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6&A=1&rec=23&run=13

1996~2010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基本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对于促
进我县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实现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及“八五”计划执行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以来,我县经济进入了强劲增长的新
阶段。改革的成功,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健
康发展,超额完成了“八五”计划,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5年10月被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评价中心评为第三
届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199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亿元,按可比价格
计算,比1980年增长12.8倍,年均增长19.1%,其中“八五”期间增长27.3%,提前
10年实现了第二个翻番。 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亿元,年均增长10.5%,“八五”期
间增长14.9%; 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年均增长26.9%,“八五”期间增长3
1.4%;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24.4%,“八五”期间增长41.3%。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70元,比1980年增长11.9倍,年均增长18.6%,“八五”期
间增长26.3%。 全县财政收入达到1亿元, 比1980年增长18.8倍, 年均增长22%,
“八五”期间增长25.9%。工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总产量达到30.8万吨,比
1 980年增长89%;肉蛋奶菜等主要农副产品成倍增长。花岗石板材、水泥、散热器、
大输液、大麦芽、汽缸等工业产品,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生产基地。 (此件中所
用数据,因统计时间不同,与当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不尽一致--编者注)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二产业快速增长,第三产业比重明
显提高。 1995年,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80年的67∶16.7∶16.3调整为27.3∶42.4∶3
0.3。 农村经济结构突破了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模式,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
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12.8%提高到48%;乡镇企业成为
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 工、商、建、运、服等非农产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
980年的40.4%提高到83%。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轻重工业比例由1980年的
53.2∶46.8调整为39.3∶60.7,名牌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集团竞争实力显著
增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服务业、旅游业全面振兴,金
融、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兴起,整个经济结构正在
向高级化发展。
--重点建设得到加强。十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亿元,“八五”期间完
成16.7亿元,比“七五”增长1.78倍,年均增长33.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2.1亿元,
年均增长30.7%; 技术改造投资4.6亿元,年均增长44.9%。山、水、林、田、路农
业综合开发取得较快进展。小麦原种实验中心已经竣工。花岗石、汽车改装、鲁能工
业园、皮革、麦芽、散热器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供销大厦、
渤海商城、银河商厦、建材商贸城、黄河商场、国泰大厦等一批商贸设施投入运营或
基本竣工,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城市服务功能逐步健全。我县自1983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县城东移以来,
先后多渠道筹集资金5亿多元, 基本完成了12平方公里规划区内道路、供水、供电、
通讯等基础设施工程。开通、拓宽道路24条、52公里,其中硬化18条、99.6万平方米;
新建两处自来水厂、达到日供水5.7万吨能力;供电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110
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7座;全县社会用电量达到2.41亿千瓦时,比1980年增
长2.1倍, 实现了村村通电;通讯条件大为改善,城乡电话联网开通,全县电话总容
量达到13232门,比1980年增长8.5倍;一批为城市生产、生活服务的大中型商业服务
设施和档次较高的餐饮接待设施相继建成;邮电大厦、广播电视大厦、体育场、县医
院、中医院及十四中、十五中等公益事业项目已投入使用;县城主要街道四季常青、
三季见花,城市美化、绿化等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通过了省级卫生县城验收,现代化
城市框架已初步形成。
--全方位、 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1995年完成出口总值6亿元,比19
80年增长189倍, 年均增长41.8%,其中“八五”期间增长89.1%。出口商品结构实
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明显提高,工业产品占
85%, 农副产品占15%。利用外资步伐加快,95年底全县累计办成“三资”企业123
家,开业60家,实际利用外资3869.2万美元。引进资金、设备和技术已成为促进我县
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县科技人员达到5350人,其中有中、高级
职称的达到1670人,阻燃剂、特种铸管、高能碱性电池、数控焊接机、等离子体换热
器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相继开发生产,全县高新技术产品达到13项,科技进步在经济
发展中的贡献率达到51.6%。教育事业受到普遍重视,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取得较大
进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正在按计划稳步实施,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到99.8
%以上, 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迅速发展。计划生育连续5年保持省、市和全国先
进水平。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0元,比1980年
增长14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2700元,比1980年增长10.3倍。食物结构进
一步改善、肉、蛋、禽、水产品消费成倍增长。人均蛋白质摄取量、人均寿命等指标
明显提高。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迅速增加,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城乡人民居住条件
得到改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1980年的12平方米增加到1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
积由15平方米增加到24平方米。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取向的变革,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
从经济领域到社会事业,全面展开,逐步深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巩固,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建立,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了农业基础。
企业改革深入展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步伐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建立,市场应变
能力明显增强。流通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多成份、多渠道、多层次、多环节的市场格
局开始形成。计划、财税、金融、投资、价格、外汇、外贸、社会保障等改革都有明
显进展,政府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增强,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我县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今后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和思
想基础。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
业基础比较薄弱,部分水利设施陈旧老化,抗灾能力不强,科学种田水平不高;主导
产业优势不明显,骨干规模企业、拳头产品少,整体素质不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
难,经济效益不理想;第三产业发展层次不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第三产业增加值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够合理,不能
充分发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动作用;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加重;宏观
调控体系不健全,调控职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今后十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预测
(一)宏观经济环境
1.国际环境。一是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相对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新
时代的主题,世界经济呈现出有利我们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过去几个经济大国的突出
地位趋于弱化,世界格局正在以经济实力为基础重新组合,经济增长的重心逐渐转向
亚太地区。二是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各种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快,各国
之间都在加强联系与协作,结成经济同盟或区域集团,区域集团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在
逐步增强,从而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有利于我们引进
资金、技术,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为我们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
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国内形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成为各项工作的重心,加快发展成为经济
工作的主题。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计划、投资、财税、
金融、经贸等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在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
了新的发展时期,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今后十五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种经济成份和市场主体可以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大环境中
相互竞争,共同发展,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使之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一是经济
运行逐步市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加强,将更有效地使用和配置资源。二是经济
循环趋向国际化,将为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经济结
构趋向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将促进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和服务社会化。
四是经济增长趋向集约化,有利于发展群体规模经济,壮大经济实力。随着企业制度
的全面改革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企业自主能力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增强,必
将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二)县情县力
1.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以来,我县的经济建设进入了强劲增
长的新阶段。相继建成了花岗石、麦芽、散热器、汽车改装、鲁能工业园、皮革以及
供销大厦、银河商厦等一批骨干企业和项目。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2.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
随着济南市向东西两翼的进一步发展,我县的区位优势愈来愈明显,有利于我县
更好地为大城市服务和吸引城市大项目。“九五”期间,我们与全国一样面临着共同
的国际国内环境,但同时又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机遇,这就是中瑞合资生产沃尔沃
重型卡车项目在长清工业园建设。这一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蓬
勃发展,同时对于全县区域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进步,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为此,全县上下应当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好这一难得的机遇,
搞好软、硬环境建设,长规划,短安排,选好着力点,争做大文章。
3.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电力随着长清220千伏变电站和崮山110千伏变电站的建成运行和主要电网的改造,
以及热电厂的运行,“九五”期间我县供电能力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供水县城两处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10万吨,而且县城附近地下水资源丰富,完
全可以满足供应。
通讯随着长清进入济南市本地电话网,通讯条件更加便利,可以满足社会需求。
交通“九五”期间,京福高速公路、济菏高等级公路长清段将建成通车,“五纵
三横一环”的公路交通网络将逐步形成。加上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交通状况将大为
改观。
资金随着国家金融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不断完善,“九五”期间,虽然资金仍
将是我县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但我县的区位优势将吸引国家和省市的一批重
大建设项目来长清建设,借助县外资金壮大,将使资金矛盾得到缓解。
农副产品供应我县是全国商品粮大县之一,粮食产量的增长大致稳定在2~5%,
高于人口的增长,商品量力争逐年增加。花生产量位居全市第一,供应充足。蔬菜、
畜禽等除满足本地需要外,市区占有量将逐年增加。
4.思想基础
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明显增
强。抓机遇、求发展、奔小康,已成为全县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共同愿望。

三、今后十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
高的要求,今后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四届五中全
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精神,围
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建设现代化卫星城市为目标,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个重大关系,实施“城乡一体,各业并举;发挥优势,重点突破”
的经济发展战略,弘扬“脚踏实地,团结奋进,自我加压,争创一流”的长清精神,
努力实现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
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
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主要任务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社会生产力,到本世纪末构筑起现代企业制度和农村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
--稳步增加社会有效供给,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
--积极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推动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培植支柱产业,加强企业管理,带动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与国际经济的对接互补。
--合理配置和开发经济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抓好城市建设,加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加快科技进步,优先发展教育。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综合考虑需要与可能,“九五”及2
010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为:
1.经济总量目标。在大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按1995年价格计算,“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达到80亿元
左右,到2010年实现320亿元左右。
--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
--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
--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00亿元。
--出口总额达到30亿元。
--五年累计利用外资5亿美元以上。
2.结构调整目标。积极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建立起与市场经济
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体系。 三次产业结构由“八五”末的27.3∶42.4∶30.3,到2
000年调整为16∶48∶36左右; 农业内部结构,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到60%;工业支柱产业汽车、机电、建材、食品等行业的比重达到80%以上。
3.效益目标。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整体水平和效益上一个新
台阶。到2000年:
--乡以上工业利税年均增长25%,达到7亿元。
--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8%以上。
--工业资金利税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平均每年降低5%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交付使用率达到70%左右。
--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10%以上。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1%,达到2.5亿元,到2010年达到15亿元。
--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0%,2010年达到80%。
4.城镇建设目标。县城面积发展到24平方公里左右,形成工业区、商贸区、住宅
区、文教娱乐区、办公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新格局。五年投资10亿元,城区道路
形成“六纵八横一环”,商贸、娱乐、文教、医疗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城市美
化、绿化、净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逐步建立起现代化新型城市框架,城区人口达
到10万人左右。小城镇开发建设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城镇化水平达到45%左右。
5.社会生活指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扣除物价因素,年均递增9%。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平方米,2010年达到25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90%
以上。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稳定在25平方米左右。
--城区基本普及集中供热。
--乡镇政府驻地全部使用自来水, 70%的农村使用自来水,人均日生活用水180
升。
--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人人享受卫生保健。
--每百人拥有电话10部以上。
--村村通公路,硬化率60%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四、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实现“九五”经济发展的任务目标,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充分发
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产业政策和布局导向作用,把加快产业结构
升级与优化经济布局,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使我县经济在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布
局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我县经济发展已进入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
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根据稳定增加社会有效供给、稳定提高人民收入的要求,本着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继续强化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
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一)产业结构
全面推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结构重组,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并逐步走向高
级化,对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九五”期间,要把结构优化
升级置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地位,围绕全面提高经济素质和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
以最终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促进产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
总的思路是:充分发挥我县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型经济,在继续强化农业、基
础工业、基础设施,着力发展高层次第三产业的同时,把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到工业内
部结构调整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标准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培植和发展汽车、
机电、建材、食品、建筑和旅游六大支柱产业,以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形成技术
先进、基础稳固、优势明显、相互协调、运转高效的现代经济结构体系。
一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强重点技术和产品的开发研
究,高标准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选准突破口,集中资金,集约投入,关
键技术取得突破,重点领域形成气候,重点行业形成规模。力争“九五”期间在电子
与计算机技术、机电仪一体化、生物工程、新型复合材料等领域培植生长点,后十年
逐步实现产业化,形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二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对造纸、服装、橡塑、五金等传统产业,全面实
行新建与改造相结合,在优化增量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
和扩散功能,从投资安排、技术开发、设备更新、产业政策和组织管理等方面,为利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条件。全面推广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加快传统
产业的设备更新和工艺现代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要切实改变投资分散、平均用力、
低层次延伸的格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提高技术改造的质量档次和规模效益。
三是全方位发展六大支柱产业和六大主导产品系列。根据我县的资源优势和区位
优势,把汽车、机电、建材、食品、建筑和旅游列为支柱产业,这是我县今后十五年
现代化建设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客观要求,必须加快发展。采取倾斜政策,大力扶持,
带动相关产业。走建立一个支柱产业,在横向上带起若干区域,纵向上带起系列产业
的路子。支柱产业的形成,关键是培植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打得出、叫得响的系列产品。
要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以实现规模经济为重点,紧紧抓
住强化带动作用、强化产业关联度、强化专业分工三个环节,集约投入,高标准起步,
努力培植六大主导产品,即汽车、摩托车汽缸及零部件、散热器、花岗石板材、水泥
及制品、化学医药。
四是积极推进企业集团化经营。要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改组现有企业,积
极推进“龙头”企业集团化、配套企业专业化,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协作
发展的新格局,从根本上解决重复生产、低水平延伸的发展模式。要围绕名牌产品和
优势产品的生产经营,加快组建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培植起名优产品生产“龙
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实行跨所有制、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籍的大联
合,向前延伸到金融、科技、咨询企业,向后延伸到零部件生产、产品销售、对外贸
易企业,建成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型集团公司,强化集团投资功能、科技开发功能、
辐射带动功能。实现集团经营多元化、产品开发系列化、内部分工专业化,形成核心
企业围着市场变,外围企业跟着中心转的灵活生产经营体制,带动生产系列化,缩短
产品升级换代周期,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力争“九五”期间,建立机电、汽车、
水泥、散热器、医药等一批规模较大、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大
中型企业集团。集中财力,捏紧拳头,加大对龙头企业、骨干项目的投入,促其尽快
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到2000年建立起30个大中型企业或企业
集团,其中:产值过10亿元的5个,过5亿元的10个,成为开拓国内外市场的生力军。
(二)区域布局
今后十五年,我县区域布局,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强化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以
提高规模效益和产业聚集度为中心,加快资金、劳动力、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区
域空间上的合理流动,实现产业在区域间重组、转移和升级,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整
体效益。总的思路是,实施点轴梯度开发战略,推进点线面结合,辐射扩散与产业聚
集结合,逐步形成“一、二、三”总体发展格局。即:以建设现代化城市为目标,加
快发展城区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县城经济中心的辐射带动作
用,带动城乡一体化;以县城为中心,以交通干道为依托,形成两条产业聚集带。西
部沿220国道两侧发展以汽车、轻工、机电为重点的产业聚集带;东部沿104国道、津
浦铁路两侧,发展以建材、食品、旅游等为主导的产业聚集带;发挥区域优势,建设
各具特色的三大农业经济区,即东部粮油林牧经济区,中部粮菜经济区,西部粮油林
渔经济区,以此加快农业区域化、产业化、规模化进程。
1.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强化城镇的中心作用,完善综合功能,增强城镇的整体聚集
效应,促进工业化进程的有效展开。到2000年,县城人口达到10万人左右,归德、万
德、孝里等重要建制镇达到2万人左右。农村城镇化水平达到45%左右。
县城,要以建成现代化新型城市为目标,加快城市增容步伐;大力发展高技术、
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突出产业优势,形成产业特色;努力发展高层次的第三产业,
搞活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着力强化商品营销、对外贸易、金融、信息和技
术开发五大功能,建成具有一定规模、辐射面较广的市场中心。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和经济优势,实施“城市化、高水平、外向型”战略。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率先与
国际经济接轨,着力培植以外贸为龙头的企业集团,建立健全涉处信息、咨询、法律、
仲裁等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在全县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和窗口作用。要以
技术进步为动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对产业选择和建设项目,要坚持高水平、高效
益;对经济环境和劳动者素质的培育,要坚持高质量、高档次。在加快老城区改造的
同时,沿220、104国道和长崮路三角地带拓展新城区。
建制镇和非建制镇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环节,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
体,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量力而行,搞好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加快产业和
人口聚集,努力扩大规模,尽快形成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明星城镇。
2.两条产业聚集带
东部以104国道为轴线,西部以220国道为轴线,形成两条产业聚集带,这是我县
经济发展的增长轴。要在强化农业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明确分
工,搞好重化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加快产业聚集和升级步伐。
104国道沿线, 要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加快和提高花岗石、木鱼石资源的开
发深度和精度,向产品的高档化、系列化、集约化发展。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市
场优势和经济优势,杜绝乱开滥采,避免在资源开发方面的低层次延伸。以水龙王集
团、鑫源集团、崮山汽焊机厂等为依托,在机电产品开发生产方面形成优势,建立机
电产品生产基地,力争在精密机械、机电仪一体化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以麦芽厂为依
托,适应啤酒生产与消费的新动向,进一步加快技改扩产的步伐和大麦芽生产基地的
膨胀速度,以铭峰纺织有限公司为基础,形成国内最大的毛纺城。要突出抓好旅游资
源的开发,把发展旅游业摆在经济战略措施的地位来对待。重点是以旅游道路建设为
先导,以景点恢复建设为核心,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为辅助,搞好灵岩寺、五峰山、
莲台山、崮云湖等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建设。
220国道沿线, 要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搞好山区、滩区开发建设,建设粮
食、蔬菜、水产基地。同时,充分发挥重化工业聚集优势,加快开发和发展煤、电、
水、气等基础工业,着力培植汽车、机电、建材、食品等支柱产业,发展汽车、医药、
水泥、散热器、锅炉、肉类制品等主导产品与系列产品。特别是突出抓好沃尔沃重型
卡车项目的引进与建设,以此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产品和配套项目的建设。
3.三大农业经济区
东部丘陵区: 面积为137.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76.4%,分布于我县东南部,山
区耕地少,宜林面积大,土壤脊薄,干旱缺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严重。
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以林果、畜牧为主,农林牧相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充分利
用饲草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推行低压管道、微滴灌溉和旱作农业,建设粮油、
果品、畜牧生产基地。
中部平原区:包括平安店、城关、归德三镇的东部和崮山的一部分,面积19.6万
亩,占总面积的10.9%,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资源丰富,生产条件较好,是
我县粮菜种植高产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稳步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推行节水灌溉,
建设好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瞄准济南这个大市场,
满足省城居民的“菜篮子”需要,突出城郊型农业特色。
西部涝洼区:面积为22.8万亩,占总面积的12.7%,地势低洼,水资源丰富,土
层深厚,但洪涝灾害频繁,土壤养分偏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今后发展方向是:调
整种植结构,兴建排涝工程,稳定粮油生产,大力发展蔬菜、速生丰产林、水产等高
效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