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方武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8&A=22&rec=8&run=13

一北洋军阀地方武装
自1912年民国建立至1927年,济阳县一直为北洋军阀统治区。1918年县公署呈请
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县警备队,招募士兵150名,先后由邓济材、陈象坤任总队长。19
21年,县警备队改编为2个大队,分别由石毓美、陈桂芬任大队长。次年6月,因经费
困难,又缩编为1个大队,由石毓美任大队长。1926年,由县知事兼任大队长,副大
队长先后由董玉骏、刘宗鑫充任。1928年初,县公署奉令将县警备队人员改为警察,
由警察所管辖。

二国民党地方武装
鲁北民团第十大队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取代了北洋政府在济阳的统治地位。是
年6月,县政府将警察的一半和保安队改编为警备营,由杨光普任营长。警备营有1个
手枪连,1个骑兵连,3个步兵连。同年11月,警备营改为人民自卫团第十大队,由齐
永昌任大队长。1929年人民自卫团第十大队改编为警察总队,由县长兼任总队长。警
察总队设3个分队,计有官兵224名。1930年10月,警察总队改编为鲁北民团第十大队
,仍由县长兼任大队长,并设大队副负实际责任。1932年,大队缩减为100人。由张
天朗任大队副。张纵兵扰害群众,引起公愤,各机关纷纷要求惩处,因而被撤职。安
清如接任后,变本加厉,诬良为盗,纵匪行凶,两月间诈取民财二、三万元(银元),
经受害人联名赴省告发,于次年2月被枪决。民国期间,境内土匪蜂起,民不聊生,
但鲁北民团第十大队的剿匪全然虚应故事,应付舆论。如1932年,巨匪“海砂子”(
阎俊章)率匪徒百余人,在三区新庄绑票40余人,抢掠车马衣物大宗,民团大队尾随
土匪15余公里,竟未发1枪,听其从容北去。同年12月,八区张染家村又遭大股土匪
扰害,县长带民团大队前往围剿,但围攻两天竟未捕获1名土匪。
联庄会1928年秋,因土匪四起,县内抢劫、绑架之案时有发生,只靠军警分防则
实力单薄不敷分配,于是经省核准成立济阳县联庄总会。联庄总会会长由县长兼任,
范兆嵩(范子峻)任副会长。次年春,联庄总会奉命改为人民自卫预备团,由范兆嵩任
团总,周洪佐任副团总,每丁银130两摊派团丁1名。当时全县共有8区,每区编为一
个大队,由区长兼任队总。1930年,奉令将自卫预备团改为保卫团,仍由县长兼任总
团长,范兆嵩任副团长。每区为一区团,由区长兼任区团长。区团招募团丁50名,常
驻于区团部,团饷由区自行筹措。是年秋,又奉命将保卫团改为联庄会。每区为一联
庄分会,会丁在分会轮流受训,3个月更换1次。1932年县政府作出规定,凡年满20~
40岁居民,身无残疾者均为联庄会会丁。1936年,省政府令各县分期分批抽调区联庄
分会会丁到县受军事训练,每期抽调200余人,训练3个月。济阳县前后训练了数期。
训练期间由县发给枪支,供给伙食,并发军服1套。训练结束后回家,编入所属乡(镇
)的联庄支会,归乡(镇)长指挥,每隔3个月被召集到县举行一次会操。1937年11月1
3日,日军侵入济阳县,正在县城受训的联庄会丁及临时从各乡(镇)抽调的以往训练
的会丁共600余人参加守城,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后因寡不敌众,后援无着,
绝大部分阵亡,联庄会遂告结束。
山东第五行政督察区保安第七旅日军侵占济阳月余后,暂弃济阳渡黄河南侵。1
938年年初,县内各区的一些头面人物纷纷以“抗日守土”为名,建立武装团伙。如
一区有金铸九、王协和部,二区有卢万五部,三区有赵芙亭部、艾孟礼部,四区有张
其道部、李玉太部,五区有白玉亭部,六区有刘程远部,七区有高占亭、潘子元部,
八区有张务宗部,青宁区(时属历城县)有周子寅部,等等。这些团伙,多者纠合三五
百人,少者纠合百余人,各据一方当起草头王。各团伙向群众逼款要枪,扩充势力,
团伙之间互相火并,县境内狼烟四起,战乱不息。这时,国民党济阳县地方组织原负
责人赵芙亭派人到处奔走,与国民党上层军政机构取得联系,被国民党山东省第五行
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刘景良委任为保安第七旅旅长。4月间,赵芙亭陪同刘景良
带兵进入县城,枪毙了汉奸维持会会长范兆嵩,将艾孟礼以外的各团伙收编为保安第
七旅的下属团队:一区的金铸九、王协和部被编为第十四团,八区的张务宗部被编为
十五团,七区的高占亭部被编为第五团,六区的刘程远部被编为第十七团,四区的张
其道部被编为第十八团、李玉太部被编为第一混成团,五区的白玉亭部被编为第五混
成团,后起的二区卢万五部被编为第四混成团。这些团伙共约2000人,名义上虽受赵
芙亭第七旅的统辖,实际上各霸一方,各自为政,赵芙亭的旅部仅有直辖武装200余
人。同年8月,为了策应武汉会战,刘景良及鲁西的范筑先、章丘的孟照进等同时奉
命向日军侵占下的济南进攻,赵芙亭亦奉命带领各团部分兵力前往。进至鹊山、王尔
镇一带即遭日军阻击。10月25日,日军出动大批人马反击,刘景良、赵芙亭等大败北
逃,日军紧紧尾追。当日下午,日军重新侵占了济阳县城。日军重占济阳县城后,扶
植起由日本顾问宫口等为首的伪政权。这时赵芙亭的第七旅除李玉太部和刘程远部(
后因抗日被刘景良部搞垮)之外,其余各团均在一两个月之内先后投降日本,被编为
“自卫团”,成了伪军。赵芙亭率其旅部流窜于县境西部,虽未公开降日,但东躲西
藏,不敢与日军交战,而且每到一地则敲诈勒索,扰害群众。1940年,赵旅盘踞于三
区前、后张村,齐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李聚五派人劝赵与八路军联合抗日,但赵表
示“宁汉不共”,誓死不与共产党合作。赵部经常杀害、逮捕抗日政府的工作人员和
有“抗日嫌疑”的群众,积极反共,民愤极大。1942年5月,赵部在齐河县大岱家村
被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十七团和齐河县大队消灭,赵芙亭在战斗中被击毙,其三弟赵仁
斋率残部公开投降了日本,被编为伪县警备队的一个中队。
山东第五行政督察区保安十二旅1938年4月,孙耿王兴村艾孟礼组建抗日武装,
兵力扩充至三、四百人,后被刘景良收编为山东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保安第十二旅,驻
扎于孙耿一带。是年8月,该部曾随刘景良攻打日军侵占下的济南。日军重占济阳一
年后,艾部被赵芙亭部吞并。不久,艾孟礼被日军逮至济南杀害。
山东第十二行政督察区保安第二旅九团1939年夏,青宁区史家坞村杨明章,靠盘
踞于章丘的国民党军山东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保安第二旅旅长翟毓蔚的扶持,吞并了
当地周明禄武装团伙(原周子寅部),改称为山东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保安第二旅九团
。至1941年,该部兵力扩充为3个营,计1500余人。其势力范围,东至武当庙(今回河
乡南吴村东),西至王尔镇,南至黄河南岸的堰头,北至李善人村。该部派出一个连
队公开降日,加入伪军编制,以应付日军,其余则在青宁区独霸一方,也曾抗击过日
军。该部对八路军采取两面派的策略,既与八路军不断发生摩擦,防范八路军到其统
治区发动群众抗日,又与八路军谈判,借重八路军的威名,以抗衡日伪军。抗战胜利
后,该部逃往历城县鹊山驻扎,与人民为敌,并不断派出零星武装来青宁一带抢粮、
杀害群众。杨部南逃后被国民党军编为山东保安第四十一旅,后又编入胶济铁路警备
大队,杨明章任副大队长。1946年6月,该大队在明水被解放军消灭。

三人民地方武装
1.武装机构
1944年1月中共济阳县委建立,县委设武装委员会(简称武委会)负责民兵工作。
次年夏季武委会改称济阳县武装部,由县委书记兼任政委,下设政治、军事两个股。
1951年,县武装部由地方党委机构改为人民解放军序列,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省济
阳县人民武装部(简称人武部),由军分区和县委施行双重领导,以军分区为主。县人
武部的工作人员均为现役军人。1954年12月,县人武部改称兵役局,除负责民兵工作
外,还担负推行兵役法、征集义务制兵员的任务。1958年4月兵役局又改为人武部。
“文化大革命”中,县委书记不再兼任县人武部政委,县人武部奉命执行“三支”、
“两军”任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又恢复了县委书记兼县人武部政委
的制度。1986年6月,县人武部由军队序列改为地方建制,称山东省济阳县人民武装
部。县人武部设政工、军训、动员3科。
1944年以后,已解放的各区也先后建立起武委会。区武委会在1951年后改称区人
民武装部。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化,区人武部先后改称乡、公社、乡(镇)人武部,设有
部长、干事等职。这一级人武部一直为地方序列机构,由同级党委和县人武部实行双
重领导。
2.武装部队
济阳支队1938年以前,四区以李惠野村为中心建立了“红枪会”(道会门组织),
并且拥有武器。1938年春,“红枪会”被刘景良编入保安第七旅第一混成团,属赵芙
亭统辖。1939年7月,八路军鲁北支队政治处民运股干部张龙(张文轩)奉命与该团取
得联系,洽淡后,该团愿意归属八路军,参加抗日斗争。8月即被编为济阳支队,受
鲁北支队领导。
济阳支队建立后由李玉太任支队长(未到职),李玉文、李玉玺(未到职)任副支队
长,共有两个连,180余人,100多支枪。济阳支队活动在济阳、临邑两县的边界地带
,曾袭击过盘踞在商河、临邑一带的孙老五部(属刘景良部)。1940年春,济阳支队在
临邑县簸箕王村遭日军袭击,排长刘贵森等24人牺牲,后由李玉文率队去陵县芝保店
编入八路军鲁北支队。
济阳县大队济阳县先后有三个县大队,一是中共济阳县工作委员会(东路)组建的
县大队,二是济阳县视察团组建的县大队,三是济阳县委、县政府成立后组建的县大
队。
1939年8月,济商边区工作委员会主任吕本支,争取了驻仁风的伪军副团长赵学
信率部分伪军反正。是年10月,中共济阳县工作委员会(东路工委)建立,随即将赵学
信部及新参军的青年编为济阳县大队,共50余人,有步枪40余支,由赵学信任大队长
。这支县大队在东路工委的领导下,曾配合八路军挺进纵队五支队消灭了驻仁风的伪
军徐寿亭部,在陈罗战斗中担任过阻击援敌的任务,为东路工委开展抗日工作做出了
贡献。1940年4月,东路工委撤销,该县大队奉命编入八路军鲁北支队。
1942年8月,济阳县视察团建立了县大队,共有四、五十人,先后由视察团主任
王铁锋、吴鸿宾兼任大队长,张子平、高洪范任副大队长,孙兴华任指导员。县大队
随济阳县视察团活动于县境西部边缘地区,开展抗日工作。
1944年1月,齐济县撤销,中共济阳县委、济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将原齐济
县大队的一、二小队和原临邑县大队组编为济阳县大队,由县长王其元兼任大队长,
县委书记李萍兼任政委,朱宝承任副大队长,刘桂阳任副政委。县大队初建时辖3个
小队,共300余人,当年7月平棚店伪军起义后编为县大队特务队(对外称第二中队)。
10月,济阳四区区队升入县大队,编为第四小队,特务队编为第五小队。至此,县大
队发展到450余人,有步枪400余支,并配有轻机枪和掷弹筒等武器。
1945年5月,济阳县大队升级为独立营(甲级)原有5个小队改为连的建制。独立营
由县委书记赵淳任教导员,刘桂阳任副教导员,杨剑鲁临时负责营长工作(朱宝承已
调任二军分区参谋主任)。8月,由张宝珊任营长。同年10月,独立营的一、二、三、
五连升入山东省警备六旅十二团。11月,原独立营四连(改为小队)与由区队升级的3
个小队重新组建成济阳县大队,由县委书记傅科任政委,县长吴鸿宾兼任大队长,赵
明轩任副大队长,赵元洪任教导员。1947年春,县大队配合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深入
鲁西作战,解放晏城后,赵明轩带两个小队升入山东省警备六旅十二团,其余2个小
队与由区队升级的2个小队,以及新建的骑兵排又重新组成县大队,由原一小队队长
杨维华任副大队长。县大队参加了济南战役后,于1948年11月升入华东野战军第十纵
队,小队以上的干部回县又重新组建了县大队。1949年1月,县大队又升入华东野战
军第一纵队。2月,通过动员参军,又由新兵组成县大队。县大队开始有6个小队,后
缩编为4个小队,仍由杨维华任副大队长,焦仁甫任教导员。11月,县大队升入渤海
军区和泺北军分区直属部队。此后,济阳县再无县大队建制。
济阳县武工队为在敌占区开展工作,1945年夏季,县委建立了武装工作队(简称
武工队)。全队共百余人,开始由刘长才任队长,唐贯华任指导员,后又有几次调换
。武工队主要活动于县境内敌占区的边缘或插入敌占区腹地,打击敌人并做宣传工作
。武工队不断与国民党的“还乡团”进行战斗,多次给敌人以致命打击,使敌人闻风
丧胆。1948年夏季,因县内斗争形势已经变化,武工队并入县大队。
区队1941年,四区首先建起区队。1943年,五区、二区也分别建立了区队。194
4年,七区、八区建立了区队。后“一·六”区分置为一区、六区,一区、六区各建
立了区队。1945年11月青宁区建立了区队。1947年5月新置的淮里、商桥、稍门3个区
各自建起区队。区队都由区长兼任队长,区委书记兼任指导员,设1名专职副队长具
体负责。各区队一般由初建时的一二十人发展到四五十人,最多的有百余人。各区队
大都多次升级到县大队或主力部队,每次升级后即重新组建。各区队开始时一般只有
折枪、杂牌步枪和手榴弹等武器,子弹很少。以后在与伪军、地主“还乡团”和土匪
作战中缴获或由上级分配枪支弹药,因而装备不断加强和更新,有些区队有了轻机枪
等武器。区队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区人民政权和人民群众,打击当地的武装敌人,镇压
反革命分子,有时也配合县大队或军分区部队与日伪、国民党武装作战。各区区队都
经历了战斗的考验,并且在战争中不断壮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以四区和二
区的区队最为著名。四区区队装备较好,战斗力强;二区区队作战英勇顽强,曾有过
1946年9月十二勇士击溃300余名国民党军的英雄事迹。1948年冬,各区队最后一次升
级,建制撤销。
武警中队1949年10月,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济阳县中队建立,隶属县公安局领导。
次年9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济阳县中队。1955年10月,改为人民武装
警察。1957年9月,再次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济阳县中队。1959年1月,又改
为人民武装警察。1963年2月,再次改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济阳县中队。1966年12月
,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济阳县中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济阳县中队,属县人民武装部领
导。1976年1月,改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济阳县公安局中队,又归属县公安局领导。
1982年6月,改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济阳县中队,简称武警中队。武警中队的
主要任务是执行逮捕犯人和押解犯人、看守监狱以及应付突发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