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下水灌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8&A=6&rec=11&run=13

一砖井灌溉
建国前,济阳县水井灌溉十分落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山东巡抚部院曾饬
令各县劝喻民众打井灌溉;1920、1925、1930年,县政府及县劝业所也曾部署各区劝
令农户凿井,并拟订了凿井规则、办法等,但当时受社会制度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
约,结果打井很少。据统计,1949年,全县用于农田灌溉的砖井仅120余眼。
建国后,政府号召农民打井抗旱,农民立即响应。1950年垛石桥区小寺阝城村农
民张善继,率先联合数户打成砖井抗旱,收到了显著效益。1952年县政府发放贷款扶
持互助组打井浇地,发展生产。垛石桥、淮里、回河、二太平等区的一些互助组,先
后打成了许多砖井。随着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砖井发展很快,至1954年全
县已增加到4548眼。
1955年大旱,县政府发动群众打井抗旱。由于合作社在人、财、物力上具备了集
体的优势,打井很快形成运动,特别是是年冬季至次年春天,运动发展到了高潮,全
县由日打井几眼,增加到几十眼、上百眼。1956年春,惠民专区在济阳县召开了全区
各县第一书记现场会,推广济阳县打井抗旱的经验。是年全县砖井发展到43089眼(包
括饮用井)。但在运动中,出现了脱离实际情况定指标、赶任务,片面追求数量的问
题,以致后期打出了不少不出水的废井。
为了提高砖井出水量,济阳县于1956年推广了外地在井底下竹管竖泉的经验:用
竹弓子空锥锥捣井底,锥至适宜的土层后,竖向埋入周围钻有孔眼的竹管,以增强井
底透水能力。下竖泉的砖井一般能供解放式水车汲水。至1957年,全县下竖泉砖井达
667眼。是年,群众通过实践又创造出在井底下横泉的方法。即在井水水面以下横向
打孔3、4个,孔深2~3米,孔径在10厘米左右,然后向孔内装入与之粗细相当的竹管
。砖井下横泉增加的出水量大于下竖泉,因而当年全县下横泉的砖井即有69眼,为此
,水电部在是年举行的水利工作座谈会上,特邀济阳县水利局与会介绍经验。
1956年,全县砖井灌溉面积达3200公顷。以后机井和引黄、扬水工程发展起来,
逐步取代了砖井的灌溉作用,砖井逐渐弃而不用,有些竟至废毁弃,1985年全县仅剩
2996眼,一般只作浇灌瓜菜地用。

二机井灌溉
1958年开始利用竹弓子钻打机井。水利局从冠县请来3名技工指导,在试打尚未
成功的情况下,全县一轰而起打机井,当年春全县制竹弓子钻500余套。仓促上马打
井不成,又纷纷下马,造成了人、财、物力的浪费。是年,只有崔寨公社崔寨村、新
市公社农场、城关公社朱家农场,打成了3眼木管机井,井深分别为68、88和100米,
单井出水量在30立方米/小时左右。
1962年,县境内引进了人力回转钻,在二太平公社打成了全县第一眼砖管机井。
井深40米,管径90厘米,出水量80立方米/小时。1964年引进了大锅锥,在二太平公
社侯市村打成了全县第一眼木管封闭机井。井深33米,井管内径20厘米,出水量60立
方米/小时。以后封闭机井又采用了铸铁管。1967年县水利局预制厂试制成功了混凝
土井管,井管内径20厘米,外径30厘米,有多孔滤水井管和不透水井管。混凝土井管
材料来源广,制作简单,透水性好,而且造价低廉,为大量发展机井提供了条件。1
968年,全县机井由上年的256眼发展到941眼。
1969年,水利局派员参加了山东省水文地质队举办的物探训练班,学习电测找水
技术。然后购进电测仪2部,在农水股成立了电测组,用物探法探测沙层、水质,以
确定井位。
1971年,农水股技工萧江川等研制成钻杆水冲钻。这种钻以人力回转、动力送水
钻进,平均进尺1~2米/小时,钻井深50米左右,宜于在平原打井。次年又由阳谷县
引进更先进的胶管水冲钻,并由水利局仿制6台。1974年水利局研制成功动力胶管水
冲钻,提高了打井的机械化程度。同年用物探法完成了全县水文地质调查,编绘出《
济阳县0~50米、0~500米水文地质图》,为开发利用地下水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
了机井灌溉的发展。1975年全县机井发展到2821眼。1976年仿制成泵吸锥,为打大口
径井提供了较好的机型。1979年,全县有机井4748眼,井灌面积达到13313公顷,达
到历史最高水平。
1979年,根据水电部关于机井建设“要总结,防止浪费”的指示,水利局对全县
的机井进行调查,总结了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把重点从建井转移到管好用好现有机井
的方面来。
1980年以后,由于引黄和扬水灌溉的发展,机井数量与机井灌溉面积逐渐减少。
1985年全县共有机井2996眼,其中与灌溉机械配套的2525眼;1990年全县有机井285
8眼,其中配套机井2355眼。

三手压井灌溉
从70年代起,有些农民和城镇居民即在院里打了供生活用水的手压井,后来有些
农民又在自留地里利用手压井进行灌溉。从1981年开始,手压井在全县大量发展起来
,据1983年统计,全县地点固定的手压井达到2100多眼。手压井在抗旱播种和抗旱保
苗中起了很大作用,弥补了其他灌溉方式的不足。8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机灌能
力的逐步提高,手压井灌溉方式逐步被淘汰。

1949~1990年济阳县井灌面积统计表

单位:公顷

┌──┬────┐
│年份│井灌面积│
├──┼────┤
│1949│370.2 │
├──┼────┤
│1950│418.7 │
├──┼────┤
│1951│520.0 │
├──┼────┤
│1952│670.4 │
├──┼────┤
│1953│863.9 │
├──┼────┤
│1954│1018.7 │
├──┼────┤
│1955│2250.3 │
├──┼────┤
│1956│3130.3 │
├──┼────┤
│1957│3130.3 │
├──┼────┤
│1958│3860.0 │
├──┼────┤
│1959│2716.0 │
└──┴────┘

┌──┬────┐
│年份│井灌面积│
├──┼────┤
│1960│2626.7 │
├──┼────┤
│1961│3333.3 │
├──┼────┤
│1962│3333.3 │
├──┼────┤
│1963│4097.2 │
├──┼────┤
│1964│3948.7 │
├──┼────┤
│1965│5302.7 │
├──┼────┤
│1966│1433.3 │
├──┼────┤
│1967│- │
├──┼────┤
│1968│- │
├──┼────┤
│1969│- │
├──┼────┤
│1970│5733.3 │
└──┴────┘

┌──┬────┐
│年份│井灌面积│
├──┼────┤
│1971│6800.0 │
├──┼────┤
│1972│- │
├──┼────┤
│1973│9206.7 │
├──┼────┤
│1974│8663.6 │
├──┼────┤
│1975│9026.6 │
├──┼────┤
│1976│9113.3 │
├──┼────┤
│1977│10226.7 │
├──┼────┤
│1978│8780.0 │
├──┼────┤
│1979│13313.0 │
├──┼────┤
│1980│11979.2 │
├──┼────┤
│1981│11926.0 │
└──┴────┘

┌──┬────┐
│年份│井灌面积│
├──┼────┤
│1982│9840.0 │
├──┼────┤
│1983│7459.3 │
├──┼────┤
│1984│5760.0 │
├──┼────┤
│1985│5793.3 │
├──┼────┤
│1986│5720.0 │
├──┼────┤
│1987│6433.3 │
├──┼────┤
│1988│7706.7 │
├──┼────┤
│1989│7706.7 │
├──┼────┤
│1990│6906.7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