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良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1&rec=180&run=13

良种推广 小麦:建国前种植"小火麦"、"小红芒"、"大青秸"等品种。建国后小麦品种经过4次大的更新换代。 50年代中期用"碧玛1号"、"碧玛4号"、"齐大195"、"泗水38"等品种代替建国前品种, 1952年单产提高到48公斤,比1949年的33.5公斤增长43.28%。60年代中期用"济南2号"、"济南4号"、"辉县红"等品种代替50年代品种,1965年单产提高到57公斤。70年代中期用"泰山1号"、"泰山2号"、"泰山4号"、"高38"及耐旱品种"昌乐5号"取代60年代的品种, 1975年单产提高到110.5公斤。"泰山1号"品种产量高,种植面积最大,占整个麦田面积的85%以上。80年代用"济南13号"、"山农辐63","鲁麦1号"、"鲁麦5号"、"鲁麦7号"、"鲁麦8号"等品种取代70年代的品种,1985年单产275.5公斤。1987年单产为200公斤。
玉米: 建国前种植的是"小粒红"、"小火棒"等品种。建国后玉米品种经过4次更新。50年代初期用"金皇后"、"白马牙"等品种取代建国前品种。60年代初期推广玉米杂交种, 用"双跃3号"、"双跃80号"、"双跃105号"、"新双1号"等品种取代50年代品种,1965年单产提高到108.5公斤,比1949年的70.5公斤增长53.90%。70年代中期用"郑单2号"、"中单2号"、"泰单25号"等代替60年代的品种,1975年单产提高到137.5公斤。80年代初期用"丹玉6号"、"鲁玉2号"、"鲁玉3号"、"鲁玉4号"等品种代替70年代中期品种,1987年单产提高到304公斤。
地瓜: 建国前主要用当地品种。建国后经过4次更新。50年代用"胜利百号"取代老品种,1952年单产瓜干159.5公斤,比1949年的77公斤增长107.14%。60年代初期用"华北52-45"、 "北京553"取代50年代品种,1965年单产瓜干188.5公斤。70年代初期用"南京92号"、"一窝红"、"农大红"、"丰收白"等品种取代60年代品种,1975年单产瓜干249公斤。 80年代初期用"徐薯18号"、"济薯3号"、"烟薯3号"等品种取代70年代品种,1987年单产瓜干389公斤。
棉花: 建国后共进行3次更新。 建国初期多为老品种, 俗称笨棉花,产量低,1951年单产皮棉10公斤。50年代中期更新为"岱字棉",俗称"大白籽"。60年代中期更新为"岱字棉15号",1965年单产12.45公斤。1970年单产19.2公斤。80年代中期推广"鲁棉1号"、"中棉新10号",1985年全县棉花单产皮棉63公斤,1987年61公斤。
大豆:建国初期品种有"大白皮"、"四角齐"、"八月炸"、"牛毛黄"060年代引进"齐黄1号"。1979年引进"东懈1号"。80年代引进"鲁光4号"。单产由1949年的40公斤提高到1987年的123公斤。
谷子:建国前品种有"龙爪谷"、"齐头白"、"大毛谷"、"关东红",1949年亩产75公斤。50~60年代引进"柳条青"、"母鸡嘴"、"恒农4号"。70年代引进"70-25"、"鲁谷1号"。 80年代引进"鲁谷2号"、"鲁谷4号"、"鲁谷7号"。1965年单产99公斤。1975年111.5公斤。1987年单产196公斤。
良种繁育 小麦:建国后县农场进行小麦提纯复壮和良种繁育。1963年各公社普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大队成立科技队,有试验田10~20亩,生产队设有种子田,种子田实行田间去杂、去劣、单收、单打、单存。1982年各公社建立良种服务公司供应调剂良种。少数农户实行自繁、自留、自用或相互调节。
玉米、高梁:1963年县种子站建立玉米杂交制种田。1963~1968年共配制玉米杂交种25万公斤。1971~1976年先后4次去海南岛加代繁育玉米自交系种子1.4万公斤,高粱亲本种子350公斤,玉米杂交一代种和高粱杂交一代种共2.6万公斤。80年代进一步扩大玉米制种田,每年产玉米一代种25万公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