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饮食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8&A=11&rec=16&run=13

建国前,县城及乡镇集市上都设有私营的小饭店、小饭铺,并有流动的熟食摊。
这些店铺多设备简陋,所营食品全靠手工制作。面食品种主要有馒头、油条、锅饼、
烧饼、包子、杂面条等。1936年,县城有饭店10家,面食铺4家。1937年以后,由于
日伪杂团的骚扰,多数饮食店停业。到1945年,县城只剩下1家饭店,流动熟食摊也
日见稀少。
建国后,饮食业逐步发展起来。1953年,县城有私营饮食店28家,流动熟食摊点
遍布城乡集镇,全县饮食业零售额达125.4万元。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饮食业主
要由国营商业部门和供销社经办。1956年,县城的28家私营饮食店组成集体合作饭店
,称为济阳县合作总店。总店下设7个分店、4个食堂。合作总店由国家供应平价粮油
,服务范围主要是县城。农村饮食业由供销社经营。各乡镇供销社驻地都设有饭店,
驻地以外的一些大、中集镇设有食堂。是年,全县共有农村饮食业网点45处,从业者
322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城关、二太平、曲堤、垛石桥等乡镇的供销社饭店。
1961年,在济阳县合作总店的基础上,经过调整,正式组建了国营济阳县饮食服
务公司。该公司在县城分设5个经营点,分别称为第一饭店、第二饭店、第三饭店、
回民饭店和汽车站饭店,年经营总额为20万元。1978年以前,全县饮食业基本上由国
家按计划供应粮油,饮食服务公司和供销社独家经营。经营的食品多为经济实惠的油
条、馒头、包子、面条等大众化品种。
1978年以后,国营、供销社、集体、个体多家经营,互相竞争,促进了饮食业的
发展。1981~1985年,饮食业零售额平均每年递增18.8%,饮食品种也日趋多样化。
各类饮食店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均积极扬长避短,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改善经营条件,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许多饭店购置了和面机、馒头机、电冰箱、
绞肉机等饮食加工设备,饭菜品种日趋多样化。既有一个馒头一碗汤的大众化饭菜,
也承办中、高档筵席;既继承传统的烹饪方法,恢复当地名吃,又引进新的烹饪技术
,增加饭菜品种。国营和供销社的饮食业单位,不断加强对烹饪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
培训工作。1985年全县国营和供销社饮食行业的烹饪技术人员中,由省、地有关部门
评定、授予技术职称的共有13人,其中二级厨师1人,三级厨师6人;到1990年,已有
特一级厨师1人,特二级厨师1人,一级厨师7人,二级厨师9人,三级厨师18人。城关
供销社下属的望河楼宾馆、饮食服务公司下属的济阳宾馆等都能承办档次较高的饮食
业务。

1979~1990年济阳县饮食业情况选年统计表

┌──┬──┬──┬─────────────────┬───┐
│年度│经营│从业│其中 │零售额│
│ │机构│人员├─────┬─────┬─────┤(万元)│
│ │(个)│(人)│国营 │集体 │个体 │ │
│ │ │ ├──┬──┼──┬──┼──┬──┤ │
│ │ │ │机构│人员│机构│人员│机构│人员│ │
│ │ │ │(个)│(人)│(个)│(人)│(个)│(人)│ │
├──┼──┼──┼──┼──┼──┼──┼──┼──┼───┤
│1979│81 │408 │5 │47 │25 │247 │51 │114 │229 │
├──┼──┼──┼──┼──┼──┼──┼──┼──┼───┤
│1983│687 │1220│7 │32 │26 │139 │654 │1049│490 │
├──┼──┼──┼──┼──┼──┼──┼──┼──┼───┤
│1985│605 │1234│5 │32 │25 │142 │575 │1060│584 │
├──┼──┼──┼──┼──┼──┼──┼──┼──┼───┤
│1990│535 │1315│6 │56 │45 │246 │484 │1013│8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