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构筑具有平阴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6&rec=141&run=13

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为主攻方向,突出创新驱动、项目带动和品牌促动,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建立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突出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牢固树立"新型工业强县"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强化项目、载体、环境支撑,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化、主导产业优势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主动承接济南产业转移,全面提升平阴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
(一)打造重点产业集群
积极落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立足现实产业基础,深度挖掘资源优势,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企业技改扩能扶持力度,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打造"四大产业集群",建设"四个新优特产业基地",努力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
机械装备产业集群。以二机床铸件、东岳压缩机等为依托,加快华阳紧固件、柳工机械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努力打造机械铸造产业。依托弘正科技、汇九集团等,积极与省会汽车产业对接,重点推进汇九齿轮等项目的实施,加快打造汽车配件产业。扶持迪生电子上市融资,鼓励银河电气、新科特电气做大做强,扩大多功能无功自动补偿器等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规模膨胀,逐步形成新兴产业集群。
水泥建材产业集群。围绕山水水泥、丞华建材、盖世管桩等骨干企业,以工业园区东部片区(安城)为依托,以培植开发节能环保绿色建材为重点,积极引入新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水泥系列制品,加快推进山水集团日产1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等项目的实施,加快发展轻质石膏板、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等,强化产业链的纵向配套和横向发展,打造水泥建材产业集群。
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福胶集团的品牌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品牌、知名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加快优质医药产品研发,拉长医药产业链条。依托鸿瑞化工、乐喜施肥料,不断加大技改创新力度,优化产品结构和资源配置,加快技术升级和环保治理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档次和规模。
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突出伊利乳业的龙头作用,强化配套奶源基地建设,推进乳制品业的快速发展。依托济南玫瑰酒业、阁老贡酒业等骨干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优质、保健酒水饮料产品。扶持壮大董老大、川蜜食品等生产企业,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发展保健型、功能型特种食品及绿色食品。以绿安食品、超牛科技为龙头,进一步提高加工规模和档次,打造肉制品知名品牌,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清洁能源基地。充分发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黄河水能等比较优势,积极推进大唐风电、中海油风电、昌盛日电等项目建设,鼓励琦泉热电加快实施漂浮式无坝水力发电项目,搞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引进发展生物质气化燃料和固体成型燃料。扶持壮大亿佳太阳能、汇发科技风电配件生产等重点配套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县清洁能源生产及配套企业达到10家,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玛钢管件基地。充分发挥"中国玛钢管件生产基地"的品牌优势,以玫德公司为龙头,鼓励和支持玛钢管件生产企业的集聚发展和技改创新,加快实施8万吨球铁管件生产项目,加大相关配套产业引进力度,不断壮大产业规模,积极打造全国著名的玛钢管件生产基地。
炭素制品基地。充分发挥海川、澳海、万方、丰源等炭素企业的市场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研发新型产品,推进生产工艺环保节能升级改造,推进炭素企业资源共享、集团发展。新增钢用炭电极、空气渗透性低炭素阳极、高石墨含量炭素阳极和光伏产业用石墨等产品,努力建设成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炭素制品基地。
阿胶玫瑰基地。依托阿胶产业园,强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建设阿胶古城,壮大产业规模,加快阿胶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打造"平阴玫瑰"品牌形象,提炼平阴玫瑰文化内涵,变特色优势为品牌优势。扶持壮大天源玫瑰、九州玫瑰等重点龙头企业,突出玫瑰花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带动玫瑰特色产业基地发展。
积极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推进元首纺织10万纱锭1200台织机项目建设,扶持壮大喜哥马服装等企业,发展化纤仿真面料、新型功能性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档次和规模,努力打造济南市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不断建设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和资金合作,争创省级、国家级技术中心和著名品牌。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推进整合各类资源,开展专业化协作和强强联合,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借助省城人才资源优势。认真做好与驻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对接,引进国内外创新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能力。规划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吸引大学生前来创业。健全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体制机制,优先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重点产业支柱人才,培育壮大高素质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制定实施政府资源和公共服务向科技创新主体重点倾斜的制度。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纳入"绿色通道"管理,并在有关专项资金中重点支持。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直接和间接融资为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力争到2015年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
(三)加快发展载体建设
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按照"一园多区"的发展思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和高端产业向园区集聚,努力实现园区经济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力争到2015年,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以上,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0%以上。
科学规划。积极完善园区总体规划,建设工业园中心片区、东部片区、南部片区"三大片区"和阿胶、炭素"两个产业园"。进一步修编完善园区产业规划、用地规划、环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工业生产区、生活服务区、居民安置区。科学编制道路、给排水、燃气、消防等专项规划,注重园区建筑外观设计,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
突出重点。按照"承载力强、设施配套、功能完备、服务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的方向,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要素集聚、服务集成。推动中心片区加快南延,打造与西部宜业生态新城相匹配的产业体系;推动东部安城片区高速发展、迅速崛起,打造经济繁荣、环境和谐的现代工业新区;推动南部孝直片区提升功能、增强实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企业集聚发展的平台。
完善配套。加快建设安城、孔村、孝直、东阿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孝直东阿热源厂、孔村炭素和山水水泥余热利用项目,完善供电设施,保障入园企业用能需求。结合中北土等旧村改造、孝直东阿驻地社区、孔村中心社区以及淮海御墅小区建设,强化社会管理服务,建设健全公益事业,配套完善生活设施,提高园区配套能力。
创新机制。按照建设大园区的思路,整合园区现有资源,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形成规范、统一、便捷、透明的园区发展体制,全面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和产出效益。搭建园区融资担保平台,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拓宽园区投融资渠道。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园,在招商引资政策、创业门槛上给予优先扶持。
(四)推进工业信息化进程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加快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实现工业经济的由大变强。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效率,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助力节能减排。加快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业发展模式,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以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开发和应用适合行业生产特点的综合数字控制系统,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幅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大力推进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整合、完善信息资源,构建"行业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企业实现低成本虚拟集聚和信息化。制定完善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政策,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引导企业投资信息化建设,增加信息技术开发投入。
二、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推进服务业跨越提升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突破体制障碍、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载体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发展、农村服务业广泛化发展,加快形成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新局面。
(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以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创新、引领功能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我县区位和综合交通网络优势,加快建设"两大物流园区"和"三个乡镇物流中心",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物流网络,建成济南西部重要的物流集散地。"两大物流园区",即锦东物流园区和聊泰铁路平阴货运站,"三个乡镇物流中心",即安城物流中心、东阿物流中心和孝直物流中心。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着重发展商贸物流、制造业主导产业链物流和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积极推进二、三产业分离,大力培植第三方物流和集团型物流企业,扶持优势物流企业发展,培育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流主体,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多元化担保体系。积极引进驻济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建立完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深化银企对接合作,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信贷扶持,加大推动企业上市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探索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信贷组织,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
完善发展中介服务业。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大力发展会计、审计、证券、保险等财务类服务业,律师、公证等法律类服务业,信息、咨询、评估等咨询类服务业,代理、经纪、担保等市场交易类服务业,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完善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加强信用建设,规范执业行为,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
(二)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按照以人为本、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服务民生的原则,积极发展旅游、商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为消费升级、扩大内需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发展旅游业。围绕创建省级旅游强县、打造"泉城后花园"的目标,大力整合玫瑰、阿胶、泉水、宗教文化、生态农业等资源,加快龙冈梦幻乐园、阿胶文化园、玫瑰湖湿地公园、玫瑰文化园等项目建设,升级改造洪范泉群、大寨山自然保护区和云翠山、翠屏山等特色景区,到2015年力争建成两个以上AAAA级景区。包装推介生态游、观光游、自助游等特色旅游产品,不断提升"中国玫瑰旅游节""圣母山海棠节"等传统节庆活动档次,重点推出一日游、二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建设旅游服务接待中心、农业观光中心,培育集玫瑰、阿胶、泉水、湿地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品牌,努力建成全省知名的休闲旅游区。切实强化旅游市场监管,积极培育壮大旅游企业,加大特色旅游商品研发,促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力争年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实现跨越发展。抓住国家开放1000米以下低空空域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农用机场资源优势,引进建设飞行员培训机构,积极开展驾驶员、机务培训及旅游观光服务。
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连锁超市、特许经营、仓储式商场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合理调整城市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引进银座、麦当劳等名企名店,抓好锦水商城、百龙酒店、星级宾馆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城区市场改造升级,规划建设新天地商务中心、新生活家居广场、新时代机动车市场、文体特色街等一批特色专业市场和商业街区。积极发展农村连锁经营、"农超对接"和配送服务,加快商业网点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
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住房结构,形成以商品房为主体,以保障性住房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住房供应体系。结合云翠新区、玫瑰湖湿地公园建设和重点片区、城中村改造,推进锦水丽景、淮海御墅、锦水城、凤凰城等小区建设,配套完善社区服务、商业网点和环保设施,降低容积率,提高绿地率,建设园林式、生态式、花园式、智能化居住小区,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前来平阴居住。改进规范房地产物业管理,提高物业服务水平。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培育壮大房地产租赁市场。建立有效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机制,保证房地产市场有序运行。
提升发展社区服务业。着眼于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着力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托幼、医疗健身、文化娱乐、环境卫生等社区服务业,逐步在城市居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便民利民的网络化服务格局,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以服务养服务、以实业促事业,建立多渠道的社区服务投入机制,积极构建覆盖全县的社区服务网络。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进程,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多种形式投资兴办购物、餐饮、家政、维修、中介等社区便民商业服务,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档次。
(三)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
以更好地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快构筑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市场流通、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服务等重点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进程,建设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全方位为农户提供经营服务。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农超对接"和"下乡产品流通网络"工程,加快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和农产品市场建设,引导和推动各类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及农资连锁经营。鼓励批发市场拓展业务范围,搞好农产品和农资的集中配送。引导农民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统一向连锁经营企业直供直销农产品。
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劳动力中介机构,加快培育家政劳务派遣公司,指导和组织劳动力转移,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到重点地区、重点行业。
(四)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建立公开、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破除市场竞争性行业垄断经营的局面,降低服务业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鼓励支持工业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领域,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落实上级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制定实施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意见,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产业化改造。大力引进和培养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智力支撑,以高素质人才推动高水平发展。健全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合力推动服务业发展。
三、突出"两型"农业建设,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为目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用统筹的思维谋划农业,用整合的方法运作农业,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积极发展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加快建设城郊型、都市型农业,提升农业档次品位和综合效益。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按照东菜、西粮、南果、北瓜、中花的总体布局,继续壮大玫瑰、畜牧、林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药材生产和现代渔业,努力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做强玫瑰业。在保持我县特有玫瑰品种的前提下,引进适于国际市场需求的新品种,不断丰富玫瑰品种资源。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围绕玫瑰花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研究玫瑰花深加工的新工艺、新产品。突出玫瑰特色品牌,加快玫瑰旅游资源开发,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快推广玫瑰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订单玫瑰,逐步建立"龙头企业+基地+经合组织+农户"的生产模式。力争到2015年,全县玫瑰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年产值达到3亿元。
做大畜牧业。突出奶牛、肉牛、生猪养殖,加快实施申发牧业奶牛牧场、爱德高产奶牛繁育中心、超牛牛源基地等项目,新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50个、育种场和良种繁育场10个。按照设施标准化、操作机械化、养殖生态化的标准,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管理,实现从饲料配方到产品检测的全程信息化控制,推动畜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力争到2015年,全县奶牛存栏量达到5万头、生猪35万头、肉牛5万头、羊50万只、家禽500万只。
做优林果业。按照基地园林化、装备现代化的标准,重点突出中部山区、沿黄沿汇等区域,加快发展干鲜杂果、丰产林木、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生产,提高林果生产附加值。
做精瓜菜业。依托现代农业产业综合开发,完善提升7万亩马铃薯大白菜、300万平方米食用菌基地,集中建设5万亩鲜食地瓜、2万亩沿黄设施瓜菜两大基地,扩建孝直汇东有机蔬菜出口基地。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加强信息网站建设,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瓜菜产业的市场化水平。
积极培育发展药材生产和水产养殖业。依托济南禾宝中药材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积极推广中药材良种,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推动中药材种植的订单化、标准化发展。以玫瑰湖湿地周边和浪溪河、汇河、安栾河沿线为重点,建设改造现有鱼塘,增加改善养殖品种,实施立体养殖、鱼藕混养等生态养殖方式,逐步形成集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名特优水产品生产基地,力争到2015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000亩以上。
(二)加快"两型"农业建设
以农业特色品牌为抓手,以城郊型、都市型农业为主攻方向,突出重点,提升标准,重点打造中国玫瑰文化园、中药材科技示范园、良种奶牛繁育示范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6万亩玫瑰(中药材)、10万亩优质林果、5万头良种奶牛繁育养殖等七大特色品牌基地。培育壮大伊利乳业、绿安食品、天源玫瑰等龙头企业,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积极创建特色品牌,努力打造农业名牌,引领现代农业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积极优化整合产业化经营、生态富民、扶贫开发、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统筹用于"两型"农业建设,变分散投入为集中使用,合力推动"两型"农业的快速发展。
(三)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抢抓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机遇,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抓好河道治理、 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等工程,新增灌溉面积6.7万亩,年新增供水能力442万立方米。积极开展新增粮食产能、生态能源等项目建设,推进实施优质商品粮、无公害蔬菜、生态玫瑰等特色品牌基地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基本农田保护,不断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设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控、农业技术服务等体系,加大农业机械推广发展力度,不断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力争到2015年,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四)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加快循环农业发展,以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无害化、生产产出生态化、生产废物资源化为目标,以发展畜牧养殖业为重点,发挥特色玫瑰种植、食用菌栽培产业优势,推进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间的有机结合,构建完善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逐步建立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推广改进清洁生产、节水、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等技术。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农民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