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民生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1&rec=438&run=13

解放前,农民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加之社会动荡不安,生活普遍贫困,大多数农民终年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民国33年(1944年),天大旱,遭虫灾,庄稼颗粒不收。当时608户的港沟乡,无粮户就有223户,占总农户的36.7%;负债户有134户,占总农户的22.3%;外出逃荒的有 20余户,卖儿卖女的有25户。
建国后,党和政府积极组织生产,努力改善人民生活。50年代中期,多数农民过上了吃粗吃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住房,暖水瓶、手表、钟表、自行车等工业品开始进入农家。1960年,由于“左”的错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均口粮由1959年的172公斤降到130公斤。1963年后经过三年经济调整逐渐好转。 1965年,全县人均收入61元,人均口粮185公斤,分别是1959年的1.85倍和1.1倍。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受到破坏,人民生活受到影响,人均口粮一直没能达到1965年的水平,多数农民的生活处于粗粮为主、糠菜为辅的状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均收入连年增加。1985年,全县人均收入达到495元,口粮达到426公斤,分别为1976年的6.6倍和2.1倍。
随着农村生产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1980年全县人均储蓄为20元,1985年提高到109元。平均每百户有电视机46台,缝纫机52架,自行车123辆,钟表236块,手表152块,收音机89台,收录机9台,摩托车5架,电风扇28台,洗衣机7台。
附:《1959年至1985年农民人均口粮和收入统计表》
1959年至1985年农民人均口粮和收入统计表
┌────┬─────┬─────┬──────┬─────┬─────┐
│ 年 度│口粮(公斤)│收入(元) │ 年 度 │口粮(公斤)│收入(元) │
├────┼─────┼─────┼──────┼─────┼─────┤
│ 1959│ 172 │ 33 │ 1973 │ 206 │ 71.6 │
├────┼─────┼─────┼──────┼─────┼─────┤
│ 1960│ 130 │ 38 │ 1974 │ 175 │ 62.4 │
├────┼─────┼─────┼──────┼─────┼─────┤
│ 1961│ 125 │ 40 │ 1975 │ 207 │ 70.2 │
├────┼─────┼─────┼──────┼─────┼─────┤
│ 1962│ 137 │ 35 │ 1976 │ 203 │ 75 │
├────┼─────┼─────┼──────┼─────┼─────┤
│ 1963│ 146 │ 38 │ 1977 │ 218 │ 82 │
├────┼─────┼─────┼──────┼─────┼─────┤
│ 1964│ 173 │ 46 │ 1978 │ 222 │ 131 │
├────┼─────┼─────┼──────┼─────┼─────┤
│ 1965│ 185 │ 61 │ 1979 │ 231 │ 140 │
├────┼─────┼─────┼──────┼─────┼─────┤
│ 1966│ 187 │ 55.1 │ 1980 │ 241 │ 135 │
├────┼─────┼─────┼──────┼─────┼─────┤
│ 1967│ 200 │ 64.1 │ 1981、 │ 234 │ 192 │
├────┼─────┼─────┼──────┼─────┼─────┤
│ 1968│ 156 │ 41.2 │ 1982 │ 250 │ 255 │
├────┼─────┼─────┼──────┼─────┼─────┤
│ 1969│ 180 │ 58.2 │ ]983 │ 331 │ 355 │
├────┼─────┼─────┼──────┼─────┼─────┤
│ 1970│ 183 │ 62.1 │ 1984 │ 430 │ 420 │
├────┼─────┼─────┼──────┼─────┼─────┤
│ 1971│ 188 │ 66.7 │ 1985 │ 426 │ 495 │
├────┼─────┼─────┼──────┼─────┼─────┤
│ 1972│ 185 │ 68.9 │ │ │ │
└────┴─────┴─────┴──────┴─────┴─────┘
#c151912
  第二节 职工生活

建国初期,国营企业职工与国家干部实行供给制,生活有保障。1953年部分人员改为货币工资制。195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统一了工资标准,平均工资普遍提高。国营企业职工平均提高34%,国家机关人员平均提高14.9%,商业、粮食等行业人员平均提高21.5%。
1963年部分工人、干部工资调升,调升面为42.5%,调资后每人每月平均增加2.67元,全县干部、职工的年均工资达到545元,比1953年的315元增加73%。
1963~1977年,干部、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一直徘徊在500元左右。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等耐用消费品成为当时城镇职工家庭的高档大件。
1977年,全县又有36.93%的干部、职工提升了工资,平均年工资比1976年增加了24元。
1978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国家财力的增强,分别于1980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在一定范围内给干部、职工调升了工资,使干部、职工的平均工资增加到972元,为1977年的182%。加以家庭就业人数的增多,干部、职工工资及家庭收入的增加,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善。不少家庭耐用高档消费品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转向电风扇、洗衣机、收录机、电视机、电冰箱等,其拥有量远远超过农民家庭。城镇职工家庭食物构成中的粮食比例逐年下降,副食品的比例逐年上升。
在住房方面,1977年前由于经济力量的不足,干部、职工住房比较紧张。 1978年后,国家投入大量财力修建住宅,努力改善干部、职工的住房条件,仅县机关驻地洪家楼,1985年住宅小区开工面积达1.7万平方米,绝大部分干部、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
1985年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0.1平方米。
附:《干部、职工人均工资收入情况表》
干部、职工人均工资收入情况表 单位:元
┌────┬────┬─────┬────┬────┬────┐
│ 年度│ 工资│ 年度 │ 工资│ 年度│ 工资│
├────┼────┼─────┼────┼────┼────┤
│ 1949│ 207 │ 1962 │ 530 │ 1975│ 406 │
├────┼────┼─────┼────┼────┼────┤
│ 1950│ 228 │ 1963 │ 544 │ 1976│ 510 │
├────┼────┼─────┼────┼────┼────┤
│ 1951│ 270 │ 1964 │ 567 │ 1977│ 534 │
├────┼────┼─────┼────┼────┼────┤
│ 1952│ 285 │ 1965 │ 560 │ 1978│ 564 │
├────┼────┼─────┼────┼────┼────┤
│ 1953│ 315 │ 1966 │ 549 │ 1979│ 602 │
├────┼────┼─────┼────┼────┼────┤
│ 1954│ 335 │ 1967 │ 541 │ 1980│ 688 │
├────┼────┼─────┼────┼────┼────┤
│ 1955│ 389 │ 1968 │ 519 │ 1981│ 707 │
├────┼────┼─────┼────┼────┼────┤
│ 1956│ 430 │ 1969 │ 506 │ 1982│ 750 │
├────┼────┼─────┼────┼────┼────┤
│ 1957│ 483 │ 1970 │ 494 │ 1983│ 742 │
├────┼────┼─────┼────┼────┼────┤
│ 1958│ 491 │ 1971 │ 488 │ 1984│ 846 │
├────┼────┼─────┼────┼────┼────┤
│ 1959│ 495 │ 1972 │ 500 │ 1985│ 972 │
├────┼────┼─────┼────┼────┼────┤
│ 1960│ 503 │ 1973 │ 486 │ │ │
├────┼────┼─────┼────┼────┼────┤
│ 1961│ 512 │ 1974 │ 518 │ │ │
└────┴────┴─────┴────┴────┴────┘