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医疗单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6&A=2&rec=446&run=13

县人民医院 长清县人民医院是在原国民党长清县政府卫生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重返长清县城,于1946年在县城东门外路南建立卫生院。有房屋21间,
312平方米,设内科、外科、妇产科门诊、院长办公室和会计室等。有院长1名、医生3名,
护理5名, 司药3名,会计、事务勤杂、炊事员各1人。内科仅能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和一
般急救;外科只会做脓泡切开、创伤缝合等小手术。1948年,长清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委
派刘耀光在原卫生院的基础上,留用部分旧职人员,组建长清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吴希贤
为负责人。1950年4月,河西县卫生院并入长清县卫生院,任毅武任院长,有内、外、妇3
科, 医护人员5民。1955年增设中医科,修建了门诊室、手术室、病房,医护人员增至29
人,设置医疗股、防疫股、妇幼保健股、总务股等。1956年,根据上级指示,成立长清县
人民医院,原县政府卫生院的人员编组分别分到县人民医院、县卫生防疫站和县妇幼保健
站3个单位。 此时县人民医院有医护人员35名。1958~1964年相继扩建了门诊部和病房。
1971年新建病房楼一座。 此时,全院占地50.8亩,建筑面积5999平方米, 有干部职工89
人。1983年县人民医院迁至县城东1.5公里处的新城规划区,占地80亩。 1985年建成病房
楼两座并建设门诊楼。 全院有固定资产93.62万元,流动资金16.5万元。设有门诊内科、
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牙科、放射科、化验室、心电图室、制图室、药房、治疗室、
急症室、挂号室、住院处、保健室等。病房设有内儿科、外科、妇科3个病房,床位149张。
另有医务处、 总务科、洗衣房、病号食堂、职工食堂、汽车库、 保管室、图书室及党支
部办公室、院长室等。拥有高中级医护技术人员143名和X光机、B型超声波机、心电图机、
万能手术床、牙科综合治疗机等较为先进的医器设备。
第二人民医院 1979年组建,设马山公社河东,后改建为县中医医院。
县中医医院 长清县中医医院成立于1983年4月。 由县第二人民医院改建而成,设在
县城东北关义和街路西。 当时设内科、中药房等6个科室,人员23名。1985年科室增为内
科、消化道病科、妇科、推拿科、针灸科、家庭病房门诊、化验室、治疗室、心电图室、
药房、药库、保管室12个。人员增为58人。
乡镇卫生院 1952~1956年,全县的私人药铺和诊所联合起来成立中心联合诊所和区
卫生所。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各区卫生所改名为公社卫生院。人民公社撤销后,于1985
年改名乡(镇)卫生院。全县4乡7镇除武家庄外,其余10乡均设有卫生院。各乡镇卫生院
担负着农村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项任务,同时负责农村卫生室和乡村
医生的业务技术指导。 在乡镇卫生院中,平安店镇、孝里镇、城关镇3处卫生院属集体所
有制单位; 归德镇、双泉乡、五峰山乡、万德镇、张夏镇、崮山镇、马山7处卫生院,为
全民所有制单位。

各乡镇卫生院自1958年建立以来,增加医疗科室,购置新型医疗设备,配备医务人员,
对一般内科疑难大病、外科急症手术,都能自行处理。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为38~87人。
设有内科、中医科、外壳、针灸科、妇科、化验室、放射室、治疗室、手术室、药房等门
诊科室和院长办公室、 后勤、 医务、防疫等行政科室。1985年全县10处乡镇卫生院共有
344张床位的病房。

表22~1 1985年长清县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表
┏━━━━━━┯━━━━━━━━━━┯━━━━┯━━━┯━━━┯━━━━━┯━━┓
┃ 卫生院名称 │ 院址 │建院时间│职工人│技术人│占地面积(│床位┃
┃ │ │ │数 │员数 │平方米) │(张┃
┃ │ │ │ │ │ │) ┃
┠──────┼──────────┼────┼───┼───┼─────┼──┨
┃平安店卫生院│ 平安店镇平安店村 │ 1958年 │ 77 │ 65 │ 4410 │ 65 ┃
┠──────┼──────────┼────┼───┼───┼─────┼──┨
┃ 城关卫生院 │ 城关镇南关 │ 1958 │ 83 │ 73 │ 7473 │ 24 ┃
┠──────┼──────────┼────┼───┼───┼─────┼──┨
┃ 归德卫生院 │ 归德镇沙河辛 │ 1958 │ 87 │ 74 │ 16900 │ 47 ┃
┠──────┼──────────┼────┼───┼───┼─────┼──┨
┃ 孝里卫生院 │ 孝里镇孝里铺 │ 1958 │ 62 │ 53 │ 8640 │ 40 ┃
┠──────┼──────────┼────┼───┼───┼─────┼──┨
┃ 双泉卫生院 │ 双泉乡段店 │ 1958 │ 41 │ 34 │ 8725 │ 20 ┃
┠──────┼──────────┼────┼───┼───┼─────┼──┨
┃ 马山卫生院 │ 马山乡马东 │ 1958 │ 41 │ 36 │ 8658 │ 20 ┃
┠──────┼──────────┼────┼───┼───┼─────┼──┨
┃五峰山卫生院│ 五峰山乡西马庄 │ 1976 │ 43 │ 35 │ 13320 │ 25 ┃
┠──────┼──────────┼────┼───┼───┼─────┼──┨
┃ 万德卫生院 │ 万德镇万德北村 │ 1958 │ 65 │ 55 │ 11988 │ 38 ┃
┠──────┼──────────┼────┼───┼───┼─────┼──┨
┃ 张夏卫生院 │ 张夏镇张夏村 │ 1958 │ 60 │ 51 │ 12600 │ 35 ┃
┠──────┼──────────┼────┼───┼───┼─────┼──┨
┃ 崮山卫生院 │ 崮山镇大崮山 │ 1976 │ 38 │ 34 │ 13120 │ 30 ┃
┠──────┼──────────┼────┼───┼───┼─────┼──┨
┃ 合计 │ │ │ 597 │ 510 │ 105834 │344 ┃
┗━━━━━━┷━━━━━━━━━━┷━━━━┷━━━┷━━━┷━━━━━┷━━┛

厂校医务室和农村卫生室 全县有县办工厂医务室13个,县属中学、师范卫生室10处,
乡镇工厂医务室4处,市属红光化工厂医院1处。厂、校医务室、所负责本单位的医疗防疫、
预防接种、工业卫生等工作。
农村卫生室是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发展起来的。为了群众就医方便,于1958年许寺卫
生院为农村首批培训保健员102名, 每人配备保健箱为农民看病。1965年又举办了半农半
医卫生学校,培训学院76名。1976年将农村保健站建为卫生室(所),至1985年全县农村
有卫生室615个,乡村医生951人,卫生员258人,接生员489人,各卫生室设有中西医常用
药,有的设中药饮片剂,一般疾病均能处理。农村卫生室还开展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计
划生育工作,在农村卫生医疗中有重要作用。
妇幼保健站 1952年县卫生院安排2名医务人员, 负责推广、普及和宣传新法接生及
培训接生员等项工作。1953年县卫生院设立妇幼卫生股,股长1人,保健员4人。1956年成
立长清县妇幼保健站。 首任站长刘德静。 有助产士5人, 在全县开展新法接生。1957年
区卫生所设专职妇幼保健员, 负责为每个自然村培训1名接生员,全县共有接生员1552人,
形成了县区村三级妇幼保健体系。1969年在县城东北关义和街路东新建妇幼保健站,建房
28间,设办公室、门诊室、消毒供应室、仓库等,妇产科医疗器械较齐全。1981~1984年,
妇幼保健站在全县建立了围产期保健点149处,基本杜绝了产妇、新生儿破伤风、 产后感
染、 子宫脱垂、尿漏等症。1985年2月,改革妇幼管理体制,成立县乡村三级妇幼管理委
员会,妇幼保健事业由卫生部门一家独办,改为县乡村全民来办,加强了全县妇幼卫生保
健工作。1985年长清县妇幼保健站被评为济南市“三八”红旗单位。
结核病防治站 建国后县结核病防治工作由各基层医疗单位兼管。1973年县卫生局成
立“卡介苗接种领导小组”,组织医护人员对全县15岁以下儿童接种卡介苗,共作结核病
菌素试验151150例, 接种卡介苗13029人,为全县首次规模较大的结核病防治活动。1976
年8月正式成立长清县结核病防治站,王鹏万为站长,有3名医护人员。1979年12月在城关
镇小柿子园征地2.98亩地新建长清县结核病防治站, 医护人员增至7名,设诊断室、 化
验室、 放射室、药房、治疗室。1985年医护人员增到17名,有医药师4名,医、护检验士
12名,其他人员1名。
皮肤病防治所 其前身是长清县麻风病防治站。1955年麻风病防治工作由县卫生院防
疫股承担。 1956年5月成立长清县麻风病防治站,站址在县城东门外路南,购用民房14间,
首任站长为王殿和。 1959年春迁站于双泉陈家沟,租用民房7间。1966年上级拨款在陈家
沟东侧征地建房8间。 1971年改名为长清县皮肤病防治所。1983年11月由双泉陈家沟迁回
县城,新建两层办公楼。
本县通过建立麻风村对麻风病人进行管理, 1958年2月12日组成“长清县麻风村建村
委员会” ,在双泉马湾建麻风村,利用一所旧庙院,通过对3名道士的妥善安排和房屋修
缮后, 于1958年4月10日,首批14名麻风病患者,住进麻风村。此后,全县麻风病人均进
入麻风村,集体生活,免费治疗。
卫生防疫站 建国后至60年代初,县卫生院设防疫股,担负预防接种工作和开展爱国
卫生运动。 1956年7月,艾肇东、艾相泰等人在县城东关路南筹建卫生防疫站,孙长修任
站长。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期间, 卫生防疫工作曾并入县人民医院,名防保科。
1973年由县医院分出, 在县城东门里路南新建卫生防疫站办公楼, 随着县城东迁,于
1985年在新城区新建卫生防疫站办公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占地18.4亩。卫生防疫站
本着“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利用卫生监督、监测、科研、教学、宣传等手段,在
全县开展卫生防疫技术指导,除害灭病,讲究卫生和保护人民健康等工作。站内设宣传科、
防疫科、 卫生科、地方病科、劳卫检验食品科、总务科等。有站长、副站长3人,主管医
师1人,医(技)师7人,医(技)士23人,卫生防疫员11人,行政工勤人员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