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3&rec=27&run=13

体制改革概况
1996年,历城区体制改革委员会(简称区体改委)有职工6人。2001年12
月,撤销区体改委,职能移交区政府办公室,设体制改革科。1997~1998年,
区体改委被评为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
(王守芳)

企业体制改革
1996年以来,全区企业改革坚持“积极引导、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
原则和“抓大放小”的方针,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1997年, 全区村级以上企业
1824个,改制1762个。1998年,全区有企业集团21个,注册资金4.3亿元。同
时,根据区政府《关于对我区企业集团进行公司制改组的通知》、市体改委
《关于转发〈国家体改委关于企业集团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指导意见〉的通
知》,对组建的企业集团进行公司制规范。全区19个市级以上企业集团中,
有18个完成公司制改造,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自1998年始,坚持“因企
制宜、分类指导、鼓励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
在”的总体要求,以明晰产权关系为突破口,以“公退民进”为重点,对企
业进行“第二轮改制”,大胆探索企业资本个人化、企业股份集中化、企业
产权多样化的改革路子,全区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较好地解决了国有
资产保值增值问题。在改制形式上,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一厂一策,
逐步规范”的原则,对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
对规模大、效益差的企业以兼并联合为主,对城区内的企业以租赁经营为主,
对微利、小型、亏损企业以卖为主。至2000年,全区改制企业1061个,其中
有限责任公司27个、股份合作制100个、出售拍卖185个、承包经营262个、租
赁经营295个、托管经营1个、企业破产19个、其它改制形式172个。通过改制,
使企业资产得到重组,在规模、层次、空间和效果上都取得重要突破。济南
酿酒厂改制为“济南趵突泉酿酒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市县(市)区属企
业改制较为完善的股份制企业。至2001年,全区国有集体企业基本完成改制
工作。改制企业涉及冶金、建材、轻工、食品等10余个行业。
(王守芳)

财政体制改革
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1998年6月5日,区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
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主要内容是:1.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合理确
定收支基数、上解递增幅度及补贴逐年减少比例,实行“超收全留,短收不
补,自求平衡,一定五年不变”的管理体制,以调动区、乡镇两级发展经济、
增收节支的积极性。2.重新核定基数。(1)对收入大于支出的洪家楼、王舍
人、华山、十六里河、党家庄、郭店镇,自1998年开始按比例递增上缴。(2)
对支出大于收入的乡镇,根据其收支差额核定一个区财政补贴数,根据补贴
乡镇的财源基础、经济发展条件和前景,自1998年起,每年按一定比例分档
减少补助,分以下5种情况:对特困乡镇,其补贴额从第四年(即2001年)开
始每年减少补贴基数的5%,有高而乡、西营镇;对经济基础薄弱的乡镇,
其补贴数额从第三年(即2000年)开始每年减少补贴基数的8%,有锦绣川乡、
柳埠镇;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乡镇,其补贴数额从第二年(即1999年,下
同)开始每年减少补贴基数的10%,有靳家乡、桑梓店镇;对经济欠发达的
乡镇,其补贴数额从第二年开始每年减少补贴基数的15%,有港沟、大桥、
仲宫、孙村镇及彩石乡;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潜力的乡镇,其补贴数额从第
二年开始每年减少补贴基数的25%,有唐王、董家、遥墙镇。3.体制让利。
一是提高乡镇卫生院、公费医疗经费补助数额;二是将部分原属区级财力让
利于乡镇;三是“两税”增量按比例全部返还乡镇。乡镇新财政管理体制实
施后的第一年(即1998年),消灭乡镇财政累计赤字1756万元,实现乡镇财
政收支平衡。
制定和完善大正小区财政管理体制。1997年7月,区政府明确了对济南大
正乡镇企业示范小区财政管理运作方式。其主要内容是:1.对示范小区的正
常经费支出基数每年核定一次。2.示范小区地方财政收入运作管理分三段分
别计算:一是根据全区每年确定的地方财政收入计划,核定示范小区的年度
地方财政收入任务指标,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区财政全部拨付每年核定的
支出基数资金,其余部分全部上缴区财政;二是以1996年实际完成地方财政
收入为基数,完成区下达的地方财政收入任务至增幅30%以内部分,区财政
与示范小区财政实行五五分成;三是示范小区地方财政收入增幅30%(含30
%)以上部分,区财政全部返还示范小区。上述规定自1997年起连续执行三
年。2000年8月,区政府对大正小区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按照与其他乡
镇财政体制相一致的原则,对大正小区的收支范围按照分税制的要求进行重
新划定,按照1999年大正小区财政实际收入、支出情况,并考虑2000年增资
因素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收支基数、上缴数额和递增上解比例。大正小
区新的财政管理体制,实行超收全留,短收不补,自求平衡,一定三年不变。
制定街道办事处财政管理体制试行办法。2001年7月,区政府印发了街道
办事处财政管理办法,规定原洪家楼镇镇属所有税收均纳入区级财政收入。
按编制确定各街道办事处财政负担人员,参照区直部门预算办法,每人每年
2万元经费包干;每个街道办事处车辆由区财政负担3部,每部车年包干费用
1.5万元;各街道办事处在编人员的公费医疗享受区级管理办法;教育、卫生
部门在编人员经费纳入区级归口管理。按规定收取的预算外收入留归各街道
办事处。
推进区对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2000年,开始对贫困乡镇实行规范
的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资金400万元。2001年,转移支付资金537万元。
区对乡镇实行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了贫困乡镇财力,促进了乡镇理财观念的
转化,为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一个良性运行机制。
(商锡岭)

国合流通企业改革
1996~2001年,全区国合流通企业主要进行了租赁、承包、抽本经营等
不同形式的改革。2000年,区政府组织商业、粮食、供销、物资等部门主要
负责人到外地参观学习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并对以上4个系统人
员、资产及负债、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2001年2月,区委、区政府在
区物资局召开流通企业改革座谈会,听取商业、粮食、供销、物资4个部门
的工作汇报。3月,区政府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区长谭延伟为组长,区委
副书记黎越、副区长田德昌为副组长,区政府办、财委、体改委、国资局等
15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并在区财委设办公室。区政府印发了《关
于进一步加快国合流通企业改革的意见》,区国合流通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制
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国合流通企业改革的办法》。
制订改制方案,确定改革试点单位。区国合流通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对改
革情况进行定期调度,协调解决企业改革中遇到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发简报11期,对各系统的企业改革工作进行定期交流。至2002年7月31日,54
个国合流通企业已完成资产评估的有14个,办理土地证130个,正在办理的53
个,办理房产证132个,正在办理的47个。历城区粮油贸易公司、济南鑫阳再
生利用有限责任公司宣告破产,历城区燃料公司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区供
销社所属4个公司合并改制为济南社兴供销有限责任公司,济南都市报业房
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兼并了柳埠粮所。2001年底,全区有54个流通企业完成了
清产核资,分流人员774人。
(郝胜泉)

农村改革
1999年,根据土地承包合同再延长30年的政策,全区进行了土地“二轮
承包”,完成了土地承包合同续签工作。1999年8月16日,区委十届三次会议
(扩大)通过了《中共济南市历城区委关于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指导意见》。
2000年4月29日,区委印发了《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在农业
生产经营方面,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退耕还林,退耕还菜”为重点,
大力调整农村产业和农业内部结构,逐步形成了蔬菜、林果、畜牧、水产四
大主导产业。2001年,全区经济林总面积2.53万公顷,果品总产量7.26万吨,
各类大棚5.16万个、3333公顷,蔬菜播种面积1.28万公顷,总产量85万吨,
粮经比例由“八五”末的8.5∶1.5调整为6∶4。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
基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了主导产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
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等农业产业化模式。2001年3月27日,区委、区政府召
开全区农村税费改革动员大会,部署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同年,完成了
土地丈量工作,为下一步税费改革进入实质阶段奠定了基础。
(王守芳)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1996年以来,全区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取得较快发展。1999年5月,区机关
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职能分别由区人事局、民政局移
交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管理。2001年4月,区公费医疗办公室职能由区卫生局
移交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管理,成立区医疗保险办公室。全区社会保险形成
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险合一,全
区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 至2001年, 全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421个、
4.6万人,年收缴养老保险金8937万元;机关事业参保单位169个、1.6万人,
年收缴养老保险金5079万元;农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2.2万人,滚存基金1300
万元。
(杨洪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