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岁时·祝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1&rec=468&run=13

传统节日 春节:习称过年,是广大城镇农村重要的传统节日。节前贴春联、年
画,挂宗谱、摆供品,立高竿、挂天灯。节日从腊月最后一天(除夕)开始,汉族接
神敬天放鞭炮,团聚守岁,喝辞岁酒,吃五更水饺,晚辈给长辈磕头祝福,长辈给晚
辈"压岁钱"。正月初一邻里间相互拜年,初二至十四为亲友拜贺期。
建国后,拜神者渐少,新增"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等内容,其余习俗仍盛行。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夜为元宵节,又叫"灯节"。结婚未满3年的媳妇要回娘家过
节日。入夜悬灯结彩、燃放鞭炮,吃元宵、水饺。当地还有节日期间妇女不动针线的
习俗。建国后,元宵节仍有狮子、龙灯、花船、跑驴、旱船、高跷等传统文艺活动。
龙头节:相传农历二月初二"龙"开始活动。当日凌晨,家家用草木灰在室中、院
内围一圆形仓,内置杂粮,盖上砖石,谓之"粮囤",象征五谷丰登;室内灰囤放进铜
钱或硬币,意为"钱囤"。同时各户炒黄豆,名为炒"蝎子爪",邻居互送。二月初二也
有妇女不作针钱活的习俗。建国后,打囤之习渐少,炒"蝎子爪"之俗仍存。
清明节:建国前,为扫墓祭祖之节日。日出之前,户户在门旁插柳枝。群众有登
山、踏青、放风筝的习俗。建国后,清明节演变为拜谒烈士陵墓、缅怀先烈、进行革
命传统教育的节日。
端阳节:俗称"端午"。农历的五月初五,日出前门口插艾枝。老年妇女、儿童带
香荷包,幼儿手腕系红线。群众有吃粽子、鸡蛋、水饺的习惯。
仲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节前亲友互赠月饼祝福团圆。
节日晚在院中摆月饼、水果"祭月",合家团圆赏月。建国后"圆月"之俗仍存。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当地有围猎的习惯,男青年持棒牵狗,向约定目标围猎,
获得猎物者大声喊"举",其他人便不再抢夺。
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为民间上坟祭祖之日。
腊八:农历的十二(腊)月初八日。建国前民间有早饭用黍米加红枣煮粥(俗称
腊八粥)和腌腊八蒜的习惯。
辞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又称"过小年"。建国前,家家烧纸马、供糖瓜(也叫灶
糖)祭灶(王),谓"辞灶"。住娘家的媳妇和外出的家人要在"辞灶"前回家。建国后,
辞灶之俗渐绝。
公历节日 1月1日为元旦,3月8日("三八")为国际劳动妇女节,5月1日为国际
劳动节,5月4日("五四")为中国青年节,6月1日("六一")为国际儿童节,7月1日
("七一")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8月1日("八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9月10日为教师节,10月1日为国庆节。
庆生辰·祝寿 建国前,富裕之家有庆生辰之俗,贫寒之家无力举办。近年来,
为贺婴儿出生,亲友送糖、米、鸡蛋,吃喜面,摆筵席之风渐盛。
老人年至60岁,亲人及族人为之祝贺生日。富有之家以寿面、寿桃、酒、肉为贺
礼。祝贺者先向"寿星"(被贺者)行礼,然后入席宴饮。豪富之家往往招艺人演出助
兴,贫穷人家也要做好饭菜孝敬老人。66岁的寿辰,已嫁之女要送肉。近年来,拜寿
仪式已废,祝贺宴饮渐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