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公 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6&A=2&rec=176&run=13

干线公路 纵贯县的干线公路有3条, 003省道、 220国道和104国道, 县境内长
114.5公里。其中,003省道和220国道为国家3级公路,104国道为2级公路。
003省道长清段:003省道亦称济微公路,曾名济兖路,解放前称济长路、长肥路。民
国18年(1929年)修,长25公里,宽6.67米。民国21年(1932年),修筑展宽,起自济南
止于兖州。 全场141.5公里,纵贯境内38.9公里,路经平安店、城关、马山、北站入肥城。
1946年正式通车,交通量810台次/昼夜。新中国成立后,每年拨款修路。1953~1956年改
为碎石路面(长清历城交界一段)。1959~1960年,进行路基改线,开始铺筑沥青路面。
1966年, 铺筑县拖拉机站至苏庄山口、 杜庙至长清段。1967年,铺筑长清长城岭路段。
1975年,省交通厅批准对路面调整展宽,长31.6公里,1976年5月动工,4个月完成路面展
宽, 路基17.5米,路面宽14.5米,底层厚30厘米,铺筑油层厚6厘米。现为国家3级公路。
1953~1976年,总投资84万元,交通量3000台次/昼夜。
220国道长清段:220国道亦称滨郑公路,曾名济兰路。清代此路为驿道,沿途设站。
民国18年(1929年)1月,建成公路,称长平路,境内长25公里,宽10.33米。现起自滨州
迄于河南省郑州市。 经县内平安店。城关、归德、孝里等4镇入平阴,境内长41.6公里,
为国家3级公路。 1938年,日军将县城南石灰窑翟庄12.5公里一段改西线(现在的路)。
解放后1950年,省交通厅对济兰路全面调查。1953年,对县城南关石灰窑段改线绕石麟山
而行。1956年,对燕王庄十里铺、坟台归德两段4.16公里进行沙砾路面改善,路面厚15厘
米, 宽3.5米。1967年,经省交通厅批准对济兰线进行三段路基改线。对老路加宽,同年
5月始, 12月底竣工,改线长16.5公里。1971年6月动工铺筑沥青,10月竣工, 共投资39
万元。 1980年,对石灰窑十里铺2公里龟裂路段翻修加固。底层厚为18厘米, 油层厚度2
厘米。 1985年,对长清~归德路段,进行垫高加固,防洪能力增长,最大交通量15000台
次/昼夜。
104国道长清段:104国道亦称京福公路,曾名济微路,县境路段清代以前为驿道,清
乾隆皇帝三登泰山八临灵岩皆经此道,故又称御道。民国18年(1929年)建成,公路称历
泰路(历城泰安) , 总长55公里, 一般宽5米, 窄处2米,只通小车。民国26年(1937
年) ,整修加宽到4~6米。现是北京~福州的104国道,自南桥入境,经崮山、张夏、万
德3镇至界首出境入泰安,境内长41.3公里,解放后多次复修。1976年,路基增宽到12米,
1979年,省厅对此路按一级标准设计,路基增宽到20米,1980年2月10日动工, 修筑路基
时, 全县10处公社35000名民工进行施工,3月中旬完成土石方工程到1985年底,除界首
桥及个别路面外,境内路段已全部建成。
县路 全县有县级公路7条,全长93.7公里。5条沥青路,
2条沙石路,系19571981年投资45万元修筑的。
长清至崮山公路: 原系乡间小路。民国20年(1931年)3月,修筑为公路。长17.5公
里,宽5.33米。自县城至崮山,中经柿子园、务子庄、大彦、辛庄。曾经多次整修,1957
年由县交通科改修为简易公路。现全厂13公里,路基宽4~5米。1968年公路站进行二次改
建:一是将县城至务子一段旧路加宽,二是从务子至崮山段改建新线(大彦庄里改庄北),
三是配齐桥涵。 新鲜改建后长12.4公里,路宽6米。1978年崮山将中务子至老务子一段改
线, 长1.1公。1979年,全省公路路况调查将终点(崮山)与104国道相接,接后缩短0.5
公里。 1980年自县城至务子山口长4公里路段进行砾料改善,路面为3级。1984年,自己
前程经大柿子园至务子山口, 改线为经 东王至务山口。同年,由崮山镇、城关镇公路站
施工,进行沥青路面铺筑,晴雨通车。
长清至西魏公路: 自县城西门起通往黄河西魏渡口,原系社队自由的乡村道路,长6
公里, 宽3米。的982年由公路站投资,城关公社负责进行改建施工。改建后长5.8公里,
路基宽7.5米,路面宽5.5米,碎石路面厚度13厘米,为4级路面,晴雨通车。
宋村至五峰公路: 原系生产路,宽2米,仅供行人及小推车通行。1972年,改建为公
路, 改建后路基宽7米,同时修建涵洞及防护工程。1977年,五峰公社组织沿线社队义务
出工,裁弯取直,加建桥涵,将原路基增宽9米。1978年,铺筑沥青路面,5月动工,10月
完成,全场8.5公里,为3级公路,晴雨通车。
漩庄至段店(双泉) 公路:原系乡间道路,仅宽2米,1966年沿线社队将原路改建成
建议公路,路基宽6米,修建小涵洞12处。1976年,对王家坊窑厂至崮头门市部1.5公里处
进行改线(由于坡陡弯急) ,缩短500米。1976年冬1977年春、由双泉、马山公社组织社
队义务整修, 加宽到9米。1977年10月铺筑沥青路面,全场9.3公里,为3级公路,晴雨通
车。
孝里至傅庄公路:民国24年(1935年)已有此道。原是联结齐河及通往肥城的唯一乡
间吐露。1969年,经岩盐社队整修加宽,修建桥涵,改为公路。1971年,对陈沟湾至傅装
3.2公里的路段改线(由陈沟湾庄里改走庄南现行线) 。1977年春,由孝里、双泉公社负
责路基加宽, 修建桥涵2座,同年10月铺筑沥青路面。1981年,在距胡林桥80米处,又新
建桥梁1座。现全场10.8公里,宽8米,为3级公路,晴雨通车。
北站至灵岩公路:北站至灵岩公路是由马山乡北站庄通往灵岩寺的一条重要公路。从
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曾先后分两段该为正式公路(1979年上述两端并为县级公路),全长
20.3公里。
北站至万德段, 解放前系马车道,宽不足5米。1953年,进行大整修,将原马车道改
简易公路。 1969年,由沿线社队,按4级标准改建。改建后从庄里移出,裁弯降坡,加宽
路基新建桥涵,将原路线,从白石崖向西南通往肥城一段,改走向西北,经北站街里至季
庄。 1977年,又将原通北站街里的路段,改走庄南,路基宽6米,为低级路面,全长14公
里。
万德至灵岩段, 原系大车道,宽3米,坡陡弯急难以行驶。1950~1960年间,经驻军
不断整修。 1969年, 改建成正式公路,铺筑沥青路面,加修桥涵,路基宽5米,路面宽
3.5米, 底层15厘米,碎石灰土封顶,油层厚度2厘米,为次高级路面。全场6.3公里,晴
雨通车。
长清至炒米店公路:原为乡间销路,后改建为大车道。1981年,重新施工修建,路面
加宽到6米,铺筑沥青路面。全场10.5公里,为3级路面,晴雨通车。
乡镇公路 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交通已成为先行。全县11处乡镇均修建
乡镇公路, 1985全县共有乡镇公路130条,总长488.13公里。其中,城关镇23条,长65.7
公里; 平安店镇16条,长78.5公里;崮山镇7条,长37.3公里;张夏14条,长64公里。万
德13条,长47.5公里;孝里镇15条,长55公里;归德镇17条,长77.3公里;双泉乡10条,
长23.8公里; 马山乡7条,长10公里;五峰山乡6条,长19.8公里;武家庄乡2条,长10公
里;路面宽46米。全县610个行政村,通公路的有523个,通沥青路面公路的有10个乡镇,
晴雨通车10个乡镇。
公路养护 建国后,贯彻民工建勤养护政策,先求通、后求好,先普及、后提高的公
路养护原则, 逐步形成群众养护队伍和专业相互队伍。养护队伍组建于1952年2月,养护
路段为003省道和220国道两条干线公路69.8公里。公路站分别在平安店、八里庄、苾村、
大刘、 归德、孝里设立养护道班房。1952~1969年,养护队伍共有12人,其中专业人员8
人。 1976年养护人员发展到163人,其中专业人员86人,群众养护队伍77人,负责县乡公
路养护。 1985年养护队伍发展到267人, 其中专业队伍135人, 分布在3条干线上担负
114.5公里的公路养护。 分布在支线上的群众要户队伍有132人。养护办法,3条干线是国
家和地方共同养护,国家拨款。县镇公路由地方拨款,群众养护。
长清机械化养路,始于70年代。1970年,公路站经过不断更新和逐年够劲,公路修筑
和养护基本实现半机械化。1985年底,拥有汽车13辆(含油灌车1辆,自卸翻斗车5辆),
推土机1辆, 压路机6辆,沥青拌合机1台,沥青洒布机1台,滩铺机1台。公路修筑养护实
现了汽车云料、滩铺、沥青洒布、机械碾压机械化。
经过几十年的修筑养护,路面质量逐年好转。自1959年,推广粒料路面拍浆法和粒料
路面扫浆修补法, 至1985年境内公路长200.1公里, 养护历程200.1公里, 其中干线
69.80公里,县乡公路130.30公里;有路面里程165.40公里,其中干线公路69.80公里,县
乡公路95.60公里; 桥涵配齐,公路绿化里程140.3公里,其中干线公路66.10公里,县乡
公路74.20公里。 绿化办法是:干线公路有国家拨款绿化,县乡公路绿化是谁栽谁受益。
1985年,年征养路费27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