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5&rec=16&run=13

土壤管理
玫瑰花栽植后,第一和第二年可进行间作,间作物应为矮杆植物,如花生、大
豆、大蒜、白菜、土豆等,也可间作小麦、地瓜,但要留出80厘米以上的保护带,
间作地瓜时,要防止地瓜秧攀援玫瑰花。同时要及时对玫瑰花进行中耕除草。栽植
三年后,每年要进行深翻扩穴,扩穴可以栽植穴为基础,有计划的逐年进行,每四
年轮回一次。深翻扩穴可结合施肥在秋后至封冻前进行。也可在玫瑰行间间作绿肥,
如苕子、紫豌豆等,结合深翻进行压青,这样既疏松土壤又增加了土壤肥力。
肥水管理
玫瑰花虽然耐旱、耐瘠薄,但是要取得较好的效益,必须满足一定的肥水条件。
根据玫瑰花的生长特点,在一年中至少应保证"三次肥、四次水"。
三次肥分别是:第一次"萌芽肥",即在玫瑰萌芽时施肥,此次为追肥,可施用
速效氮肥,如尿素,以满足玫瑰萌芽、花芽分化、枝叶生长及开花的需要,每株施
用50克或每亩施用15公斤,可穴施也可撒施。第二次为"花后肥",在第一次花期结
束后,即5月底或6月初施用,此次是为了补充玫瑰开花所消耗,以及随后玫瑰枝叶
的旺盛生长所需要的大量无机营养,应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施用,采用穴施。
第三次为"秋季基肥",在玫瑰落叶后至封冻前施用,以早施为宜,此次应以有机肥
为主,如圈肥、羊粪、鸡粪等,可结合深翻进行,也可开沟施用。
四次水,即萌芽水、花前水、花后水、冬前水。浇水可结合施肥进行。在没有
水浇条件的地块,追肥可在下雨之前进行,也可在下雨之后及时撒施,或进行叶面
喷肥。
修剪与更新
玫瑰花的修剪以通风透光和更新修剪为主,栽植三年后开始进行。修剪时间以
玫瑰落叶后至萌芽前最为适宜,剪除枯死枝、细弱枝、病虫枝、拖地枝、行间交叉
枝、过密枝和四年生以上老枝,短截过高的徒长枝,回缩过高过长的多年生枝。修
剪原则应方便采花、利于高产、兼顾美观。也有花后进行修剪的,但花后应以透风
透光剪为主,主要疏除过密枝、枯死枝,不宜进行短截。
正常管理条件下,玫瑰单株寿命可达20年以上,如修剪后玫瑰萌发新枝的能力
已很弱,群体产量已很低,可全部刨除,种植两年以上农作物后,重新栽植。玫瑰
花喜生地,在重茬地上栽植会生长不良,因此,重新栽植最好选择没有栽植过玫瑰
花的地块。
病害及其防治
平阴玫瑰的病害有锈病、黑斑病、白粉病、枯枝病、花叶病、线虫病、叶枯病
等,主要病害为锈病、黑斑病和白粉病,其他病害尚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锈病 锈病主要为害重瓣红玫瑰、丰花玫瑰,不为害紫枝玫瑰。
病原为矩尖多孢锈菌〔Phragmidiummucronatum(Pers.)Schlecht〕。以菌丝
体在玫瑰休眠芽内潜伏越冬,次年玫瑰发芽时,菌丝体在芽基部产生淡黄色锈孢子,
后病芽基部肿大、弯曲呈畸形,芽鳞内含大量的橘黄色孢子粉,病芽不能正常生长,
20天后病芽陆续枯死。 病芽是叶片的主要侵染源。4月下旬叶片开始发病,病叶初
期正面出现淡黄色不规则的病斑,叶背面产生橘黄色的夏孢子堆,严重时斑点布满
叶面,叶背全部被孢子堆所覆盖,造成早期落叶。病菌随风雨传播,发病适温为24
~26℃。每年有两次发病高峰,在平阴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
秋季玫瑰芽亦感病,病芽多呈圆头状,少数能长出叶片。
防治措施:加强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生长势,提高玫瑰的抗病能力。
春季摘除病芽,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源。花后每隔10~15天喷一次800倍75%的百
菌清或500倍50%的退菌特,连喷3~4次;也可先喷一次百菌清或退菌特,然后每隔
半月喷一次100倍倍量式波尔多液。
黑斑病 黑斑病为害很广,可侵染所有玫瑰品种,致使玫瑰提前落叶。
病原菌系双胞被盘属玫瑰黑斑被盘菌(Diplacarponsp.),主要为害叶片。病
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枝或落叶上越冬。 在平阴地区5月中下旬,越冬孢子开
始初侵染, 引起叶片发病。病斑为紫黑色,圆形或不规则,直径4~12毫米,边缘
呈放射状,病斑上着生许多黑色小颗粒,即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主要借助风雨传
播,进行再侵染。高温多雨,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低洼积水、通风透光不良等,
都有利于发病。 一般8月份后发病加重,病斑往往多个连在一起,遍及整个叶片,
引起早期落叶。
防治措施:秋季清除枯枝落叶。加强管理,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
高玫瑰的抗病能力。 5月底或6月初开始,每隔10~15天,喷100倍倍量式波尔多液
一次,连喷4次;也可喷50%退菌特6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
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为害玫瑰的新梢和嫩叶,苗木往往发病较重。
病原属草囊壳属蔷薇白粉菌。病菌以菌丝体或闭囊壳在病芽、病叶或病枝上越
冬,病菌随芽的萌动而开始活动,主要侵染玫瑰的叶片、叶柄、花蕾及其他幼嫩部
分,被害叶片上初期出现退绿黄斑,后逐渐扩大,边缘不太明显,病斑处着生一层
白色的粉状物。新叶发病时易反卷,皱缩变厚,有时呈紫红色;叶柄及新梢染病时,
被害部位稍膨大,反向弯曲;花蕾染病时,表面被覆白粉雾层。后期病叶和枝条有
灰色紧密的菌丝体, 内有小黑点,即病菌有性时代的闭囊壳。白粉病在温度为2℃
~5℃时开始发病,发病最适温度为18℃~25℃,最适相对湿度为50%~80%,以5月、
6月和9月、10月发病较重。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大或施用氮肥过多均会使玫瑰严重
发病。
防治措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适量施用氮肥,防止玫瑰徒长;发病初期及时
摘除病芽、病叶,集中烧毁,减少再侵染源;发芽前喷2度石硫合剂,发病期喷40%
的托布津800倍液或50%的退菌特600倍液。
虫害及其防治
为害玫瑰的虫害主要有金龟子、象甲、天牛、袋蛾、刺蛾、蚜虫、红蜘蛛等,
一般造成危害的只有黑绒鳃金龟子和山楂红蜘蛛。
黑绒鳃金龟子 又名东方金龟子、天鹅绒金龟子,幼虫为蛴螬,属鞘翅目,金
龟子科。此虫分布很广,食性很杂,对玫瑰新梢、嫩叶、花蕾、花朵均造成严重危
害。
形态特征: 成虫体卵圆形,长8~10毫米。黑褐色或紫褐色,表面粗燥似绒毛
状,有较强的丝绒光泽。复眼大而突出,触角10节,赤褐色。前胸背板及鞘翅上有
许多小点。
发生规律: 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一般于4月中旬开始出土
活动,出土前多为阴雨天,具有雨后出土的习性。4月底至6月上旬为危害盛期,成
虫白天潜伏于土中, 傍晚出土活动,并有较强的假死性和趋光性。5月中旬后,成
虫入土10~20厘米深处产卵,每头雌虫产卵100粒左右,卵经5~10天孵化,孵化率
在90%以上。 孵出的幼虫多聚集于根周围的土中,以嫩根和腐殖质为食。幼虫分三
龄,80天左右完成幼虫期,后在20厘米以下的土层中筑穴化蛹。蛹期11天,新羽化
的成虫,不出土取食,直接在土中越冬。
防治方法:利用成虫傍晚出土和假死的习性,进行震落捕杀;利用黑光灯进行
诱杀; 也可把杨树条用100倍敌百虫液浸渍后,绑成把插入玫瑰丛中进行诱杀;在
成虫活动盛期,在玫瑰株丛上喷洒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1500倍
液进行防治;用辛硫磷粉剂加50倍细土拌匀后,均匀地撒到玫瑰根际周围,使成虫
触及药土而中毒死亡,此法以成虫出土盛期或雨后撒施效果最好。
山楂红蜘蛛 又名山楂叶螨,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在国内普遍分布,
主要为害玫瑰的叶片。
形态特征: 个体很小,肉眼仅见针尖大小的小红点。雌成虫卵圆形,体长0.5
~0.6毫米,体背前方隆起稍宽,体背有细长刚毛26根,排成6排,基部毛瘤较小。
雌虫有夏型和冬型之分,夏型暗红色,冬型(越冬雌成虫)朱红色。雄虫较雌虫小,
体长0.4毫米, 浅黄绿色或淡绿色,老熟时橙黄色。卵,圆球形,初产时黄白色后
变橙黄色。幼虫,足三对,初孵幼虫圆形,黄白色,取食后渐成卵圆形。若虫,足
4对,体背具刚毛。
发生规律及为害症状:山楂红蜘蛛喜在叶背面为害,在叶背面有吐丝结网习性,
行动不太活泼,被害叶片最初出现黄白色小点,后逐渐扩大,叶片呈灰褐色乃至脱
落。 每年发生6~10代,以受精冬型雌成虫在树皮下、树桠及地面土缝中越冬,也
有部分在落叶中越冬。当5厘米土层深度平均温度在9℃以上时,越冬雌成虫开始活
动,出蛰盛期为4月上旬至4月中旬。出蛰后,雌成虫即在玫瑰叶片上进行为害,并
开始产卵,产卵后越冬雌成虫陆续死亡。6月中旬以前虫量增加缓慢,6月中旬以后,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虫态发育也随之加快。夏季卵期平均4~6天,幼虫和若虫期
平均5~7天, 因此,6月以后世代重叠,随着高温的出现,繁殖加速,发生的高峰
频频出现,使玫瑰叶片发黄进而焦枯脱落。被害严重的地块,9月中旬大部分越冬,
被害较轻的地块,10月上旬才开始越冬。
防治方法:在玫瑰萌芽前,喷洒3~5度石硫合剂,铲除越冬红蜘蛛。花后,即
5月底或6月初,用20%三氯杀螨砜600~800倍液喷雾,或使用其他杀螨剂喷雾防治。
黄带蓝天牛 属鞘翅目,天牛科。该虫在平阴分布较广,上世纪80年代曾对地
堰玫瑰造成严重危害。主要以幼虫钻蛀为害玫瑰的茎及根,被害植株生长衰弱并大
量枯死。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1.6~19.3毫米,触角11节,有棕黑色光泽;头部及胸部
深蓝色,光泽鲜艳;鞘翅蓝黑色,中央有两条明显的黄色横带。幼虫桔黄色,圆筒
形,初孵幼虫体长1.56~2.80毫米,老熟幼虫体长12.9~31.8毫米。蛹,初化蛹为
淡黄色,渐变为深黄色,蛹长12.3~20.4毫米。卵,扁椭圆形,长径2.06~2.90毫
米,短径1.16~1.82毫米。
发生规律:在平阴多数两年发生一代,少数一年一代或三年一代。以幼虫钻蛀
危害玫瑰的茎及根部,造成茎及根中空而死亡。
防治方法:及时刨除有虫植株或剪除有虫枝条,将幼虫剥出杀死。在成虫活动
期间,喷洒50%敌敌畏8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进行触杀。
大灰象甲 又名放牛小子,属鞘翅目,象鼻虫科。食性杂,能以多种植物为食,
在玫瑰上主要为害新梢和叶片。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2毫米,被灰白、灰黄及黄褐色鳞片,头管较粗短。
每鞘翅有10条纵沟,两翅合拢后,常形成"×"形黑褐色斑纹。
发生规律: 在平阴每一到两年发生一代。以成虫或幼虫在土中越冬,次年4月
下旬开始出土,6~7月份为发生盛期,常将叶片咬成月牙形缺刻,严重时可把玫瑰
叶片全部吃光。成虫具假死性和群聚性,一天内均可取食活动,但以早晨和傍晚最
为活跃。成虫出土后两周进行交尾,并产卵于叶表面,成虫产卵期很长,可达19~
86天,产卵量为370~1170粒,卵期7~11天。初孵幼虫落入土中,以腐殖质和微细
根为食,9月下旬于土中40厘米以下做土室越冬。
防治方法: 在成虫为害期,叶面喷洒50%辛硫磷乳剂1000~1500倍液或其他胃
毒剂,防治效果较好。
玫瑰三节叶蜂 属膜翅目,叶蜂总科,三节叶蜂科。
形态特征:成虫,头、胸及足黑色,具不明显的金属光泽。触角黑色,棒状,
长2.8~3.1mm, 共3节,第三节最长,雄虫第三节长于胸部,腹部向后无加粗。翅
脉、翅痣黑,翅痣圆形。卵:长椭圆型,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淡黄色。幼虫,刚
孵化时体乳白色,二龄后体色变绿,四龄后体色由绿变黄,老熟幼虫胸部绿色,腹
部橘黄色并由腹部向后黄色逐渐加深,幼虫胸足三对,腹足七对。蛹,蛹外有茧。
裸蛹浅黄色。蛹期的复眼、头部、胸部依次变为浅灰色、灰黑色至黑色。
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 玫瑰三节叶蜂一年发生5代,部分四代,世代重叠。以
老熟幼虫在玫瑰或蔷薇根部周围土壤中做茧越冬。 越冬代自4月初化蛹。羽化盛期
在4月下旬到5月初,在田间,幼虫可危害到10月下旬至11月初。该虫普遍存在兼性
滞育现象。
该虫主要为害蔷薇、格拉斯玫瑰和大马士革玫瑰。一至二龄幼虫有群聚危害习
性,常群聚于叶片边缘,三龄后分散取食。
防治技术: 成虫发生期, 用40%辛硫磷乳油5000倍液或25%辛硫磷灭扫利乳油
5000倍液或功夫2.5%2000倍液进行喷雾。幼虫期,一至二龄幼虫为最佳防治期。可
用上述农药8000倍液防治。 三龄后用40%辛硫磷乳油5000倍液或功夫2.5%2000倍液
防治。清除虫源。将产卵枝条剪掉并集中销毁。在冬季或生长季节,扫除枯枝落叶
并销毁。 玫瑰根基培土5至10厘米,使蛹不能羽化或使羽化后的成虫不能出土而死
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