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6&rec=144&run=13

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原则,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增强就业保障能力
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为突出的位置,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
(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鼓励企业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服务业,加快发展就业渠道广、层次多的中小型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大就业扶持资金投入,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降低创业门槛,加快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和创业孵化、示范、实训、见习基地建设,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积极就业扶持政策体系,全面落实税费减免、财政投入、社保补贴、创业补贴、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加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场所和功能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县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实施全民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企业岗前培训、个人就业前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技能。建立和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消零,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三)统筹促进城乡就业
完善以市场为导向、城乡统筹的就业工作机制,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快建设创业指导服务平台,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积极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平等就业。健全就业目标考核体系、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不少于3200个,每年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1.5万人。
(四)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深入贯彻劳动合同法,逐步形成主体清晰、程序规范、方式多样、实效明显的多层次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建立健全用工备案和职工名册制度,实现劳动合同备案与社会保险登记充分联动。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三方协商机制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加强劳动执法,建立劳动监察、信访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配套联动、齐抓共管、互相协调、综合执法的维权体系,畅通职工维权渠道。引导企业树立依法经营理念,规范用工行为,最大限度改善劳动条件,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建立富民增收体系
(一)健全收入增长机制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基本制度,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建立完善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对拖欠工资的惩处力度,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计划,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加强税收、财政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完善调控和监管措施,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健全社会保险体系
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做好低收入群体、民营企业、餐饮服务行业的社保扩面和监督检查。完善社保资金保障机制,逐步提高社保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保险金标准。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多元化社保资金筹集机制建设,完善工伤保险政策体系,促进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保人员养老、医疗、事业等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和接续,逐步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管理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由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到2015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
(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逐步完善社会救济政策,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稳步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巩固动态管理下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保尽保",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健全完善财政供养制度,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稳定在80%以上。建立健全社会互助、应急救助体系,完善医疗、失业、住房、教育和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扩大社会救助范围。
(三)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增加基础性、示范性社会福利机构公共财政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和外资以多种形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老年公寓、乡镇养老院的服务职能,加快形成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城乡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继续实施明天计划、重生行动、齐鲁福彩助残行动,提高孤残、贫困未成年及城乡低保残疾人员的福利保障水平。规范福利彩票发行和管理,管好用好福彩公益金,确保福彩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优抚安置政策,扎实开展拥军优抚工作。大力培育各类城乡慈善组织,落实完善慈善优惠减免和扶持政策,广泛开展扶贫济困、安老助孤、帮残助医、支教助学等为宗旨的慈善公益活动。
(四)保障弱势群体权益
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加强对妇女的卫生保健、扶贫脱贫、劳动保护和法律援助等服务。加快建设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改善儿童成长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实行多样化的孤残儿童养育方式和残疾人社区康复方式,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贫困残疾人脱贫、残疾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的条件。
(五)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扩大保障范围,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满足群众基本居住需求。加快实施"城中村"和片区改造,基本完成重点片区和"城中村"改造任务。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危房改造,改善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居住环境。创新住房保障形式,通过捆绑开发、小城镇聚集、重点工程带动、片区改造带动、土地政策带动等方式统筹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逐步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拆迁安置房等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中低收入者住房供给。
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化全民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巩固发展基础教育
按照"高中进城、初中集中、小学整合、学前提升"的原则,在全县推行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全方位的资源整合,普及学前至高中阶段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实施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规划建设改造10处公办幼儿园,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拥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每个行政村拥有一所幼儿园。高质量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100%。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均衡发展。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工程、"两热一暖一改"工程,提升城乡办学条件。重视发展特殊教育,继续保持与九年义务教育同步发展。加强改进德育工作,完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中小学教师培养和合理流动机制。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健全校园安全管理网络,切实维护校园安全。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机制,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科学实施教育投入绩效评价机制。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以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职业和技能人才为重点,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引进机制,充实提高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以职教中心为依托,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和结构,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持续发展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五、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全面提高居民身体素质。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着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国家、单位、个人责任明确、分担合理的多渠道筹资机制,逐步提高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益。改进医疗保障服务,妥善解决参加新农合农民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流动就业人员医保关系跨地区跨制度转移接续问题。落实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加强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农村药品监管网络,强化基本药物技术监督,完善基本药物的召回制度和质量责任可追溯制度。
(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按照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原则,积极构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民营个体等共同发展的医疗市场格局,逐步建设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建立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积极实施中医院搬迁、公共卫生监督大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县医疗机构病床总数达到1560张,千人口医疗机构病床数达到4张。整合中医药资源,加快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全面开展中医名科建设。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重点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完善补偿机制。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参与兴办医疗卫生事业,举办医疗卫生机构,促进有序竞争,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健全完善妇幼保健、预防保健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应急医疗救助体系、卫生监督体系,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水平。
(三)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保持人口平稳优质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人口管理网络,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努力转变广大群众的婚育观念。坚持男女平等,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完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完善老年公寓三期工程,大力发展老年文化体育设施,整合老年教育资源,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全面落实各项老年法规政策,维护保障老年人权益。
六、大力发展文体事业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体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体产业,挖掘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强文化惠民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整合现有文化资源,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中心、档案馆等标志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大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力度,实现城乡文化设施全覆盖。探索"农家书屋"长效管理机制,开展各类文化下乡活动和多样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力度,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做好党史、地方志编撰工作。逐步推动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党史纪念馆等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完善"数字档案馆",建立向社会开放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健全多元化融资格局。
(二)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加强《济南日报·新平阴》、广播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监管,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积极引进文化创意、动漫制作、广告策划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演艺、文化旅游和娱乐休闲业,构建完善产业发展链条。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盘活国有文化资产存量,大力发展文化公司、绘画制作、会议布展、影视基地等企业。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构建完善的文化市场体系。规范文化产权交易,重点发展版权和其他文化资产交易市场。
(三)加快发展体育事业
继续推进城乡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在县城规划建设全民健身中心、体育中心、游泳馆等体育设施,各乡镇配建户外体育健身广场,打造10分钟健身圈。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逐步推动学校体育设施的免费开放,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规范各类体育协会社团发展,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培育开拓体育市场,积极发展体育衍生品,繁荣发展体育产业。
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一)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不断加强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转移,着力改进社区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积极发挥社区在人口管理、促进就业、维护治安、居家养老、邻里关系、基层文化、科普教育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扎实推进公共文明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开展公共文明教育实践活动,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水平。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营造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建设文明和谐的公共秩序,倡树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开展进步奉献的社会公益活动,进一步增强城区居民的"城市意识",培育城乡居民的文明意识与行为,不断提升社会人文环境、全民文明素质和城乡和谐程度。
(二)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各级人大代表发挥职能作用。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提高协商监督、参政议政实效,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扎实做好侨务工作。积极推进依法治县,加强普法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形成学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切实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抓好廉政风险的防控,积极推进科技防腐工作。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三)扎实推进平安创建
按照"预防与应急兼顾、预防为主,常态与非常态结合、非常态为主"的原则,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人民饮食用药安全。坚持安全发展,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安全监管和执法能力,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确保百姓安宁、生活安定、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