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科技服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8&A=23&rec=20&run=13

一信息服务
济阳县的科技信息交流工作起步较晚。1977年,县科技部门曾试办《科学实验》
杂志,不定期发行,共出版了13期,累计发行39000份,在交流科技情报方面起了一
定作用。1978年,济阳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县科委作为县政府的职能部门经常向
县委、县府提供科技情报。1980年,县科委与县科协共同创办了《济阳科技报》(《
科学实验》已停刊),每年出4期,每期7000余份,发往全县乡村和省内各县市的科委
、科协。1990年,县科协又创办了《科学园地》期刊,根据不同季节和农村的实际需
求,每年出版3~4期,发放范围为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及省内各县市的科技部门
。另外县科委还与省内外281个县市科技情报单位建立了科技情报联系。

二气象服务
天气预报1963年1月,济阳县气象站开始进行天气预报服务。当时仅靠观察天象
、物象,结合省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查阅气象谚语,以及其它气象要素进行综合分
析,做出长、中、短期的天气预报图,分送有关单位和县广播站。1976年,气象站开
始运用数理统计进行预报,使预报工作向客观化、定量化方向发展。1983年,增加了
对黄河修防段、菅家砖瓦厂的超短期(2~12小时)天气预报业务。1985年后,气象局(
1981年气象站改为气象局)配备了气象传真接收机、PC--1500袖珍计算机、甚高频电
话,能按时接收北京、上海、泰山和日本东京等地天文台发送的各种气象图表,能准
确地向有关单位传递各类气象信息。同时,在黄河修防段、农牧局、水利局等单位,
安装了天气报警接收机,使天气预报在迅速、及时和专业化方面有了明显进步。
地面气象预报气象站自1962年1月开始进行地面气象观测,每天观测3次(8、14、
20时),1970年每天改为4次(2、8、14、20时)。观测的项目有气压、气温、降水、蒸
发、地温、日照、风向、风速、云状、云量、能见度等;使用的仪器有温度计、日照
计、水银气压表、风压器、雨量筒等。气象测报员将观测的气象要素,经过计算整理
制作成小天气图表、气候旬月报表、雨情降水报表,按时上报济南、德州气象局。从
1982年起观测资料改用计算机整理、贮存、报送,不但使资料传递迅速及时,而且提
高了准确率。1982~1990年气象预报准确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
农业气象服务1976年,济阳县开始进行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农业气象服务的主要
内容是研究分析农作物各个生长期的发育状况与气候的关系,找出规律,整理成资料
,然后根据这些资料定期为各级政府编报各种农作物与气候关系的分析报告,按月提
供墒情、地温、雨情及临时性气象灾情报告,为农作物适时播种、合理灌溉、及时收
获确定适宜期等。1985年,县气象局开始在曲堤、仁风、新市、唐庙、庙廊、孙耿、
青宁、济阳等乡镇安装气象警报系统,至1990年,全县各乡镇都安装了气象警报系统
,及时地传递了气象灾害情报,对预防气象灾害和有效地控制灾情起了很大作用。

三地震测报
济阳县地震测报工作开始于1975年10月,由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科技组代管
。是年,在济阳一中和五中校内各设1处微观地震测报点,每个点由1名教师4名学生
组成地震监视小组。1979年,五中测报点撤销,保留一中测报点,并定为德州地区骨
干县测报点。
一中测报点设置的观测仪器有地磁仪、地应力仪、地点仪、地倾仪。监视小组每
天在6、12、18时定期观察地电、地应力、地磁、室温及气象等要素,并将观察的数
字逐项做好记录,每周1次汇总,上报地区地震局,一旦发现异常现象随时上报。19
75~1985年,共观察记录数据78660个,做坐标曲线图70份。监视小组的测报比较准确
,如1983年10月份,在该月15日以前观察的地磁数值都在100分以上,但自15日起,
该项数值开始下降,至30日降至38分,监视组立即将这一异常现象上报地区地震局。
由于仪器限制,监视组虽然不能确定地震将要发生的地点,但却提供了震前异常预兆
。果然于11月7日在菏泽发生了里氏5.9级地震。一中地震测报点自建立以来,共获奖
旗4面,物质奖励11次。1985年,该测报点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