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私营商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1&rec=298&run=13

清末民初县内有盐店、酱园、酒店、饭店、旅馆、布匹、日用杂货店、药铺等较大商号80处,其中县城内40处,其余分散于东阿镇(旧东阿县城)、孝直、孔村、栾湾、旧县等较大村镇。经营布匹的有谦益公、日升祥、益丰祥、隆庆公等。经营酱园、酒店的有增盛合、积盛和、济盛斋、源盛东、开源酒店等32家。以增盛合、积盛和、济盛斋为著。增盛合酱园座落在平阴城里,衙前街路南,始于乾隆二年(1736年)。酱园兼营酒店、杂货。1875年(光绪二年)生意最兴盛,雇长、短工40人。产品有白酒、调料、糕点、咸菜。生产的糕点有20个品种,其中蜜食佛手、芙蓉果、栗子酥、三角蜜、金枣、马蹄酥比较出名。前店后厂,批零兼营。年生产并销售糕点1.25万公斤, 酱油、 食醋0.75万公斤, 白酒、玫瑰酒1万公斤左右。积盛和酱园建于1875年(光绪二年)。座落在平阴城大隅首南路东,也是平阴城中开设较早较大的一家商号,1912年后生意逐步衰退。济盛斋设在东阿镇(原东阿县城),始设于顺治二年(1645年),是一家较大的酱园兼营杂货的店铺。生产的五香疙瘩、酱菜、磨茄、酱瓜、什锦小菜为当地名优特产,远销江南各省。
县城有酒馆、饭铺、旅馆17家,以崇华楼、永福楼、福茂公较为有名。崇华楼饭馆座落在县城南北大街路东,1917年(民国6年)设立,有烹调名师,生意颇为兴盛。以后迁至南门外路西,生意日渐冷落。永福楼饭馆座落在平阴城大隅首西路南,1920年(民国9年) 开设。有一位技术较高的厨师,善制作高档菜肴,制作的平阴传统名菜"梨丸子"色泽鲜艳,造型美观,甜脆可口,清香浓郁,生意兴隆一时。经营食盐的有福茂公盐店,始于1875年(光绪二年)。座落在平阴城里小隅首北路西,前后有六七个院落,中有大厅1所,平房瓦屋几十间。1914年(民国3年)福茂公盐店包销平阴盐务,设盐总、盐巡警,享有盐业专卖权。盐店与官府关系密切,新官上任或上司巡察时,盐店即作为临时公馆。
经营文化用品的有久成功、大同号、锦文斋书社等。经营日用杂货的有裕丰厚、裕升堂、中裕德、东大成、同升号、鸿祥号等。经营药材的有保元堂、裕和公、怀仁堂、林春堂、广盛聚、同益堂、天德堂、树德堂、怀德堂等。商号、店铺、摊贩从业人员1083人。
1938年6月日军侵占县城后, 大同号掌柜被杀,增盛合、积盛和酱缸酒缸被砸毁百余口,济盛斋、源盛东酱园房屋被拆毁修了炮楼,大缸被砸毁;林春堂药店房子被拆,崇华楼、赵家饭馆等大小商号、店铺纷纷关闭。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后, 平阴市面转为正常,停业的商店逐渐开张。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进占平阴城,平阴的商业市场又遭到破坏。1948年3月平阴城解放,人民政府为尽快医治战争创伤,一方面领导人民进行生产自救,一方面认真贯彻、宣传党的工商政策,从解放到建国初期,平阴商业恢复发展很快。1949年有商户2206户,其中县城有商号店铺59处, 摊贩51户。在县城商户中有:酱园酒店6家80人,饮食服务业20家80人,杂货铺8家20人,布匹百货铺5家15人,照像馆4家17人,理发铺6家10人,文化用品商店5家6人,药铺5家20人,摊贩51家60人。
1951年个体私商2232户, 到1953年商号、 店铺98家,各类摊贩2257家3331人。1954年私商1318户1651人, 其中棉布业48户,百货业18户,酒业221户,糕点、酱菜181户,盐业27户,饮食服务228户,杂货188户,药材83户,其它324户。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 私营商业者申请行业合营,县政府按照"全面安排,全业合营, 合并改造"的方针,把全县私营商业人员组成各种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全县338户私商与供销社的专业商店合营;360户私商(城内)按行业归口到国营商业各公司;一部分务农。并入供销社专业商店和国营商店的自有资产一律折价入店,给予定额股息,经常在店服务的人员,实行固定工资制;不经常在店服务人员,按日计发工资。1957年私商298户,1958年147户。1966年私营商业仅剩9户9人。1975年个体商贩84户109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私营商店、个体摊贩迅速发展,1980年全县有私营商业679户862人; 1985年个体有证商户2271个2870人。1987年全县个体有证商贩发展到2845家3463人,年营业额382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