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粮油储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6&A=2&rec=251&run=13

粮油储藏 仓库设施:清代以前县设常平仓,仓址在县城东门里,共有库房63间。清
道光年间,县设义仓,共存粮163165公斤。光绪年间四乡设仓53处。1933年冬长清县建立
社仓,每区各设仓1处,仓谷摊敛办法,将100亩以上、50亩以上、10亩以上分级照数敛收
应摊之谷,存放各区粮仓,全县集谷15万公斤,于歉收年评价卖给农民,建仓费用由全区
民众负担。 1948年7月,县民主政府在归德平房村设粮库,与支前兵站在一起,负责部队
的供给。其他大部藏粮于民。
建国初期, 所用粮仓大都是没收地主的房屋祠堂和借用民房, 共计386间,容量为
392.5万公斤。 1954年长清县建成第一处国家粮仓,仓址在县城东关,由省粮食厅直接安
排施工, 是1幢3口苏式仓房,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容量250万公斤。1955年,在崮山建
成了1幢4口房式仓房,容量60万公斤。1956~1959年分别在孝里、崮头、张夏、东关、北
傅、官庄、万德、小刘、归德、城北刘等地,建成房式仓房15幢,54个口,建筑面积4504
平方米,总容量1060万公斤。1965~1967年为节约开支,在全县各粮所建成土圆仓63个,
容量143万公斤(到1985年仅剩3个)。60年代全县共建仓房35幢,建筑面积5267平方米,
总容量为788.5万公斤。70年代共建仓房47幢,建筑面积8542平方米,容量1409.5万公斤。
1973年所有租赁仓房全部退还,粮食全部存放国家仓库内。进入80年代后,农民向国家提
供的商品粮大幅度增加,原有仓房不能满足需要,为此又在许寺、孝里、县城东关、西门
里建成4幢9口房式仓房, 建筑面积1735平方米,容量395万公斤。到1985年底,全县共有
仓房103幢,建筑面积10277平方米,总容量3212.5万公斤。
1958年接收原地方国营利民油厂,改为国营油脂加工厂。原加工的油脂皆用油桶存放,
于1983年建成8个大油罐,容量为650吨。1985年又在县城东关和10个粮管所建成12个小油
罐,容量为60吨,解决油脂存放的困难。
储存方法 长清民间多用瓮、 甏、缸、坛、囤、茓子等储粮。地瓜多储于室外的地窖
内,以防冻伤。解放前义仓由廉明绅士管理,社仓由当地的乡、镇长负责管理。1954年后
随着国家仓库的建立和条件的改善,逐步建立健全了仓储保管制度。遵循“防治并举,以
防为主”的方针,粮食部门广泛开展“四无”(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粮仓竞赛
活动。1955年成为“四无”粮仓县,出席全国第一次粮食储存先进代表会议。粮食管理主
要抓入仓粮食质量,按品种、质量、干湿、新陈、有无虫害等分别存放,辅以药剂灭虫。
长清县对储粮危害最大的虫害主要有米象、 麦蛾、大谷盗、锯谷盗、粉蝇5种。在防治方
面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解放初期采用的物理机械防治法,即粮食经风、筛、溜晒
等方法处理,达到干、净、饱而防止虫害;第二阶段是从50年代开始使用的化学防治法,
大量使用化学药剂熏蒸杀虫;第三阶段是70年代推广应用的“三低一缺”(低温、低湿、
低氧、 缺氧)防治法。先后采用了清洁消毒法、物理机械防治法、药剂防治法、 低剂量
防治法、气流熏蒸法、双层薄膜覆盖法等6种防治虫害的方法。为了提高保管质量, 减少
劳动强度,从1951年起配备8名兼职防化员,1961年粮食系统建立8个化验室,1984年又增
设4个,县粮局建立了1个中心化验室。
1958年自制部分木质粮油储存机械。1972年先后试制成功了输送机、水分测定仪、灌
包机、刷桶机、温油棒、和面机、刷麸机、风力精选花生剥皮机、面粉抖袋机、自动温油
棒、伸缩输送机等各种机械29台。1983年全县有1个粮库、4个粮所实现了粮食出入仓机械
化和半机械化,全县实现售油机械化。至1985年,加上购买的各种粮油出入库机械工58台。
1983~1985年,连续被省评为“四无”粮仓先进县,并出席了全省召开的粮食储存经验交
流会和表彰会。
粮油调运 1948年9月,县粮食局调包股配有专职调运员。1952年9月调包股改为储运
股,具体负责办理粮油调拨工作。县粮食局按年度分配调运指标,按月下达调拨计划,不
经县粮食局批准,基层单位无权安排粮食调运计划。县粮食局合理安排粮源,使各粮所、
站都能实行汽运。 县内铁路运输的有:崮头、张夏、青杨、万德4个粮油进出口站。历年
来由本调出的有小麦、花生、瓜干等;调入的有大米、玉米、面粉、桐油等。各征购网点
按15公里为义运里程, 当地加工和供应的粮油,可以打破区域界限,实行跨界交粮。 除
县城北部向济南郊区朱庄粮站输送250万公斤小麦外, 都向县城输入,并一次性摆到点,
不搞第二次摆运。粮油运输的种类,包括县内调运、省内调拨、省间调运。县内调运:主
要是外调集运,所、站件供应调拨及加工所需要原料成品的调拨;省内调拨:主要是调入
大米、精粉、优良种子及副产品等,调出支援外地的有小麦和杂粮、花生及其他工业原料
麻籽、瓜干等;省间调运:调入的主要是议价粮油和暂缺的粮食,调出的是供出口和支援
外地所需要的粮油,近几年每年都向青岛调运部分花生果、花生米,共对外出口。建国后,
调出粮食最多的1965年为1071万公斤, 最少的1961年为34万公斤; 调入最多的1958年为
1070.5万公斤, 最少的1962年为9.5万公斤。1953~1985年共调出粮食22007万公斤,调
入粮食11833万公斤。
清代至解放初期,县境内粮油流通,全靠肩挑、驴驮、人畜力木制大小车辆运输,均
为民间个体营运。
1953年,县粮食调运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粮油运输仍靠社会上的运力。60年代长清县
粮油运输,主要靠火车、马车、地排车等。1960年粮油加工厂购进马车2辆,备有4匹骡马。
1974年购买柴油机自己改装机动三轮车2部。1976年泰安地区粮食局分配给“南京跃进牌”
汽车1部,始有汽车运输。至1983年发展到汽车6部,成立了县粮局汽车队。长清县粮食局
汽车队至1985年共有汽车13部, 其中:货车9部,面包车3部,吉普车1部,共有干部职工
110人。 为搞好粮油运输,车队实行单车核算、纯利提取报酬的办法,提高了经济效益。
1981年运量8300吨, 盈利3000元。1983年运量2.62万吨,盈利2.8万元。1985年运量4.61
万吨,周转量171.3万吨公里,盈利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