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4&rec=65&run=13

平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国家级(1项)
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
阿胶为国药精品,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因发源于老东阿(今平阴县
东阿镇)而得名。
东阿镇一带具有生产阿胶独特的地理文化,这里生产阿胶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明代中后期,曾达到"妇孺皆通熬胶"的鼎盛时期。东阿镇是福牌、东阿镇牌阿胶的
原产地保护区,是文明遐迩的"中国阿胶之乡"。这里生产的福牌阿胶历史上曾因治
愈慈禧太后的血症而受皇封,成为皇家贡品。福牌阿胶具有滋阴补血,润燥,止血,
增强机体免疫力,耐缺氧、抗辐射等作用,对于医治广大妇女患者的血症具有神奇
的疗效,故《本草纲目》将其称为"圣药"。而今福牌阿胶已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补
品,海外华人也对福牌阿胶情有独钟,产品远销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
韩国、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福牌阿胶之所以历经两千余年而经久不衰,得益于东阿镇一带勤劳质朴的劳动
人民潜心实践,选料考究,遵古炮制,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制备工艺,并世代
传承,几乎包容了泡、洗、煮、熬、晾、瓦、擦、包等几十道繁琐工序,是我国传
统中药生产的典型代表,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
科学价值。
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依靠以师带徒,言传身教,祖辈流传,延续至今。其
发展历程代表着中华民族中医药的发展过程。其工艺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
心血,具有很强的民族代表性和典型性。而今,由于中药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
传统制作工艺的专业术语及精华内涵逐渐被一系列理化指标所取代,流传了几千年
的福牌阿胶制作工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一现实问题已经引起当地人民政府和
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该项目已被列入国家商务部振兴中华老字号工程,地方政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省级(2项)
1、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
2、王皮戏
《王皮戏》亦称"王皮调",是流传在平阴县孔村镇郭柳沟村的民间小戏。因这
种戏仅存《十八大姐逗王皮》 一个剧目,所以人们称之为《王皮戏》。此戏在"正
戏"开演前先以一段"跑灯"作为开场, "跑灯"场面复杂、结构严谨、独立成章,可
视为一个完整的民间舞蹈。 唱腔音乐以明、清曲牌"耍孩儿""叠断桥""桂枝香""山
坡羊""大观灯""照凤阳""清江引""贤孝灯"为主,旋律新颖、曲调流畅、委婉绮丽、
悦耳动听,叙事性与歌唱性融为一体,擅长表现民间小型传说故事。
《王皮戏》戏中主角姓王名兴春,因他是个皮匠,所以人们就叫他王皮。王皮
娶了十八个老婆,有一年元宵灯会,王皮与十八个老婆同去观灯,由于十八个老婆
都极不满自己的婚姻,纷纷起来埋怨。通过她们的嘲谑,讽刺了封建社会一夫多妻
的婚姻制度。
据传此戏剧本由清康熙年间通政使兵部右侍郎孙光祀(平阴镇孙官庄人)所写。
清道光年间传入郭柳沟村,已有160余年的历史。初时,人们只是凑在一起唱唱"王
皮调", 到光绪末年,村里组织起了"王皮戏社",社里拥有土地30亩,平时从事农
业劳动,农闲时搭班演戏,春节期间则是应邀到邻近村庄进行表演。
解放后,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对《王皮戏》的保护利用工作,1958年,县文化馆
以"王皮戏"为素材创作了大型歌舞《唱灯》在泰安地区文艺会演中获优秀节目奖。
1972年, 县文艺宣传队以"跑灯"的舞蹈语汇和"王皮戏"音乐为素材创作了集体舞
《摘玫瑰》,参加了山东省舞蹈创作调演;1973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来平阴
拍摄纪录片《引黄上山》,将《玫瑰舞》摄入片中,并以"王皮戏"音乐作为纪录片
的主旋律。1984年,济南市歌舞团根据"王皮调"创作的大型民族器乐曲《玫瑰花开》
参加了山东省第一届"泉城之秋"音乐会。1985年,县文化馆以《王皮戏》为素材创
作了表演唱《计划生育就是好》,在全县巡回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990
年,县商业局学习排演了"跑灯舞"参加了山东省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大型文艺
演出,受到热烈欢迎。1998年,"王皮·跑灯"作为山东重点舞蹈被收入《中国民间
舞蹈集成·山东卷》 ;《王皮戏》的8首曲牌被山东省作为重点民歌收入《中国民
间歌曲·山东卷》。2006年,《王皮戏》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首批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项目。

三、市级(11项)
1、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
2、王皮戏
3、加古通
《加古通》亦称"打长板",流传于孝直镇宋柳沟村一带,距今已有400年历史。
由于此舞是用打击乐为伴奏,鼓点打法是击鼓边、鼓心、闷鼓,同时舞者手中道具
夹板与锣鼓配合,而发出"加古通、加古通,加古、加古、加古通"的声响,由此而
得名。
《加古通》历史久远,对其来源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源于古时祈雨祭祀活动。
此后,《加古通》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春节扮玩的民间艺术形式,跳起此舞祈求一
年四季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加古通》以打击乐"二十四番"为伴奏,节奏跌宕跳
跃,动感强烈。表演三人为一组,配合默契,浑然一体。现在宋柳沟村表演的《少
儿加古通》,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盼雨。主要表现天旱无雨,禾苗
枯死,官民盼雨的焦急心情。第二部分:踩鏊子。表现了县官为民请命,赤脚
站在烧红的鏊子上,祈拜苍天,虽双脚烙得痛疼难忍,但他仍然神色自若,不停的
与身边两个随从说笑逗趣。第三部分:官民同乐。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官民
在雨中追逐嬉戏的热烈场面。
《加古通》是山东省著名民间舞蹈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省市专家多次
来宋柳沟村采风挖掘,并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国会演
比赛中获奖。1965年,济南市歌舞团根据《加古通》的舞蹈语汇创作的三人舞《看
庄稼》参加了"上海之春"华东六省一市文艺会演并获奖,华东各地争相学习演出,
风靡大江南北。此后他们又创作了舞蹈《巧姑娘》和《摘玫瑰》,在山东省文艺会
演和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奖。三人舞《摘玫瑰》由济南儿童歌舞团携往英国演出,深
受观众喜爱。1990年,在济南市舞蹈家协会、市艺术馆、县文化馆专家的共同努力
下,把《加古通》由3人表演改编成9组27人表演的大型广场民间舞蹈,由平阴玛钢
厂职工表演,1991年5月,平阴玛钢厂《加古通》演出队参加了"第二届山东省暨济
南市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同年9月,又参加了"中国·济南91世界旅游日"大型文艺
演出。1992年春节,应邀参加"北京龙潭杯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大赛",获得优胜奖。
宋柳沟村表演的《加古通》,多次参加省市民间艺术比赛并获奖;1998年《加古通》
作为山东重点民间舞蹈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2006年被济南市列
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4、阁老于慎行传说故事
于慎行,字无垢,号谷山,平阴县东阿镇(古东阿县)人。生于明嘉靖二十四
年,卒于万历三十五年,他少小聪颖,弱冠中举,明隆庆二年中进士。累官资政大
夫、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他一生为官清正耿
介,处世温盎持整,在朝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万历皇帝亲书"责难陈善"赐于他,以
示对他说实话的褒奖。他一生勤奋,学识渊博,著述丰硕,著有《谷城山馆文集》
《谷城山馆诗集》《谷山笔麈》《读史漫录》《兖州府志》等,首辅叶向高称他为"
绝世之才"。清代纪晓岚称其诗文:"春容宏丽、典雅和平、自绕清韵、以反常规、
横开旁径。"《明史》称其"学有原委、贯穿百家。北人居词馆,以慎行与临朐冯琦
为一时冠。 "著作多收入四库全书,所著《兖州府志》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优秀志
书之一。当地人皆尊称他为于阁老。几百年来,有关他的故事在当地盛传不衰。
于阁老所居的东阿县(今平阴县东阿镇老城内),地处济南、泰安、济宁、菏
泽、聊城几地市中心。春秋时为管仲采邑,名谷城,汉设谷城县,明洪武八年,东
阿县迁于此至20世纪40年代末。此地历史悠久,古迹众多,风光秀丽。古《东阿县
志》载:"东阿古之名邑也,会盟争战废垒遗墟,见经史者不一而足。""南北孔道、
水路要津, 所谓通都之大邑也"。自古为鲁西南商埠重镇,于慎行为此地古代文化
名人,几百年来他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于阁老的故事多反映他少时机敏聪明,才惊四座。为官清正廉洁,处世公正。
在家乡居住时,亲善乡里,济贫救困,为民除害,颂扬故乡山水等。
于阁老的故事内容丰富,流传广泛,它象古东阿县这方水土酿造的美酒,透人
肺腑,给人启发,极大丰富了当地人们的文化生活,已成为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具有重要的保留价值和传承价值。 2008年6月,被济南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二批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管仲三归台传说故事
管仲, 春秋时齐相,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不计他一箭之仇,任命为相。而管
仲不负齐桓公之望,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进行一系列改革,终于助齐桓公九合诸
侯, 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受到世人赞誉。公元前662年,齐桓公为
嘉管仲之功,封小谷(今平阴县东阿镇)为管仲采邑,并赐他有三归之家。《论语
·八伦佾》载:子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邦君
为两君之好, 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史记·管晏传》载:"管仲富拟于公室,
有三归、 反坫,齐人不以为侈"。谷城乃管仲采邑,故筑有三归台。该台位于古东
阿县城南,即今平阴县东阿镇南。《兖州府志》载:"在县南三里,有土丘云"。古
《东阿县志》载:"兖州府志春秋谷城,杜预曰"小谷城中有管仲井,亦谓之夷吾井,
又井侧相传为三归台遗址, 石碣尚存。"20世纪60年代,管仲三归台尚存,高高的
土台上立有石碑,最早的一块石碑上书"三归台",剥蚀严重,传为当年日军占据东
阿县城后,偷偷运到日本。剩下的碑刻"文革"时被毁。现部分遗址尚存。
管仲三归台所处位置在今平阴县东阿镇,春秋时为齐鲁交界处,因当年齐桓公
封给他采邑在此,故诸侯国多次在此会盟。汉代设谷城县,张迁曾在此任谷城长,
留下了著名的张迁碑。明洪武八年,东阿县迁于此至解放初。黄石山、云翠山、洪
范诸泉、浪溪河等风景众多。"归台遗址"为古东阿八景之一。
管仲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名相。 梁启超称他为"中国最大政治家……国史上第
一流人物"。 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名士来拜谒三归台并留下诗赋。当地也留下众多
传说,内容多反映了这位古代政治家的治国方略和博大胸怀。又称颂了管鲍之交对
后人的影响,又有围绕三归台出现的神话传说和发生在三归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至今当地的人们交友还带着酒菜,到三归台遗址上举杯盟誓。这些故事寓意深刻,
给人启迪,发人深思,影响深远。管仲三归台的故事,对拓展管子研究,具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同时又丰富了当地的历史内涵,也丰富了当地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
了当地知名度。因此,管仲三归台故事传说具有重要的保留价值和传承价值。2008
年6月,被济南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木偶戏
木偶戏是艺人操纵傀儡来进行表演的民间小戏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主要流传于民间。 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
儡子等戏,玄宗以人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又云:"窟儡子,亦云傀儡
子, 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于嘉会,齐后主高纬尤所好。"
可见至少在汉代已有了木偶戏这种戏剧形式,后统称傀儡戏。
平阴县木偶戏,属北方"杖头木偶"。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由洪范池镇大
黄崖村人郜钦从外地传入本村,并组建木偶戏班,距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
"杖头"木偶戏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与肘相连)进
行表演。头以木雕,内藏机关,使嘴、眼可动。表演时,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及小
指掌命杆,操纵偶人的躯干,又以拇指、食指捻动左侧杆操作偶人的左臂,右手掌
右侧杆,操作偶人的右手臂。演出时用蓝布幔围上宽约3米,深约3米的围帐,高逾
人顶,其上设舞台(戏场)。舞台上设幕布、天沿、边条,乐队坐于幕后,表演者
隐于台下,操纵木偶进行表演,表演者边演边唱边操纵,唱念与台上偶人精神相吻
合。 平阴木偶戏所演剧种是山东梆子戏, 过去演的多是历史传统戏,主要剧目有
《铡美案》《铡赵王》《济阳关》《大辕门》等。
平阴木偶戏在20世纪50年代演出非常活跃,1956年县红星木偶戏剧团成立,演
职人员37人。除演传统戏外,还演现代戏《一块银元》《三世仇》等剧目。1960年
县红星木偶戏剧团撤销。"文化大革命"期间木偶戏被当做毒草铲锄,木偶、服装、
舞台全部被焚,木偶戏从此在平阴销声匿迹。
目前,平阴木偶戏艺人相继去世,现在能制做、表演的艺人廖廖无几,平阴木
偶戏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2008年6月,被济南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7、黄石公祭祀活动
黄石公,秦末隐士,古代军事家之一。他所著的《三略》《素书》等兵书,宋
代被官府定为《武经七书》之一,后为历代武生必读,颇受重视。于现代战争也富
有启示。该书问世后,广为流传,远至日本、朝鲜等国。《史记·留候传》记载了
黄石公在下邳圮桥上, 授兵书《素书》《三略》于张良。并嘱张良:"读此则为王
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后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上下黄石即我。"此即被历代
史家称道的"圮桥授书"故事。后张良"常习诵读之"。果然成为刘邦的军师,助刘邦
灭秦建汉。谷城山,即今黄石山。黄石公下邳授书后便隐于谷城山下。《史记·留
侯传》 又载,张良:"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
留侯死, 并葬黄石。"此后,谷城山便更名黄石山,黄石公称谓由此而来。对黄石
公的祭祀也由此开始。黄石公名字最早见于《后汉书·臧宫传》《水经注》《隋书
经籍志》等。
谷城,即齐相管仲采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多在此地会盟。汉设谷城县,
与东阿并设。明洪武八年,东阿县迁于此至解放初。《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西
楚霸王项羽葬于此,并称此地为礼仪之乡……此处风景秀丽,古迹众多。黄石公祠
和黄石公庙即在古东阿县城北。"黄石仙踪"为古东阿八景之一。
对黄石公的祭祀始于汉代,《史记·留候传》载:"每上冢伏腊,祠黄石。"明
代碑文记载:"太祖高皇帝命有司岁以三月十八以礼致祭。"唐天宝时御史高台李卓
所撰《黄石公祠记》 ,记载了当年的祭祀活动。古《东阿县志》也记载了"三月十
八"为黄石公祭祀日。 历代文人名士如北周大文学家庾信,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
明清时期文学家于慎行、王士祯等,都曾到黄石公祠拜祭,并留下众多诗赋。每年
三月十八这天,东至泰安、肥城,南至梁山、东平,西至聊城的百姓,不管生产多
忙,多前来祭祀,即使在"文革"时也没停止过。黄石公祭祀活动,民国前由官府主
持,后由民间社首主持,届时读祝文,举行祭祀仪式,唱五天大戏。千百年来,黄
石公祭祀活动影响深远,年趋鼎盛。黄石公兵书对深化和丰富楚汉战争研究有重要
历史价值。黄石公祭祀活动,丰富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已成为当地人不可缺少
的文化活动, 具有重要的保留价值和传承价值。2008年6月,被济南市人民政府确
定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和圣"柳下惠传说故事
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春秋时鲁国人。封食邑于柳下而得名。其祖为周
公后裔,其父展无骇为鲁国先朝司空。《论语·卫灵公》载:为士师,外相内介,
博文达理。时臧文仲主政于鲁,知其贤而不举。故孔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
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孔子以为不仁。柳下惠三黜不去,而其辞雍容如此,可谓
和矣。《孟子万章章句下》载:柳下惠不盖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也众
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和圣之称,由此而来。柳下惠因
居官执法,不舍于时,弃职归隐于柳下后,仍为国效力。齐国犯鲁,鲁僖公请他退
敌之策。他授计于侄子展喜,智退齐兵。"授词却敌"被后人传为佳话。
展禽所居的柳下,即今平阴县孝直镇展洼村一带,该村即是柳邑。此处一连六
村都以柳为名,有曲柳沟、宋柳沟、焦柳沟、王柳沟、郭柳沟、柳滩村。清光绪前,
此地属肥城县,清《肥城县城》载:该县展家洼有"和圣祠"。
展洼村,位于平阴、东平、肥城三县交界处。春秋时此处为齐鲁交界处,现为
泰安、济南、聊城三地市结合部,自古土地肥沃,粮丰水足。柳下惠居此风水宝地
产生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反映了柳下惠的高尚品德,有的反映了
他的智慧才能,更有美丽动听的神话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柳下惠坐怀不乱。千
百年来被人们做为评判人的品德标准。他死后变作小白龙奉玉帝旨去黑龙江大战黑
龙的神话故事,在山东和东三省更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至今在平阴、肥城一带,
每年六月份,东北上空乌云翻滚,暴雨倾盆时,人们就说这是小白龙(展禽所化)
回来探亲。
柳下惠的故事令人感悟,给人启迪,通俗易懂,大大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
活, 具有重要的保留价值和传承价值。2008年6月,被济南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二
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平阴渔鼓
"渔鼓"起源于唐代,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渔鼓"初时是
用竹筒和鱼皮制做而成,用手指击之,发出嘭嘭嘭的声音,因此人们称之为"渔鼓"。
明代王圻《三才图绘》 中记载:"渔鼓、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用两指击之。又
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厚半之,其末略俱外反。歌时用两片合击
之以和也。"
渔鼓是道教"唱道情"化缘用的伴奏乐器,也是民间艺人说书的一种曲艺形式。
《平阴渔鼓》属全真教龙门派"柴门",《平阴渔鼓》传人朱士年为第十九代传人,
艺名朱元庆。
《平阴渔鼓》唱腔板式主要有《五鼓三板》《凤凰三点头》《跺板》等,唱腔
调式属《大官腔》 。朱士年演唱的渔鼓书乍一听起来给人一种苍凉、艰涩之感。"
文革"前后, 朱士年"跑坡"说书时,主要是表演传统长篇大书,有《金鞭记》《响
马传》《刘公案》《岳飞传》等。改革开放以后,他主要是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
作和形势,老调新词,自编自唱,用渔鼓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科学卫生知识,讴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英模事迹。曾多次在
省、市、县文艺汇演中获奖。
《平阴渔鼓》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群众的喜爱。无论是当代
还是后世,它都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2006年,被济南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首批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于派山东竹板快书
于传斌,艺名于小辫,平阴县洪范池镇纸坊村人。为明东阁大学士阁老于慎行
十一世侄孙,为诗文世家。至其祖父家境衰落。他自幼随父手持牛胯骨随口编曲说
唱讨饭养家。能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后又拜师落子艺人孙古现说书,学会了《隋
唐传》《杨家将》《蛤蟆传》等剧目。20世纪20年代初,他开始独掌门户,撂场子
干"买卖"了,并在曲阜、济宁、聊城、梁山一带演出。在曲阜演出时,结识了艺人
马玉恒,跟他学唱《武老二》,并拜他为师。后又在济南跟当时名艺人郭永春、杨
风山学山东快书。当时用的道具是两块铜板,于传斌感觉音量小,不符合自己粗犷
的性格和《武老二》性格的表达,便创造出用四块竹板代替铜板演唱。他还对《武
老二》等进行了改编,经多年演唱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即于派山东竹板
快书。
于传斌生长的区域位置为古东阿县。洪范九泉、大寨山、云翠山、谷城山等风
景秀丽,人杰地灵,集市与传统庙会众多,人们爱听说书唱戏,为于传斌说唱艺术
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
于传斌的山东竹板快书,重咬字、讲喷口,说唱中多带地方口语,且不时显露
几分粗野,动作夸张,刚劲有力又不失滑稽诙谐。尤其是他改创的《武老二》《蛤
蟆传》等作品雅俗共赏,深受观众喜爱,于小辫的名字在济南、泰安、聊城、济宁、
曲阜、菏泽等地几乎家喻户晓。又经他弟子们的传唱,于派山东竹板快书更是声名
远扬。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研究价值、保留
价值和传承价值。 2008年6月,被济南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11、少岱山庙会
少岱山, 又名小泰山,位于平阴县东阿镇境内。《兖州府志》载:"山在城东
一里,横亘郭门。以其在岱宗之西,故名少岱。"
少岱山即为老东阿县城的东部屏障。山上文物古迹众多,一切皆仿泰山而建,
有东岳大帝庙、 碧霞元君祠、红门、十八盘等。山上古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书"第
一山"碑,现藏于泰安岱庙内。
碧霞元君,即民间传说的泰山老奶奶,被宋神宗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鲁中、
鲁西南一带人们皆奉祀。传说,东阿少岱山是她的行宫,当地人在此祭祀,以免远
去泰山的跋涉之苦。少岱山庙会即衍生于此,逐渐兴盛。元朝会衰。明朝渐趋兴盛。
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于慎行里居在家(其府第在东阿老城内),用
收市三年的办法, 使庙会更加兴盛起来,《兖州府志》载"其香火之盛,仅次于泰
山"。 历清朝、民国至20世纪50年代前,庙会仍很兴盛,后发展到会期达一个月的
骡马交易会和物质交流会。届时东到泰安、肥城,北至德州、衡水,西到聊城高唐、
临清,南至菏泽、济宁、曲阜等地乡商家皆来赶会交易。期间,四面八方的人纷至
沓来。贸易用的过街棚覆盖全城,达九华里。分为铁器市、木器市、药材市、果蔬
市、骡马市、粮食市等等。演出文艺团体多达十几个,为鲁西南方圆几百里最大的
庙会。"文革"期间停办。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又恢复庙会,并作为振兴当地经济
的重要集市贸易活动。 2008年6月,被济南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四、县级(18项)
平阴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类 别 │代 码│ 项目名称 │ 申报单位 ┃
┠───────────┼───┼──────────────┼───────────────────┨
┃ 民间文学﹙5项﹚ │ 021 │ 和圣柳下惠传说 │孝直镇政府 ┃
┃ ├───┼──────────────┼───────────────────┨
┃ │ 022 │ 阁老于慎行传说 │县文化馆 ┃
┠───────────┼───┼──────────────┼───────────────────┨
┃ │ 023 │ 管仲三归台传说 │东阿镇政府 ┃
┠───────────┼───┼──────────────┼───────────────────┨
┃ │ 024 │ 丁兰孝母传说 │县文化馆 ┃
┠───────────┼───┼──────────────┼───────────────────┨
┃ │ 025 │ 玫瑰花的传说 │玫瑰镇政府 ┃
┠───────────┼───┼──────────────┼───────────────────┨
┃ 民间音乐﹙2项﹚ │ 041 │ 南天观道教音乐 │洪范池镇政府 ┃
┃ ├───┼──────────────┼───────────────────┨
┃ │ 042 │ 天主教民族音乐 │平阴镇政府、孝直镇政府、孔村镇政府 ┃
┠───────────┼───┼──────────────┼───────────────────┨
┃ 民间舞蹈﹙2项﹚ │ 051 │ 加古通 │孝直镇政府 ┃
┃ ├───┼──────────────┼───────────────────┨
┃ │ 052 │ 花棍秧歌 │平阴镇政府 ┃
┠───────────┼───┼──────────────┼───────────────────┨
┃ 传统戏曲﹙3项﹚ │ 061 │ 王皮戏 │孔村镇政府 ┃
┃ ├───┼──────────────┼───────────────────┨
┃ │ 062 │ 木偶戏 │洪范池镇政府、安城乡政府 ┃
┠───────────┼───┼──────────────┼───────────────────┨
┃ │ 063 │ 柳子戏 │洪范池镇政府 ┃
┠───────────┼───┼──────────────┼───────────────────┨
┃ 曲艺﹙2项﹚ │ 071 │ 渔鼓书 │孔村镇政府 ┃
┃ ├───┼──────────────┼───────────────────┨
┃ │ 072 │ 于派山东竹板快书 │县文化馆 ┃
┠───────────┼───┼──────────────┼───────────────────┨
┃ 传统制作工艺﹙1项﹚ │ 091 │ 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 │山东福胶集团东阿镇阿胶有限公司 ┃
┠───────────┼───┼──────────────┼───────────────────┨
┃ 民俗﹙2项﹚ │ 121 │ 黄石公祭祀活动 │东阿镇政府 ┃
┃ ├───┼──────────────┼───────────────────┨
┃ │ 122 │ 少岱山庙会 │东阿镇政府 ┃
┠───────────┼───┼──────────────┼───────────────────┨
┃ 民间体育竞技(1项) │ 161 │ 太平大刀 │孔村镇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