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农业中学和农业技术中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6&A=2&rec=426&run=13

1917年,由曾光营、韩光顺等集资在孝堂山的孝子堂内创办“孝堂山乙种农业学校。”
1919年在石麟书院旧址,创办“乙种农业学校”,招收高等学堂毕业生60人。1926年
校址迁于东关,改名为“职业学校”。于1928年合并到县立初级中学。
农业中学是农村的职业学校,建国后,有农初中和农高中两种,属半工(农)半读性
质,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村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制不定,长则1~2年,短则
2~3个月不等。学习科目,一般为语文、数学(包括珠算)、时事政治、农业技术知识等。
学生哪里来哪里去,办学经费乡镇自筹。教育待遇以前为公分加补贴,后来改为工资补贴。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农业中学一哄而起,办起31处,68班,学员1800余
人。 但因师资缺乏, 设备简陋,学员以劳动为主,1962年大部停办。1964年,贯彻“两
种教育制度” , 再次大办农业中学,当年办起16处,48班,学员1680人。1966~1976年
“文化革命”期间,上述学校逐步改为联办中学。
1975年, 为进一步落实“五·” 七指示,办起了“五·七”红校10处、15班,学员
450余人。其中孝里“五·七”红校办得较好,曾培育出小麦良种“孝里1、2、3、4号”,
经泰安农校鉴定,在全县推广经验,《大众日报》曾予以报道。
1976~1981年,长清县的中等教育基本上是单一的普通中学,每年约有高中生2000余
人,初中生7000余人,毕业后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不具备专业知识,与客观
要求不相适应。1981年将十三中(原在武家庄)迁往城南杨庄,改为“长清县农业技术中
学” ,招收初中毕业生。文化课学习全日制高中统编教材;专业课设有农学、林果、 农
机、 农电、畜牧兽医、经济管理、家用电器维修等。建校以来,两届毕业生153名,其中
15名考入农业大专院校继续深造。91人为县、乡(镇)录用为技术员或干部。
1984年,将第十中学(在五峰山乡)改为农业技术中学,并按序列命名为“长清县第
二农业技术中学”。在杨庄的农中改为“长清县第一农业技术中学”,继而又将张夏农中
改为“长清县第三农业技术中学”。第二、三两校因地处山区,侧重林果、畜牧山区需要
的人才。这3处农业技术中学除3年制的长班外,尚有不定期的短班,长短结合,加快培养
人才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