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病虫害及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1&rec=67&run=13

建国前作物病虫主要为蝗虫、粘虫等,可致绝产。农民对病虫害采取挖沟埋虫,
人工捕打,收效甚微。建国后国家已大力消灭蝗源,又积极推广农药防治土蝗、粘
虫。1965年开始对病虫进行预测预报,实行综合防治,损失已减轻。1980年后开展
植物检疫和植保资源调查,防治技术不断提高。
小麦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建国初小麦的主要病虫害是三种黑粉病(秆黑分、散
黑穗、腥黑穗)和线虫病。化学农药(汞制剂)问世后,采取药剂拌种的防治措施,
黑粉病到1960年基本根除。线虫病1975年被消灭。1950年至1969年小麦锈病(叶锈、
条锈)曾几度发生。1970年后选用抗病品种,未造成重大危害。尔后,白粉病逐渐
加重,先后用石灰硫磺合剂、敌锈钠等保护剂防治。1983年采用新农药“粉锈宁”
防治,白粉病亦得到控制。
1980年县境内部分地区开始发现小麦全蚀病,到1985年蔓及仲宫、锦绣川、西
营、 柳埠4个乡镇约1400亩。通过几年来检疫和防治,老病区发生程度正在逐步减
轻。
红蜘蛛(长腿和麦圆蜘蛛)、麦蚜虫(长管蚜、二杈蚜、缢管蚜)每年都有发
生。1978年全县发生蚜虫45万亩。由于采用“乐果”等农药防治,基本免受危害。
玉米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建国初玉米螟危害较重,用“六六六”毒砂于大喇叭
口期灌心叶两次,已逐年减轻。1978年后用“辛硫磷”防治已基本控制。
玉米叶斑病自1960年到1979年一直频频发生,后因更换抗叶斑病品种,扩大了
套种玉米,改变了生态环境,叶斑病已大为减轻。
谷子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建国初期黑穗病、白发病危害严重。1969年后引用新
品种逐渐减轻。
谷子钻心虫(粟灰螟)主要是以幼虫钻蛀茎为害。如在苗期侵害使幼苗枯心后不
能成穗。 重者受害率达50%以上。 春谷防治是在5月下旬或6月初用“六六六”或
“辛硫磷”毒土喷撒于谷苗基部,可减轻危害。
地瓜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地瓜黑斑病在建国初期时有发生,1955年后危害加重。
由于改进火炕育苗,实行高剪苗、建立无病留种地、轮作换茬等措施,50年代末基
本得到控制。
根腐病,俗称“烂根病”(开花病),1966年被发现。1975年全县发病11万亩,
其中6万亩接近绝产。 是年,仲宫农机站引进抗病新品种徐薯18瓜原种30公斤,采
用单叶节等高倍繁殖新技术。在两三年内,普遍更新了感病品种,使此病基本绝迹。
地瓜软腐病采用及早切干、早收、瓜窖保温等法,已减轻为害程度。
斜纹夜蛾,俗称“夜盗虫”,农民习称“地瓜绵虫”。是一种多食性、暴食性
害虫。1959年至1961年曾频频发生,严重时叶片嫩茎几乎全部被吃光。1970年后未
酿成严重灾害,基本上根除。
水稻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稻苞虫,50年代曾发生,60年代间歇发生,如今已控
制。稻纵卷叶螟,70年代连年发生。1977年全县发病14万亩,防治13万亩,约减产
30万公斤。
稻瘟病, 1970年后逐渐加重。1976年因引种感病品种反修1号,加之秋季低温
多雨,故普遍发病严重。1980年以来,选种抗病品种,并实行早插秧、适时烤田等
措施,已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