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事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8&A=21&rec=11&run=13

一解放前
清代,县衙内虽有吏房负责人事工作,但其主要职责不过是管理文书档案之类,
而人事决定权则集于知县一身。知县幕宾由知县延聘,随知县任免而去留;各房经承
亦由知县任命。民国时期的情况有些类似。民国县政府无专管人事的机构,县政府及
政府各部门的负责人由上级政府或县长委派,重要职员的任用,一般也要报请县长批
准。民国时期,虽实行以党治国,但由于济阳县国民党的组织不够健全,基础不够稳
固,实际并无力过问人事方面的工作,除整理党务外,只在个别时候,对农会、商会
等群众组织起过一定领导作用。

二解放后
1管理体制
建国以前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
干部由县委统一管理。1953年县政府设人事科后,干部由县委组织部门和县政府人事
部门共同管理,分工负责。50年代末,对干部实行分级管理。属省地委管理的干部,
县委主要从监督、了解、教育、鉴定等方面协助省地进行管理,并对其提拔和调动提
出意见,决定权在上级党委;属县委管理的干部,各有关部门的党组可以向县委提出
对其进行调动或提拔的意见,决定权在县委;一般干部仍由县政府人事部门管理。“
文化大革命”初期,组织、人事机构随同县委、县政府一起被冲垮,干部管理陷于混
乱。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组织组(1969年12月改属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成立,负责
干部管理工作。1977年县委组织部恢复,县人事局建立,干部管理趋于正常。干部管
理分级分工仍基本上同“文化大革命”前一样。1984年,济阳县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
的需要,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在干部管理方面实行“简政放权”,按照“管少、管好
、管活”的原则,下放了部分干部管理权限,对改革和建设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
在科技干部管理中采取了综合管理与人才交流服务相结合的办法,促进了人才的引进
和人才的县内交流,调动了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特长。再如,将企业中层干
部的任免权下放给企业,使企业指挥机构更精干,运转更加灵活,等等。
2干部考核
战争年代,干部考核主要是靠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工作中观察,根据干部的实际表
现决定干部任用。建国后,县委、县政府采用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和群众反映相结合
、不定期考察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干部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作为对干部进
行提拔、调动、奖惩的依据存入档案。1979~1985年,根据考核结果,各级、各类干
部提升的共有676人次,其中股级524人次,局(科)级152人次;晋升工资的9338人次
,工资降级的1人次。
1987年以后,济阳县组织、人事部门还借鉴现代考核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领导干部进行民意测验。一是就现任领导干部进行民意测验。测验方法是:把调
查表发到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请各单位的干部、工人在组织部门的监督下就本单位
的现任领导干部任职情况作出评价并填在调查表上。二是请各单位干部、工人提出本
部门领导干部任职建议。其做法是,组织部门将调查表发到各单位,请各单位的干部
、工人就本单位所设领导职务的人选提出建议填在表上。以上两种民意测验的结果,
组织部门都存入档案作为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3干部奖惩
建国后至50年代初、中期,济阳县干部奖惩情况尚属正常。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
开始后,阶级斗争逐渐扩大化,全县有69名干部被错划为右派,18名干部因有所谓“
右派言论”受到处分。“文化大革命”中,党纪、政纪受到冲击,赏惩失准,“造反
派”滥施挞伐,不少干部被屈含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干部
奖惩制度渐臻完善,全部冤假错案都得以纠正,受到不当处分的干部,错误结论得以
平反,冤情得以昭雪。

建国后济阳县干部奖惩情况表

┌────────┬─────┬─────┬─────┐
│项目数量时间 │1949~1966│1979~1985│1986~1990│
│ │年 │年 │年 │
├───┬────┼─────┼─────┼─────┤
│奖励人│合计 │1589 │1645 │740 │
│次 ├────┼─────┼─────┼─────┤
│ │表彰 │815 │910 │458 │
│ ├────┼─────┼─────┼─────┤
│ │物质奖励│774 │735 │282 │
├───┼────┼─────┼─────┼─────┤
│党内处│合计 │- │74 │172 │
│分人次├────┼─────┼─────┼─────┤
│ │警告 │- │11 │80 │
│ ├────┼─────┼─────┼─────┤
│ │严重警告│- │26 │37 │
│ ├────┼─────┼─────┼─────┤
│ │撤职 │- │11 │2 │
│ ├────┼─────┼─────┼─────┤
│ │留党察看│- │10 │26 │
│ ├────┼─────┼─────┼─────┤
│ │开除党籍│- │16 │27 │
└───┴────┴─────┴─────┴─────┘

┌────────┬─────┬─────┬─────┐
│项目数量时间 │1949~1966│1979~1985│1986~1990│
│ │年 │年 │年 │
├───┬────┼─────┼─────┼─────┤
│行政处│合计 │203 │47 │133 │
│分人次├────┼─────┼─────┼─────┤
│ │警告 │30 │3 │25 │
│ ├────┼─────┼─────┼─────┤
│ │记过 │38 │15 │10 │
│ ├────┼─────┼─────┼─────┤
│ │记大过 │47 │14 │9 │
│ ├────┼─────┼─────┼─────┤
│ │降级 │12 │1 │68 │
│ ├────┼─────┼─────┼─────┤
│ │降职 │4 │- │- │
│ ├────┼─────┼─────┼─────┤
│ │撤职 │54 │5 │1 │
│ ├────┼─────┼─────┼─────┤
│ │开除留用│9 │2 │11 │
│ ├────┼─────┼─────┼─────┤
│ │开除 │9 │7 │9 │
└───┴────┴─────┴─────┴─────┘

注:①1949~1966年党内处分情况不详。②1967~1978年干部奖惩情况不详。
4干部调配
建国初期,济阳县干部调配不够合理,党政干部用非所长、科技干部用非所学的
现象较为普遍。进入60年代以后,随着人事制度的改进,干部调配中的弊端有不少被
逐步克服。1965年调查时,干部中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情况已较50年代明显减少。
“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调配曾一度陷于混乱,个别时候甚至陷于停顿。1977年,组
织部、人事局建立,干部调配渐趋合理,干部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现象逐渐减少。
据1980年调查,全县机关干部能较好发挥特长的占87.2%,科技、教育及其他行业的
业务干部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占95.4%。1985年调查,这两个指标上升到了92.6%
和97%,1990年又进一步提高到96.2%和98.9%。

1985~1990年济阳县干部调配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次

┌──┬───┬────┬─────┬──┬───┬────┬─────┐
│年份│由外地│调往外地│县内调动、│年份│由外地│调往外地│县内调动、│
│ │调入 │ │调整 │ │调入 │ │调整 │
├──┼───┼────┼─────┼──┼───┼────┼─────┤
│1985│38 │47 │328 │1988│27 │25 │364 │
├──┼───┼────┼─────┼──┼───┼────┼─────┤
│1986│46 │45 │311 │1989│20 │29 │296 │
├──┼───┼────┼─────┼──┼───┼────┼─────┤
│1987│16 │31 │339 │1990│11 │18 │420 │
└──┴───┴────┴─────┴──┴───┴────┴─────┘

5人才交流
1984年,济阳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成立,负责人才交流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
剂县内人才余缺,引进外地人才,为人才供需双方牵线搭桥,提供信息,办理人才交
流手续等。县委、县政府自1988年起,先后制定了《济阳县关于引进人才、技术、项
目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放活科技人员的试行意见》等规定。1984~1990年,共
引进、聘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37人,启用乡土人才近1000名,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
员达4400人。1988年6月、1990年7月,济阳县两次在济南市人才市场举办招聘人才、
引进技术洽谈会,全县有县、乡39家企业挂牌设摊,洽谈招聘。县委、县政府领导人
到会洽谈,德州地区、济南市政府领导人到会指导,先后到会洽谈的各类专业技术人
员有1700人次。两次洽谈后,济阳县在短期内即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余名。
6干部技术职称评定
1980年起,济阳县对专业技术干部进行专门管理。11月,对全县68名工程技术干
部进行专业技术职务套改,结果23人被定为助理工程师,1人被定为助理农艺师,44
人被定为技术员。1981年,济阳县科技干部考核晋升领导小组和职称评定委员会建立
后,对1967年1月以后的大中专毕业生、1966年底以前毕业的没有明确技术职务的大
学专科生、1970年后毕业的工农兵大中专生和其他尚无专业技术职务的技术干部进行
考核评定。此项工作1983年结束。参加评定者2208人,经评审,1人获高级专业技术
职务,55人获中级专业技术职务,484人获初级专业技术职务。1987年,济阳县职称
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在县科委专设办公室,开始对全县专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职
务评定工作。至1990年,全县已确定专业技术职务的干部已达3940人。

1990年济阳县干部专业技术职务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

┌──────┬──┬──┬──┬──┬──────┬──┬──┬──┬──┐
│专业人数档次│小计│高级│中级│初级│专业人数档次│小计│高级│中级│初级│
│ │ │职务│职务│职务│ │ │职务│职务│职务│
├──────┼──┼──┼──┼──┼──────┼──┼──┼──┼──┤
│工程技术 │241 │4 │52 │185 │新闻 │5 │ │2 │3 │
├──────┼──┼──┼──┼──┼──────┼──┼──┼──┼──┤
│农业 │157 │2 │42 │113 │出版 │5 │ │3 │2 │
├──────┼──┼──┼──┼──┼──────┼──┼──┼──┼──┤
│经济 │356 │ │33 │323 │档案资料 │9 │ │1 │8 │
├──────┼──┼──┼──┼──┼──────┼──┼──┼──┼──┤
│会计 │264 │ │50 │214 │图书文博 │15 │ │2 │13 │
├──────┼──┼──┼──┼──┼──────┼──┼──┼──┼──┤
│统计 │43 │ │15 │28 │公证 │2 │ │2 │ │
├──────┼──┼──┼──┼──┼──────┼──┼──┼──┼──┤
│卫生 │548 │10 │95 │443 │律师 │3 │ │3 │ │
├──────┼──┼──┼──┼──┼──────┼──┼──┼──┼──┤
│中专教师 │104 │4 │13 │87 │艺术 │6 │ │6 │ │
├──────┼──┼──┼──┼──┼──────┼──┼──┼──┼──┤
│中学教师 │807 │30 │148 │629 │合计 │3940│50 │729 │3161│
├──────┼──┼──┼──┼──┤ │ │ │ │ │
│小学教师 │1375│ │262 │1113│ │ │ │ │ │
└──────┴──┴──┴──┴──┴──────┴──┴──┴──┴──┘

7编制
1977年以前,济阳县编制管理工作无专门机构负责,对国家机关编制、国家事业
编制及国家机关、国家事业单位附属单位的编制管理不够严格。1986年,济阳县编制
委员会成立,编制管理工作开始逐渐走上正轨。

建国后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及执行情况选年统计表

┌──────┬────────┬────────┬─────────┐
│年份数量项目│编制人数 │实有人数 │备注 │
│ ├──┬──┬──┼──┬──┬──┤ │
│ │合计│行政│事业│合计│行政│事业│ │
│ │ │单位│单位│ │单位│单位│ │
├──────┼──┼──┼──┼──┼──┼──┼─────────┤
│1962 │ │ │ │1492│291 │1201│此时无编制数 │
├──────┼──┼──┼──┼──┼──┼──┼─────────┤
│1986 │5394│1094│4300│5321│1113│4208│ │
├──────┼──┼──┼──┼──┼──┼──┼─────────┤
│1990 │9226│1516│7710│9540│1891│7649│7649人中含民办教师│
│ │ │ │ │ │ │ │1901人 │
└──────┴──┴──┴──┴──┴──┴──┴─────────┘

8干部离休、退休、退职
干部离休济阳县自1980年10月开始办理老干部离休。到1985年底,全县共有654
名老干部办了离休手续,其中按有关政策规定由退休改办离休的594人。1986~1990
年全县又有80人办理了离休手续。
干部退休济阳县干部退休工作开始于1956年春天。1958年2月以前,干部退休按
1955年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规定》办理,全县共办理干部退休2人。
1958年2月至1978年6月,干部退休参照195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
规定》执行,全县共办理干部退休542人。1978年6月以后,干部退休按国务院《关于
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办理。1978~1985年全县共办理干部退休713人。19
86~1990年共办理干部退休91人。
干部退职干部退职基本是和干部退休同时开始实行的。从1956~1966年,全县共
办理干部退职10次、887人。1978年,按国务院文件办理干部退职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