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等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8&A=23&rec=5&run=13

一普通中学教育
建国后,济阳县的中学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国办中学,一类是由乡镇(公社)及村
队联合办的中学(简称联中,后改为乡镇中学)。
“文化大革命”前,初中、高中学制各为三年,“文化大革命”中改为各二年,
1982年后又恢复“三·三”制。
1学校概况
国办中学济阳县国办中学的兴建与发展始于50年代中期。1954年,县第一中学建
立。至“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前,全县已有5处国办中学,即:一中(在县城)、二中
(在曲堤)、三中(在孙耿)、四中(在垛石桥)、五中(在崔寨乡田兴庄)。其中,一中是
完全中学,其他4处均为初级中学。1969年秋,5处中学都招了高中班。此后,又先后
在二太平、仁风、新市、回河、贾寨、唐庙办起了高中班。1978年,对县内高中进行
调整。撤销了贾寨、唐庙2处高中,并将所有国办中学统一排号命名。原有的一、二
、三、四、五中排名不变,仁风、二太平、回河、新市4处分别被命名为济阳县第六
、七、八、九中学。1987年济阳县又集资建立了国办第十中学。后又几经调整,原1
0处国办中学只剩下一、二、三、四、十中,其中一、三中为完全中学。

1954~1990年济阳县国办中学情况选年统计表

┌──┬──┬────────┬────────┐
│年份│学校│教学班(个) │学生(人) │
│ │(处)├──┬──┬──┼──┬──┬──┤
│ │ │合计│初中│高中│合计│初中│高中│
├──┼──┼──┼──┼──┼──┼──┼──┤
│1954│1 │5 │5 │ │230 │230 │ │
├──┼──┼──┼──┼──┼──┼──┼──┤
│1956│3 │21 │21 │ │1080│1080│ │
├──┼──┼──┼──┼──┼──┼──┼──┤
│1958│4 │33 │31 │2 │2520│2432│88 │
├──┼──┼──┼──┼──┼──┼──┼──┤
│1960│5 │47 │41 │6 │3445│3150│295 │
├──┼──┼──┼──┼──┼──┼──┼──┤
│1965│5 │40 │34 │6 │1957│1682│275 │
├──┼──┼──┼──┼──┼──┼──┼──┤
│1970│7 │52 │32 │20 │2170│1341│829 │
├──┼──┼──┼──┼──┼──┼──┼──┤
│1975│11 │73 │7 │66 │4114│371 │3743│
├──┼──┼──┼──┼──┼──┼──┼──┤
│1978│9 │86 │20 │66 │4890│1194│3696│
├──┼──┼──┼──┼──┼──┼──┼──┤
│1980│9 │93 │40 │53 │5282│2346│2936│
├──┼──┼──┼──┼──┼──┼──┼──┤
│1982│8 │92 │59 │33 │5150│3570│1580│
├──┼──┼──┼──┼──┼──┼──┼──┤
│1984│7 │101 │60 │41 │6272│4075│2197│
├──┼──┼──┼──┼──┼──┼──┼──┤
│1985│7 │103 │61 │42 │5690│3723│1967│
├──┼──┼──┼──┼──┼──┼──┼──┤
│1986│9 │107 │63 │44 │7181│4535│2646│
├──┼──┼──┼──┼──┼──┼──┼──┤
│1987│8 │108 │66 │42 │6921│4393│2528│
├──┼──┼──┼──┼──┼──┼──┼──┤
│1988│5 │86 │53 │33 │5168│3281│1887│
├──┼──┼──┼──┼──┼──┼──┼──┤
│1989│5 │92 │61 │31 │5037│3325│1712│
├──┼──┼──┼──┼──┼──┼──┼──┤
│1990│5 │90 │60 │30 │5453│3516│1937│
└──┴──┴──┴──┴──┴──┴──┴──┘

联办中学联办中学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68年,中学停止招生,
使几届小学毕业生汇于一年升学;又加当时“左”的教育思想的干扰,各地农村主张
上初中不出大队,上高中不出公社,因此自1969年起,各地大举兴办联中,很快达到
了社社有高中,片片(公社为方便管理而划定的由几个或十几个大队组成的管理区)有
联中,有些大队也办起了联中。1975年,全县联办中学达到180余所,基本上普及了
初中教育。但因各方面条件很差,教育质量很低。
乡镇中学“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济阳县对联办中学进行了整顿,合并、停办了
大部分联中,各乡镇一般只保留一、二处联中。1988年,各联中全部改称为乡镇中学
。1990年,全县乡镇中学共有22处,在校学生11917人,教职工共924人。

1990年济阳县乡镇中学基本情况统计表

┌────┬──┬──────────────┬───┬───┐
│乡镇名称│乡镇│教职工(人) │教学班│学生 │
│ │中学├──┬─────┬──┬──┤(个) │(人) │
│ │(处)│合计│专任教师 │行政│工勤│ │ │
│ │ │ ├──┬──┤人员│人员│ │ │
│ │ │ │公办│民办│ │ │ │ │
├────┼──┼──┼──┼──┼──┼──┼───┼───┤
│济阳镇 │1 │27 │22 │3 │- │2 │5 │222 │
├────┼──┼──┼──┼──┼──┼──┼───┼───┤
│孙耿镇 │1 │45 │28 │10 │2 │5 │11 │637 │
├────┼──┼──┼──┼──┼──┼──┼───┼───┤
│垛石桥镇│1 │47 │28 │9 │4 │6 │9 │532 │
├────┼──┼──┼──┼──┼──┼──┼───┼───┤
│曲堤镇 │1 │47 │34 │5 │- │8 │9 │533 │
├────┼──┼──┼──┼──┼──┼──┼───┼───┤
│仁风镇 │1 │91 │62 │9 │9 │11 │18 │1032 │
├────┼──┼──┼──┼──┼──┼──┼───┼───┤
│稍门乡 │1 │53 │32 │12 │4 │5 │11 │607 │
├────┼──┼──┼──┼──┼──┼──┼───┼───┤
│崔寨乡 │1 │ │28 │13 │7 │6 │14 │738 │
├────┼──┼──┼──┼──┼──┼──┼───┼───┤
│青宁乡 │1 │33 │24 │7 │- │2 │9 │464 │
├────┼──┼──┼──┼──┼──┼──┼───┼───┤
│回河乡 │1 │44 │31 │7 │3 │3 │11 │619 │
├────┼──┼──┼──┼──┼──┼──┼───┼───┤
│店子乡 │2 │53 │35 │9 │5 │4 │14 │790 │
├────┼──┼──┼──┼──┼──┼──┼───┼───┤
│辛集乡 │2 │43 │29 │11 │- │3 │9 │422 │
├────┼──┼──┼──┼──┼──┼──┼───┼───┤
│二太平乡│1 │61 │40 │12 │2 │7 │12 │633 │
├────┼──┼──┼──┼──┼──┼──┼───┼───┤
│庙廊乡 │1 │41 │20 │14 │3 │4 │13 │741 │
├────┼──┼──┼──┼──┼──┼──┼───┼───┤
│新市乡 │1 │60 │33 │10 │11 │6 │13 │982 │
├────┼──┼──┼──┼──┼──┼──┼───┼───┤
│江店乡 │1 │26 │17 │6 │- │3 │6 │286 │
├────┼──┼──┼──┼──┼──┼──┼───┼───┤
│唐庙乡 │1 │41 │31 │7 │1 │2 │9 │517 │
├────┼──┼──┼──┼──┼──┼──┼───┼───┤
│索庙乡 │1 │38 │27 │9 │1 │1 │10 │554 │
├────┼──┼──┼──┼──┼──┼──┼───┼───┤
│姜集乡 │1 │44 │29 │7 │1 │7 │9 │511 │
├────┼──┼──┼──┼──┼──┼──┼───┼───┤
│三教乡 │1 │34 │24 │6 │1 │3 │10 │541 │
├────┼──┼──┼──┼──┼──┼──┼───┼───┤
│王圈乡 │1 │42 │32 │7 │- │3 │10 │556 │
├────┼──┼──┼──┼──┼──┼──┼───┼───┤
│合计 │22 │924 │606 │173 │54 │91 │212 │11917 │
└────┴──┴──┴──┴──┴──┴──┴───┴───┘

2课程设置
50年代,县内中学使用的都是全国统编教材。初中设语文、算术、代数、几何、
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地理、历史、政治、体育、音乐、美术15门课
程。1958年,按着教育方针的要求,开始设劳动课。高中部还设了外语课。
“文化大革命”中,各中学复课后使用的教材、开设的课程均不符合教育、教学
规律。如将物理、化学等合并为工业基础知识,取消生物而开设农业基础知识课,取
消数学课而开《测绘》、《农业会计常识》等课,语文课则往往被学习毛主席著作、
语录、诗词及进行大批判等所取代。另外,大量的、无计划的学工、学农、学军活动
更严重地冲击了文化课教学。1972年进行了初步的教育整顿后,各中学课程及设置情
况曾一度有所好转,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重新开设,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外语课。
但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等运动开始后,各中
学的课程设置及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被冲乱。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济阳县在教育战线进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工作,各中
学的课程设置情况至1978年已基本实现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各中学所用的教
材均为全国中学统编教材。

1990年济阳县中学教学计划表

┌──────┬───────────┬───────────────────┐
│科目课时年级│初中 │高中 │
│ ├───┬───┬───┼───┬───────┬───────┤
│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一年级│二年级 │三年级 │
│ │ │ │ │ ├───┬───┼───┬───┤
│ │ │ │ │ │文科班│理科班│文科班│理科班│
├──────┼───┼───┼───┼───┼───┼───┼───┼───┤
│语文 │6 │6 │6 │6 │6 │6 │6 │6 │
├──────┼───┼───┼───┼───┼───┼───┼───┼───┤
│代数 │6 │3 │3 │3 │3 │3 │3 │4 │
├──────┼───┼───┼───┼───┼───┼───┼───┼───┤
│政治 │2 │2 │3 │3 │3 │3 │3 │3 │
├──────┼───┼───┼───┼───┼───┼───┼───┼───┤
│几何 │ │3 │3 │3 │3 │3 │3 │2 │
├──────┼───┼───┼───┼───┼───┼───┼───┼───┤
│物理 │ │3 │4 │5 │ │5 │ │5 │
├──────┼───┼───┼───┼───┼───┼───┼───┼───┤
│化学 │ │ │3 │3 │ │4 │ │4 │
├──────┼───┼───┼───┼───┼───┼───┼───┼───┤
│外语 │6 │6 │5 │6 │6 │6 │6 │6 │
├──────┼───┼───┼───┼───┼───┼───┼───┼───┤
│地理 │2 │2 │2 │2 │6 │ │6 │ │
├──────┼───┼───┼───┼───┼───┼───┼───┼───┤
│历史 │2 │2 │2 │2 │6 │ │6 │ │
├──────┼───┼───┼───┼───┼───┼───┼───┼───┤
│植物 │3 │ │ │ │ │ │ │ │
├──────┼───┼───┼───┼───┼───┼───┼───┼───┤
│动物 │ │2 │ │ │ │ │ │ │
├──────┼───┼───┼───┼───┼───┼───┼───┼───┤
│生理 │ │ │3 │ │ │ │ │ │
├──────┼───┼───┼───┼───┼───┼───┼───┼───┤
│体育 │2 │2 │2 │2 │2 │2 │2 │2 │
├──────┼───┼───┼───┼───┼───┼───┼───┼───┤
│音乐 │1 │1 │ │ │ │ │ │ │
├──────┼───┼───┼───┼───┼───┼───┼───┼───┤
│美术 │1 │1 │ │ │ │ │ │ │
├──────┼───┼───┼───┼───┼───┼───┼───┼───┤
│生物 │ │ │ │ │ │3 │ │3 │
├──────┼───┼───┼───┼───┼───┼───┼───┼───┤
│合计 │31 │33 │36 │35 │35 │35 │35 │35 │
└──────┴───┴───┴───┴───┴───┴───┴───┴───┘

3教育实施
文化课教学50年代,济阳县各中学的文化课教学一般是学习苏联教学模式,采用
五段教学法。为达教学目的,教师备课要详写教案。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材分
析、教学过程、教具准备、板书设计等项内容。1962年,全县教育战线贯彻烟台会议
精神,各中学在教学中普遍改进了教学方法,遵循“因材施教”、“文道结合”、“
循序渐进”等原则,进行“扎扎实实”、“精雕细刻”式的教学。“文道结合”主要
就语文教学而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言、文字、写作知识等方面的教学
,还要注重文章内容等方面的教学,提倡将阅读、写作知识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循序渐进”和“精雕细刻”主要是针对50年代末教学中存在的不顾教学规律、盲目删
简教学内容、贪快求简的粗放教学方式提出来的,对学生学扎实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文化大革命”中,文化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曾长期被忽视,教
师教学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或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或采用启发式、发
现式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教学,往往因人而异。“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中学的文化
课教学逐步走上正轨。中学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废除注入式教学,实行启发式教
学,提倡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同时,逐步利用录音机、幻灯机、闭路电视等现代化
手段进行教学,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80年代末,
全县各中学的教师不断学习现代化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围绕“
端正办学方向,加强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全面发展”这一
目标,进行了多方面、多种形式的探索。除继续改进以讲述、讲解、讲演“三讲”为
内容的讲授法外,许多教师在理科教学中增加了演示法、实验法等直观教学方法;在
文科教学中采用了欣赏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等以学生情感介入、思维参与为特点
的新式教学法;在辅导中运用了自学辅导法;在教授新课中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引
导发现法等等。
德育建国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县内各中学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既没有
系统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一定的规范的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大的随意性。
一种情况是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组织学生学习当时的英雄模范人物。如50年
代学习抗美援朝英雄,学习劳动模范,60年代学雷锋等等。另有一种情况是教师结合
教学教育学生学习课本中的英雄模范人物。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针
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做思想教育工作。进入80年代以后,各中学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有了较规范、统一的教材,教育方式也较前灵活、先进
。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教育一律采用了全国统编教材,对
提高中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对学生进行
社会主义教育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教育学生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加强自我
修养等也都有了较好的教材。同时,结合形势教育学生学英雄模范及联系学生实际做
学生的思想工作这两种有效的教育形式仍被广泛地采用。如开展“祖国在我心中”教
育活动,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开展学雷锋、学赖宁活动等等。
体育县内中学的体育活动以田径和球类为主。各国办中学及大多数联办中学(乡
镇中学)都有自己的篮球场和田径场,能进行经常的篮球训练和田径活动,并能进行
一般的比赛。各中学一般都有乒乓球室,但因数量少,尚不能满足学生普遍参加运动
的需要。有的中学还有自己的排球、羽毛球器械和场地,但尚无能力在学生中普及这
二项运动。体操活动以广播体操为主,各中学曾普及过六、七套广播体操。其它体操
因缺乏器械尚未在中学普及,只有一中等少数学校已有了单杠、双杠等部分体操器械

美育“文化大革命”前,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较受各中学的重视,每学期美育
课时数较有保证,且因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也比较高。但因美育尚未在教育方针
中明确提出,自觉的美感教育也仅限于美术和音乐等艺术课教学。“文化大革命”中
,美育课程曾长期被取消。“文化大革命后”,在某些中学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
倾向,美育教育在有些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连正常的音乐、美术课也被挤掉
。80年代后期,这种现象正逐渐减少。
4育人成果
自50年代济阳县开始建立中学以来,各中学培育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才或考入高
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继续深造成为专门人才,或回到城市和农村成为各行各业的文
化、技术骨干。

1977~1990年济阳县升入大中专院校人数统计表

┌──┬─────┬─────┬──┬─────┬─────┐
│年份│大专 │中专 │年份│大专 │中专 │
│ ├──┬──┼──┬──┤ ├──┬──┼──┬──┤
│ │本科│专科│高中│初中│ │本科│专科│高中│初中│
│ │ │ │中专│中专│ │ │ │中专│中专│
├──┼──┼──┼──┼──┼──┼──┼──┼──┼──┤
│1977│22 │16 │145 │ │1985│64 │79 │77 │104 │
├──┼──┼──┼──┼──┼──┼──┼──┼──┼──┤
│1978│19 │16 │206 │ │1986│48 │85 │39 │143 │
├──┼──┼──┼──┼──┼──┼──┼──┼──┼──┤
│1979│30 │11 │194 │ │1987│63 │74 │30 │179 │
├──┼──┼──┼──┼──┼──┼──┼──┼──┼──┤
│1980│21 │35 │123 │22 │1988│51 │93 │23 │196 │
├──┼──┼──┼──┼──┼──┼──┼──┼──┼──┤
│1981│24 │40 │92 │58 │1989│47 │87 │20 │199 │
├──┼──┼──┼──┼──┼──┼──┼──┼──┼──┤
│1982│18 │28 │61 │68 │1990│97 │111 │47 │318 │
├──┼──┼──┼──┼──┼──┼──┼──┼──┼──┤
│ 983│ 7 │ 8 │ 9 │ 7 │合计│622 │752 │1212│1450│
├──┼──┼──┼──┼──┤ │ │ │ │ │
│1984│71 │39 │76 │86 │ │ │ │ │ │
└──┴──┴──┴──┴──┴──┴──┴──┴──┴──┘

二中等师范教育
1912年,济阳县单级教员养成所建立(校址在县城),该校仅存在了3年,先后有
3期、3班共128人毕业。1915年,单级教员养成所改为济阳县师范讲习所。师范讲习
所先后招收3班学生,共140人。1930年,师范讲习所改为三年制,但改学制后只招收
了1期、1班学生,共50人。1934年,师范讲习所改为济阳县乡村简易师范。乡村简易
师范学制为四年,先后招收4期、4个班共150余名学生。1937年,日军侵占县城,该
校停办。
1952年,德州专区第七速成师范学校在济阳县城南关建立,该校招收高小毕业生
,学制为一年,主要任务是培训小学教师。同年冬,该校改称济阳速成师范。因当时
急需小学教师,全校3个班中有2个提前半年毕业,另1个班的学生年底毕业后分配到
了卫生部门。是年暑假招收第二级学生200人,编为4个班。次年,第二级学生毕业。
此后,该校停办。
1958年,济阳师范学校建立。该校只招收过1期学员,共2个班,88人。1959年,
济阳师范并入临邑师范。同年,济阳工读师范在县城建立。第一次招收高小毕业生1
00人。工读师范的学制为二年,1960年第一期学生毕业,该校停办。
1968年,济阳县又在城关公社洼里王村建工读师范1处,是年招生2个班。1972年
,该校改称济阳县师范学校。改称后共招收2期学生(初中毕业生),每期2个班,学制
2年,学员毕业后回本大队任小学民办教师。1980年,该校又改为济阳县教师进修学
校。1983年将校址迁往济阳镇榆梁村,与原济阳县第八中学合并。自1984年开始,从
在职小学青年民办教师中招收二年制中师进修生。1990年,该校有进修学员525人,
其中脱产进修学员120人,函授学员405人。另外,还有音像大专班2个,学员25人。

三中等农业技术教育
1958年以后,各公社以社会办学的形式,办起了一批民办性质的农业技术中学。
至1965年,全县农技中学达44处,有教学班52个。“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农技中
学先后停办。
1982年,国办第八中学改建为济阳县农业技术中学,同时将校址迁往洼里王村。
1987年,经山东省教委验收合格,又将农业技术中学批准命名为济阳县职业中等专业
学校(简称职业中专)。该校设经营管理、幼师、园艺、棉纺机械4个专业。1990年,
职业中专设有园艺、经营管理、农牧、机电、幼师5个专业,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
814人。有教职工108人,其中任课教师68人,讲师4人。有试验农田2公顷。1987~19
90年,职业中专共为社会输送各种专业技术人才145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