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革命干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6&A=2&rec=539&run=13

(以逝世时间先后为序)

刘晋卿(1895~1966),原名刘继孟,长清县双泉乡刘家口村人。1906~1915年在本
村私塾读书,1916年2月考入师范讲习所,1917年2月毕业,先后在三合庄、牛角沟、阎家
楼、 宋村等7处小学任教员。1939年2月在书堂峪抗日小学任教师,1940年2月在七区六乡
任学校辅导员, 1941年11月在峰山县七区任民政助理员,1942年7月任峰山县参议室主任
参议, 1946年7月任长清县教育科副科长,1948年10月任长清县阅览室主任,1949年10月
任长清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委会副主席。
刘晋卿参加革命后,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各项政治运动,致力于人民教育事
业,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不少人才。他动员全家参加革命,他的原配夫人董氏于1948年被敌
人残酷杀害。儿子刘明参加革命后于1943年牺牲于莱芜县。女儿刘汉云于1945年参加革命。
他的一家为抗战胜利和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55年11月刘晋卿任长清县民政科科长,1958年11月他被选为长清县副县长。1966年
8月27日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迫害致死,终年71岁。
万晓塘(1916~1968) ,曾用名万星师,生于齐河县生官屯。8岁开始在本村读书,
1933年入县立高等小学, 1934年转惠民乡师就学。1937年9月在乡师由赵明新介绍加入中
国共产党,随之离开学校。10~11月在山东阳信县发展游击队。1937年12月同袁振、冯乐
进到长清县坦山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1月3日,组建长清县坦山临时支部,被选为支部书
记。同年春和魏金三等人一起在长清一带发展党的组织,组织武装起义。1938年6月, 组
建中共长清县委,任书记。不久到泰西特委会工作部工作。随后又调东平、阳谷等县任县
委书记。后任泰西区四大队中队长、大队副教导员,区党委社会部部长、公安局长等职。
1945年5月10日他被选为冀鲁豫边区政府委员。 建国后,万晓塘任中共天津市第一书记,
中共中央第八届委员会委员。1968年逝世于天津,终年52岁。
李刚(1912~1971),原名李长贵,生于长清县归德镇坟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
小学毕业后在济南车行学徒,后回家当雇工。1938年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长
清县抗日游击队,历任游击队小队长、县大队排长、连长、区队班长、队长、县武工队队
长、县公安局保卫队队长、侦察股长等职。
李刚胆大心细,智勇双全,枪法准确,带领队员在敌人林立的据点、炮楼之间纵横驰
骋,使敌人闻风丧胆,惊恐不安。1943年春,二区队驻薛庄时,根据情报,一个伪军班带
一挺机枪到长清城里接一汉奸队长。他和区队指导员李志超各带一个班,埋伏在坟台南公
路上。敌人距我20多米时,他下令射击,敌人机枪未架好,便被他率队员冲上去夺过来,
将敌人全部俘获。区队夺机枪,在冀鲁豫还是第一次,当时的《鲁西日报》发表了消息。
1943年3月,日军派遣特务费惠东在归德据点活动猖狂。李刚摸清费的活动规律后, 带领
二区队于晚上埋伏起来, 第二天晨将其在归德街南击毙。1944年4月,原一区区队长王三
楼叛变投敌后,到处搞破坏,对我威胁很大,来归德据点后,扬言要找李瘸子(李刚绰号)
算帐。李刚巧设计,不让二区十乡办事处给其送好吃的,激怒了王三楼,第二天晨,王亲
率20多名特务来乡公所报复,被事先埋伏好的二区队全部消灭,王三楼被活捉后枪毙。此
后,李刚的名声越来越大。县城的汉奸特务听到他的名字就害怕,他们之间流传着这样一
句话:“谁干坏事,出门就碰上李瘸子。”1943年初秋,翟庄汉奸队20多人到归德据点来
拜会新来的大队长,李刚率队化装成老百姓,赶着马车和几辆推车,待敌人从归德据点出
来行至垛庄南时,将汉奸队长宋式桥及全部伪军活捉。他因机智勇敢消灭敌人,多次立功
受奖。
建国后,李刚历任泰安专署公安处侦察员、看守所长、东平县区长、社长、平阴县民
政局局长等职。1971年11月21日,他在坟墓台家中病故,终年59岁。
张耀南(1901~1974),原名张星寿,字耀南,出生于长清县张夏镇纸房村一个地主
家庭里。 8岁开始读私塾。1916年入县立高等小学。1920年夏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受一些进步刊物和进步教师的影响, 使他成为一名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1925年,
他抱着教育救国和振兴实业的思想,回到家乡捐资办学。为办学,他卖掉家里的40多亩土
地。 1928年7月,张耀南发动并带领家乡一带农民2000多人到长清县城与当时军阀张宗昌
委任的代理县长边兰舫开展抗苛捐杂税斗争。 他被推选为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主任。
1928年夏,他在县立第一小学(东关小学)任教员,一年后任校长。他积极聘请思想进步
的教师来校任教,经常同一些进步教员在一起探讨俄国的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理论。1932
年秋, 他冒着风险,邀请留苏学生、当时传闻是共产党员的庄毓英(济南女子师范学生,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到校作报告,传播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理论。抗日战争
爆发后, 他联络了全县9个县立小学的校长,为抗日经费问题同当时国民党县教育科长王
辑五进行斗争。
1937年10月,经本校教员董荣轩介绍,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抗日先
锋队”。是月任长清县各界人民抗敌后援会会长。他积极联系进步学生,组织抗日武装力
量。不久,经魏金三、夏页文介绍,他携带几支大枪及部分捐款来到南坦山阎家楼,同党
组织取得了联系。 从此,加入了革命队伍。1938年2月,在七区马湾庙,长清县第一支抗
日武装部队“山东抗日救国军”正式成立,设军事委员会,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1938年
2月下旬,部队改编为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四大队,他任参谋长。1938年5月,部队
改编为“山东省第六区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大峰山独立营”,张耀南任营部副官。同年10
月,他任“长清县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他搞武器、筹粮款、拉队伍,开展统一战线工
作,并动员全家参加了抗战。张耀南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大峰
山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39年1月,经吴力践、孟可铭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
党。同年3月,115师师部任命他为“大峰山武装工作团”团长。1939年6月, 张耀南被选
为长清县第一任抗日民主县长,并兼任大峰山独立营营长。曾亲自参加多次战斗,打了许
多胜仗。 1939年12月,他被8县人民选为泰西专员公署第一任专员。1943年初,泰西、运
东专署合并为泰运专署,他任泰运专署专员。1946年底两公署又分开,他仍任泰西专署专
员。
建国后,张耀南先后任山东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山东省林业厅厅长,泰山林场
党委书记等职。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残酷的精神折磨和肉体摧残。1974年10月5日
因患癌症,在泰安与世长辞。终年73岁。
武思平(1911~1975),又名武中岱,长清县崮山镇后大彦村人。1921年,在济南私
塾读书。1924年,由于家境困难,退学回家劳动。
1926年,为生产所迫在高密县旧政府当兵。1932年在抗日同盟军13师任副营长。当时,
他看到军阀腐败无能,靠这样的军队是不能抗日救国的,便毅然弃伍赋闲,寻找救国救民
的真正出路。 同年,在济南认识了孟兆谦,参加了革命活动。1936年2月,经省委书记黎
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他在延安“抗大”学习,同年毕业后,任山东省委
政治交通员。“七七”事变后,他参加了著名的徂徕山起义。先后任山东抗日军四支队特
务队队长;冀鲁豫范筑先部队联络处处长;山东六支队二营营长;山东四支队保安大队队
长; 四区队队长等职。 由于他长期在第一线作斗争,身体状况很差。1941年,组织上安
排他去滨海辽阳, 他婉言谢绝,坚持到抗战第一线致力于统战工作。同年12月, 武思平
回乡潜伏发动群众时, 被捕入长清监狱。在监狱中监禁103天后因未暴露身份,经党组织
营救,家属变卖家产,保释出狱。他不顾身体虚弱,到冀鲁豫地委继续做敌伪工作。1943
年9月, 在执行任务时被叛徒出卖,在济南后营房街又一次被捕,押到日寇宪兵队“泺源
公馆”。在监禁刑讯14天中,受到严刑拷打。敌人戴着皮手套把玻璃碴搓到他的两腿里,
经常倒悬吊打,头肿得象大冬瓜。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党组织得知他二次被捕
后, 全力营救。获释后,他身体非常虚弱。经短期疗养后,1944年4月又投入党的敌伪工
作。 后任鲁中区公安局副局长,公安干部培训大队队长。1948年9月,任济南警备司令部
军法处处长,1949年6月任山东军区军法处副处长。
建国后,经过一段时间疗养,身体稍有好转,武思平又积极投入革命工作。1954年任
山东省公安厅劳改局副局长,1957年任省民政厅副厅长。此后终因身体遭受敌人摧残和积
劳成疾而支持不住, 长期疗养。“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于1975年9月22日在济南
军区总医院逝世,终年64岁。
韩宗正(1916~1977年),长清县五峰山德峪。青年时在长清师范读书,毕业后任小
学教员。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长清六区指导员,积极参加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工作。后调任曹县县委书记、湖北省襄阳县委书记等职。
建国后,韩宗正曾任湖北省农委书记。后到苏联学习冶金,回国后任武汉钢铁厂经理、
党委书记等职。1966年调北京外贸一局任局长。1967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联络部
副部长、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7年2月21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
韩健秋(1918~1984),又名韩丹桂、孙健秋。长清县城关镇北门里村人,1936年夏
参加抗日救国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文化友联社”
主编,山东聊城地区特委书记,延安抗大支部书记,华北新华日报社特派记者、科长,晋
冀鲁豫边区文联编辑部部长,“华北文化”月刊主编,太行区文艺界协会总干事,黑龙江
肇源县委委员、蒙运部长,鞍山市劳动局副局长、政府委员,中共东北局宣传部办公室副
主任,东北文委办公室主任,辽宁省文化局顾问等职务。1984年12月18日在杭州病逝,终
年66岁。
韩培诚(1911~1985),又名韩洪武。生于长清县五峰山乡一个富有的农民家庭。
抗日战争爆发后, 他毅然于1938年4月参加了革命。同年底经魏金三介绍,加入中国
共产党。1938年6月,任长清县第三区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主任。1939年6月,任第三区区
长。同年12月,任长清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领导人民同敌人进行了艰苦斗争,果断地处
理了汉奸问题、 红枪会暴乱问题,打击了敌人,保护了人民。1942年7~12月,任冀鲁豫
边区第一和第五分区专署公安处处长,在担负保卫机关和领导干部安全、组织民众进入敌
区破坏陇海铁路交通线的任务中, 他都表现出机智勇敢和出色的领导才能。1948年4月,
黄河高村河段( 在东明县境内)出现了严重的险恶局面。他被任命为黄河水利委员会第
一修防处主任,来到“反蒋、治黄”第一线。在渡河抢险、敌机轰炸、敌人偷袭的日子里,
他察河势、看工情,奔波着要人催料,保证了大堤的安全,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一次,
当敌人偷袭工地时,他临危不惧,首先让抢险人员上船撤往对岸, 自己与警卫员带领5名
战士坚守堤坝,顽强阻敌,争取时间,使同志们和解放军伤员得以安全过河。当敌人占领
堤坝后, 他与警卫员在枪林弹雨中跃入黄河,才得以脱险。1948年10月, 他组建了沁河
大樊(在武陟县境内) 堵口工程处,任处长。于1949年4月合龙后,组建了第五修防处,
并任主任。
建国后于1950年6月, 韩培诚又组建了引黄济卫灌溉工程处,兼任处长。他深入钻研
业务,科学管理,胜利地完成了建国后黄河下游第一项兴利工程。人民胜利渠首匣的施工
草图是由专家设计的,施工中发现,匣底工程比黄河枯水季节的水位高,他担心在旱年难
以防水灌田,就指示降低半米。实践证明,这是一项关键措施,使工程获得了很好的效益。
1953年1月, 他调任黄委会规划处处长,为“南水北调”操劳、奔波。1956年任黄委会勘
测设计院院长。1961年,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组长。为治理黄河,他的足迹
踏遍黄河两岸。他曾有一篇学习心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新华社记者曾几次采访报道,
还拍摄过新闻纪录片。 1973年7月,韩培诚任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为河南水利事业做过
许多贡献。离休后,他关心和支持新领导班子的各项工作,为党史和地方志工作提供了许
多宝贵资料。 1985年4月24日,因患脑血栓,病逝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终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