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耕作制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1&rec=64&run=13

建国前,耕作制度为一年一作,三年四作,二年三作的多种作物轮作制。唐王、
董家一带有小麦、晚谷、大白菜一年三熟的耕作法。建国后,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制逐年减少,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制逐年扩大,复种指数不断提高。
旱田改水田 1955年为改造县境内北部黄河与小清河之间的20万亩盐碱涝洼地,
采取挖沟排水,引黄放淤,修筑台田,引种抗碱耐涝作物。试办期间因无经验,收
效甚微。 1964年再度引黄试改稻田1.8万亩,获得成功。一般亩产150公斤以上,
高者达400公斤至450公斤。1965年,将稻田面积扩大到10万余亩,当年获得了亩产
200公斤以上的好收成。 同时,还利用沟塘堤埝和沉沙地栽藕、种苇、育蒲4500多
亩,养鱼120万尾。
改夏直播玉米为麦田套种 建国前,农民就有在春地瓜或豆地里套种夏玉米的
习惯,还有的玉米地间作芝麻、绿豆、红小豆等。1970年以后,又掌握了麦田套种
玉米的经验。1980年,全县套种玉米20万亩,约占玉米总面积的70%。由于延长了
玉米的生长期,防止了芽涝,同样条件比直播夏玉米产量高二成以上。比直播夏玉
米可提前收获,有利于种麦。故麦收前逢雨借墒、造墒套种玉米已成习作。
改粮食单作为粮经间作套种、立体种植 1980年以后,种植业的内部结构、耕
作制度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的改革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逐步向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势头。
由于地区、 土质、种植习惯和生产条件的差异,大体上有以下4种间作套种立体种
植的方式:
1、 两粮一菜、三作三收 唐王镇、董家镇等粮菜地区,1970年前后试种冬小
麦套作春玉米、 再套大白菜一年三熟,1980年以后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正常年
景有80%达到单产粮食过千斤、菜过万斤,比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或小麦中套播两
茬玉米一年三熟制,每亩增加收入200至300元。
2、 瓜、粮、菜三作三收 1981年董家镇试种春西瓜、玉米、大白菜“三作三
收”获得成功,以后在平原地区推广。1985年全县达1.4万亩,大多集中在董家、
唐王、郭店、遥墙等乡镇。由于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种植西瓜,使西瓜提前10多天上
市,一般比小麦、玉米粮食两熟制每亩增值500至700元。
3、 山区半旱田高档多茬立体种植 1981年至1983年,仲宫镇傅家庄、凤凰村
少数农户在半旱田(水库灌区)内试种小麦、西瓜、玉米、芸豆四作四收,或再增
加一茬西红柿五作五收。这种高矮相间立体型种植亩产粮过千斤,产值过千元,后
逐步总结推广。1984年仲宫镇发展立体种植2170亩,取得每亩平均产粮过千斤,产
值790多元的经济效益。 1985年各种形式立体、多茬种植在全县已发展到5000亩,
其中80%集中在仲宫镇水库附近地区。
4、 沿黄水稻秧田种藕 遥墙镇自1980年以来, 在水稻育苗田间种藕成功。
1985年发展到3500亩,起秧后每亩可产藕1500公斤左右,比秧田后播水稻增加收入
300元左右。
此外,山区丘陵和部分平原地区玉米间作芸豆或大豆、地瓜间作芝麻等新的粮、
经(菜)间套方式大面积推广,产值和效益同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