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民俗 方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6&A=2&rec=502&run=13

旧县志载:“清邑居岱右,山林陵麓绵亘百余里,故其民淳厚而不佻。男多愿悫之行,
女无艳冶之饰。”“邑之东多山林,则事樵采;邑之南多园圃,则种菜茹;邑之西多木棉,
则勤纺织然,皆有事畎亩,以食其力,无轻去其乡商贩之行者,素急公赋而拙于生殖。冠
婚丧治,各成礼,弗为鄙啬,而财用较他邑独贫。古所称士敦、工朴、商悫、女憧者,庶
其近之。”
清末至民国间,县人虽然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美德和文明的风尚习俗,但在“三座大山”
的长期压迫下,依靠土地生存的广大农民,生产贫困,封建礼教,陈风旧俗更加重了对人
民的压力和奴役,吸毒、嫖娼、聚赌、纳妾等社会丑恶现象猖獗,败坏着社会风气。
建国后,全县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清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
泥浊水,扫荡尚存的陈风旧俗。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建立,使县人的传统美德得到
继承和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克己奉公等道德风尚逐步树立起来。1978年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全县人民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大量剩余劳力从事工副业生产和商业经
营,全民、集体、个体多种经济成分齐发展,人们生活逐年改善。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
同时,努力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
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
义、热爱祖国)活动,社会风尚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