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6&rec=143&run=13

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实施城乡生态化战略,加快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县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产业支撑、文化引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改善城乡环境,促进产业发展,弘扬生态文明,实现山水融合。力争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努力打造水清、天蓝、树绿、气爽的生态平阴。主要实施八项工程:
(一)城镇绿化提升工程
县城建成区和村镇驻地利用公园、单位闲置地、社区隙地、街区空地以及城市主干道路和环城道路,见缝插"绿",植树美化,建设休闲绿地、休息活动园地和休闲式风景林,其中,县城周围建设休闲式风景林1000亩以上,每个乡镇驻地建设休闲式风景林100亩以上。通过立体绿化、立面绿化增加城区绿化覆盖和绿化空间,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达12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二)荒山绿化工程
通过荒山造林、荒山绿化、疏林改造、疏林地补植、中幼林抚育等绿化荒山8.66万亩,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丘陵区达到40%以上。
(三)水系生态绿化工程
在河流、水库和湖泊周边植树造林,提升环境承载能力,保障水系生态安全。黄河、济平干渠每侧按100米绿化,汇河、浪溪河、玉带河、田山灌渠等河流沟渠每侧按50米绿化,规划水系宜林地造林2万亩,道路和水系水岸绿化率均达80%以上。
(四)湿地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在黄河沿岸、低洼滞洪区、水库、河道周边建设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恢复和保护现有湿地资源,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依托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完善玫瑰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大寨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五)平原农田林网建设工程
通过经济用材林和农田林网建设,新建农田林网7万亩,完善农田林网4万亩,形成平原农田保护屏障,实现林茂粮丰。通过多树种、立体式绿化美化增强农业观光示范园景观效果。
(六)退耕还林还果还花工程
按照做优林果业的要求,以山区乡镇为重点,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果还花工程,五年内退耕还林还果还花4.5万亩。
(七)破损山体治理工程
对9座破损山体进行地质地貌景观生态修复,共治理破损山体面积700亩。
(八)绿色通道工程
围绕高速公路、国道、县道、乡村道路两侧建设完善绿色通道,提升道路景观效果。
二、加强生态县建设
以创建生态县为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严格环境保护,促进生态修复,逐步构建起现代生态文明体系。
(一)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着力消除结构性污染,严控"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大工业企业废气监控和治理力度,实施琦泉热电、山水水泥等重点企业低氮技术改造,实施玫德铸造隧道窑大气污染防治、海川炭素40万吨煤焦油加工废气治理等重点工程和清洁能源替代项目,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行建筑、市政工程和拆迁施工封闭作业、密闭运输,创建扬尘污染控制区,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等综合防治。到2015年,全县环保重点监管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95%以上,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85%以上。
(二)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
全力做好节水型社会试点县建设。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构建多种水源相互补充、安全可靠的水源保障体系,优先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全县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合理利用地表水,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建立合理的水价调控机制,逐步实行分区分质供水。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器具、技术,提高生产用水的使用效率。完善提升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加快东阿、孔村、孝直等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和再生水回用系统,在公共建筑、住宅小区、机关学校、工商企业大力推广中水回用。到2015年,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回用率达到40%以上。
(三)加快治理固体废物污染
建设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规划启动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场选址建设,提高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能力。加快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建设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垃圾处置管理。到2015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5%,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
(四)加大农村污染治理力度
统筹城乡污染防治,实现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防止城市污染、重污染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着力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能力,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范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到2015年,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资源化率达到90%。
(五)健全环境监管体系
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建设。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继续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积极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减排。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环保社会约束和监督机制。
(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健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生态建设投入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生态补偿。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积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一)创新资源利用模式
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原则,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逐步建立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引导企业对废渣、废水、废气、余压、余热等进行回收利用,充分发挥建材、冶金、电力等行业对废弃物的消化功能,提高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逐步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置,建立社会化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以工业"三废"、废旧再生资源、建筑废弃物等为重点,实施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坚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引导,强化年度用地计划管理,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合理调整土地供应结构,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保障性住房等土地供应。强化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实行项目用地定额标准和投资强度控制标准,建立集约利用考核机制。推动矿产资源的有序开发、综合利用和分类管理,健全采矿权有偿出让制度,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监管,坚决制止乱挖滥采。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制定节能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标准,推广节约材料的技术工艺。鼓励使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新材料,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二)切实推进节能减排
集中抓好钢铁、水泥、电力、化工、铸造、炭素等重点行业以及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全面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快企业节能改造,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各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推广太阳能光热与建筑一体化和地源热泵,实施节能建筑和绿色照明示范工程,扩大LED(发光二极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节能产品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快健全节能管理体系,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预测管理,完善能效标志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加强节能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能意识。
(三)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产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企业整体改造,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群。以平阴山水、琦泉热电等企业为重点,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实现"资源废料原料"多次利用的良性循环。扎实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实施畜牧生态循环经济工程、沿黄粮畜肥沼能建设,推广复合立体、动植物共生等先进模式,大幅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工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推进农膜、禽畜粪便等循环利用。积极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纵向延伸、横向耦合、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
(四)建立完善循环利用体系
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贯彻"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实现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次循环经济的互动发展。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依法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监督管理,合理调整资源价格及污水、垃圾处理费,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投资投向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加快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引导居民形成与国情、县情相符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