,8000~10000立方米/秒的洪峰3年次,10000立
方米/秒以上的洪峰1年次。
建国后,每次防汛济阳县均设防汛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县
人武部部长、黄河修防段段长等任副指挥。沿黄各区(后为公社、乡镇)设大队部,村
设小队部,以背河10公里以内为防汛区,2.5公里以内为防汛第一线。防汛区内18~
50岁的公民为防汛队员,其中男基干民兵组成防汛基干班。
洪水在警戒水位时,由修防段职工自守;局部漫滩或串水偎堤时,基干班上堤,
一般每500米不超过1个班;大部漫滩、堤根水深1~2米时,每500米由1名脱产干部带
领1~2个班上堤;滩地全部淹没,大堤普遍偎水时,每500米上4~6个班,配2名脱产
干部,每营组织200~300人的抢险队;艾山下泄8000~10000立方米/秒洪水时,堤防
全线吃紧,每500米上8~12个班,配3名脱产干部,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干部上堤;艾
山下泄10000立方米/秒以上特大洪水时,防汛即为全县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一切服
从防汛,党政军民总动员,全力以赴。
1964~1990年,全县历年防汛共用土方84万立方米,石方5.07万立方米,麻袋2
98万条,铅丝1292万公斤,以及其他物料大宗,共投入工日156.67万个,资金1598.
38万元。
建国后,县境内河段洪水漫滩、堤防吃紧的年份共有9个:1949、1954、1957、
1958、1964、1975、1976、1982、1985年,其中以1949年与1958年险情最为严重。
1949年是黄河流经县境以来,济阳县治黄遇到的第一个大水年。当时黄河堤防残
破低矮,隐患累累,防护任务异常艰巨。是年7月10日至10月20日期间,黄河上、中
游形成7次较大洪峰,泺口站6000立方米/秒的洪水持续了40余天,9月22日最大流量
达7410立方米/秒,水位达30.7米,超过了1937年麻湾决口的水位0.43米。县境内大
水偎堤,全线告急,形势严峻。全县上下总动员,采取各种措施奋力抢险。整个汛期
共动用大车5356辆,牲口9671头;全县参加抗洪的达10718人,商河、临邑两县的民
工也长途跋涉前来支援。在抢险中,朝阳庄与高家纸坊村两个老险段均发生了急剧下
延的局面。朝阳庄险段下延至董家道口,长达1.5公里;高家纸坊村险段下延至谷家
下首,长达2公里。这种溜势变化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只得边延边抢。舒家堤段(桩号
166+170)发生漏洞,大如碗口,幸亏发现早,抢堵及时,未造成灾害。在大汛期间,
阴雨连绵,防汛的广大指战员在堤上奋战百余天,终使滔滔洪水安然通过县境。
1958年7月,黄河中游地区普降大雨,河水陡涨。22日12时,泺口站已达保证水
位;23日12时,洪峰流量达11900立方米/秒,水位达32.09米,超过保证水位1.09米
。当日下午洪峰进入县境,河水全部漫滩,一般深2~4米,滩内村庄倒塌房屋2400余
间。有的险工坝岸被洪水吞没,根石被冲走,多处坝身塌陷断裂。葛家店险工的56、
58两段灰土坝一小时内全部塌入河中。临河堤防坍坡,背河渗水成泉,管涌、旋涡不
断出现,各种险情不断发生。
7月22日,县防汛指挥部在史家坞、沟杨家、葛家店、小街子设4个指挥点,指挥
全县18个乡镇的防汛大队。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亲临防汛前线任防汛指导员、大
队长,带领民工巡堤查水。全县动员民工8万余人上堤,7万余民工在后方负责运输,
另有临邑、商河两县的5万民工赶来支援。20多万人奋战洪水,60余公里的大堤上人
挨人,灯连灯。21~27日全体民工在“水涨一公分,堤涨一公尺”的口号鼓动下,沿
堤修起了1米高的子埝。行洪期间,修做土牛用土6万余立方米,修做后戗10.13公里
,坝台189段,有300米堤段加高,共用土14.8万余立方米,抢险修治坝岸640段次,
共用石料8230立方米,铅丝4.3吨,木桩2.8万余根,柳枝289万余公斤,芦苇11.4万
多公斤,蒲包2.6万个。平工堤段共抢险50处次。至7月27日,县临河段脱险,民工全
部撤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