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3&rec=106&run=13

文物保护管理概况
历城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4处。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5处,省级重点
保护文物6处, 市级重点保护文物7处,区级重点保护文物28处。2001年4月,成立
历城区文物事业管理局, 与区文化局合署办公, 加强了全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1996年5月,区政府在辛弃疾故里(遥墙镇四风闸村)动工修缮辛弃疾故居纪念馆,
1998年10月16日竣工并对外开放。1999年6月,区政府投资400多万元兴建的仿唐建
筑群——神通寺博物馆对外开放。2000、2001年,区文化局对华阳宫、灵鹫寺、子
房庙进行了维修。
辛弃疾故居
位于遥墙镇四风闸村东南。占地1.93公顷,设计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1996
年春,辛弃疾故居修缮方案经区政府第三次区长办公会批准,并经区十三届人大四
次会议审议通过。同年5月9日,举行辛弃疾故居工程奠基仪式。1998年10月,一期
工程完成2000平方米,辛弃疾故居主体建筑共分前后三进院落,是一处规模宏大、
气势雄伟的仿宋建筑群。1998年底,经区政府批准成立了辛弃疾故居管理处。2001
年,在原有石坊、六角碑亭、辛弃疾雕像、辛弃疾纪念祠,稼轩词艺术刻石等景观
的基础上, 新增设了文物、书画、民俗、图片、“一代词宗”、“义胆忠魂”6个
展室。 同时,修建了欧阳中石题写的“稼轩故里”碑。同年8月,开始对后院重点
实施二期工程,逐步完善议事厅、藏书楼、瓢泉、蛤蟆塘、四风山等景点及放映厅、
茶社、招待所、餐厅等展游服务设施。辛弃疾故居作为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
已成为集参观教育、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休闲观光、文物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文
化观瞻场所。
历城区大官庄宋金元墓葬的发掘
该墓地位于历城区济王公路520界牌南侧的昭和塑料济南有限公司内,1999年3
月发现。同年5月6~14日,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一号墓进行清理,同时对建筑工地
进行考古钻探, 又探出3座墓葬。一号墓,为圆形砖砌仿木结构穹窿顶壁画墓,坐
北朝南,由墓道、门楼、甬道及墓室四部分组成。门楼为仿木单檐楼阁式建筑,墓
室内有仿木重檐楼阁式建筑,四壁有倚柱及斗拱仿木构件,顶部有莲花藻井砖雕,
柱子之间砌有桌椅橱案等砖雕,墓壁绘有墓主人及男仆、侍女等,还有花卉图案等
壁画,墓内有金代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墨书题记,它是全市目前发现的第一座
有确切纪年的金代墓葬。二号墓,位于一号墓的北部,根据建筑风格,年代在宋元
之间。三号墓,位于一、二号墓之间,偏向东侧,为土洞墓,为北宋平民墓葬。四
号墓,位于一、三号墓东侧,为圆形砖砌仿木结构穹窿顶壁画墓。墓葬形制与墓内
砖雕图案与一号墓相近,专家认为此墓建于金代。一、四号墓的发现,为济南地区
今后此类墓葬断代,起到一个标尺作用。
依法收回华阳宫
长期以来, 华阳宫被山东化工厂所使用。1993年5月21日,华阳宫四季殿卷棚
抱厦长期失修, 遇雨塌毁。同年5月至1994年夏,济南市文化局、历城区文化局多
次与山东化工厂联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要求其履行
对文物维修的法定义务, 并以济文物字[1994]3号文和[1994]11号文两次书面
通知山东化工厂进行维修,但均无结果。为防止文物损失进一步扩大,市文化局筹
资对华阳宫四季殿采取临时保护措施。 1998年7月,经市政府批准,市文物事业管
理局以济文处字[1998]1号文依法通知山化停止使用和限期迁出华阳宫古建筑群。
此后,在市政府、市人大支持下,经过大量工作,1999年11月19日,华阳宫古建筑
群正式移交市文化局管理。
华阳宫修缮
华阳宫修缮自2000年2月14日开始,投资1000万元,对34座建筑物进行了修缮,
包括华阳宫、泰山行宫、三皇庙、净土庵、三元宫、关帝庙、棉花殿、玉皇殿、龙
宫遗址、吕祖庙、山顶寺庙遗址等殿宇、配房等,共计2400平方米。砖石仿古硬化
路面1000余平方米。修复神像32座,包括玉皇大帝、四季神、碧霞元君、关公等,
多为泥塑像, 其中观音、地藏王等五尊铜像为民间捐资修复。投资230多万元,配
置消防器材,对景区进行了绿化,栽植银杏、蔷薇、木槿、大叶女桢、海棠、腊梅、
黄栌、 丁香、龙爪槐等名贵树种300余棵,种植草坪1000多平方米。同时对古树及
病虫害也进行了综合治理。同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闵子骞墓苑发现东汉画像石墓
2000年9月11日, 市文物局在重修闵子骞墓苑过程中,发现一座东汉时期的画
像石墓,随后市考古所对该墓进行抢救性挖掘。该墓坐北朝南,为合葬砖石结构墓,
属东汉中晚期,由斜坡墓道、墓门、前室及其耳室、中室及其耳室、后室组成。墓
的方向为南偏西15°,土圹墓道全长约10米,近墓门处最宽1.5米,距地表深3.5米,
砖石结构,全长9.6米,最宽处5.6米。从结构看,前后室为纵券顶,中室为横券顶,
由单层契形砖起券;二耳室并排位于主室东侧,形制大小相同,为四角攒尖顶形式。
画像石共四块,内容分别为高浮雕的羊头、减低平面雕的青龙白虎、几何图案。该
墓经过多次盗扰,出土剩余器物以陶质冥器为主,绝大部分陶器有彩绘,器形有罐、
壶、耳杯、方案、圆盘、酒樽、螭首勺等;陶禽畜10余件,形象有猪、狗、鸡、鸭、
鹅等。陶俑一件。建筑模型有仓、灶、井、屋等。另外,墓中出土数十枚残断五铢
钱,还有铜器残片、鎏金饰件等。该墓的发掘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及社会习俗
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四门塔失盗阿閦佛石雕佛首回归故里
四门塔内四方佛东面之阿閦佛石雕造像,与塔内其他3尊不同方位佛像及塔体,
构成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体现隋唐时期佛教艺术风格的地上石塔建筑。1961年,四
门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3月7日夜,阿閦佛石雕
佛首被犯罪分子盗劫。 四方佛一般认定雕刻于东魏武帝二年(544年),早于四门
塔建塔时间。虽历经千余年沧桑岁月,仍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案发后,我公安机关组织警力侦破此案,将案犯抓获法办,但失盗佛首已流失境外,
杳无音信。
2002年初,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收到几位弟子捐赠的数年前去海外购得的该佛
首,决定将其送回祖国大陆,并于12月17日亲自率团护送来济,从而使四门塔阿閦
佛石雕造像身首复合,重现昔日风采。
四门塔千年佛首回归记

张 彤
被盗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神通寺的四门塔, 建于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距
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1961年,四门塔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享有“中华第一石塔”美誉。四门塔塔心柱四面共有四尊雕刻精美的石佛像,
始雕于隋代,被誉为“镇塔之宝”。
1997年3月7日深夜,不法分子盗走了四门塔东壁的国宝级佛像阿閦佛佛首,并
很快以6万元的价格卖出。
国宝被盗,世人震惊。
济南市公安局当即成立专案组,将此案列为文物大案来组织警力侦破。在全国
公安系统的协助下,从1997年到1999年,追寻佛首的公安人员的足迹遍及10多个省
市,行程20余万公里,抓获3名涉案人员,但是,丢失的佛首一直杳无音信。
现身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就是5年。
2002年3月2日,台湾一位陈姓女士给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
打来电话,表示想咨询有关山东四门塔丢失佛首的情况。次日,陈女士又打来电话
说,她的一位朋友近期在国外买回一尊高约50厘米的佛首。刘教授马上意识到,陈
女士所说的佛首,可能就是四门塔1997年丢失的那尊。
3月15日, 刘凤君接到台北艺术大学林保尧教授有关四门塔佛首的来信,信中
附带了9张有关在台现身的佛首的照片。 接信后,刘凤君马上邀集山东省文化厅文
物处和省博物馆以及四门塔风景区管委会负责人一起分析照片。大家一致认为,照
片中的佛首,很可能就是四门塔丢失的那尊。
7月16日, 应台湾法鼓山文教基金会的邀请,刘凤君和四门塔文物管理所所长
刘继文一起,专程赴台对佛首进行鉴定。
据刘凤君回忆, 7月19日,他和刘继文到达台湾中山精舍,佛首就被安置在法
鼓山文教基金会的密室里。刘凤君等人拿出带来的石头样本,与那尊佛首的颈部断
茬进行比较,并测量了佛首颈部断茬处的尺寸,对石质、神韵、雕刻刀法等方面进
行综合考证,最后确认这就是1997年四门塔丢失的佛首。
回归
鉴定确认后,台湾法鼓山文教基金会圣严法师明确表示:“为让四门塔古佛像
恢复旧观,为中华历史文化的保存尽一份力,愿让佛首回归原处。”
12月13日, 应圣严法师邀请,由济南市文化局局长邹卫平、副局长崔大庸等7
人组成的济南市赴台佛首迎请团前往台湾,除对佛首做进一步鉴定外,还将与圣严
法师等共同护送佛首回归四门塔。
12月16日上午,双方在台北农禅寺举行佛首回归捐赠仪式。次日下午,由圣严
法师等32人组成的台湾护送团和济南迎请团同机到达济南遥墙机场。
4名身着橘黄色服装的机场工作人员从飞机上抬下重72公斤、 盛放着佛首的棕
色大木箱,并放置在一辆由警方提供保护的小轿车内,直接迎进四门塔。随后,四
门塔举行国宝交接仪式。
至此,饱受5年多颠沛流离之苦的阿佛首终于回归故里。
修复
12月18日,修复佛首的工作开始。此前,济南市考古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四门
塔管委会工作人员,已把佛首丢失后制成的复制品悄悄取下,并做好了修复前的充
分准备。
刘凤君教授披露了佛首修复过程中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佛首在台湾装箱时,
脖颈右侧不知何时被碰掉了一小块。12月19日,当他们把这块小石头带回四门塔时,
佛首修复工作已经开始,由于这块小石头外小里大,怎么也塞不进佛首,只得把佛
首掀起,将小石头放在原位。次日,他们再次前往查看时,发现修复后的佛首严丝
合缝、完好如初,根本无法发现小石头断裂的痕迹。
12月21日, 四门塔举行佛首回归揭幕仪式,出席者达300余人。仪式上,济南
市有关领导盛赞圣严法师一行送还千年佛首的善举,感谢他们对保护祖国文物、促
进两岸文化交流做出的积极贡献。主办单位还将把这一事件的始末刻成纪事铭,以
示纪念。
圣严法师在致辞时表示,法鼓山将这尊隋代古石雕佛首送回四门塔,是期望通
过这项活动提高海峡两岸民众保护文物的意识,促进两岸文化和情感的交流。
揭幕仪式后,圣严法师与两位特地从江苏、青岛赶来的法师一起,共同为佛像
举行开光等佛事活动。
(原载2002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第十四版)

神通寺博物馆
神通寺原名朗公寺, 始建于公元4世纪后半叶。隋唐时期曾达上下诸院十有余
所,长廊延袤,有千余间,僧众五百多人,成为山东的佛教文化中心。唐末衰败,
历代曾有维修,但规模越来越小。到建国初,神通寺内无建筑存在,但遗留下的古
塔、 石刻、建筑遗址具有很高的文物、历史价值。1999年9月,历城区人民政府投
资400多万元,在神通寺遗址前建起了仿唐风格的神通寺博物馆。占地4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馆前建有小型广场,于1 999年9月25日建成并对外开放。
(张泽刚 王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