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革命烈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6&A=2&rec=538&run=13

(以牺牲时间先后为序)

史得金(1906~1927),字独清,长清县宋村人。幼年时丧父,因家贫,12岁离家赴
济南谋生。 1919年入鲁丰纱厂当童工,每日获资不足3角,尚须供母和姊妹,生活十分困
难。
1925年“五卅” 运动爆发后,史得金于8月10日参加了鲁丰纱厂工会组织,积极参加
工会领导的增加工资、争取红利的怠工斗争。是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并
担任了工会执委。 9月,张宗昌派警察强行封闭工会,解散夜校,他及19人被厂方开除。
此后,曾被党组织派往泰安一带活动,后又被派到齐河县做农民运动。1926年12月因工作
与朱锡庚一块回济南,不料被地痞刘少坦发现告密,31日在新信市场茶馆被捕。狱中屡受
重刑,英勇不屈,保守了党的秘密。张宗昌以“第三国际赤化党”的罪名将他判处死刑。
在赴刑场中,他和朱锡庚表现了共产党人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沿途
对群众进行讲演宣传,痛斥军阀张宗昌,他以为革命而献身感到光荣。他自豪地介绍说:
“前面走的是史得金,后面走的是朱大哥”,沿途观者大为感动,均为泣下。
1927年2月6日下午6时, 史得金在济南南圩子门外的千佛山下英勇就义。临刑时高呼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张宗昌、国民革命万岁!”等口号,就义时年仅21岁。
武迹沧(1903~1939),又名武钟瑜、武竹平,长清县崮山镇后大彦村人。武中奇、
武思平的胞兄。小时候家境贫寒,生活艰难,父亲武秀生到济南谋生,此后全家先后由长
清迁居济南。母亲王桂英,热爱并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在济南以开香油铺
为名,掩护山东省委的秘密工作,积极营救我党被捕同志。在家庭的影响下,武迹沧早年
投入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跟随山东省委由济南迁往泰安,并参加
了省委领导的徂徕山起义,最初在起义部队“山东抗日军第四支队”任排长。他身体魁梧,
擅长于革命的宣传鼓动工作,是一名有才干的革命干部。
1938年9月, 党组织派武迹沧到“胶东八路军五支队”在胶东区党委作统战工作。这
年冬天,区党委又派他到八路军五支队二十五旅司令部任政治特派员(副政委)。二十五
旅是杂牌军辛诚一部队改编后和我们本部队混合编成的一支部队,部队成份复杂,工作难
度大,他毅然承担了这一重任。
1939年3月4日(古历正月十四),二十五旅司令部在掖县的朱桥镇以南15公里的枣李
蒋家与土顽部队焦盛卿部发生遭遇战时,武迹沧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6岁。解放后将
烈士遗骨葬于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
张石庵(1904~1939),原名张培华,长清县城关镇徐家洼村人。“七七”事变前任
小学教员,“七七”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是抗日进步团体“育才教育用品合
作社”和“抗敌后援会”的成员。193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中共长清县委组织
部部长。
1939年9月, 当张石庵赴长清县城附近开展抗日工作途中,在二区小屯村遇上日军,
不幸被捕。他在狱中大义凛然,在重刑面前威武不屈,痛骂敌人,并咬破手指用血在墙上
写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等标语口号。不久,张石庵在县城北门
外,被敌人枪杀,时年35岁。
范振水(1899~1940),又名范兴起,长清县孝里镇石岗村人。自幼读书,1927年习
医。他深知农民治病缺医少药的困难,便发愤学习针灸,成为远近闻名的针灸高手。南至
肥城张店、石横、大留一带,东至双泉、北至翟庄,西至黄河均为他行医的地区。他不仅
医术高明,而且可不收诊费。每至春季,便自购痘苗为附近小儿免费接种,遇有远路病人
也常款待饭菜。其高尚的医德深为群众感动。
日军为控制我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的活动,于1938年在石岗村安设据点,杀人放火,无
恶不作,激起了范振水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毅然参加了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
长清县八区情报站站长,根据上级指示同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派本村共产党员马
茂堂给敌人做饭,随时将情报送出。他为了工作方便,在本村自己的菜园里修了两间屋,
种了桃树、杏树、葡萄和栝楼等,把家搬在这里,以给群众治病作掩护,开展对敌斗争。
1940年4月, 因特务告密,范振水被敌人抓进据点。敌人用刺刀将他的右臂穿透,逼
他就范,但他毫无惧色,大义凛然,痛斥侵略者,当日即被敌人杀害,时年41岁。
李汉卿(1900~1940),原名李路长,长清县马山乡大崖村人。县立高小毕业后,曾
先后在罗而庄、黄草洼、青杨、大刘及本村小学教书。1938年参加抗日工作,同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以教学为掩护,从事地下斗争。1939年秋,我抗日民主县政府公安局成立后,
任县公安局秘书兼审讯工作。他大义灭亲,亲自参加镇压了拉土匪武装、危害抗日及人民
群众安全的表兄张茂兰。
李汉卿工作认真,当他发现村长张建学、财粮员张照茂帐目不清有贪污行为时,就对
他们进行严肃批评教育, 但他们不但不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反而设计害他。1940年6月的
一天,李汉卿被张建学、张照茂骗去喝酒,在回家的路上,被这两个歹徒用石头砸死在街
上,舌头也被他们割下来。时年40岁。
魏金三(1913~1942),原名魏福品,别名魏晋,字金三,出生于长清县归德镇南坦
山阎家楼村一个贫农家庭。 1930年在本村初级小学结业后, 进入县立第一小学读高小,
1931年考入县立初级中学。 在进步教师影响下, 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马克思主义。
1934年中学毕业后,在城北筐李庄及河西索庄小学任教。在教学中,对贫苦农民的子弟备
加爱护,并自编抗日救国内容的教材,向学生讲授。
1936年春,魏金三辞去教师职务,与另一位小学教员韩丹桂到济南寻求革命道路。因
生活所迫,考入公费的济南警察学校。这时,他用节约下的钱购买进步书刊。为不使敌人
发现,他经常蒙在被窝或蹲在厕所里,刻苦学习革命道理。假日里,就带上窝头到偏僻处
读书,有时与战友共同探讨直到天黑。后来,他同济南高中学生共产党员陈梦还交往密切。
1936年下半年,魏金三以炽热的爱国热忱投入济南的抗日救亡活动,不顾安危,参加
各种秘密集会,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不久被吸收为济南“抗日救国会”会员。同年秋,又
被发展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 1937年4月,经韩丹桂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
年6月, 联系进步青年,组织了抗日救亡团体“文化友联社”,出版秘密刊物《联系》,
并担任部分编辑、出版、发行工作。随着此刊物的发行宣传,使更多的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这时,他在警察学校已结业,接受了组织上安排在敌侦缉队内隐蔽活动。多次获识暗藏坏
人的阴谋, 使党组织及济南请愿队伍免遭破坏。这年8月,由于坏人告密,《联系》被迫
停刊,主要负责人被捕,他在伪警察局开展营救活动,终使被捕同志脱险。
1937年7月济南失守前夕, 魏金三和几个同志来到长清,他的家乡就成了联系团结有
志青年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心。他四处宣传鼓动,筹备枪支,组织抗日力量。上级党组
织派万晓塘、 冯乐进、袁振、冯晓云等同志来长清加强抗日武装工作。1938年1月成立中
共长清县坦山临时支部,他任军事委员。1938年春节前夕,党支部带领30余人的武装力量
举行了“马山抗日起义” ,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同年2月,被编为我党领导的山东西区人
民抗日自卫团第四大队, 魏金三任中队长。1938年6月,中共长清第一届县委正式建立,
魏金三任县委委员。 同年8月,任中共长清县委书记。1938年11月,部队改编为大峰山独
立营,他兼任政委,是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1939年4月, 长清独立营改编为鲁西军区第四团(后改番号为九团)第三营,魏金三
任营教导员,从此他由地方转入主力部队。同年秋,他调到鲁西军区政治部任组织科副科
长兼军区直属队政工科长。 同年冬,到教三旅八团任政治处主任。1942年9月,到冀鲁豫
军区新组建的第八军分区担任政治部主任。
1942年9月27日, 日伪军数千人,对以张秋镇古柳村一代为中心的第八军分区驻地进
行“铁壁合围”,魏金三在掩护部队机关及群众的突围战中,腿部负伤,因流血过多,于
9月30日牺牲。时年29岁。
宫川英男 (1920~1945) ,日本籍,中学文化程度,日本共产党员。1943年由日本
共产党员冈野进领导的驻延安“反战同盟会”派来长清县作敌伪工作。是“津浦铁路对日
军工作队”的主要成员。他的任务是编写对日军的宣传材料,瓦解日军。
宫川英男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废寝忘食地工作,在对敌斗争中英勇果断不避艰险。
有一次,他在津浦铁路沿线对敌开展政治攻势时,日军蜂拥出动,情况十分险恶,有人劝
他急速转移,但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使他不肯离去,并说:“不怕的,我有办法对付。”出
色地完成了任务。他生活上艰苦朴素,衣服破了自己缝补,上级发给的生活津贴费,总是
拿出来给大家买菜吃。还经常帮助房东打扫院落,归还群众的东西,如有损坏就按价赔偿。
他对同志亲如兄弟,有一次,李洛夫同志感冒发烧,夜行军时,他就背着他爬山越岭,住
进村后,因无药治病,他就用土方给他退烧。在政治上,他从不迁就错误。有一次,他得
知和自己一同工作的日本战友对房东姑娘作风轻佻时十分气愤,当即对他进行了严肃批评。
由于宫川英男的出色工作,引起了日军的极大恐慌。1945年6月9日夜晚,工作队在万
德西官庄执行任务时,被日军发现派重兵包围,他沉着地埋好文件投入战斗,因敌众我寡,
无法突出重围。为了不当俘虏,他毅然举枪自尽,时年仅25岁。
宫川英男牺牲后,日军把他的尸体抢走,我津浦铁路对日军工作队的同志在区武工队
的配合下,冒着倾盆大雨,冲破敌人的封锁,把他的尸体抢了回来,安葬在我根据地孙家
土村附近。1980年清明节前夕,迁移到石麟山革命烈士公墓,并竖立了烈士墓碑。
范学奎(1923~1948),长清县孝里镇石岗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曾为八区队、二
区队队员,1946年在县公安局公安队当战士。
他机智勇敢,多次化装潜入敌人据点将特务捉出枪毙,曾枪决过张鹤泉(伪区长)、
陈洪肇(伪孝里镇长)、李季田(特务队长)及特务韩桂山、杜莲、安兆常等民族败类。
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时,范学奎化装成砍玉米的农民,执行任务时,不幸
被敌人发现捕去,于1948年1月被敌人用刺刀捅死在老王坡。时年25岁。
史元厚(1929~1953),长清县马山乡潘家庄人。小时生活穷苦。抗日战争时,在本
村加入儿童团,传送情报、站岗放哨。在崮山集上,他经常和小伙伴盘查日货,打击奸商。
1945年参加民兵。 1948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参加过淮海战役。1949年5月,部
队改编为铁路人民警察部队,进驻上海。他身居闹市一尘不染,经常关心别人,逢战友有
病,他就端汤送药、热情照顾。他艰苦朴素,衣服破了缝补后再用,发了新衣服有时送给
战友,并刻苦学习文化。
抗美援朝开始后,史元厚连续写了7次申请书和决心书,要求参加志愿军。1953年2月
被批准赴朝。在朝鲜,他不怕苦不怕累,一次挖山洞,一气干了57天,完成了任务。有一
次,一列停在山洞里的军用火车突然失火,他和战友们奋不顾身,全力抢救,扑灭了大火,
保护了军用物资。 1953年5月,美机轰炸顺安地区石岩贮水库,他冒着生命危险,和战友
们与洪水搏斗,捞线杆、接通电线,抢救被冲走的财物,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
1953年12月1日, 史元厚完成警卫祖国慰问团的任务返回部队。从车站路经龙潭池时,
发现一朝鲜儿童滑冰时因冰塌陷落水中。 他迅速脱下棉衣跃入水中,3次潜入水底抢救落
水儿童,终于将儿童托出水面。赶来抢救的战友用长竹竿将儿童救出,他却因精疲力竭沉
入水底。当他被救出水面时,以停止呼吸,光荣牺牲,年仅24岁。被救儿童赵元弘,父母
均被敌人杀害,靠伯父收养。
1953年12月5日, 朝鲜平安南道安州郡人民及他所在部队3000多人用隆重的仪式,把
史元厚的遗体安葬在龙潭岭下。 并把龙潭岭改名为“史元厚岭” ,把龙潭池改名为“史
元厚池” 。 为了表彰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一等功”,并授予
“二级爱民模范”称号。同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模
范团员”称号,山东省政府在他的家乡修建了国际主义战士史元厚烈士纪念堂。
1985年10月25日,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35周年,朝鲜政府决定为史元厚建
立铜像。烈士之弟史元太应邀赴朝参加铜像揭幕仪式。史元太于10月23日,受到朝鲜民主
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主席的接见。10月24日,朝鲜政府康良煜副主席授予史元太“二级
友谊勋章” 。10月25日下午,在金日成体育场由5万多名青少年表演了大型团体操《光辉
的朝鲜》,表演中呈现出当年史元厚抢救落水儿童赵元弘的动人画面。
王家才(1959~1983),长清县崮山镇段庄村人。1976年在王府中学毕业后回乡参加
劳动。 197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关心热爱集体,为抗旱夺丰收,多次下到
内径只有54厘米的机井内淘井。在秋耕中他总是在拖拉机后边干打犁子的累活。曾两次临
危不惧下井救人。他助人为乐,常年照顾伤残青年、五保老人。他刻苦训练,坚持五年义
务执勤。 3次顶风冒雨保护国防战备线路,连续5年被评为先进民兵,4年被评为优秀共青
团员。曾任村民兵排长,生产队副队长职务。
1983年6月17日下午4时半,为了抗旱抢种,社员段德山下井检查水位和电机情况,因
井内严重缺氧而窒息落到了井底。 正在300米外干活的王家才,听到呼救声,立即跑到井
边,毫不犹豫地把大绳的一头拴在井旁的电线赶上,抓着大绳的另一头就要下井。这时,
有人劝阻说:“家才,不能下,危险!”他边下边说:“救人要紧!”当下到20多米时,
对井上的人说:“放心吧,没事,就是有点闷得慌。”话音刚落,也因井下缺氧窒息而不
幸落到了井底。虽经全力抢救,但由于落井时间太长,心脏停止了跳动,年仅24岁。
1983年10月12日, 县人民政府、 县人民武装部给王家才追记三等功。团县委授予他
“青年英雄”称号。中共山东省委于1984年5月30日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
宋光凯(1963~1985) ,长清县张夏镇靳庄村人,初中文化程度。1983年1月参加中
国人民解放军。
入伍后, 上进心强,工作勤勤恳恳。1985年3月,他随部队赴云南省麻栗坡县八里河
东山西北地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多次向连部递交决心书和请战书,要求担负最艰巨
的战斗任务。临战训练中,他严格要求,自觉加大训练难度强度。他所在的九班是团营战
术技术组成射击全优班。上阵地后,他们班配置在连队28号高地担负防御任务。他担任阵
地长,责任心强,模范作用好,政治思想工作细。他坚持到危险地段站岗抢修工事,扛钢
架,别人扛一块,他就扛两块,并利用战斗间隙,经常找战士谈心,使两名思想较落后的
战士得到转变。6月2日,宋光凯被提拔为四班长。他愉快地服从命令,来到孤立突出,距
敌最近的25号高地。他主动配合排长工作,严格贯彻执行上级指示和各项规章制度,班里
从未出现破坏战场纪律的人和事。 并带头参加修工事,不到一星期,全班就修筑了4个防
炮洞、80米堑豪、3个哨位的掩蔽部,被连队评为“模范阵地”,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上
阵地3个月里,他警惕性高,指挥沉着果断,多次挫败敌人小股特工队的偷袭,毙伤敌人9
名。7月上旬,由于宋光凯作战勇敢,工作成绩突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8月20日, 越军对七连前沿阵地进行炮击,14时30分,敌一发炮弹在该班哨位附近爆
炸,使正在执勤的战士林际京中弹受伤,正在掩蔽部和战士谈心的宋光凯看到后,不顾一
切跃出掩蔽部抢救,当他正要为战友包扎伤口时,敌又一发炮弹在哨位上空爆炸,他头部
中弹,伤势严重,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2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